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论析1论文

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论析1论文

摘 要: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四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因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有计划地在四川各地建立党团组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使之在四川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为四川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群体,奠定了党组织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四川近现代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四川;早期传播;留法勤工俭学;王右木

在中国革命史上,四川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省份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总结,有助于推进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问题的研究。但就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有继续挖掘的必要。基于此,文章尝试梳理这一问题,以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的条件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而四川地区可谓是这种状况的一个缩影。在此背景下,拯救国运、改变家乡贫穷状况,成为四川一批有志之士的目标。有鉴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继失败,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20世纪初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四川的有志青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机。已接受爱国民主运动洗礼的他们,开始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信从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条件由此逐渐成熟。

(一)社会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相继失败迫使四川先进人士寻求新的出路

鸦片战争后,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四川社会经济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是地理位置的偏僻,导致地区经济政治活动封闭,社会矛盾持续尖锐,由此引发了多次大规模的群众反抗斗争。如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最先爆发于四川。此后,四川还相继爆发了持续三年的抵制日货斗争、反对军阀割据专制统治的自治运动、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等民主革命运动。但是,无论是反抗清朝封建压迫的起义,还是轰轰烈烈的反洋教斗争,都没有改变四川的社会政治状况。辛亥革命虽脱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其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迎接四川革命者的仍是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旧革命的一次次失败,迫使四川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他们开始意识到“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1]。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思想基础:近代以来四川爱国民主革命运动的洗礼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四川民主革命运动相继以失败告终,但每一次革命的洗礼都使民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人民对民主更加渴望。20世纪以后,《民报》《革命军》等期刊先后传入四川,随后《鹃声》《四川》等报纸纷纷创办。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先后传入四川,《共产党宣言》等中文译本也相继出版。通过这些刊物的大力引介,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作文和言辞中,不断出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新名词。这些刊物和著作迎合了四川人民对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在四川很快传播开来,深化了四川先进知识分子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人才储备:新式教育的发展和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开始废科举,设立新式学堂,四川地区尤为盛行。据统计,“截至1911年新式学校数目及师生人数,据提学使署保存的记录,全省男生学校共计11224所,学生338078名:女生学校163所,学生5660名:男女教员共计15291名,外加校长和察学人员7600名[2]290”。四川新式学堂的兴办,为四川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也为他们后期出国深造、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关于“随笔”和“散文”的关系或差别,在当时乃至如今都还没一个确切定论。季羡林先生在为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蒙田随笔全集》写的序末尾,也曾谈及对“essai”一词的一些看法:“在法、英、德三国文学中(essai)是一种体裁的名称;而在中国则是散文、随笔、小品等不同的名称。其间差别何在呢?……有的书上和杂志上居然也把三者分列。个中道理,我区分不出来。”

二、马克思主义在四川近代不同革命时期的发展概况

四川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革命斗争,在不同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而每一次革命斗争的爆发,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一)辛亥革命时期

本文分为如下四个部分:首先对五年规划领域相关的研究与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其次介绍数据库收集及计算方法,再次对实证结果描述与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与发现进行讨论与展望。

五四运动后,四川出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传播的人物、范围和途径在量和质上都有了巨大飞跃。20世纪20年代初,在成、渝、川南、川北等地出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日益盛行。

究其原因,这个时期法国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等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对时人的激励作用更大,而马克思主义尚未取得与之媲美的革命胜利,因而,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更倾向于把资产阶级思想作为领导革命的思想,并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正确的道路。

1.2 天冬总皂苷 天冬总皂苷是天冬中的一类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衰老、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理作用。刘梦迪等[8]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天冬总皂苷的条件,结果发现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48%乙醇、超声61 min,天冬皂苷的提取率为5.07%。刘亮等[9]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菝葜皂苷元的水平,经过正交试验优化确定简单快捷地提取方法为料液比1∶20、50%乙醇、60 ℃提取20 min。

(二)十月革命时期

成都地处四川平原,自古以来一直是四川的政治经济中心,知识分子们也多聚集于此,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使成都成为四川地区最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优选择。王右木回国后,首先到成都的高等师范任教,组建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建立了早期团组织。1922年吴玉章又来成都任高师校长,与王右木一起成立“平民教育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此后,成都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他们“学有所成”后,开始到四川其他城市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由成都向四周逐步传播开来。比如,恽代英先是在成都高师任教,在积累革命经验后,他又到泸州川南师范任教,任教期间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了团的基层组织,将马克思主义带到了川南。再如,萧楚女先到成都任教,随后又到重庆万县省立第四师范任教,在重庆他组建了读书会,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总体讲,这些先进知识分子,首先都是把成都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阵地,进而将理论与四川其他地区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成都到四川其他城市、从城镇到农村、从知识分子到工人、农民的扩散。

通过抓好电力体制改革这把利剑,通过不懈努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在加速绿色能源向云南第一支柱产业迈进的进程中,电网企业将积极作为、积极助力,为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三)五四运动时期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枷锁,激起了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中国随即出现了致力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们不仅在国内追求革命真理,而且不畏艰难险阻,远涉国外学习。例如:1918年成都设立留法勤工俭学分会,先后组织了四百多人留法学习,并在留法期间正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四川省内的报刊也开始大量刊发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比如《星期日》就曾发表过《俄国革命后的觉悟》《社会主义的劳动问题》《随感录》等文,“这些文章反对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主张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以从根本上解决劳动问题[6]”。五四运动后,四川工人阶级也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程。1925年,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四川建党的正式完成,为四川地区的革命进程与社会发展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马克思主义在四川不同地区的早期传播情况

Find three potato chips(薯片),five lollipops(棒棒糖),two chocolate bars(两块巧克力),and one sausage(香肠).They are not so healthy.Eat less!

(一)成都的早期传播情况

王右木不仅是在四川系统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创办了四川最早的以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目的的读书会、报刊、工人夜校。1920年,王右木等人在成都高师建立了四川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以自行阅读、分组讨论交流、演讲等方式,每周天举行一次,参会者主要是追求思想进步的学生、老师、记者和少数工人。1922年,王右木和袁诗荛等人创办了四川第一个以宣传马列主义为目的的《人声报》,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激励学生和工人团体的爱国热情,该报还严厉抨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势力的罪行。由于该报触动了封建军阀的利益,五个月后就被查封。同年,王右木创办成都第一所工人夜校,主要给工人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尤其是剩余价值章节,并相继成立了长机帮、建筑帮等20多个工会组织。王右木还组建了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小组”,为四川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辛亥革命前后,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对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引介。1899年《万国公报》在上海创办,其中一篇译文就提道:“其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国内中文期刊上首次提及马克思的名字。四川最早提及“社会主义”一词的是同盟会员冯自由,他在1906年《广益丛报》发表了《民生主义与中国革政之前途》一文,谈及“民生主义日人译名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开幕以来,生产的兴旺,性质的发达,百年锐于千载。而斯主义随因以吐露锋芒,光焰万丈[5]”。从该文来看,他虽承认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但却将社会主义等同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色彩。但这并不是个案,就当时而言,“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四川,辛亥革命前已有人介绍过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虽然有些歪曲和误解),但是征诸史实,那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传播开来,也没有出现过马克思主义信仰者[6]”。

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也是四川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1921-1922年,四川自治运动的失败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盲目效仿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只是军阀专制统治的假象,而“因此研究辛亥革命,可以从中得出一个重要教训,要使革命事业走向胜利,必须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8]”。1922年9月,吴玉章来成都高师任教,与王右木一起在学校内组建了“平民教育社”,通过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他们也帮助青年学者们积极投身于实践,引导学生支援工人的罢工斗争等革命活动。

(二)川南的早期传播情况

1921年10月,恽代英到泸州川南师范任教。到任不久,他便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秘密传阅自己翻译的《阶级斗争》等马列著作。每个周末,他都到白塔寺通俗演讲所演讲,广泛宣传新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1922年上学期,恽代英在泸州建立团的基层组织。同年寒假期间,他组织多名教师和学生,步行途经内江、隆昌、富顺等县,一路上都在积极宣传新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1923年,吴玉章聘请恽代英来成都高师任教。在此期间,他们在西南公学主持召开了马克思105周年诞辰的纪念大会,入会人员达到400多余人。此后,他们多次在成都高师宣讲革命理论,并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他们大力宣扬的影响下,很多人主动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20世纪初四川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提供了人才储备。1912年,蔡元培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运动,由于羡慕法国民主之彻底、技术之发达,加之四川的有志青年久处闭塞之地,他们十分渴望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出路。陈毅回忆说:“刚到法国,觉得是到了天国一样,社会秩序安定,城市清洁繁荣,对法国文明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中国古代文明是一钱不值了,再也不想读古书、作古诗了[3]”。在他们的响应下,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成为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留法勤工学生约为一千五、六百人。四川的人数至1921年11月底为共为四百九十二人,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弱,为最多的一省[2]682”。当时法国盛行的多种思潮,使得在当地勤工俭学的四川学子有机会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在与其他思潮进行对比参照的基础上,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据聂荣臻回忆说,“在巴黎,我们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斗争,主要的论战对象,是国家主义派[4]”。这些辩论为他们从根本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夯实了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其中的很多人,如陈毅、邓小平等,后来也成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期间,这批爱国志士阅读各种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和领导各种进步活动和斗争,建立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从长远的巨大作用看,这批爱国新志士不仅找到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而且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道路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2]688”。

(三)川东北早期传播情况

1923年,王维舟在清溪镇创办宏文小学和新群女子小学,将宏文高小成为模范高小,精心谋划教育改革。此外,他还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开办群化书报社,培养和吸收革命青年,组织他们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在宣汉县、开江县、梁山县一带,他精心组建农民协会,开办工农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农民武装,组织开展打土豪、驱军阀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在川东北部逐步传播开来。

刘雅鸣在讲话中强调,要科学谋划,着力打牢水情教育工作的基础。要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数据成果,结合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相关数据,掌握我国基本水情的关键数据,动态更新,持续积累,确保水情教育的权威性、有效性。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紧水情教育规划编制,找准水情教育工作切入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水情教育工作。

(四)重庆早期传播情况

1922年,萧楚女创办以“选士育才”为宗旨的重庆公学,以解决被开除学生的读书问题。1923年,萧楚女到万县省立第四师范任教,这期间他不但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学习马列主义进步书刊,还号召学生抵制日货,最终使“万申祥”日货商店倒闭。1923年夏,萧楚女就任《新蜀报》主笔,该报随即成为他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通过撰写社论和时评,他深刻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新蜀报》的革命倾向日益强烈。1924年秋,他和杨闇公、童庸生等组织“四川平民学社”,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宗旨,参加的成员包括学生、青年工人等300多人,为马克思主义在该地区赢得了较大影响与声誉。

随着环境日益恶劣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国际社会对船舶节能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已于2011年实施TierⅡ排放标准,并于2016年强制要求船用柴油机NOx排放符合Tier Ⅲ的要求。面对日益严苛的主机运营成本要求和排放法规,大型船舶低速柴油机电控智能化成为低速船用柴油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特点

与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其他地方的早期传播相比,四川的早期传播既有普遍性,也有独特性,而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与影响。其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传播范围以成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1917年,列宁领导下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成功范例的激励下,“初步受到一些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并从中积极吸取能改变中国和救国的革命理论[7]”,开始把救中国的目光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4月,渊泉的《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战生涯》在四川的《国民公报》上连载,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无产阶级革命解放和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事迹,对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给予了高度赞扬。在这种宣传作用下,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解放全人类、解放无产阶级的普遍真理。但总体来看,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仍然有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四川,人们仍处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控制之下。

(二)党组织建立在团组织基础之上,团组织代党工作、筹备建党

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骨干群体。他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社会的精英,设计建立了四川早期的团组织。由于四川建团比建党早,“有些地方只有S·Y组织而无C·P组织……遂不得不令S·Y担任党的工作[9]”。所以,四川在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初期,都是由团组织代替党的各项工作,如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等。党在团的基础上建立,团代党工作,具体发挥党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建党方式,为中共地方党组织创建史添上华丽的一笔。

(三)传播内容从盲目逐渐到科学

从传播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最初被曲解到后来被理解再到用来指导四川革命的过程。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川内就已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宣传,但多数先进知识分子主要是从资产阶级立场去理解马克思主义。随着旧革命道路的失败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川内部分人士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开始重新审视、学习马克思主义。比如,在《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战生涯》中,渊泉就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伟大一生,该文起笔就说“倘诸君于此篇略有所得,而此一得,即为诸君异日献身研究社会主义之动机,则吾此短篇所记载,其贡献于人类社会者,称无涯涘矣[10]”。不过,总体看,这个时期四川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相对感性的阶段,宣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及其主要观点。而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开始从一种学说上升为四川革命的指导思想,逐渐以一种解决中国实际社会问题的理论而得以广泛传播。比如:《星期日》就发表过《社会主义的劳动问题》一文,高调反对剥削,主张“要是私有财产不能变更,社会的生产形态和私人所有形态的冲突,是不会停止的,那么劳动问题也不能有合理的解决[11]”,从而为四川的早期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试验点位于云南省富源县中安街道办事处紫泉社区,地理位置E 104°90′07″,N 23°63′28″,海拔2 100 m。温带山地属季风湿润气候,四季温和,年均温13.8℃,相对湿度较大,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1 093.7~1 332 mm,>10℃年积温4 024℃,日照1 819.9 h,无霜期240 d。试验点为坡改梯田、红壤,0~20 cm土壤耕作层pH5.0,有机质36.1 g/kg,碱解氮250.0 mg/kg、有效磷12.9 mg/kg、速效钾119 mg/kg。传统养殖业依赖精料和作物秸秆,近年养牛数量逐年增加,但饲草尤其是优质青干草缺乏。

五、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不仅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群体,促进了四川群众运动的高涨,而且奠定了四川党团组织的建立,扭转了四川革命发展走向,其历史影响值得深究。

(一)培养了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骨干群体

五四运动前,四川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很少,“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逐渐扩大和深入,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在反复对比、分析、研究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后,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坚定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2]”。在川内,革命家王右木、杨闇公、吴玉章等深入工厂、农村、学校等地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使一批马克思主义骨干群体逐步成长起来,促进了革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四川省外,川籍学者郭沫若、陈启修等人也相继加入革命队伍,他们翻译和发表大量的马列文献,从理论上深入研究马列主义。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先后翻译了《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而陈启修先后出版了《新政治学》《新经济学》等著作,为民众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手资料。此外,川外的共产主义者也纷纷来川活动。从1921年开始,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将先进的革命思想带到四川,为四川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播下了一大批革命的种子。

(二)促进了四川群众运动的高涨

四川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既坚定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又大大促进了四川群众运动的高涨。以王右木为例,他在成都高校、茶社和工人宿舍等地开办“临时工人夜校”,深入“长机帮”“牛股帮”开展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成都民众中传播开来,大大提高了其革命意识。1922年,四川爆发教育经费独立运动,王右木号召师生团结一致,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斗争从成都波及全川,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在四川人民特别是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革命实践,一批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了革命斗争的骨干[7]”。1923年,王右木和青年团员们又发起“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全市性政治大罢工,“会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市工人大游行,展示了成都工人阶级的力量[7]”。此外,在四川其他地区,恽代英、杨闇公、吴玉章、王维舟等人也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在四川传播开来,促进了四川群众运动的高涨。

(三)奠定了四川党团组织建立的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中国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纷纷建立,四川团组织的创建就是全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物。随着四川党团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先进知识分子们开始在工人阶级中大力宣传共产主义。作为桥梁,他们使革命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同四川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2年,王右木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团,1923年,王右木又从团组织里挑选人员,筹建党组织的工作。至此,建立四川的党领导机关的条件接近成熟。同年十月,四川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成都独立小组成立。1924年,吴玉章、杨闇公等创建了中国青年共产党,此后四川革命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向前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从简单介绍到全面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凝聚力,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变革,这既是四川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变革的体现。

十月革命前,四川一些知识分子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已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简要介绍,对近代四川人民了解社会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五四运动后,四川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真正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有意识地反击其他社会思潮,坚定不移地捍卫无产阶级革命。此外,各种报刊、社会团体等组织也在从多个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社会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和四川省委成立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更加广泛和科学,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川内的大众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培育了四川第一代共产主义领导者,提高了四川人民的斗争觉悟,改变了四川经济政治发展的方向,同时为全国革命行动在西南地区的展开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力推动了全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对这一传播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各地早期传播情况多样化的理解,也有利于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趋势与规律:它要求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既要注重传播形式的创新性,又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既要重视理论的科学性,又要重视地域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109.

[2]隗瀛涛.四川近代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3]陈毅.选择革命的道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1.

[4]聂荣臻.聂荣臻元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13.

[5]冯自由.民生主义与中国革政之前途[N].广益丛报,1906-10-07(119).

[6]匡珊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四川人民的觉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3-11.

[7]付春.王右木: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的先驱者[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6):137-140.

[8]吴玉章.吴玉章文集:下[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928.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309.

[10]渊泉.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N].晨报,1919-04-04(7).

[11]孙少荆.社会主义的劳动问题[N].星期日,1919-12-07(22).

[12]徐杨.试论马克思主义在西南的早期传播[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8):50-54.

Early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in Sichuan

CUI Fazhan,LIU Xin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Sichuan,China)

Abstract:After the baptism of the May 4th Movement,a group of advanced intellectuals in Sichuan began to set up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sin all partsof Sichuan in aplanned way under theinfluenceof Marxist ideological trend.They actively propagated Marxism and eventually spread it in Sichuan Province.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in Sichuan trained a number of revolutionary backbone groups for Sichuan,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and completely changed the moder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ichuan.

Key words:Marxism;Sichuan;early spread;work and study in France;WANGYoumu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9)04-0039-06

收稿日期:2019-05-11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8RKX0839)

作者简介:崔发展(1978- ),男,河南兰考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mial:cuifazhan@126.com

【责任编辑:赵佳丽】

标签:;  ;  ;  ;  ;  ;  ;  ;  ;  ;  ;  ;  ;  

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论析1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