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物论文_申海生,丁永红,赵春洲,王坤,王忠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染物,有机质,液压油,环境,传感器,氧化银,氧化铜。

微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申海生,丁永红,赵春洲,王坤,王忠泉[1](2019)在《氧化法结合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煤矿矿井水中微污染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煤矿矿井水达到排放标准,考察了不同方法去除煤矿矿井水中的微污染物(以乳化油为主)的效果,其中单一活性炭吸附对乳化油的去除率约80%,臭氧氧化与紫外光氧化对水中乳化油去除率分别为79%和62%。当2种氧化方法结合活性炭吸附时,乳化油去除效果显着提高,去除率均达到98%以上。(本文来源于《上海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杜振齐,王永磊,田立平,亓华,刘威[2](2019)在《UV/H_2O_2工艺降解饮用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UV/H_2O_2高级氧化工艺凭借高效、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处理含有机微污染物饮用水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对其反应机理、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UV/H_2O_2高级氧化工艺有效性的因素,充分发挥其在饮用水处理领域的作用。文章介绍了UV/H_2O_2工艺降解有机物的基本原理,概述了UV、天然有机物浓度、溶液pH值、H_2O_2初始浓度、目标物初始浓度和水溶液中无机阴离子等因素对UV/H_2O_2工艺降解有机微污染物的影响,对UV/H_2O_2工艺转化产物问题、运行成本问题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未来UV/H_2O_2工艺降解有机微污染物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白晨朝,张洪朋,曾霖,赵旭鹏,孙广涛[3](2019)在《双螺线圈式液压油微污染物检测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多参数的油液污染物检测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单螺线圈电感式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螺线管线圈,可以进行电感检测和电容检测。电感检测可以区分油液中的铁磁性颗粒和非铁磁性颗粒;电容检测可以区分油液中水和空气。相对于传统单线圈式传感器,本次设计不仅实现了油液污染物的多参数检测,同时采用线径更小、匝数更多的螺线圈,增加了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利用该传感器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检测实验:电感检测时可以检测直径大于20μm的铁颗粒和直径大于80μm的铜颗粒;电容检测时可以检测直径大于90~100μm水滴和直径大于160~170μm气泡。该设计研究为油液污染物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肖璐,马玉花,朱恩权[4](2019)在《Ag_2O气凝胶吸附-光降解处理微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粉末状光催化剂处理废水中污染物存在强烈的聚集倾向、复杂的操作和易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以Ag2O为粉末状光催化剂模型,采用简单的浸渍法结合光还原法构筑了Ag2O气凝胶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选择亚甲基蓝(MB)和孔雀石绿(MG)为模型染料,考察了该气凝胶对低含量污染物的吸附性,以橙黄二(OII)为模型染料研究了Ag2O气凝胶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60 min时已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率分别可达98.7%和93.0%。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2级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等温吸附过程,表明Ag2O气凝胶对MB和MG的吸附以多层吸附为主。Ag2O气凝胶在30 min内对OII的光降解率已达95.6%,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王杰琼[5](2019)在《近岸海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对有机微污染物光降解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河流输入、陆源排放、大气沉降和海水养殖等活动的影响,世界上很多地区的近岸海水受到有机微污染物的污染,研究它们在近岸海水中的转化行为对评价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光化学转化是有机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重要消减途径,且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影响其光降解的首要因素。前人针对淡水中DOM对有机微污染物光降解的影响已有研究,但海水中DOM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的影响还罕见报道。本论文研究了近岸海水DOM对部分新型污染物(磺胺类抗生素、防晒剂2,4-二羟基二苯甲酮)环境光降解的影响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搭建了反渗透耦合电渗析(RO/ED)的装置,实现了海水中DOM的提取。采用所搭建的RO/ED装置,从近岸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海水中提取了 DOM,溶解性有机碳的提取效率(67± 15%)达到了国际同行报告的提取水平。通过比较原始海水和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谱斜率等参数,以及测定DOM的C:N摩尔比,证明所分离的DOM可以代表原海水中DOM用于光化学性质研究。以往认为海水中DOM的浓度低,对污染物光降解的影响小;本研究发现近岸海水中DOM的浓度达到甚至超过了淡水中DOM浓度,凸显研究近岸海水中DOM对污染物环境光化学行为影响的重要性。(2)发现大连鱼-贝类混养区海水中的DOM比非养殖区海水中DOM对叁种磺胺类抗生素的环境光降解表现出更强的促进效应。采用模拟日光照射环境光化学实验,研究了近岸养殖海水中的DOM和非养殖区海水DOM对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甲氧哒嗪叁种磺胺类抗生素光降解的影响。发现激发叁线态DOM(3DOM*)是引发叁种磺胺类抗生素发生间接光解的最重要的光活性中间体。与近岸非养殖区海水DOM相比,养殖区海水DOM的光漂白程度较低,含有较高比例的类腐殖质类物质、较高比例的芳香和羰基结构;因此养殖区海水DOM展现出较高的光吸收速率、较高的3DOM*形成量子产率、较高的3DOM*稳态浓度,以及对叁种磺胺的光降解表现出更高的促进活性。(3)采用模拟日光照射实验,以2,4-二羟基二苯甲酮(BP-1)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近岸海水DOM和淡水DOM对其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岸海水DOM主要通过光致生成3DOM*促进BP-1光降解,而淡水DOM通过光致生成3DOM*、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OH)共同促进BP-1的光降解。与淡水DOM相比,近岸海水DOM的光漂白程度较高,含有较低的芳香性的C=C和C=O官能团,因此具有较低的光吸收速率和较低的3DOM*、1O2和·OH稳态浓度。然而,由于近岸海水3DOM*与BP-1具有较高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以及近岸海水DOM中含有较少的抗氧化剂,导致BP-1在近岸海水DOM存在下的光降解速率仍要快于在淡水DOM存在下的光降解速率。综上,本研究阐明了近岸海水DOM对叁种磺胺类抗生素和一种二苯甲酮类防晒剂光降解的影响,强调了研究近岸海水DOM对有机微污染物光降解影响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有机微污染物在近岸海水中的光化学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2-01)

代祥子[6](2018)在《基于壳聚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对重金属微污染物的快速定量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安全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重金属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与废气、废渣等污染不同,重金属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只能转移其存在的位置或改变其物理化学形态,并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步富集,最后通过饮食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造成危害。因此,从环境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出发,建立适用于现场快速精准检测水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的新技术,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重金属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电沉积和离子印迹法制备了基于壳聚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修饰电极并用于对Cr(VI)、Cd(II)和Pb(II)重金属离子的测定,采用SEM、TEM、XRD、EDS、FT-IR、CV、EIS、DPV等表征手段对修饰电极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pH、单体/模板比例、温度、孵化时间、参杂量对传感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现了对实际样品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一步沉积法将石墨烯(GR)、壳聚糖(CS)与Cr(VI)共沉积到金电极(Au)表面,利用戊二醛对沉积材料进行交联,再用EDTA脱除聚合物基体中的Cr(VI)构建了Cr(VI)离子印迹传感器(CS/GR/Au-IIP)。CS/GR/Au-IIP对Cr(VI)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10_(-9) 1.0×10~(-5) mol/L,最低检测限为6.4×10~(-10) mol/L(S/N=3)。结果表明CS/GR/Au-IIP对Cr(VI)具有优异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并实现了自来水以及河水中Cr(VI)含量的检测,回收率为96.5%-104%。2、金纳米粒子(AuNPs)是一种化学稳定性高,电子电导率强,比面积较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纳米材料。基于壳聚糖的金属螯合性,以及AuNPs与GR的电子协同增强效应,采用电沉积和印迹技术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了CS-AuNPs/GR/GCE传感器。结果表明CS-AuNPs/GR/GCE对Cd(II)具有两段线性检测范围,分别为1×10~(-8)~9×10~(-7) mol/L和3×10~(-5)~4×10~(-4) mol/L,检测限为1.62×10~(-10) mol/L。另外AuNPs提高了传感器对Cd(II)的检测灵敏度,同时增强了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重复性使用性能。此外,CS-AuNPs/GR/GCE对实际水样中Cd(Ⅱ)检测具有良好的回收率。3、为进一步增强传感器对重金属微污染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将具有高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的碳纳米管(MWCNT)引入CS-AuNPs/GR基体中,创制了双层膜修饰的玻碳电极CS-AuNPs/GR@MWCNT/GCE。该传感器对Pb(II)具有极宽的5段检测范围,分别为1.0×10~(-9)~2.0×10~(-8) mol/L、2.0×10~(-8)~9.0×10~(-8) mol/L、9.0×10~(-8)~1.0×10~(-6) mol/L、1.0×10~(-6)~5.0×10~(-5) mol/L,检出限为2.83×10~(-10) mol/L。与单层修饰电极相比,CS-AuNPs/GR@MWCNT/GCE展现出更加卓越的抗干扰性、重复使用性、稳定性以及实际样品检测能力。(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10)

黄贵琦[7](2018)在《新型碳与聚合物材料在环境有机微污染物前处理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环境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残留对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建立和发展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水环境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浓度水平通常处于痕量级别,并且其组成成分复杂,这就需要在分析测定前进行前处理,它是整个分析方法的最关键的环节。近年来,随着微型化、小型化微萃取技术的出现以及多种新型吸附剂材料的发展,极大地克服了传统萃取技术中出现的繁琐耗时、消耗大量样品及有机溶剂等诸多不足,并且它们的简便、高效、易操作,环境友好等特征也顺应了当今环境分析化学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构建了几种基于新型碳材料与聚合物吸附剂材料的微萃取技术,通过联合色谱技术,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中多种有机微污染物的残留检测。这些研究促进了各类微型前处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拓展了碳材料及聚合物材料的应用范围。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微波技术制备了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介孔结构的碳气凝胶(CA),并将其作为微固相萃取(μ-SPE)吸附剂,通过联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应用于环境水样中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残留检测。研究表明,该方法得到了满意的回收率(92-101%)以及较低的检出限(0.01-0.1μg/L),相对标准偏差低于5.1%,适用于实际水样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分析。此外,进一步制备了磁性碳气凝胶(mCA),在其表面负载“绿色溶剂”离子液体(IL),形成mCA-IL混合半胶束,将其作为混合半胶束固相萃取(MHSPE)吸附剂,并结合HPLC,对环境水样中的叁氯生和叁氯卡班的残留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较低(0.005-0.01μg/L),回收率良好(95.6-97.2%),能够用于检测实际环境水样中叁氯生和叁氯卡班的残留水平,实现了CA在不同类别前处理技术中的多功能应用。2.构建了一种基于蠕虫型多孔碳的中空纤维液固萃取技术,并将其与搅拌萃取方式结合,通过与HPLC联用,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个人护理用品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由于蠕虫型多孔碳和搅拌萃取方式的引入,显着提高了其萃取效果。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88-98%)及较低的检出限(0.005-0.05μg/L),能为水样中个人护理用品残留检测技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3.以中等极性纤维布聚合物吸附剂为萃取介质,设计了搅拌棒纤维相吸附萃取技术与磁盘纤维相吸附萃取技术。以水样中叁种溴化阻燃剂(四溴双酚A、四溴醚、八溴醚)为分析对象,采用HPLC对两种技术的萃取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目标分析物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回收率为93-99%,检出限为0.01-0.05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1.3-5.3%之间,适用于实际环境水样中溴化阻燃剂的分析测定。其中,搅拌棒纤维相萃取技术性能更为优越。4.利用微波技术制备了微孔有机聚合物(POF)。由于该POF材料不仅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以及独特的孔隙结构,而且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将其分别为吸附剂和酶固定载体,构建了POF-分散固相萃取(DSPE)-气相色谱(GC)检测叁氯苯同分异构体(TCBs)的新方法及POF-乙酰胆碱酯酶(AChE)修饰电极的甲基对硫磷和乙基对氧磷生物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该POF-DSPE-GC方法的检出限为0.1-0.5 ng/L,回收率为95-99%,相对标准偏差低于6.5%,适用于实际水样中叁氯苯的残留检测。另外,该甲基对硫磷和乙基对氧磷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出限分别为1.5×10~(-13) g/m L和3.4×10~(-14) g/mL,能够用于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检测。此外,进一步高温煅烧POF制备了衍生多孔碳材料,通过共沉淀法负载磁性纳米粒子后得到了磁性多孔碳,将其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GC技术,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氟虫腈、虫酰肼及腈菌唑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较低(0.01-0.1μg/L)和回收率良好(88-94%),且操作简单,可用于实际环境水样中氟虫腈、虫酰肼及腈菌唑的残留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郭婧珺[8](2018)在《磁性纳米复合吸附材料对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前处理和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化工、电子及农业等各类行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有机微污染物被排放到水环境中,这些有机微污染物不仅造成水环境污染,而且还能通过食物链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对环境水中有机污染物残留的检测是极其重要的。然而,这些有机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含量通常较低且存在基质干扰,因此这些水样样品需要经过前处理后才能进行色谱分析。磁性固相萃取技术(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MSPE)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磁性吸附剂的新型前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快速及有机溶剂使用量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环境分析领域中,而磁性吸附剂材料的选择是提高萃取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开发合成简单,具有高选择性及高吸附能力的磁性吸附剂材料已经成为了MSPE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论文制备了叁种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并分别将其作为MSPE的吸附剂,结合色谱检测技术,建立了水样中不同有机微污染物(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QNs)、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和苯基类有机农药(phenyl-organic pesticides,phenyl-OPs))残留检测的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溶剂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磁性球型材料Fe_3O_4/SiO_2/NH_2,并将其作为MSPE吸附剂材料,建立了Fe_3O_4/SiO_2/NH_2-MSPE-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水样中3种QNs(乳酸左氟氧沙星、恩氟沙星、司帕沙星)残留的方法,考察并优化了影响该方法萃取效率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Fe_3O_4/Si O_2/NH_2用量为15 mg,萃取时间为5 min,NaCl量为10 mg,解吸剂为1.5 mL甲醇及解吸时间为5 min的最佳条件下,该方法的检出限(LODs)在0.03-0.1μg/L之间,回收率在85.0-92.0%之间,可用于环境水样中QNs的残留检测。2.以间苯二酚、甲醛和叁聚氰胺为原料,利用溶剂热和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具有中空核壳结构的氮负载的磁性碳复合材料(Fe_3O_4/N-doped hollow core-shell structure,Fe_3O_4/N-HCSC)。以双酚A为研究对象,对材料进行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吸附模型模拟表明Fe_3O_4/N-HCSC对双酚A的吸附符合Fre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一步通过超声辅助(ultrasound assisted extraction,UAE)-MSPE技术萃取了环境水样中4种EDCs(叁氯卡班,叁氯生,双酚A和四溴双酚A),并结合HPLC进行了测定。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Fe_3O_4/N-HCSC-UAE-MSPE-HPLC方法的检出限为0.02-0.08μg/L,回收率为88.0-92.0%,相对标准偏差为2.4-5.5%。说明所制备的Fe_3O_4/N-HCSC材料可作为MSPE吸附剂用于水样样品中EDCs的萃取分析。3.以叁聚氰胺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得到g-C_3N_4,进一步采用共沉淀法将其表面负载Fe_3O_4纳米粒子,制备了g-C_3N_4/Fe_3O_4磁性材料,并优化了材料合成的实验条件。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将g-C_3N_4/Fe_3O_4作为MSPE吸附剂,结合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萃取并测定了水样中3种phenyl-OPs(氟虫腈、虫酰肼和腈菌唑)。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该方法具有好的回收率(84.1-92.3%)和低的检出限(0.02-0.12μg/L)。(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于景[9](2018)在《氧化铜非自由基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有机微污染物及无机碘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绝大多数关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都是基于高活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ˉ)的氧化技术。SO4·ˉ的活性非常强,可以氧化多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然而,因为SO4·ˉ的选择氧化性差,在氧化目标物的同时也会和实际水体中的背景成分反应,这样会给实际水体/废水的处理带来不利,一方面造成了氧化剂的浪费,另一方面可能会生成有毒有害物质。有研究表明氧化铜(Cu O)可以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有效激活过二硫酸盐(PDS),而这一活化过程不产生SO4·ˉ。Cu O是配水管网中铜制管件,以及含铜合金管件腐蚀后的主要产物之一。PDS/Cu O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自由基高级氧化体系,其对于有机微污染物的氧化能力尚未有人研究。此外,该体系中的消毒副产物生成风险也有待进一步考察。本文考察了PDS/Cu O体系对于碘离子,取代酚(甲基酚,硝基酚,氯酚以及溴酚)和几种有机微污染物(卡马西平,糠醇,扑热息痛以及新诺明)的氧化能力。CuO活化PDS氧化Iˉ的途径为:Iˉ→HOI→IO3ˉ。PDS/Cu O体系氧化Iˉ的速率随着PDS投加量或者Cu O投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DS/Cu O体系氧化Iˉ的总反应速率=0.052[PDS]0.74[Cu O]1.11[Iˉ],总反应级数为叁级。调节溶液初始p H值,Iˉ减少的速率遵循以下的顺序:p H7>p H8>p H6>p H9。NOM的存在能够显着抑制Iˉ在PDS/Cu O体系中的氧化效率,且抑制作用随着初始NOM浓度的上升而增强。当NOM浓度为1,2和5mg C/L时,PDS/Cu O体系对Iˉ的转化率由原来的100%分别降低至72.48%,41.29%和21.9%。在NOM存在的条件下,体系中有I-DBPs的生成,产率随着NOM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针对不同种类取代基的取代酚,PDS/Cu O体系的将目标酚(初始浓度10μM)100%氧化所需的反应时间为:溴酚(20分钟)<甲基酚(30分钟)<氯酚(40分钟)<硝基酚(50分钟);针对不同取代位的取代酚,PDS/Cu O体系的氧化甲基酚、氯酚和溴酚时,对位和邻位的氧化速率差别不大,间位的取代酚的氧化速率最慢,但是针对不同取代位的硝基酚,PDS/Cu O体系的氧化速率的规律为:3-硝基酚>2-硝基酚>4-硝基酚。PDS/Cu O体系中取代酚浓度的倒数与反应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说明PDS/Cu O与取代酚的反应是取代酚的假二级反应。PDS/Cu O体系对于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物的氧化能力规律为:磺胺类有机物SMZ>芳香酚类有机物APAP>双键类有机物FFA>双键类有机物CBZ;溶液初始p H为6时,反应周期60分钟后的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64.4%,59.6%,36%和16.7%。当溶液初始p H变化时,PDS/Cu O体系对于SMZ的氧化能力变化的规律为:p H7>p H6>p H9。反应周期60分钟后,当p H为6时,SMZ的去除率为64.4%;当p H为7时,SMZ的去除率为68.8%,当p H升高到9时,SMZ的去除率为40.7%。(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成智[10](2018)在《黄河叁角洲水体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光解动力学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如抗病毒药、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使用,是导致水体微量污染物(micropollutants,简称微污染物)污染的重要因素。构建微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光降解动力学的预测模型,对于防范化学品的污染、预测微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光降解动力学研究,主要采用在实验室光解管中测定的光解速率常数和量子产率,推测其在环境水体中的光降解行为。然而,这样难以代表真实环境水体的情形。在自然水体中,受水中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的影响,光强随水深的增加而衰减。水体中太阳光强的衰减,一方面可以影响污染物的光吸收,进而影响其直接光解;另一方面可以影响水体中光敏剂(例如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吸收,进而影响活性中间体(RIs,包括单线态氧1O2、羟基自由基·OH和激发叁线态溶解性有机质3DOM*)的产生和污染物的间接光解。除了光强的变化,水中溶解性物质(例如DOM、N03-/HC03-和 Cl/Br-)也会影响污染物的光降解。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的过渡地带,溶解性物质在此区域具有浓度梯度分布,对污染物光降解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本论文以抗病毒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为模型化合物,首先研究了水中溶解性物质(特别是DOM)对其光降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机制;其次在黄河叁角洲区域,根据实测水下光强和水中光活性物质,预测了水下光强变化;最后考虑水中溶解性物质和光强变化,构建了有机微污染物在黄河叁角洲水体中的光降解动力学预测模型,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模拟日光照射实验,研究了 3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在纯水、淡水(黄河水)和海水(渤海海水)中的光降解行为,考察了水中溶解性物质对其光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自然水体中齐多夫定主要以直接光解为主,阿昔洛韦和拉米夫定以间接光解为主。齐多夫定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直接光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8±0.1)×10-1 h-1和(2.9±0.1)××10-1 h-1,量子产率分别为(4.4±0.8)×10-3和(3.7±0.5)× 10-3,并且均能够生成胸腺嘧啶和呋喃类产物。在淡水中,N03-促进了 3种抗病毒药物的光解,HC03-促进了阿昔洛韦的光解,DOM促进了阿昔洛韦和拉米夫定的光解;在海水中,卤素离子(Cl-/Br-)对阿昔洛韦的光解无明显影响,对齐多夫定的光解为抑制作用,对拉米夫定的光解为促进作用。(2)研究了阿昔洛韦和拉米夫定在6种DOM(Suwannee River富里酸SRFA、Suwannee River 腐殖酸 SRHA、Suwannee River 天然有机质 SRNOM、Pony Lake 富里酸PLFA、Nordic Aquatic 富里酸 NAFA 和 Mississippi River 天然有机质 MRNOM)溶液中的光降解动力学行为,并测定了二者与RIs反应的二级速率常数。结果表明,6种DOM均促进了阿昔洛韦和拉米夫定的光解,阿昔洛韦主要与3DOM*反应,拉米夫定的光解由1O2、·OH和3DOM*共同促进。在6种DOM溶液中,产生1O2的速率和表观量子产率的趋势与产生3DOM*的相似,这符合1O2来自于3DOM*与3O2的能量转移的机理。另外,6种DOM溶液中PLFA产生RIs表观量子产率的值最大。阿昔洛韦和拉米夫定与1O2反应的二级速率常数分别为(2.38 ± 0.05)× 106M-1s-1和(5.20± 0.42)× 105M-1 s-1,与-OH反应的二级速率常数分别为(1.19± 0.07)× 1010M-1 s-1和(7.27± 0.43)× 109M-1S-1,与激发叁线态核黄素反应的二级速率常数分别为(1.64 ± 0.05)× 10× M-8 s-1和(2.10 ± 0.08)×108 M-1 s1。(3)在黄河叁角洲的河流、河口和滨海水体,实测水下不同深度、不同时刻的光强,建立了水下光强的预测模型;结合水体产生RIs的表观量子产率和化合物的光化学活性参数,预测了磺胺甲恶唑和阿昔洛韦在淡水(黄河水)、河口水(广利河口水)和海水(渤海海水)中不同深度和时刻的光解速率常数,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叁种水体中,淡水中产生1O2和3DOM*的表观量子产率最高,分别为7.67 × 10-2和8.25 × 10-2,河口水产生·OH的表观量子产率最高为3.24 × 10-4。在3种水体中,上层海水产生RIs的速率要低于淡水和河口水。但由于光强在海水中衰减最弱,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水中产生RIs的速率会逐渐超过淡水和河口水。磺胺甲恶唑在淡水、河口水和海水中光解速率常数的最大预测值分别为0.086、0.117和0.071 h-1,阿昔洛韦在淡水、河口水和海水中光解速率常数的最大预测值分别为0.027、0.050和0.013 h-1。如果不考虑光强随水深和时间的变化,磺胺甲恶唑和阿昔洛韦的光解半减期会被低估几十倍。验证实验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比较符合,最大比值在2左右。对模型部分参数(RIs表观量子产率和光学衰减系数)替换后,可用于预测其它水体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光解动力学参数。本研究阐明了3种抗病毒药物在水环境中光解途径,考察了水中溶解性物质对其光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建立了预测有机微污染物在黄河叁角洲水体中光解动力学参数的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对评价有机微污染物在水体中持久性和了解抗病毒类药物的环境光化学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9)

微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UV/H_2O_2高级氧化工艺凭借高效、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处理含有机微污染物饮用水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对其反应机理、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UV/H_2O_2高级氧化工艺有效性的因素,充分发挥其在饮用水处理领域的作用。文章介绍了UV/H_2O_2工艺降解有机物的基本原理,概述了UV、天然有机物浓度、溶液pH值、H_2O_2初始浓度、目标物初始浓度和水溶液中无机阴离子等因素对UV/H_2O_2工艺降解有机微污染物的影响,对UV/H_2O_2工艺转化产物问题、运行成本问题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未来UV/H_2O_2工艺降解有机微污染物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申海生,丁永红,赵春洲,王坤,王忠泉.氧化法结合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煤矿矿井水中微污染物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9

[2].杜振齐,王永磊,田立平,亓华,刘威.UV/H_2O_2工艺降解饮用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研究进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9

[3].白晨朝,张洪朋,曾霖,赵旭鹏,孙广涛.双螺线圈式液压油微污染物检测传感器[J].仪器仪表学报.2019

[4].肖璐,马玉花,朱恩权.Ag_2O气凝胶吸附-光降解处理微污染物[J].水处理技术.2019

[5].王杰琼.近岸海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对有机微污染物光降解行为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9

[6].代祥子.基于壳聚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对重金属微污染物的快速定量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8

[7].黄贵琦.新型碳与聚合物材料在环境有机微污染物前处理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8].郭婧珺.磁性纳米复合吸附材料对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前处理和测定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9].于景.氧化铜非自由基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有机微污染物及无机碘离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周成智.黄河叁角洲水体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光解动力学模型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的去除效果不同pH条件下臭氧氧化含有典型微污不同pH条件下臭氧氧化含有典型微污不同pH条件下臭氧氧化含有典型微污基于进水浓度的微污染物去除率...条件下臭氧氧化含有典型微污

标签:;  ;  ;  ;  ;  ;  ;  

微污染物论文_申海生,丁永红,赵春洲,王坤,王忠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