形制沿革论文-张竞琼,李荣

形制沿革论文-张竞琼,李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制沿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小学生,校服,形制,沿革

形制沿革论文文献综述

张竞琼,李荣[1](2019)在《近代中小学生校服形制及沿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校服是为学生制定的一种专门性服装,从近代开始被命名,并随时代改变呈现出不同特征。文章以近代报刊、传世图像资料为依据,对晚清、民国初期、民国中后期叁段时期的形制展开分析,其中晚清时期的男女学生校服以中式长袍马褂、袄裙或袄裤为主;民国初期的男女学生校服分别有长袍、学生装、童子军服、新式上袄下裙;民国中后期的男女学生校服流行学生装和改良旗袍。此外还从平等观念、学生标识、中西多元化、结构、执行度与多样化等方面讨论了学生校服的形制沿革。通过分析学生的校服形制,总结出近代学生校服呈现向西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规律。(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9年12期)

郭雪辰[2](2019)在《由白马寺探究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形制的沿革及其社会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对后世汉地佛教寺庙形制影响深远,历史上对其的数次大型改、扩建,可以充分体现当时的社会特点。本文描述了白马寺在各朝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特色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探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形制,并对新时代背景下白马寺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9年03期)

任冠[3](2018)在《辽中京城的形制与沿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古城遗址。中京城包括外城、内城和皇城叁重城垣,呈以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回"字形结构,形制介于唐宋之间,并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城址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历经金、元、明叁代沿用改建,至明代永乐年间逐渐废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冠缨[4](2016)在《金上京城历史沿革及形制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上京从公元1115年始至公元1153年,一直作为大金国的国都,是金代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金源文化"的发祥地。从上京城的建设过程来看,女真人在建国初期实现了迅速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文化与汉文化融入其中;从金上京的形制特点来看,金朝在继承辽上京南北城的构筑特点基础上有所发挥,一改辽上京的南城为汉城,北城为皇城的特点,将皇城置于南城,北城则为官衙及汉城。总之,金上京城的建设和发展,处处体现出金代初期文化融合的特色,以统治民族女真为主体的女真文化同汉文化、辽文化或叫契丹文化等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发展,进而形成有金一代独特的文化特点。(本文来源于《学问》期刊2016年05期)

田洁[5](2015)在《琵琶形制沿革之技术-工艺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琵琶素来享有"弹拨乐器之王"的美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它在形制、音域和音色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琵琶形制的演化关系着其相品、拨奏媒介以及持琴方式等的改革。尝试从技术工艺史的视角考察琵琶形制的历代沿革,既是掌握其历史演进的有效线索和路径,同时也可以推动琵琶技法和乐曲更深入广泛地融入现代音乐体系。(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杨新成[6](2014)在《明代奉先殿建筑沿革与形制布局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皇家祭祖宫殿外有太庙,内有奉先殿。二者功能同为祭祖,但各有侧重,太庙祭祖重在四时祭享,奉先殿则是皇帝与皇室成员的晨昏瞻谒之所。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皇宫内各建有一座奉先殿,南京奉先殿初创于洪武二年,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复建奉先殿于北京紫禁城,两京奉先殿并存。明清更替之际,两座奉先殿先后毁于战乱,其建筑形制遂不可考。祭祖活动既关乎人情,也关乎国家制度,奉先殿作为重要的皇家祭祖场所,梳理其历史沿革,追溯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考察明清宫廷祭祖制度,亦有助于了解紫禁城宫殿布局的变迁和规律。(本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14年03期)

张晓东[7](2011)在《中国古代的阮形制沿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阮的沿革在中国乐器的发展历程中是比较独特的。因为大部分乐器在发展初期容易有着多种形制,而这些多样的形制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的阮造像和图片资料,甚至实物来看,其形制一直没有固定过。尽管其它乐器在形制上也存在部分差异,但像阮这样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多差异甚至影响到演奏法的乐器并不多见。本文就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相关阮的图片、造像和实物,结合古代文献中所涉及其形制的资料作以(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1年05期)

刘耕[8](2009)在《小提琴低音梁形制的历史沿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我们使用的每一把现代小提琴中都有一条低音梁。从小提琴的雏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今天,大约已有500年的历史。小提琴的琴形从诞生之初到今天的现代小提琴,经历了不小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低音梁从出现开始,其形制就始终伴随着小提琴制作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姜莉芳[9](2008)在《台湾南岛语民族服饰沿革和形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南岛语民族历史上曾拥有较高纺织技术,但这种技术没有延续下来。从明清开始,台湾南岛民族的服饰,一方面沿着服饰自身的规律发展演变,另一方面接受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结合,使服饰的文化内涵显得异常丰富。(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谢瑾[10](2007)在《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中国古代箜篌为研究对象,试图将箜篌的形制沿革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并分析古代箜篌在历代宫廷中的运用状况及所体现的身份特征。文章主要包括叁方面的内容:一、从“运用”的角度分析箜篌在古代宫廷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所承担的历史身份。从箜篌在历代宫廷中的运用来看,它不仅作为发音体意义上的乐器而承担了宫廷娱乐的功能,而且因所运用场合的不同与历史阶段的变化而体现出特定的历史身份。二、结合历史语境分析古代箜篌的形制沿革与地理分布。文章把对箜篌的形制分析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采用纵向的历史性梳理与横向的关联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考古文物、历史文献、图像资料叁重考据为基础,分析了箜篌形制发展与地理分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并考察了古代文献中的“箜篌”、“卧箜篌”与“竖箜篌”的具体内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叁、《释名》中“师延”做箜篌的记载的意义。针对部分工具书未把“师延”做箜篌的记载收入“箜篌”辞条的现象,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释名》、《韩非子》、《太平寰宇记》等文献中关涉早期箜篌的史料作了分析,并指出对《释名》中的箜篌史料进行关注之必要。(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7-05-01)

形制沿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对后世汉地佛教寺庙形制影响深远,历史上对其的数次大型改、扩建,可以充分体现当时的社会特点。本文描述了白马寺在各朝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特色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探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形制,并对新时代背景下白马寺的发展提出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制沿革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竞琼,李荣.近代中小学生校服形制及沿革[J].丝绸.2019

[2].郭雪辰.由白马寺探究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形制的沿革及其社会因素[J].中国新通信.2019

[3].任冠.辽中京城的形制与沿革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

[4].刘冠缨.金上京城历史沿革及形制特点[J].学问.2016

[5].田洁.琵琶形制沿革之技术-工艺史考察[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

[6].杨新成.明代奉先殿建筑沿革与形制布局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

[7].张晓东.中国古代的阮形制沿革[J].北方音乐.2011

[8].刘耕.小提琴低音梁形制的历史沿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姜莉芳.台湾南岛语民族服饰沿革和形制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8

[10].谢瑾.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

标签:;  ;  ;  ;  

形制沿革论文-张竞琼,李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