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雪:侗族传统仪式流变中的乡土承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拉牛上树”仪式考察论文

李天雪:侗族传统仪式流变中的乡土承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拉牛上树”仪式考察论文

摘 要:“拉牛上树”是保存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的侗族传统仪式。这一仪式流变的过程说明,侗族传统仪式中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事实上,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有许多与“拉牛上树”类似的仪式。这些类型各异的传统仪式是侗族社会存在发展和侗族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民族地区乡土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乡土和谐的助力。

关键词:传统仪式;文化变迁;乡土和谐

一、“拉牛上树”仪式的起源

1.七团村简介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湖南省、贵州省、广西三省(区)交界,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人口最多的。七团村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管辖内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苗江河中游,依山傍水,建村立寨,现有七团屯和四步屯两个自然屯,六百多户,两千多人。七团村的居民现在总共有十余个姓氏,在这些姓氏中,杨家占有200多户,廖家占有100多户。

2.“飞山神”的传说

“拉牛上树”是七团村重要的传统仪式,这一仪式源于侗族传统的“飞山信仰”。“飞山信仰”是侗族山岳崇拜与英雄崇拜相互结合的产物,崇拜“飞山神”——杨再思。生活在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侗族民众许多都建有飞山庙或飞山宫。

关于七团村之所以崇信“飞山神”,当地侗族民众主要有两种说法:

(4)If Michael ha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Ben,his son would not have become a workaholic just like him.

清代大学者章学诚认为,贤智学于圣人,圣人学于百姓。下问是成圣的前提。孔子本人也是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之人,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所以,子贡赞美孔子“无常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另一传说与之前的大同小异,相传明朝怀远知县苏朝阳下乡巡视,沿着苗江河而上至七团村,发现这里人烟稀少,五谷不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地人向苏朝阳汇报情况后,苏朝阳深感同情,于是带一位七团村神童和两位寨老到湖南独坡一带考察,觉得那里人寿年丰,物产丰富,是因为有飞山庙的神灵保佑。于是他们决定请飞山神移到苗江七团。经过再三请求,寨老和七团人许诺每隔六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用大水牛祭祀的大庙会来报答“飞山神”的保佑,“飞山神”最后才答应了。于是寨老用布袋装着“飞山神”的火炉灰来到七团。

七团村的村民将“飞山神”请来后,便在村寨依山旁水处找了一块风水宝地,为其建立飞山宫,并立碑为记:

明末清初,天灾频繁,瘟疫盛行,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本村一外出谋生者,姓杨名法,长于湖南靖州地界所事,但见当地年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瘟疫少有,众生向上,犹感为其,遂询之于长者。曰:“吾地有道山峦,名飞山者,内存一大洞穴,称飞山洞所立飞山土主威远侯王之灵,受其保佑,人丁康旺,畜牲膘壮,天时地利人和,于神灵所赐也”。公闻之感悟,每日登山探究,果见朝拜者络绎不绝、洞内香烟缭绕,念咒诵佛不绝于耳,气派非凡。而众口皆碑菩萨灵验。公思,若能求知于吾地,保佑众生,民能平安富足,业可兴旺发达,岂不妙哉?于是返归故里,聚众详谈,父老乡亲闻之而兴奋,盼之迫切,群情激动,即谋韬略,派德者随公直赴飞山,虔诚祈祷神灵降临吾地保佑人民,普渡众生,消灾消难,赐福于民,许之每三月三,六月六,各供牲猪一头,初一十五备香烛钱纸,浓茶淡水,月月进贡,岁岁来朝,以谢神恩,神许之,众遂推举杨法等公良成吉日,再往飞山洞请神出山驮佛归寨,建造“飞山宫”安神奠土,此乃七团飞山宫由来!念杨法公请神驮佛,劳苦功高,寨老相议封之为二师亦建庙于寨中,名“杨公祠”又称“杨法二师庙”供后人祭祀瞻仰之。

从此,“飞山神”便成为了七团村的保护神。每月初一十五,七团村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到飞山宫里朝拜,三月三和六月六,七团屯和四步屯都会各杀一头猪,拿着猪头到飞山宫里进贡朝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团村每隔六年,在农历六月六那天飞山宫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祈求风调雨顺,“拉牛上树”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

二、“拉牛上树”仪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乾坤巨变,气象万千,经济腾飞,民富国强。反正得以拨乱,历史得以传承,民族得以尊重,文化得以弘扬,中华大振兴!重建“飞山宫,人人盼望。辛卵之春,老者议事,提出重建此神宫,一呼百应。群情及其激昂,献言献策者纷纷上阵,几经商量,自发组织,成立了“七团村《飞山宫》重建工程管理委员会。”推举杨同信、廖福林为首士,着手筹办有关事宜,随即开启重建工程。时为辛卵年三月十六日。尔后择日动工。三月二十六日,杨法二师后裔者集体首开伐木继而众人纷纷响应,四月十四日,廖福林率众七人前往桂林定制佛像,五月二十八日,开始拉木出山,七月十七日破土动工,八月初五竖柱上梁,十一月十九日圣驾回原,迎佛登殿十二月十二日竣工大庆,前后仅九月余日,人心之齐,群力之大,实属少见也!吾村经济薄弱,乃“空壳村“也,既无公共积累,更无国家所赐,一切取之于民,木材者户户献之,金钱者人人捐之,亦有妇人献与布匹、衣衫、 酒肉不计其数。村民共献材531根,献钱33.4918万元,投工5381日,折款43.0457万元,更有外地信士善女纷纷解囊,慷慨乐捐收入84.93230万元。建庙总投资1081053.70元。中华民族行善积德,互相互爱之传统美德得到充分体现,令人欣佩也!

“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评估方式是对以往专家评审方式的有益补充,科技成果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商业价值。”云南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吴毅认为,让有价值的科技产品及时循环起来,实现管制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各单位间的共享,实现价值循环的平衡,进而打造出价值开放的平台,创造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

自从飞山信仰传到七团村之后,“拉牛上树”仪式每隔六年都会如期举行,并一直持续到1954年。通过走访调查七团村中数位亲眼目睹传统“拉牛上树”仪式的老人(1)廖福林,男,70岁;杨同信,男,67岁;杨同兴,男69岁;杨那定,男,66岁;曹甫中华,男,84岁;廖付仁,男,66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们得以复原传统的“拉牛上树”仪式。

第三,仪式中拉牛上的树也很有讲究。相传在七团村飞山宫前面生长有两棵大杉树,成年男子手拉手十个人张开双臂都抱不了,高约有三十多米。村子里都传说着这是飞山庙的两颗保护伞。曾经就有英国的传教士来到七团,看到这两颗巨大无比的杉树,于是就想出高价买下,但是村民们一致反对,大家都觉得这两棵巨杉树是来为飞山遮风挡雨的。七团村人都认为这树是有灵性的,也只有在这棵树上拉,神牛才能通神,才能将人们的诉求告诉飞山公。

如果这样的大水牛在七团村中没有,在仪式举行前的一个多月前,村寨老人会集体协商,让每家每户平均上交一定的份子钱,然后指定几个会选牛的人前去四面八方寻找。一旦遇上了符合了以上条件的大水牛,不管买家开价多少,选牛人都不会还价,这意味着这头牛是无价之宝。选定的大水牛回到村里会安排专人照料饲养。

其次,在村中挑选护牛队。护牛队的人选也是有要求的,护牛队共要求十六人,这十六个人必须都是本村的村民,并且没有违法记录,品行端正,为人善良。在这十六个人中有一位是牵牛鼻子的,一位拿着牛尾巴的,这两个人必须是五世同堂,家中必须是育有五男二女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作为一名“拉牛上树”的人员,会把好运带来给自己和家人,于是每一次的“拉牛上树”人员选拔都是竞争激烈,整个村里的男性成年人以此为荣,于是,严格的选拔条件更能表现着这一神圣的使命,以及表达着村民们对于飞山神灵的敬畏。

首先,“拉牛上树”要找到一头合适的大水牛。选牛的标准是十分的严苛,且选择的条件均有象征意义。一是这头牛从整体外形上看,得是彪悍雄壮,四肢健全,牛毛的颜色一致,光滑亮丽,牛身纹理走向一致,不能交错不齐,这表示着顺顺利利的意思;二是牛角的色泽要一致,不能有斑白红点,若有则意味着举办此次“拉牛上树”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并且牛角需看似月亮,圆圆滑滑,意味着团团圆圆;三是牛的眼睛下面不能有漩涡,若是这头牛眼睛下面有着漩涡,则表示这头牛多灾多难经常流泪,不吉利;四是牛身的两侧牛大腿处须有四个漩涡,意味着四季平安;五是牛的尾巴得是直的,不能弯曲,一般在1尺2左右,不能抵地面,意味着一帆风顺;六是这头牛走起路来后脚总能踏着前角的脚印,意味着四海同心。

3.仪式过程的创新

“倪二泉,我的好战友!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告诉我,我一定替你设法完成!”马国平紧紧攥着倪二泉的右手,却发觉倪二泉的手,捏得紧紧的。

吉时一到,在寨老的指导下,神牛在护牛队的带领下绕飞山宫三周引领到大衫树下,人们用三色野藤将神牛牢牢捆住,并绑在庙前的大衫树下,再由十六名大力士把神牛拉上古树,此时七团村村民就会点燃鞭炮扔到牛的身上,放的鞭炮越多,代表着这个家族越有势力和财力,在这时鞭炮声排山倒海,受到惊吓的神牛向前冲去,大力士们则乘机紧紧拉住藤条,使神牛时而跃起时而俯下,直至筋疲力竭,民众集体欢呼神牛登天,它带着人们的重托,向“飞山神”报告人间的疾苦与安乐,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另外,在选择审计项目时,不能只注重单个审计项目目标,忽视多个审计项目目标的整体性,而应先确定主要目标,然后围绕主题,多角度地选择若干同类项目的子项目开展审计,以求找出共性、全局性的规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出审计建议,做到标本兼治,在更高层面上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2.仪式的中断与恢复

第二天一早,甲洛洛煮了一碗面条来到公安局,他只小声的对着老邓那个病恹恹的老婆请求能不能看看登子,可那个女人打死都不敢去叫醒老邓。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拉牛上树”仪式因物质匮乏的缘故没有举行。后来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飞山信仰在七团村逐步得以恢复,但囿于村落经济发展水平,直到2011年七团村的村民才集资重修飞山宫。新建的飞山宫有三层,大门左右写着两幅对联。一联为:七政团结齐心同铸文明神圣殿,四海步调一致共建和谐小康村。另一联为:飞龙舞凤庙宇雄姿冠苗河,山明水秀梵刹美貌甲三江。在大殿的前面有着记录重建飞山宫的碑文。碑文内容如下:

岁月沧桑,历经风霜雨雪,庙宇曾几度易地修缮,“文革”大浩劫,所谓“破旧立新”倒佛毁庙,七团“飞山宫”荡然无存,然而,其根基扎于民心,冲不垮,砸不烂,每每途经遗址,众人无不止步而观,默默祈祷,盼早重建神圣殿堂,迎圣驾荣归。

1.传统的仪式过程

为铭记广大善士信女之无量功德,使无私奉献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谨以《功德碑》为铭,立于宫内,聊表谢意,使之永招日月,万古流芳。

七团村“飞山宫”管理委员会

撰文人:廖福林

公元二零一二年二月于七团飞山宫

第四,在“拉牛上树”仪式之前,七团村民会抬着“飞山神”的神像游行。游行队伍由披红挂绿的神牛引路,一伙手持刀枪棍棒,高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招牌的青少年武士鸣啰开道,游行队伍会游行到村落的每一角落,全村人必须穿着整洁干净迎接。然后,由寨老开始祭祀活动,祭祀台上分别摆着猪头、鸡、鱼和酒水,寨老开始念诵祭祀词:“没有什么供请,米粮钱财供请,走出苗江七团村,走上殿堂衙门,翻越广西地界,进入湖南疆域,不请诸神五鬼,专请飞山大神,又请七千勇将,八万雄兵,一起出来庇佑我众生,百业兴旺,人寿年丰。”

在飞山宫重建了之后,“拉牛上树”仪式也获得了重生。虽然,七团村人尽量保留传统仪式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坚持对于神牛的选择标准,但在许多方面都有改变:

一是主动更名,将“拉牛上树”改为“神牛祈福节”,目的是为了获得普遍认同;

一种传说是在明末清初,七团村天灾频繁,人民饱受着瘟疫的折磨,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村子里有一位在湖南靖州务工的人叫杨法,看到当地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康,后从当地的村民口中得知是因为受到飞山的保佑。于是杨法回到七团把这些情况告知了村民,村里老人们商量后决定派杨法等人前去靖州请飞山神移到苗江七团。到了靖州后杨法等人经过再三请求和三次卜卦,七团人并许诺每年的三月三和六月六都会宰杀一头猪全村祭祀,并且每六年举行一次盛大的大庙会来报答“飞山神”的保佑,“飞山神”最后才答应了。于是用布袋装着“飞山神”的火炉灰来到七团。

二是降低对护牛队和牵牛者的要求,以前要求是五世同堂,要生育有五男三女,如今对于护牛者的要求是家中父母健在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青年男子,这是适应现代的中国社会人口计划生育要求,按计划生育每对夫妇只能生育两个孩子;

三是“象征性上树”,以前“拉牛上树”要用鞭炮一直围绕在牛的身上,并且一直拉到牛死亡,而现在只是形式上的拉三次,使牛的前脚离地有往上的趋势就可以。科学文化的普及让七团人主动摒弃了传统仪式中“野蛮”和“血腥”因素;

式中:d为雾滴颗粒直径,μm;T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水的表面张力为72.8×10-3 N/m(20℃);ρ为液体密度,水的密度为1000 kg/m3;f为振荡频率,振荡频率范围为1.7~2.4 MHz。

四是吸收某些新的文化质素,游行队伍不再局限于本村人,分为侗戏演员方块、抬神方块、护牛方块、芦笙大歌方块、青少年方块、贵宾方块、群众方块组成。仪式当天会有很多的文化活动表演,晚上还会安排有侗戏表演、百家宴、篝火晚会等丰富活动。

令人欣喜的是,上述改变不但没有降低“拉牛上树”仪式的魅力,反而增强了仪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单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就连附近柳州和桂林的市民也慕名而来。古老的村寨因此焕发新机。

三、“拉牛上树”仪式中的乡土承载

七团村“拉牛上树”仪式,在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失去了略带刺激的环节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短暂的中断后能够快速地重焕光彩,并影响村落的生活,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

笔者认为:“拉牛上树”仪式的重生与变迁,是一种在现代社会发展及国家宗教政策的变化下,七团村民众对社会变迁作出的一种积极反应,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继承了侗族传统仪式中乡土文化精髓。

1.传递心理正能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中,教师更应懂得适当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笔者在教学中,除了讲授教材知识外,还引导学生每周举办一次英语阅读比赛,比赛名次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激发每个学生的分享意识,把自己喜欢的英语短文或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但在内容选择上,笔者鼓励学生们选择那些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这样的内容丰富,语句相对比较简单,不仅便于分享的人表达,更便于倾听的人聆听,让学生在欢乐的分享气氛中掌握了单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采用单点交叉的方法[19]。在传统的单点交叉方法中,切割点位置在染色体中的位边界上;而本文切割点位置在最小聚类单元的边界上。例如图4中,算法在P1,P2,,P8中随机选择了P3作为切割点位置,对父代染色体进行交叉运算。

当仪式在运用象征符号调节、维持那些构成社会秩序的经验知识时,仪式象征符号特有的社会意义也就显示出来了[1]。七团村村民恢复“拉牛上树”,主要是因为对飞山神——杨再思的敬仰。在他们眼中,杨再思具有的勇敢进取、艰苦奋斗、不畏牺牲、勤劳肯干的优良品质,是社会正能量的集合体。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七团村村民仍然相信飞山神能够保佑自己,祭祀飞山神的“拉牛上树”,也因此成为一种“地方知识”,为地方发展提供心理能量。

2.调节人际关系

“拉牛上树”仪式的举行不仅仅是一种纪念“飞山信仰”的仪式,其在潜移默化中能起到团结民众,加强熟人社会关系的作用。举行“拉牛上树”仪式,从仪式实践上重复着民众对社区成员身份的认同,将整个乡社联结成一个互助与认同的共同体[2]。“拉牛上树”仪式当天不管从四面八方来多少人,不管认识与否,都会被邀请到自己家做客,而且还会在晚上摆上百家宴,邀请到来的人们一起共进晚餐。这不仅能加强村民内部的关系,还能加强与村子外的人的联系。因为,不同的个人和家庭之间形成的以信赖为基础的良好关系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本,而这些社会资本对社会安定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3]。

3.整合社会组织

2)集水系统:集水系统厚度约300 mm,由粒径20 mm左右的碎石或卵石平铺而成,中间设有集水盲管,防渗层的坡度应坡向集水管,在集水管安装有底层垂直通风复氧管。

客观地说,在快速转型期中国治理的制度化建设可以借助一些地方性的智慧[4]。“拉牛上树”仪式的恢复是由七团村廖福林、杨同信两位寨老组织及其发动的,从发动村民到重建飞山宫,恢复“拉牛上树”仪式等各项活动的安排均有老人协会发动组织。村民通过老人协会在此类村寨重大活动的举办中,更加充分认识到老人协会的重大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村里,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同时更重要的是,老人协会更好的协助村民委的工作,对村寨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村寨政治和谐发展。

通过“美丽乡村”等一系列政策引导,政府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乡村。以“江苏模式”为典型,江苏作为南方经济大省,新农村建设一直走在前列。“江苏模式的实质是国家权利主动介入乡村营建,通过大量专项资金的快速注入,在短期内改善人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并通过大量建设行动间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7]。以政府为主导的乡建有利于统一人民思想、快速改善环境,但要注意避免因片面追求“任务和指标”,所导致的被动式的技术输出和粗放的模块化复制等问题。

4.弘扬族群文化

巴斯认为:“属于一种族群,就以为这其中的人,有了该有的认同,也意味着根据以认同相关的标准来判断自我和被他人判断。”[5]“拉牛上树”仪式不仅是一项娱神的活动,同时也是娱人的节日,在举行“拉牛上树”仪式的当天,七团村将穿着侗族服饰,进行侗戏表演、开展吹芦笙比赛,百家宴等具有侗族文化因子的活动,并纳入“拉牛上树”节活动安排当中,使得村民重新意识感受到本民族原有的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场景中去,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村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重新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塑与传承。

5.关联当地经济

化学实验中许多化学反应过程的变化十分微小,而且要求的反应条件过高,导致只有小部分人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理解其原理.因此在进行这些微小化学反应实验时,教师采用投影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七团村民之所以恢复“拉牛上树”离不开经济因素。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的经济诉求自然而然的成为追求信仰的关键[6]。“拉牛上树”仪式举办期间,村民通过游行活动,将本地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也一并展示出来,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有利于促进当地招商引资。

民族地区具有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方性传统,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内生发展之路[7]。七团村“拉牛上树”仪式成功复苏的经验告诉我们:侗族传统仪式中所承载的乡土文化应该受到重视,并在其流变过程中予以坚守。事实上,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有许多与“拉牛上树”类似的仪式。这些类型各异的传统仪式是侗族社会存在发展和侗族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民族地区乡土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乡土和谐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郑小虎. 仪式:象征符号与社会建构的探究[D].武汉:西北大学,2012:15.

[2] 范正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6:112-117.

[3] (日)稻叶阳二.社会资本入门[M].日本:中央公论社,2018:49.

[4] 贺雪峰.治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14.

[5] Frederic Barth ed.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s. Waveland Press,1969:14.

[6] 佘小云.论侗族民间信仰的现代化功能[J].民族论坛,2011,22:89-92.

[7] 麻国庆.西部省际结合部民族地区应注重内发型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6-11-08:006.

LocalBearinginthe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RitualsofDong——Investigation on the “La Niu Shang Shu” Ceremony in Qituan Village of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n

LITian-xue,TANGZhi-hui,CAOQing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1,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chose Qituan Village,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 as a field research place and started the research by a depiction of rejuvenation of local Feishan Belief and ritual of “La Niu Shang Shu” (get a living ox hung up on a tree till it is dead, a local Dong ritual to honor an ancient general who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local society). The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experience of the ceremony at Qituan Village tells us that the local culture carried in the traditional ceremony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adhered to in the process of its evolu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rituals; cultural changes; local harmony

收稿日期:2018-10-18;最后修回日期:2019-09-15

作者简介:李天雪(1979-),男,广西荔浦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华南族群文化研究。

文章编号:2096-1383(2019)06-0504-05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责任编辑 杨玉文)

标签:;  ;  ;  ;  ;  ;  ;  ;  ;  ;  ;  

李天雪:侗族传统仪式流变中的乡土承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拉牛上树”仪式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