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论文-白玉华,郭岩,张岩,张万友,陈秋芳

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论文-白玉华,郭岩,张岩,张万友,陈秋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泳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

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白玉华,郭岩,张岩,张万友,陈秋芳[1](2010)在《泳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农村污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泳动床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结果表明,在HRT为3.77~14.00h条件下,COD平均去除率达82.4%;在HRT=3.77h时,NH4+-N平均负荷为0.52kg/(m3·d),平均硝化率73.5%;污泥和生物膜上生长着种类丰富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形成较为稳定的食物链系统,有利于污泥减量,在运行过程中,污泥产率为0.2218,仅为活性污泥法的30%左右。(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0年03期)

金仁村[2](2009)在《逆流湍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液相混合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实验室规模逆流湍动床的水力学特性。以亚硝酸钠作为示踪剂,采用刺激-响应技术,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RTD),考察了反应器的内部流动状况。考察了不同固含率(0~0.3)、表观气速(1.1~8.8 mm/s)和表观液速(0.66~1.7 mm/s)对RTD的影响。研究表明,表观气速增大、固含率减小和适当提高表观液速都会使反应器返混增强,更接近CSTR。反应器死区百分率低,结构性能良好;死区百分率与表观气速和液速相关性不强,而与固含率负相关。逆流湍动床的RTD可用轴向扩散模型、等体积多釜串联模型和不同体积2釜串联模型来模拟,这些模型的特征参数Pe、N和α分别为1.25~1.79、1.46~1.67和0.74~0.90。(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郭天赐[3](2008)在《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特性及费用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简称MBBR)是一种新型生物膜反应器,不但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不需要污泥回流和反冲洗设备,而且操作简便,污泥产率低,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各类有机废水。本试验采用人工配水,探讨了不同填充率下MBBR反应器内的生物膜量、污泥产率以及相应的处理效果,建立了MBBR投资及运行费用函数,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和NH_4~+-N分别为400mg/L和4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h的条件下,COD和NH_4~+-N的去除率均可达93%以上。随着填充率的增加,单个填料附着的生物量逐渐减少,但总的附着生物浓度逐渐增加。当填充率为10%时,单个填料附着生物量为14mg,折算的单位反应器容积(L)的生物膜量为1078mgSS。当填充率为70%时,单个填料附着的生物量为4.963mg,单位反应器容积的生物膜量为2673mgSS。随着填充率的增加,污泥产率逐渐降低。生物膜工艺的建设投资与反应器中载体填充率密切相关。本课题通过对MBBR工艺与活性污泥工艺的差异研究,选择曝气池与二沉池单元进行费用分析。利用构筑物的容积和载体填充率构建建设费用函数,利用系统曝气量及回流率构建运行费用函数,进行MBBR工艺的费用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只有当填料的使用年限大于某一数值时,在出水水质相同的情况下,用紊动床生物膜工艺比用活性污泥法工艺经济。本试验中使用紊动床生物膜工艺处理废水时,选择填充率为40%时,总费用最小。(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4-01)

王怡,彭党聪,王社平,鞠兴华[4](2007)在《填充率对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表面载体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进行了不同填充率条件下的平行试验,研究了填充率对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效果、附着性能及悬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器中填充率从10%增高至20%时,系统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且COD的比降解速率提高了2.85倍、生物膜胞外蛋白质含量较10%填充率时稳定,后者悬浮生物量浓度为前者的1.67倍以上,而单位载体上的生物膜量则减至前者的65%以下。因此,外表面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填充率越高,生物膜脱附量越大,悬浮微生物浓度越大,生物膜活性越高。(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7年05期)

王怡,彭党聪[5](2006)在《小粒径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运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小粒径载体XEG-5在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了小粒径载体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运行特征。试验采取序批式操作方式,以碳氮比变化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为对象。结果表明:小粒径载体应用于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容积负荷3.0kgCOD/m3·d时,COD去除率大于90%,同时进水COD:NH4+-N在10~30变化时,出水NH4+-N浓度均小于10mg/L。但是系统形成悬浮与附着生物量不易分离的混杂体成为小粒径载体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而且其中的生物膜呈现补钉膜形态。(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6年09期)

王怡,彭党聪[6](2006)在《应用多孔轻质无机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多孔轻质无机载体并将其应用于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探讨应用该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及生物膜特性。结果表明:当填充率为30%时,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完成启动仅需要18d;采用该载体形成的生物膜厚度较小(>500μm);当反应器微生物浓度为2.022~3.226gVS/L时,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最高可达11.685kgCOD/m.3d。(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6年08期)

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实验室规模逆流湍动床的水力学特性。以亚硝酸钠作为示踪剂,采用刺激-响应技术,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RTD),考察了反应器的内部流动状况。考察了不同固含率(0~0.3)、表观气速(1.1~8.8 mm/s)和表观液速(0.66~1.7 mm/s)对RTD的影响。研究表明,表观气速增大、固含率减小和适当提高表观液速都会使反应器返混增强,更接近CSTR。反应器死区百分率低,结构性能良好;死区百分率与表观气速和液速相关性不强,而与固含率负相关。逆流湍动床的RTD可用轴向扩散模型、等体积多釜串联模型和不同体积2釜串联模型来模拟,这些模型的特征参数Pe、N和α分别为1.25~1.79、1.46~1.67和0.74~0.9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白玉华,郭岩,张岩,张万友,陈秋芳.泳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农村污水特性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

[2].金仁村.逆流湍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液相混合特性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

[3].郭天赐.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特性及费用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4].王怡,彭党聪,王社平,鞠兴华.填充率对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量影响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7

[5].王怡,彭党聪.小粒径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运行特征[J].水处理技术.2006

[6].王怡,彭党聪.应用多孔轻质无机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J].水处理技术.2006

标签:;  ;  ;  

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论文-白玉华,郭岩,张岩,张万友,陈秋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