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新型灭火剂的性质及灭火原理

几种新型灭火剂的性质及灭火原理

一、几种新型灭火剂的性能及灭火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包诣正[1](2021)在《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凭借绿色环保、能量转化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等优势满足消费者购车需求,不断发展占领汽车市场。然而在人们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舒适体验的同时,由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新能源汽车火灾爆炸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危害到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极大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发展。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发可靠、高效针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对减少火灾爆炸事故导致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新能源汽车主流动力电池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热失控机理,分析新能源汽车火灾特点和危险性,研究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多种灭火剂性质及灭火机理,基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运行环境,选择二氧化碳和七氟丙烷作为抑制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灭火剂的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对二氧化碳和七氟丙烷的灭火抑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二者灭火降温效果均表现良好,但七氟丙烷的综合性能要优于二氧化碳。(2)针对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特性,依据电池类型及汽车灭火要求,提出设计一种充装七氟丙烷的灭火抑爆装置,对装置外型结构、管路选型、喷嘴等进行了设计,并确定了七氟丙烷充装量、充装压力、喷撒流量等关键参数。针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灭火抑爆系统,基于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的特征参数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新能源汽车的火灾特点设计控制器,灭火抑爆系统工作时,如果传感器单次测得的温度数据触发火警预警,控制器内判定程序立即触发传感器采样周期控制单元,提升采样频率,若连续三次温度数据超过阈值则为真实火警,即刻触发灭火装置,持续喷洒灭火剂进行灭火降温,同时传输数据给相关部门请求支援,降低火灾造成的危害。(3)通过锂离子电池火灾爆炸试验平台对开发出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灭火抑爆装置进行了性能验证试验,装置启动后可迅速扑灭明火,并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温度,验证了充装七氟丙烷的灭火抑爆装置可成功抑制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胡世花[2](2021)在《二茂铁—钾盐超细颗粒气溶胶防治采空区无烟煤自燃灾害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煤自燃引发的煤炭火灾是煤矿开采和储运过程中主要的矿井灾害之一,煤矿井下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严重破坏周围环境,使煤矿的安全生产遭受巨大威胁。相较于一般的固体火灾,煤矿井下煤自燃火灾存在发生源位置不明显、易复燃、难防治等特征。现阶段主流的采空区防灭火技术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过程虽有成效,但也存在寿命短、易流失、扩散能力弱、成本高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技术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通过研究煤自燃机理,分析对比传统防灭火技术的优缺点,研究探讨超细颗粒气溶胶防灭火技术防治采空区煤自燃灾害的可行性。本文以磷酸二氢钾(KH2PO4)为基料,二茂铁(Fe(C5H5)2)为添加剂,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灭火剂。通过选用行星球磨机对气溶胶材料进行研磨制备,并进行粒径、松密度、吸湿率、流动性测试结果分析。之后通过同步热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实验以及物理模拟实验测试了材料的灭火性能。实验选取磷酸二氢钾(KH2PO4)、碳酸氢钾(KHCO3)、硝酸钾(KNO3)、草酸钾(C2H2K2O5)、氯化钾(KCl)这五种钾盐作为备选材料,经过对比分析优选磷酸二氢钾(KH2PO4)作为基料,二茂铁(Fe(C5H5)2)为添加剂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煤自燃氧化产物浓度变化以及扑灭煤火表面温度的快慢,研究不同配比下气溶胶材料防灭火效果,明确气溶胶材料的科学配比。确定当二茂铁含量为0.9 wt%时添加超细颗粒气溶胶的阻化煤样表现最为优异。通过同步热分析实验,研究了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材料对煤体燃点、放热量、放热速率、失重速率等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材料可以有效提高煤体的燃点,提高幅度为16~19℃。降低煤样的失重率、最大失重速率、最大放热速率、最大放热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5.2~20%、1.91~2.5%/min、2.22~3.21 m W/mg、1299.91~2189.1 J/g;在不同煤样中,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材料含量为15 wt%时,对煤样氧化升温过程的阻化效果最好。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研究了煤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材料对煤分子中羟基、脂肪烃、含氧官能团等不同种类活性基团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颗粒气溶胶材料能够有效加快煤体中羟基(-OH)含量的减少,同时降低脂肪烃(-CH3、-CH2-)在氧化升温阶段的反应消耗量,降低含氧官能团(C=O、C-O、-COO-)的增加量,中断活性基团的链式反应,有效延缓煤的氧化升温过程。最后通过构建煤自燃的物理模拟实验台,研究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材料的灭火性能,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超细颗粒气溶胶材料灭火时间约为黄泥浆的1/2;在使用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扑灭煤火时,喷洒15 wt%的气溶胶,既能保证较大的煤体降温速率,又能保证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有效利用率。

孔令冬[3](2021)在《锂电池火干水灭火剂设计制备及灭火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水(DryWater)是微水滴被纳米级二氧化硅颗粒包覆层封装形成的、整体呈干粉状的富水材料,其内部水可在高温或外力作用下释放出来。且由于干水粉体具有类似固体颗粒物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在阻燃灭火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以干水灭火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固液比、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三种参数对使用高速搅拌机制备干水灭火剂过程的影响,优化了干水灭火剂制备工艺参数,制备了包覆纯水的基础干水灭火剂。同时,通过添加不同灭火组分和凝胶剂对干水灭火剂的基础配方进行设计优化,按照功能性新配方系列制备了7种改性干水灭火剂。然后,对所制备干水灭火剂的粒度、松密度、流动性、保水性、耐压性基本特征参数进行了表征。最后,针对锂电池火,使用自行设计的灭火实验平台,开展了全部8种干水灭火剂的灭火效能实验,结果表明干水灭火剂可通过多种灭火机制联合发挥作用,对锂电池火具有较好的灭火效能。首先,开展了干水灭火剂设计制备及参数优化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在固液比为1:10、搅拌速度为4000 r/min、搅拌时间为180 s的工艺参数下,所制备出的干水灭火剂形态良好、较为均匀,并且结构更为稳定。为提高干水灭火剂灭火效果,加入改性添加剂,对其进行配方设计,成功制备出了7种改性干水灭火剂,均具有稳定、良好的核壳结构。其次,开展了干水灭火剂基本储运性能表征研究。实验所制备的8种干水灭火剂的粒径分布均在0~400μm之间,凝胶剂的加入使粒度分布向大粒径方向适度偏移。干水灭火剂的松密度处于0.3480 g/m L~0.4373 g/m L之间,流动性均略低于普通干粉灭火剂,其中,磷酸二氢铵干水灭火剂流动性最优。凝胶剂的加入可以延缓干水灭火剂水分蒸发,并提高干水灭火剂50℃时的保水量。干水灭火剂在1.0 MPa压强下的破损率较低,添加凝胶可显着提高其耐压性能,使其在1.2 MPa下的破损率仍处在合格范围。最后,开展了干水灭火剂对锂电池火的灭火效能实验研究。在实验条件下,自主制备的8种干水灭火剂与市售ABC干粉灭火剂,均能有效扑灭锂电池明火且无复燃。其中,磷酸二氢铵凝胶干水灭火剂的灭火效果最好,其主要灭火机理是多种灭火机制联合发挥作用。该种干水灭火剂具有一定粘性,在喷射到达电池表面时可粘附在电池表面,不易脱落,形成稳定隔离层,既能发挥隔氧窒息作用,又能蒸发吸热降温,此外,其内部的灭火组分也发挥了化学抑制作用。

范如佳[4](2021)在《若干哈龙替代粉末灭火剂的火掐抑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灾事故不仅危害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对全球气候环境和生态造成巨大影响。如何高效地扑灭各类火灾,一直是安全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哈龙系灭火剂由于破坏大气臭氧层而被淘汰并禁止使用。因此,研究其他新型高效清洁、环境友好型的灭火剂势在必行。灭火剂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含灭火元素的灭火剂本身,还要研究灭火剂的灭火效率,以及更加深入地研究其抑制机理。基于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分别研究了含金属元素、氟元素和磷元素的灭火剂,然后利用火焰传播速度和最短灭火时间来评价其灭火效率,结合详细反应来分析各灭火剂的抑制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通过物理吸热模型来解耦NaHCO3灭火粉末的物理和化学抑制作用。(2)利用二氧化硅的物理抑制作用和氟元素的化学抑制作用,合成新型含氟二氧化硅粉末灭火剂,并对其灭火效率和机理进行系统分析。(3)利用二氧化硅与水的物理抑制作用和磷元素的化学抑制作用,制备出不同含磷量的干水灭火剂,并且评价其灭火效率,探究其抑制机理。(4)理论研究Fe(C5H5)2对火焰的抑制作用。从NaHCO3灭火粉末入手,利用物理吸热模型计算NaHCO3灭火剂的物理抑制作用。通过实验所测火焰传播速度与模型计算值对比,验证物理吸热模型的准确性。分析NaHCO3在火焰中的分解,确定以NaOH在火焰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其化学抑制作用。并且分析其在不同初始温度与压力下的化学抑制作用。结合粉末在火焰中的有效分解参数,分析粉末粒径对NaHCO3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大小直接影响粉末在火焰中分解的有效NaOH,因此粉末粒径大小会对化学抑制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粒径较大时,粉末抑制机理受热力学控制,抑制效果主要来源于物理抑制作用。当粒径较小时,抑制机理受动力学控制,化学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灭火剂物理和化学抑制作用同样重要,将二者结合可进一步增强灭火剂的灭火效率。将具备化学抑制作用的含F基团与具备物理抑制作用的SiO2粉末相结合,合成新型粉末灭火剂SiO2-F。通过共缩合和酰胺化两步反应过程,将三氟乙酰基(CF3CO)与SiO2相连接,制备SiO2-F粉末。利用最小熄灭浓度和火焰传播速度来评价SiO2-F粉末的灭火效率。SiO2-F粉末均展现出比NaHCO3和SiO2粉末更好的灭火效率。利用热重实验模拟粉末在火焰中分解行为,并分析SiO2-F粉末灭火机理主要分为两部分:固体物质吸热的物理抑制作用和含F基团湮灭自由基的化学抑制作用。其中物理抑制作用约占总抑制效应的23.1%,是整个抑制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F3CO可以有效地湮灭自由基,尤其可以使OH基快速下降,从而达到抑制火焰的效果。总的来说,SiO2-F粉末的灭火效果是物理抑制和化学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将H3PO4、H2O和SiO2相结合,合成新型含磷干水灭火剂SiO2-P。考虑粉末灭火剂的分散性及均一性,确定SiO2-P粉末的制备条件,并制备四种不同H3PO4含量的SiO2-P粉末。利用油池火扑灭试验,测量SiO2-P粉末的最短灭火时间来评价其灭火效果。结果显示,SiO2-P已具备较好的灭火效果。基于热重实验和GA算法,确定SiO2-P粉末的分解反应方程式和动力学参数。利用SiO2-P粉末的分解机理,模拟其对甲烷/空气火焰传播速度和自由基(H、O和OH)的影响。该粉末通过H2O和H3PO4的协同抑制效应湮灭大量自由基,从而降低火焰传播速度。更进一步,对含DMMP的干水粉末灭火剂SiO2-DMMP在贫燃和正常当量比情况下进行了模拟研究。内液含10%DMMP溶液的SiO2-DMMP灭火剂可以有效地避免DMMP在贫燃时的燃烧增强效应。这是由于H2O的抑制作用可以抵消DMMP的燃烧增强作用。同时在正常当量比情况下,SiO2-DMMP粉末展现出很好的火焰抑制效果。最后以Fe(C5H5)2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Fe化合物的火焰抑制特性。分析Fe(C5H5)2特殊的分子结构,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各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构建Fe(C5H5)2的详细反应机理。利用此机理模拟Fe(C5H5)2对甲烷/空气火焰传播速度、火焰温度及火焰中自由基的影响。在化学计量燃烧和富燃(当量比Φ≥1)时,Fe(C5H5)2在火焰中展现出较强的火焰抑制能力。在极度贫燃(当量比Φ<0.55)时,Fe(C5H5)2在火焰中展现燃烧增强作用。在二者之间,随着Fe(C5H5)2体积分数的增加,先呈现燃烧增强作用,后抑制燃烧。火焰中H、O和OH自由基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C5H5等碳氢基团的可燃性与含Fe基团的抑制性相互竞争所致。进一步分析含Fe自由基在火焰中的作用,各种含Fe自由基间存在诸多循环反应且可以相互转化,从而消耗大量O、H和OH自由基。

王信用[5](2021)在《前混合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火花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冷态切割技术,磨料水射流切割技术被用于煤矿井下切割、废旧炮弹拆除等危险环境,但切割过程中时常有火花出现,火花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磨料水射流切割的安全性,制约了其应用。针对高危环境下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产生火花的现象,本文对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产生火花的机理及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时火花产生机理的研究。首先,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材料的变形能理论,开展磨料颗粒磨蚀金属材料时能量传递与转换过程的研究,并建立磨料水射流冲击下金属表面瞬态最高温度的数学模型;其次,运用非线性动力学和有限元理论,开展多颗磨料颗粒磨蚀金属材料的数值模拟研究,验证磨料水射流冲击下金属表面瞬时最高温度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开展磨料水射流切割多种不同种类金属材料的验证实验。二是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时火花产生规律及抑制方法的研究。开展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火花产生规律的实验研究,并运用线性回归等数学方法建立火花密度等级预测模型,预测切割参数(包括磨料硬度、金属硬度、射流压力、靶距、磨料粒径等)对火花产生影响的规律;此外,从改变磨料水射流自身特性出发,探究火花的抑制方法。实验中将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加入磨料水射流,通过分析比较添加不同添加剂的实验结果,找出最佳的添加剂种类。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瞬态最高温度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吻合切割实验中火花产生的现象和规律。该数学模型能够反映磨料水射流冲击下,被冲击金属表面的瞬态最高温度与磨料水射流参数以及被冲击金属材料物性参数的内在关系,同时该数学模型也能够用来预测磨料水射流切割不同种类金属材料时火花产生的临界压力。(2)利用商业软件ANSYS-Auto DYN进行数值模拟,展示了多颗磨料颗粒高速冲击不同金属材料表面的动态过程,以及金属表面的温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的不同金属表面能够产生的瞬态最高温度与数学模型中离散数值分析的结果吻合度较好,误差均维持在5%之内,比较符合预期。(3)磨料水射流切割钛合金的火花密度等级与切割参数(磨料硬度、金属硬度、靶距、射流压力以及磨料粒径)有关,其中射流压力对火花密度等级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其余四种因素,减小射流压力是降低火花密度等级的有效方法。建立了磨料水射流切割钛合金火花密度等级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量化切割参数对火花密度等级的影响。(4)添加高聚物后火花密度等级随压力变化趋势不变,但其数值平均增大15.438,即高聚物不利于抑制火花的生成;添加灭火剂后火花密度等级随压力变化趋势不变,添加两种不同的碱金属盐分别使火花密度等级平均降低190.625和214.656,二者均有利于抑制火花的生成,其中易分解的灭火剂效果优于不易分解的灭火剂;添加阻燃剂后火花密度等级随压力变化趋势不变,但其数值平均减小184.813,有利于抑制火花的生成。易分解的灭火剂为抑制磨料水射流切割钛合金火花生成的最佳添加剂种类。本文的研究能够补充完善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的机理,可以为磨料水射流在高危环境下安全切割金属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该论文共有图44幅,表21个,参考文献130篇。

徐学军[6](2020)在《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建筑的纵向发展显得十分必要。近1 0年,我国超高层建筑处于快速发展期,而且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超高层建筑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十分严重,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因此超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高度过高,输送水介质灭火一直存在难题,压缩空气泡沫作为一种高效灭火系统,可以在超高层建筑中尝试应用。前人对于压缩空气泡沫的研究大多基于小尺寸实验和工程性灭火实验,很少关注压缩空气泡沫输运时的压力损失、压力建立时间、喷射距离、经过长距离流动后泡沫的稳定性及灭火有效性等问题。因此,本文以研究压缩空气泡沫在实际消防管网中的输运特性、长距离输运后的灭火有效性、压缩空气泡沫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方案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1)利用全尺寸压缩空气泡沫水平/垂直输运实验,分析了管网材质、管网直径、泡沫原液属性等参数对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过程的影响,获得了压力损失、压力建立时间、出泡沫时间和喷射距离等关键技术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压缩空气泡沫在PVC-C管和钢管的压力衰减基本一致,不同材料和泡沫原液浓度对压力损失影响不大,而管网直径对压力衰减影响显着;管网末端连接消防枪灭火时,DN80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395kPa/m,DN65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715kPa/m,DN50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871kPa/m;泡沫到达1000m末端需要215秒,当末端压力为0.2MPa时,其喷射距离超过14m;双消防车同时输送压缩空气泡沫对管网压力影响不大,对管网喷射泡沫时的动压有较大提升,并且双车压缩空气泡沫到达灭火点的时间更短。(2)开展全尺寸实验,利用消防水枪直接向室内火源远距离喷射压缩空气泡沫,研究了不同属性压缩空气泡沫的灭火效率以及长距离输运后的灭火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比范围在5.5:1-11:1之间的泡沫均可以高效扑灭油池火,房间内的温度和辐射均明显下降,而且喷射时泡沫初始动量大,有效灭火距离大于9m;但针对大型木垛火,当泡沫气液比超过10:1时,其流动性及冲击力减小,导致木垛表面明火扑灭时内部还存在较高温度,所以对于从单面进行灭火,喷射压缩空气泡沫的时间需要适当延长,最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喷射灭火,保证泡沫能有效覆盖火源,否者可能造成复燃现象;泡沫在经过长距离消防管网流动后均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于水成膜灭火剂(AFFF)经过1000m输运后的25%析液时间超过2.5分钟,满足灭火要求,而1000m末端在压力为0.2MPa时,可以对直径2.7m的油池火进行有效灭火,灭火时间不超过1分钟。(3)基于380m超高层实体建筑开展了一系列压缩空气泡沫垂直输运实验,获得了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垂直向上输送泡沫的有效高度和极限高度,建立了垂直向上压力衰减预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单车输运压缩空气泡沫时有效输运高度为195m,喷射距离约为15m,且现场泡沫状态满足消防灭火需求。由屋顶向下输送压缩空气泡沫时,管网内压力与高度位置近似呈线性变化关系,无分段时最底部管网压力会超过2.0MPa,此时压力过大,需要设置电动阀分段输送压缩空气泡沫,在43层设置截止阀后,可以正常向下输运压缩空气泡沫。由楼顶向下分段输送压缩空气泡沫过程中,各区间段压力变化率基本一致,建立压力时间随高度位置下降而增加。最远点达到0.6MPa的时间约为6.5分钟,最高点达到0.6MPa的时间约为2分钟。(4)基于压缩空气泡沫输送实验系列测试结果,提出了压缩空气泡沫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方案,完成了应用示范。当建筑高度小于180m,在建筑内增加压缩空气泡沫专用垂直管网,可以利用压缩工期泡沫消防车在地面直接输送压缩空气泡沫进行灭火;而对于高度大于180m的建筑宜采用“固移结合”方式,即楼层高度小于180m,可由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进行灭火,高度大于180m的楼层需要设置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系统,楼层过高时需要进行分段处理,设置多个固定式系统。为满足管理者在火灾发生初期就能够立刻采用压缩空气泡沫进行高效扑救的目的,本文对应用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后续的消防联动设计、操作和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细化,确定了相关工程技术参数,为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固移结合”方案及压缩空气泡沫系统联动设计的实施提供参考,并成功在广西南宁华润中心大厦进行了应用。

赵鑫[7](2020)在《温敏性水凝胶灭火特性及应用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细水雾系统一般利用纯水作为灭火介质,无法有效附着于可燃物表面,致使火焰易发生复燃现象,灭火效率低且易造成水资源浪费。温敏性水凝胶作为一种胶体灭火剂,载于纯水具备固水能力强、封堵性好及抗复燃等显着优势。目前有诸多学者对温敏性水凝胶展开过研究,但仅针对于制备方法的改进,而并未将其运用于消防灭火系统。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温敏性水凝胶灭火剂在消防灭火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搭建了灭火实验平台,全面分析温敏性水凝胶灭火特性的影响因素,以质量分数2%、4%、5%的温敏性水凝胶、D.T.E(添加型水基灭火剂)、S-3-AB(添加型水基灭大剂)为灭火剂,探究了不同位置的喷头对灭火效果的影响,据此共设计7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喷头位于木垛正上方时,质量分数为4%的温敏性水凝胶灭火性能最佳。研发了温敏性水凝胶消防车灭火系统,并确定了系统工艺参数。以智能化控制、精确化混合、高效化灭火功能的实现为目标,配备高压柱塞泵组、电液控制阀、高精度过滤器、高压喷枪等元器件,同时分析了各元器件具备的特性。依据喷雾压力与雾滴直径之间的优化关系,计算液压阀、管路、高压柱塞泵、高压喷枪、射流形态等最优特性参数,作为消防车选型的数据基础。开展消防车灭火试验。选型BX5040GXFPW01/S5消防车,以质量分数为4%的温敏性水凝胶、D.T.E及S-3-AB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并比较了上述灭火剂灭火过程中的明火扑灭时间、阴燃持续时间、复燃扑灭时耗、灭火剂用量及残留物种类。实验结果表明,4%温敏性水凝胶灭火效率最高,具备耗时短、用量少、抗复燃性强、残留物少等优势。

王悦[8](2020)在《新型洁净灭火介质热分解及灭火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上和各国内环保要求的提高,“哈龙”灭火剂因破坏臭氧层而被大范围禁用,现有“哈龙”过渡替代品也将被逐步淘汰,因此,开发和研究清洁、高效、低毒的新一代灭火介质是现今消防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基于环境友好以及沸点低等灭火剂所需的物化特性,初步筛选HFO-1336mzz(1,1,1,4,4,4-六氟-2-丁烯)作为潜在的新型洁净灭火剂,并从热分解和灭火特性两方面探究了其作为灭火剂替代“哈龙”的可能性。基于火灾现场的高温特性,本文首先采用管式反应器探究了 HFO-1336mzz的热解特性,通过GC/MS分析了其热解产物随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在200-800℃温度范围内,HFO-1336mzz(E)和HFO-1336mzz(Z)热解时主要发生相互转化,前者热稳定性高于后者,温度较高时二者分解反应达到平衡后体系中的物质组成均主要为80%的HFO-1336mzz(E)和15%的HFO-1336mzz(Z),其他产物的生成量较少。其次,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 HFO-1336mzz(Z)和HFO-1336mzz(E)热分解过程的微观机理,通过Gaussian程序包计算了 HFO-1336mzz(Z)的五条分解路径和 HFO-1336mzz(E)的六条分解路径,发现 HFO-1336mzz(Z)和 HFO-1336mzz(E)均通过能垒最低的均裂反应方式分解,分解过程中发生C-C键断裂,生成CF3.灭火自由基;另外,HFO-1336mzz(Z)和HFO-1336mzz(E)通过一个三线态中间体相互转化,且HFO-1336mzz(Z)转化为 HFO-1336mzz(E)的能垒更低。最后,在热分解探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 HFO-1336mzz(Z)和 HFO-1336mzz(E)的灭火机理,发现 HFO-1336mzz(Z)和 HFO-1336mzz(E)及其热解产物CF3C≡CH,CF3C≡CCF3和CF3H与火焰中的活泼自由基OH·、H·、O2和·O.发生反应的能垒小于40 kcal.mol-1,极易发生加成或夺取反应,并生成灭火自由基CF3.以进一步捕获火焰自由基,实现良好的化学灭火过程。本文同时测定并对比了HFO-1336mzz(Z)和HFO-1336mzz(E)以及三种典型HFC类灭火剂的灭火浓度,分析了各灭火剂灭火过程中的火焰形态变化,发现HFO-1336mzz灭火浓度较低,表现出出色的灭火效果,与HFC类灭火剂相当,且HFO-1336mzz(E)的灭火效果更佳。综合热分解及灭火特性研究结果可得,HFO-1336mzz可作为“哈龙”替代备选产品;并且,双键C上含有CF3基团的烯烃类物质具有优良的化学灭火效果,为“哈龙”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杨楠[9](2020)在《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也经历着飞速地发展,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维持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高压开关柜是在电力系统中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和保护作用的重要综合性一体化电气设备,火灾事故对其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威胁极大,但由于技术手段和灭火材料的限制,电力工作者一直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热气溶胶灭火技术的发展,为处理高压开关柜带电火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与实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高压开关柜的火灾特征围绕着热气溶胶灭火技术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介绍了高压开关柜层次化的独立隔室结构以及柜内一次设备承载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实际运行特点,通过分析大量火灾事故案例,归纳总结出引起高压开关柜起火的五大根本原因,即电阻过大起火、漏电起火、过负荷起火、短路起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2)为了进一步探究电接触部位的发热影响,本文以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为目标,简化后使用Auto CAD建立了高压开关柜的立体模型,并利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计算软件求解得到了正常运行状态下10k V高压开关柜在达到稳定状态后的温升数据和温度分布情况,证明了电接触部位的严重发热是引起高压开关柜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大幅温升的主要原因,指出在灭火设计中应将电接触部位作为重点防护对象。3)从K型气溶胶和S型气溶胶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入手,全面分析了热气溶胶的基本性质,详细描述了热气溶胶的灭火机理,通过与传统灭火材料的对比,总结了热气溶胶在清洁程度、安全性能、灭火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为了清晰热气溶胶对高压开关柜中带电设备的绝缘影响,本文对经过K型气溶胶喷射后的10k V高压电缆进行工频耐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热气溶胶并不会使设备的绝缘强度降低,并于此初步验证了热气溶胶灭火技术在高压开关柜中应用的可行性。4)使用K型气溶胶灭火技术,在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中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进行高压开关柜全淹没式灭火实验,验证了热气溶胶灭火的高效性;进行热气溶胶越障能力测试,验证了热气溶胶超强的扩散保护能力;进行启动方式的综合测试实验,筛选出了快速灵敏的自动感应启发方式。本文针对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和高压开关柜带电火灾场景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工作,应用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在高压开关柜中形成有了高效、可靠的保护,弥补了传统灭火技术的缺陷,打破了灭火材料选择的局限。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对高压开关柜的安全运行和高压带电场景的火灾防护意义重大。

王星语[10](2020)在《环境友好氢氟烯烃类化合物的灭火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以哈龙为代表的具有高破坏臭氧潜能值或高温室效应潜能值的卤代烷烃灭火剂被淘汰出市场,而没有合适的灭火剂来替代的局面,开发新型环境友好灭火剂至关重要。氢氟烯烃类化合物因其不饱和双键的存在,大气存活时间远远小于氢氟烷烃类化合物,且仍保留有低毒、不可燃等特性,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潜在哈龙替代品。本文以2-溴-3,3,3-三氟丙烯(BTP)的分子结构为参考,选择了HFO-1234ze(E)、HFO-1234yf、HFO-1336mzz(Z)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了氢氟烯烃的灭火性能,热稳定性和灭火机理,以期预测氢氟烯烃类化合物作为灭火剂应用的潜力。首先,本文采用杯式燃烧器实验系统对三种灭火介质的灭火性能进行了测试,比较了氢氟烯烃和氢氟烷烃的灭火浓度,并对灭火剂分子组成和结构变化造成灭火性能不同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使用高速摄影仪记录了添加氢氟烯烃后的火焰形态变化和火焰吹熄前的火焰行为,分析了同流共轴火焰熄灭的机理;针对灭火效果更好的HFO-1336mzz(Z),本文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探究了丙烷火焰高度与HFO-1336mzz(Z)灭火浓度的关系,以及添加HFO-1336mzz(Z)所造成的额外热释放对火焰温度的提升程度。其次,本文对氢氟烯烃灭火剂的动力学灭火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将该内容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采用高温裂解实验系统研究了氢氟烯烃的高温裂解特性,通过检测分解产物推测出了灭火剂高温裂解的反应路径,并初步探讨了氢氟烯烃的灭火机理;在第二部分,使用气相动力学软件Chemkin 17.0对添加了HFO-1234yf的甲烷/空气预混燃烧系统进行了模拟,考察了添加HFO-1234yf对预混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并对系统中主要的吸热/放热反应和产生/消耗自由基反应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造成促燃/抑燃作用的关键反应,比较了HFO-1234yf和HFC-227ea灭火机理的异同点。最后,本文总结了氢氟烯烃造成烃类燃料促燃/抑燃现象的原因,对氢氟烯烃作为灭火剂应用的潜力做出了评价;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氢氟烯烃灭火剂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几种新型灭火剂的性能及灭火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新型灭火剂的性能及灭火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研究
        1.2.2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火灾防治研究
    1.3 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机理研究
    2.1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
        2.1.1 锂离子电池结构组成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研究
    2.3 新能源汽车火灾特性及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灭火抑爆技术研究
    3.1 多种灭火技术对比分析
        3.1.1 细水雾灭火机理分析
        3.1.2 干粉灭火剂灭火机理分析
        3.1.3 气溶胶灭火剂灭火机理分析
        3.1.4 气体灭火剂灭火机理分析
    3.2 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试验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测试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二氧化碳灭火抑爆试验
        3.3.1 试验测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七氟丙烷灭火抑爆试验
        3.4.1 试验测试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二氧化碳和七氟丙烷灭火抑爆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灭火抑爆系统研发及试验
    4.1 灭火抑爆系统工作原理
    4.2 灭火抑爆装置开发
        4.2.1 灭火抑爆装置工作原理
        4.2.2 整体结构设计
        4.2.3 灭火抑爆装置相关参数计算
        4.2.4 电磁阀选型
    4.3 探测模块及控制模块设计
        4.3.1 探测参数选择与控制系统框架
        4.3.2 温度传感器接线
        4.3.3 远程监测与数据传输
        4.3.4 高危险情单元程序设计
        4.3.5 远程监控终端用户界面
    4.4 灭火抑爆装置试验研究
        4.4.1 试验测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二茂铁—钾盐超细颗粒气溶胶防治采空区无烟煤自燃灾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理论
        1.2.2 采空区防灭火技术
        1.2.3 气溶胶防灭火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超细颗粒气溶胶防灭火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2.1 原料选择
        2.1.1 实验方法
        2.1.2 实验结果分析
    2.2 最佳配比的确定
        2.2.1 配比设计
        2.2.2 低温氧化动力学测试实验
        2.2.3 高温灭火物理模拟
    2.3 二茂铁-磷酸二氢钾超细颗粒气溶胶的抑制作用
    2.4 超细颗粒气溶胶的制备及表征
        2.4.1 超细化工艺选择
        2.4.2 气溶胶的制备
        2.4.3 气溶胶物理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细颗粒气溶胶阻化过程煤体热效应特征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TG与DTG分析
        3.3.2 DSC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细颗粒气溶胶对煤自燃活性结构的影响
    4.1 实验装置及原理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原理
    4.2 实验步骤
    4.3 原煤官能团分布
        4.3.1 羟基官能团吸收峰
        4.3.2 脂肪烃官能团吸收峰
        4.3.3 含氧官能团吸收峰
    4.4 阻化煤样官能团的变化规律
        4.4.1 阻化煤样羟基(-OH)变化规律
        4.4.2 阻化煤样脂肪烃(-CH_3、-CH_2-)变化规律
        4.4.3 阻化煤样含氧官能团(C=O、C-O、-COO-)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理模拟灭火实验
    5.1 实验装置
    5.2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对比实验分析
        5.3.2 灭火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锂电池火干水灭火剂设计制备及灭火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水形成机理
        1.2.2 干水的改性添加剂
        1.2.3 干水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干水应用研究进展
    1.3 现存不足
    1.4 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具体内容
第2章 干水灭火剂设计制备及参数优化实验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制备参数优化实验
        2.2.1 实验步骤
        2.2.2 实验结果分析
    2.3 改性干水灭火剂配方设计及制备
        2.3.1 含灭火组分干水灭火剂的设计制备
        2.3.2 含凝胶剂干水灭火剂的设计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水灭火剂的基本储运性能表征
    3.1 实验设备及步骤
        3.1.1 使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干水粒度分布
        3.1.2 使用量体积法测定干水松密度
        3.1.3 使用玻璃砂钟法测定干水流动性
        3.1.4 使用恒温量重法测定干水保水性
        3.1.5 使用高压反应釜测定干水耐压性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粒度分布实验结果
        3.2.2 松密度实验结果
        3.2.3 流动性实验结果
        3.2.4 保水性实验结果
        3.2.5 耐压性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水灭火剂对锂电池火的灭火实验
    4.1 灭锂电池火实验装置及步骤
        4.1.1 实验装置及样品
        4.1.2 实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1 锂电池火灭火剂用量对比
        4.2.2 锂电池火温度变化曲线对比
        4.2.3 与ABC干粉灭火剂对比
        4.2.4 干水灭锂电池火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4)若干哈龙替代粉末灭火剂的火掐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哈龙替代灭火剂的研究
        1.2.2 灭火效率评价指标
        1.2.3 抑制机理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
    2.1 本章引言
    2.2 实验试剂、制备及表征仪器介绍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制备仪器
        2.2.3 灭火剂表征仪器
    2.3 实验方法及装置介绍
        2.3.1 本生灯火焰实验平台
        2.3.2 油池火实验平台
    2.4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2.4.1 灭火剂物理吸热模型
        2.4.2 一维自由传播火焰模型
        2.4.3 GA算法计算化学反应参数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酸氢钠灭火剂的物理和化学抑制作用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实验和模拟概况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析灭火剂的物理抑制作用
        3.3.2 分析灭火剂的化学抑制作用
        3.3.3 综合分析灭火剂的抑制作用
        3.3.4 粒径对灭火剂抑制作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氟二氧化硅灭火剂的制备与抑制机理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实验和模拟概况
        4.2.1 制备方法
        4.2.2 仪器与表征
        4.2.3 反应机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灭火剂的形貌结构与元素分析
        4.3.2 灭火效率的评价
        4.3.3 抑制机理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磷干水灭火剂的制备与抑制机理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实验和模拟概况
        5.2.1 SiO_2-P灭火剂的制备方法
        5.2.2 仪器与表征
        5.2.3 反应机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iO_2-P粉末灭火剂的结构分析
        5.3.2 灭火效率的评价
        5.3.3 构建SiO_2-P粉末分解机理
        5.3.4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自由基分析
        5.3.5 抑制作用分析
        5.3.6 SiO_2-DMMP灭火剂的理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铁粉末灭火剂的抑制机理研究
    6.1 本章引言
    6.2 反应机理的构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温度分析
        6.3.2 自由基分析
        6.3.3 抑制机理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前混合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火花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前混合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产生火花的实验现象及原理分析
    2.1 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的机理
    2.2 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产生火花的实验现象
    2.3 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产生火花的原理分析
    2.4 磨料颗粒冲击金属瞬态最高温度的数学模型
    2.5 基于数学模型的射流冲击压力变化对冲击温度影响的数值解
    2.6 模型验证实验
    2.7 本章小结
3 冲击温度模型的数值模拟
    3.1 有限元法与ANSYS数值计算软件简介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磨料水射流切割参数对火花数量影响的研究
    4.1 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火花抑制方法的实验研究
    5.1 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5.2 实验材料
    5.3 高聚物添加剂抑制火花实验
    5.4 灭火剂添加剂抑制火花实验
    5.5 阻燃剂添加剂抑制火花实验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
        1.1.2 超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
        1.1.3 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1.4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扑救超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优势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压缩空气泡沫产生系统及其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压缩空气泡沫产生系统工作原理
        2.2.1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及相关定义
        2.2.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工作原理
    2.3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灭火机理
    2.4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全尺寸压缩空气泡沫水平管路实验
        3.2.2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管路实验
    3.3 压缩空气泡沫长距离水平输运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管道材质对压缩控其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3.3.2 管道直径对压缩空气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3.3.3 泡沫原液浓度对压缩空气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3.3.4 管网末端喷射距离
        3.3.5 出泡时间及压力建立时间
    3.4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输运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管径影响分析
        3.4.2 管网干湿影响分析
        3.4.3 泡沫输入方向影响分析
        3.4.4 单/双车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缩空气泡沫灭火有效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场景设计
        4.2.1 全尺寸室内油池火实验设计
        4.2.2 全尺寸室内木垛火实验设计
        4.2.3 长距离输运后灭后有效性验证实验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全尺寸室内油池火灭火实验结果分析
        4.3.2 室内全尺寸木垛火灭火实验分析
        4.3.3 长距离输运后灭火有效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高层建筑内垂直输送压缩空气泡沫现场测试
    5.1 引言
    5.2 现场测试实验设计方案
        5.2.1 单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向上输送泡沫实验
        5.2.2 双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向上输送泡沫实验
        5.2.3 楼顶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向下输运泡沫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单车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从地面向上输送泡沫
        5.3.2 双车向上输运压缩空气泡沫实验结果分析
        5.3.3 楼顶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向下输送泡沫
    5.4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向上输运压力衰减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超高层建筑中方案设计及应用
    6.1 引言
    6.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设计
    6.3 压缩空气泡沫发生装置的联动工作原理
        6.3.1 系统的控制过程
        6.3.2 系统控制原理
        6.3.3 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灭火能力评估
    6.4 华润大厦工程设计应用案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获得的奖励

(7)温敏性水凝胶灭火特性及应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添加型水基灭火剂
        1.2.2 水胶体灭火剂
    1.3 当前研究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温敏性水凝胶的灭火特性研究
    2.0 引言
    2.1 温敏性水凝胶灭火机理
        2.1.1 燃烧与火灾
        2.1.2 一般灭火机理
        2.1.3 常用添加型水基灭火剂
        2.1.4 温敏性水凝胶灭火剂
        2.1.5 温敏性水凝胶灭火性能影响因素
    2.2 灭火实验平台
        2.2.1 实验平台搭建
        2.2.2 火焰温度测量方法
    2.3 灭火特性研究实验
        2.3.1 实验步骤
        2.3.2 水凝胶浓度因素
        2.3.3 喷头位置因素
        2.3.4 不同灭火剂性能对比
    2.4 小结
3 温敏性水凝胶灭火剂灭火工艺设计
    3.0 引言
    3.1 温敏性水凝胶消防车灭火系统
    3.2 灭火系统元器件工艺参数
        3.2.1 水箱
        3.2.2 液压泵及驱动装置
        3.2.3 过滤器
        3.2.4 高压喷雾水枪
        3.2.5 混合装置
        3.2.6 液压管路
        3.2.7 液压阀
        3.2.8 终端控制台
    3.3 小结
4 温敏性水凝胶灭火剂灭火实验
    4.0 引言
    4.1 消防车选型
        4.1.1 液压元件参数计算
        4.1.2 消防车参数
        4.1.3 喷枪参数优化
    4.2 灭火节点规划
        4.2.1 木垛燃烧现象
        4.2.2 2A木垛燃烧阶段
        4.2.3 灭火时间节点
    4.3 实验准备
        4.3.1 器材布置
        4.3.2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D.T.E灭火效果分析
        4.4.2 S-3-AB灭火效果分析
        4.4.3 温敏性水凝胶灭火效果分析
        4.4.4 灭火效果对比
    4.5 结论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新型洁净灭火介质热分解及灭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哈龙”替代品研究现状
        1.2.2 HFO-1336mzz合成及应用研究现状
        1.2.3 灭火剂热分解机理及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HFO-1336mzz热分解特性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设备及试剂
        2.1.2 实验准备
        2.1.3 实验步骤
    2.2 结果与讨论
        2.2.1 HFO-1336mzz(Z)热分解特性分析
        2.2.2 HFO-1336mzz(E)热分解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FO-1336mzz热分解机理研究
    3.1 计算方法
        3.1.1 Schr?dinger方程
        3.1.2 从头算方法及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3.1.3 过渡态理论
        3.1.4 势能面
        3.1.5 内禀反应坐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FO-1336mzz(Z)热分解机理探究
        3.2.2 HFO-1336mzz(E)热分解机理探究
        3.2.3 HFO-1336mzz(Z)和HFO-1336mzz(E)相互转化机理探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FO-1336mzz灭火机理及灭火特性研究
    4.1 HFO-1336mzz灭火机理研究
        4.1.1 计算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2 HFO-1336mzz灭火特性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HFO-1336mzz(Z)热解机理计算相关分子结构
附录 B HFO-1336mzz(E)热解机理计算相关分子结构
附录 C HFO-1336mzz灭火机理计算相关分子结构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高压开关柜的火灾事故原因及其温度场分析
    2.1 高压开关柜起火的理论分析
    2.2 高压开关柜内的温度场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热气溶胶灭火技术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3.1 热气溶胶灭火剂的主要成分及性质
    3.2 热气溶胶的灭火机理
    3.3 热气溶胶用量设计
    3.4 热气溶胶对10kV电力电缆绝缘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高压开关柜全淹没式灭火实验
    4.2 热气溶胶越障能力测试
    4.3 启动方式综合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环境友好氢氟烯烃类化合物的灭火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氢氟烯烃与氢氟烷烃灭火性能比较
    2.1 实验系统及步骤
        2.1.1 气体灭火剂实验装置
        2.1.2 气体灭火剂实验步骤
        2.1.3 液体灭火剂实验装置与步骤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氢氟烯烃与火焰作用过程
        2.2.2 燃烧杯火焰的熄灭机理
        2.2.3 火焰的高度变化
        2.2.4 HFCs、HFOs灭火浓度比较
        2.2.5 HFO-1336mzz灭火浓度与初始火焰高度的关系
        2.2.6 火焰根部温度变化
第三章 氢氟烯烃的高温裂解特性
    3.1 实验系统及步骤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HFO-1234ze高温裂解实验
        3.2.2 HFO-1234ze高温裂解产物及可能的反应路径
        3.2.3 HFO-1234yf高温裂解实验
        3.2.4 HFO-1234yf高温裂解产物及可能的反应路径
        3.2.5 HFO-1336mzz高温裂解实验
        3.2.6 HFO-1336mzz高温裂解产物及可能的反应路径
        3.2.7 氢氟烯烃促燃/抑燃机理讨论
第四章 氢氟烯烃灭火机理探究
    4.1 模型参数设置和机理构建
    4.2 计算结果与讨论
        4.2.1 绝热燃烧温度的变化
        4.2.2 化学平衡时各物质浓度
        4.2.3 层流预混燃烧速度的变化
        4.2.4 HFO-1234yf的物理化学效应
        4.2.5 预混火焰结构及放热/吸热基元反应
        4.2.6 活性自由基产生/消耗基元反应
        4.2.7 促燃/抑燃敏感性分析
        4.2.8 HFO-1234yf与火焰作用的分解路径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几种新型灭火剂的性能及灭火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究[D]. 包诣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二茂铁—钾盐超细颗粒气溶胶防治采空区无烟煤自燃灾害实验研究[D]. 胡世花.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锂电池火干水灭火剂设计制备及灭火效能研究[D]. 孔令冬. 军事科学院, 2021
  • [4]若干哈龙替代粉末灭火剂的火掐抑制机理研究[D]. 范如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5]前混合磨料水射流切割金属材料火花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研究[D]. 王信用.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6]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D]. 徐学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温敏性水凝胶灭火特性及应用工艺研究[D]. 赵鑫.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新型洁净灭火介质热分解及灭火特性研究[D]. 王悦.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9]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D]. 杨楠. 三峡大学, 2020(06)
  • [10]环境友好氢氟烯烃类化合物的灭火性能和机理研究[D]. 王星语.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几种新型灭火剂的性质及灭火原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