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企业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邹婷婷[1](2020)在《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文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形成发展之中,其“天道”1和“人道”2相互补充的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传统人文精神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这种蕴含丰富人学思想的学问对企业文化建设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在近代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中得到彰显。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的本土源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饱受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排挤和压迫,在夹缝中举步维艰。卢作孚、范旭东、穆藕初和刘鸿生等一批近代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上大刀阔斧、立志求新,他们开创了中国的新式工业,代表了近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几代企业家将人文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的强大力量支撑着近代民族企业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文章在鉴别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文文化的解构为主线,依据大量文献史料,选取民生公司、荣家企业、“永久黄”企业、穆藕初和刘鸿生企业等典型的近代民族企业为案例,详细阐述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中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与国外东西方企业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历史定位,提出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研究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论述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通过对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回顾,指出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却又十分薄弱的部分,在此基础上介绍研究的主题和范围,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概念辨析。在释义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揭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在联系,展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管理价值。第三部分,“人文化成”的第一部分——以人为本。由“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传统文化来源入手,详细论述其中“民为本”、“敬德”和“诚”、“善”等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近代民族企业实例,阐明“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人文化成”的第二部分——以礼乐教化。由“礼教”和“乐教”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论述其中制“礼”、教“礼”、“美育”和“榜样教育”等内容,结合近代民族企业实例,阐明“礼乐教化”对企业制度管理和职工教化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中日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基于中日对“家”、“个人与集体”、“物质和精神”的观念差异,选取近代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松下公司作为比较对象,探究中日两国企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异同,揭示我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历史定位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中日近代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第六部分,中西方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基于东西方对“家”、“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观念差异,选取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日本IBM公司为比较对象,探究中西方企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异同及融合,揭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东西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第七部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评析与启示。集中探讨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体现研究的现实价值。
任文静[2](2020)在《儒商精神的现代困境及其克服 ——以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为参照》文中研究表明
王建均[3](2018)在《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文中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软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其中的儒商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可资借鉴的优秀文化资源,为当前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积极传承仁者爱人的人本经商理念、以义取利的商业道德、经世济民的家国天下情怀、诚实守信的经商行为准则、互惠互利的商业智慧、勤劳踏实的敬业作风,汲取儒商文化的优秀养分,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
李晓义[4](2017)在《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发展迈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业务重组。军工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支柱,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军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推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军工企业发挥着“强军富民”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虽然军工企业在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新一轮的战略性调整和业务重组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使得各种矛盾交织,至今未能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军工企业未能完全化解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换言之,军工企业未能建立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从而制约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军工企业文化在其根本上是以企业员工为主体,富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承载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是军工企业发展壮大、国防科技实力提升的需要,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需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而要从自身的行业背景和企业特色出发,不断探索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体系。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会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总结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得与失、借鉴国外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去思考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所要依托的理论基础和遵循的基本理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适合军工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突出现代军工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从历史维度出发,建国后的中国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从他们的建设状况、本质特点、实践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中可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启示。每个阶段的军工企业文化都有着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的内涵而独具魅力,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尚缺乏系统的理论规划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因此,企业文化缺乏自身的特色,也不能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协调。从现实的维度出发,市场经济的建立、外交战略的调整和价值观念的变迁给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构成了最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价值与理念的冲突,对军工企业文化来说是一场革命。国际局势的变迁和我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是对军工企业能否承担和履行历史使命的考验。价值观念的变迁尤其是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是对军工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员工意志力的考验。指导思想是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军工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此为指导为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确立根本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它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因此,在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中国梦”理念的思想指导和文化强国目标的方向指引为军工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最后,对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和实践发展的深入研究不论是对企业、社会还是对整个国家都应当具备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了推动军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军工企业文化建设适应了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军工企业文化建设要想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予以指导,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对军工企业文化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出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应当遵循的四条基本理念:以“坚持主流、尊重多元”的理念来化解存在于军工企业中的价值差异和文化冲突;以“强军富民、追求卓越”的理念来强化军工企业历史使命;以“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来革新军工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适应市场、持续发展”来充实新时期军工企业的经营理念。规划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的价值归宿和落脚点。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动态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树立原则,我国军工企业的历史地位和政治使命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三项原则:以公有制为主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其次,只有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科学的组织体系、健全的制度规范、雄厚的物质依托和强大的人才后盾,才能夯实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在军工企业文化的体系中,无论是树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还是夯实军工企业的基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特色军工企业文化和实现文化强国的远大理想。最后,落实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始终围绕着培育军工企业的价值观、凝练企业精神、践行企业发展理念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四项核心内容。
张玲[5](2014)在《伦理本位视角下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这个母体文化系统,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必然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纯碎西化的企业文化难以有效地融合到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能无视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辩证地分析中国伦理本位传统,将中国伦理本位传统的思想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进而探讨富有效率的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在计划经济体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促进了中国企业在面向市场、决战市场中发展壮大,但是,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西化色彩浓郁,而中国特色不足。特别严重的是,有些企业诚信缺失,缺少社会担当、人文关怀、环境意识,创新乏力,竞争无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近代以来优秀文化传统破坏过多。医治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之病,继承和弘扬中国伦理本位的优秀传统,无疑是一剂良药。中国具有悠久的伦理本位思想,延伸到社会各行业和群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象。中国传统伦理本位思想中,为政以德的管理理念、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经营方略、无信不立的品牌意识等,虽然是过去的存在,但也是现在的存在,与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契合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体现时代性、全球性,又要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丰富多彩的中国伦理本位传统,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当然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古为今用”的方针,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顺应现代企业发展规律,吸纳当今世界时代精神,使中国伦理本位思想焕发出时代青春,促进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应该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地将伦理本位传统纳入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创造出适合国情的、民族的、先进的现代企业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王定云[6](2012)在《东方管理人道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先生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东方管理核心思想,并以“三为”思想为核心开创性地提出了“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的东方管理“五行”理论。东方管理的人道是作为主体人的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东方管理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的管理哲学学说。本文从东方管理人道理论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出发,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和东方管理人道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人道的科学涵义、人道原理与本质以及东方管理人道的科学涵义与基本特征,总结提炼出人道思维过程模型,并对东方管理人道思维过程模型的21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东方管理人道目标是“和”,追求人和、和合与和谐。人道的本质是“为”,即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人道基础是“仁”,“仁”者爱人,“爱”是“仁”的内在德性,“义”是“仁”的外在表现。人道理论的核心体现在围绕“三为”思想的创新求“变”,需要审时度势的“权变”能力。管理者必须遵循东方管理的“人本管理之道”、“人德管理之道”、“人为管理之道”。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运用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开展了实证研究。论文还通过设计结构式访谈问题,对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背景现状、企业文化一经营之道、企业社会责任、人道创新管理及其实施效果等。
张冠男[7](2012)在《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和当今时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日趋紧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受这个社会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和制约,同样,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重大社会转型,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构成了中国企业的三大阵营。事实证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毋庸质疑,虽然国有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改革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过分偏重于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而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在资本主义文化泛滥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树立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二是在西方文化及其企业文化的冲击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国有企业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充满现代精神的国有企业文化;三是在全球化高度竞争和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赶全球发展的潮流,缩小国有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文化差距。同时,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也面临着矛盾的境遇:一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上述三种挑战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并存;二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自身展的不平衡性也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并存。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矛盾的境遇,向我们提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大课题,但由于诸多因素,企业界和学术界对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缺乏深层次的、科学的探讨和研究,尤其是很少有人从哲学的视角去思考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如何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问题,它必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本文对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所作的哲学思考,就是从哲学的视角,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总结中外企业文化建设规律和有益经验,尤其是借鉴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从精神文化层面深层次研究和探索为什么要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如何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怎样的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问题。本文对企业文化的思考主要是基于狭义的企业文化,即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制度文化而言。所谓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以及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管理思想。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组织意识在人的价值观念上的反映,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之所以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因为:只有从精神层面把企业文化理解为精神文化,才能从哲学的维度把握国有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才能从战略的角度明确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才能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就是以管理哲学为核心,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国有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总结、提炼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理念,并加以扬弃、继承和发展,解决当下国有企业文化存在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矛盾,处理员工的全面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矛盾,改变员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实践活动,把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培育成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实现全体员工的文化自觉,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生存与发展,实现企业基业常青的愿景和使命。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写作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当代发展与当代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趋向,其哲学思想具有普遍性、前瞻性、主流性和指导性,为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来源。二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管理经验。世界上最成功的组织不是企业,而是宗教、政党、军队和学校。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管理最为成功的组织之一,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中国国有企业如何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的思想、方法,又不脱离国有企业的实际,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示范。本文围绕两条主线搭建了写作框架结构。共包括七个部分:第1章:绪论。重点论述了论文的选题动因和研究视角以及写作思路,简要回顾和归纳了国内外企业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现状,同时阐明了论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概要陈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第2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本质。主要阐述了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本质。重点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什么的问题。第3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与批判。主要比较分析了日本和美国国有企业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回顾了中国国有企业及其文化建设的历程,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重点解决为什么要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问题。第4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构建。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重点解决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问题。第5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路径探析。重点解决如何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路径问题。第6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内涵、体系构建和主要方面。重点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问题。第7章:结论。重点概括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的未来作了概要展望。
张雯雯[8](2012)在《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成长与企业家精神的构建迫在眉睫。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组织、建立、经营与管理企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养,是企业家的一种文化品质,是企业家的灵魂,更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与文化资本。企业家精神的构建与发展不能离开经济、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对其国民的影响深入到观念、思维、行为、心理,成为塑造国民性质的主导力量,也成为现代企业、现代企业家重要的文化资产。中国想要构建其特有的企业家精神,则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伦理体系。本文以文化资本为理论支撑,以儒家思想为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以场域理论、结构化理论构建解释框架,希望从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的融合与冲突中找出发展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可能性与途径。通过对个案的观察和无结构访谈,深入到该企业和企业家的生活背景中开展深入研究,以经济社会学作为理论指导,试图从儒家思想的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应用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该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开展分析研究,通过对他个人价值观、道德行为、道德精神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及A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中,探究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构建的影响和对企业、企业文化的构建、发展的作用,对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家精神相融合,构建出具有中共特色的优秀企业家提供参考,以期引发对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培养的思考。本研究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儒家思想正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企业家建立有中国特色经济伦理体系,构建着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大力推进的今天,儒家思想能够真正推进现代企业发展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在企业家精神建构中,儒家思想到底起着怎么样的作用?二者存在哪些冲突,是否存在融合的可能性?如何实现新的融合?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视角、思路,并从中挖掘创新。第二部分:对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以及儒家思想三者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第三部分:A企业的背景介绍,主要包括A企业的创业史、主营行业、X企业家的经历,继承人所处的家族企业的背景介绍,主要包括家族企业的创业史、简介和创始人的故事,通过叙事,了解A企业家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等,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的价值观、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精神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来分析x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对A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构建。通过对先对企业家精神特征的分析以及与儒家思想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部门以及相冲突的方面。第四部分:分析个案中A企业时,从儒家思想、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找到其中的关系。在对A企业的企业文化了解中,无论是从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宗旨都体现着儒家思想的思想和观念,“仁爱”、“和谐”、“诚信”都是x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并从A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现儒家思想的用人观也体现其中,指导企业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管理人、培育人。第五部分:通过对A企业以及x企业家精神的分析了解,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在对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构建中存在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保守守旧,不善于创新;等级专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以及和而不争的中庸思想。这些方面都是中国企业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构建产生重要影响。第六部分:分析个案中儒家思想对x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从融合和冲突两方面总结分析,总结从思想方面组成、构建企业家精神的要素;以及从社会、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的新途径以及最终发展中国企业家,使中国企业不断壮大、发展,并以此引发对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培养的重视。最后:总结与思考:总结本文研究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余兴[9](2011)在《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社会最稀缺资源之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正剧烈改变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首当其冲。作为市场的主体,我国企业能否顺应时代潮流,顺利地由传统企业金蝉脱壳成为现代企业,将直接决定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后劲。而传统企业的这种蜕变又取决于我国现代企业家的成长状态。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的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主题。现代高科技因素和全新的时代特征规定了现代企业家与传统一般企业家的区别,也凸显了现代企业家成长要求与一般企业家的很大不同。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从企业家的本质入手,通过分析现代企业家劳动的性质和现代管理劳动的特征与属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家成长状态事实上就是企业家现代管理劳动素质的成长状态,并构建了企业家现代管理劳动素质体系,规定了现代企业家成长标准。依此标准,本文对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成长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剖析了形成现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环境调适与优化以及机制构建与运行等三个方面来作为改变现状、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
余自武[10](2011)在《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先生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东方管理核心思想,并以“三为”思想为核心在东方管理谋略思想的研究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人谋管理理论。东方管理的“三为”思想相互结合并落实到具体的人谋管理中,为我们研究中国企业战略决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人谋是东方管理学独具特色的谋略与战略管理行为,是东方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管理者对“中国情境”下的组织战略环境和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综合运用计谋和策略等方法、手段、技巧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本文从东方管理人谋论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出发,通过梳理东方管理、东方管理人谋论、战略管理理论、中国谋略思想以及谋略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和东方管理人谋论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人谋论的科学涵义、人谋原理与本质以及东方管理视角的人谋论的科学涵义与基本特征,归纳提炼出人谋谋略与东方管理“三为”思想的密切关系:通过东西方战略思维比较,结合人谋思维的特征,总结提炼出人谋思维过程模型,并对东方管理人谋思维过程模型的21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详细阐述了战略本质“为”、战略目标“胜”、战略基础“势”(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形”)、战略核心“变”以及战略哲学“十五要素”(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合理构建了基于东方管理人谋思维过程与决策机制的21个要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和题项设计、问卷预测试、问卷发放与回收、调研总体与抽样技术运用以及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这21个影响要素进行客观评估,以指导现代中国情境下的企业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与管理。论文还通过设计结构式访谈问题,对有代表性的中国情境下企业的战略决策进行深度访谈,着重分析了广州毅昌科技和苏宁电器集团的公司背景与行业竞争现状、实施“中国情境”战略与管理创新的情况和实施效果,讨论实施中的问题和未来展望,提出未来中国战略管理的东西方谋略与战略管理思想融合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二、现代企业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企业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1 重建文化自信 |
1.1.2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人文精神 |
1.1.3 探寻中国现代工商业的本土源头 |
1.1.4 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研究回顾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主要概念辨析 |
2.1 文化与传统文化 |
2.1.1 文化界说 |
2.1.2 传统文化 |
2.2 人文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 |
2.2.1 人文精神释义 |
2.2.2 中华人文精神 |
第3章 人文化成的第一部分——以人为本 |
3.1 “以史为鉴” |
3.1.1 民为本 |
3.1.2 敬德 |
3.2 “以天为则” |
3.2.1 “诚” |
3.2.2 “善” |
第4章 人文化成的第二部分——以礼乐教化 |
4.1 以礼为教 |
4.1.1 制“礼” |
4.1.2 教“礼” |
4.2 以乐为教 |
4.2.1 美育 |
4.2.2 榜样教育 |
第5章 中日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 |
5.1 关于“家”的观念 |
5.1.1 雇佣制度 |
5.1.2 工资福利制度 |
5.2 关于个人与集体的观念 |
5.2.1 决策方式 |
5.2.2 人才选用制度 |
5.3 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
5.3.1 企业价值观 |
5.3.2 精神教育 |
第6章 中西方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 |
6.1 关于“家”的观念 |
6.1.1 权责划分 |
6.1.2 工资体系 |
6.2 关于人与自然的观念 |
6.2.1 管理者职责 |
6.2.2 申请审批流程 |
6.2.3 创新奖励制度 |
6.3 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
6.3.1 制度建设 |
6.3.2 机构设置 |
6.3.3 评价体系 |
第7章 结论 |
7.1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评析与启示 |
7.1.1 仁爱管理 |
7.1.2 仁礼统一 |
7.1.3 和谐管理 |
7.1.4 先义后利 |
7.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Ⅰ 典籍类 |
Ⅱ 论着类 |
Ⅲ 论文类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商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兴起的直接原因 |
二、中国传统儒商文化内涵 |
三、积极传承儒商文化, 努力建设现代企业文化 |
四、充分汲取儒商文化养分, 努力培育现代企业家精神 |
(4)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逻辑思路 |
1.4.2 文章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5.1 研究的基本架构 |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军工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
2.1 文化的内涵解析 |
2.1.1 文化及其存在样态 |
2.1.2 文化的基本特征 |
2.1.3 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
2.2 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
2.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2.2 企业文化的发展 |
2.2.3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3 军工企业文化的本质阐释 |
2.3.1 军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
2.3.2 军工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3.3 军工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
第三章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
3.1 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
3.1.1 军工企业文化的发展 |
3.1.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
3.1.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 |
3.1.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
3.2.1 军工企业文化的发展 |
3.2.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
3.2.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 |
3.2.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
3.3.1 军工企业文化的发展 |
3.3.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
3.3.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 |
3.3.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 |
3.4.1 企业文化建设要契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
3.4.2 企业文化建设要顺应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
3.4.3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守强军富民的企业使命 |
3.4.4 企业文化建设要统筹军工行业的各方力量 |
第四章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反思 |
4.1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4.1.1 初步建立与军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
4.1.2 有效发挥文化对企业发展创新的引领作用 |
4.1.3 大幅提升军工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 |
4.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缺陷 |
4.2.1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规划 |
4.2.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尚未健全 |
4.2.3 军工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不协调 |
4.2.4 军工企业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 |
4.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4.3.1 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 |
4.3.2 外交战略的调整对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 |
4.3.3 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 |
4.4 国外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启示 |
4.4.1 美国、日本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概况 |
4.4.2 美国、日本军工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 |
4.4.3 美国、日本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5.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
5.1.1 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 |
5.1.2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
5.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5.2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
5.2.2 “中国梦”理念的思想指导 |
5.2.3 文化强国目标的方向指引 |
5.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
5.3.1 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 |
5.3.2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
5.3.3 凝聚推动军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
5.3.4 适应促进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六章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
6.1 文化冲突的化解:坚持主流、尊重多元 |
6.1.1 坚持主流,夯实企业核心价值观 |
6.1.2 尊重多元,化解企业文化冲突 |
6.2 军工企业历史使命:强军富民、追求卓越 |
6.2.1 强军富民,明确军工企业历史使命 |
6.2.2 追求卓越,建立企业员工共同愿景 |
6.3 军工企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改革创新 |
6.3.1 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和谐共进 |
6.3.2 改革创新,以科技筑腾飞之路 |
6.4 军工企业经营理念:适应市场、持续发展 |
6.4.1 适应市场,改革创新的前提基础 |
6.4.2 持续发展,企业发展的终极要义 |
第七章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规划 |
7.1 树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
7.1.1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原则 |
7.1.2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原则 |
7.1.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原则 |
7.2 夯实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
7.2.1 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 |
7.2.2 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 |
7.2.3 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 |
7.2.4 夯实良好的物质基础 |
7.2.5 筑牢强大的人才后盾 |
7.3 确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
7.3.1 提升军工企业文化软实力 |
7.3.2 塑造中国特色军工企业文化 |
7.3.3 实现文化强国的远大理想 |
7.4 聚焦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
7.4.1 培育军工企业的价值观 |
7.4.2 凝练军工企业的企业精神 |
7.4.3 履行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伦理本位视角下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方向 |
1.2.1 关于伦理本位传统中商业伦理思想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
1.2.3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2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2.1 企业文化及其功能 |
2.1.1 导向功能 |
2.1.2 约束功能 |
2.1.3 凝聚功能 |
2.1.4 激励功能 |
2.1.5 辐射功能 |
2.1.6 效益功能 |
2.2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伦理缺陷 |
2.2.1 缺失诚信 |
2.2.2 缺失社会担当 |
2.2.3 缺少人文关怀 |
2.2.4 缺少环境关爱 |
2.2.5 缺少创新意识 |
2.2.6 缺少操作性 |
2.2.7 缺乏中国特色 |
2.3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
2.3.1 历史原因 |
2.3.2 社会原因 |
2.3.3 企业原因 |
2.3.4 企业家原因 |
3 伦理本位传统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
3.1 中国传统商道伦理的主要内容 |
3.1.1 为政以德的管理理念 |
3.1.2 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 |
3.1.3 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 |
3.1.4 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
3.1.5 贵和尚中的经营方略 |
3.1.6 无信不立的品牌意识 |
3.2 伦理本位传统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契合与背离 |
3.2.1 中国伦理本位传统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 |
3.2.2 伦理本位传统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契合 |
3.2.3 伦理本位传统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背离 |
3.3 伦理本位传统的时代价值 |
3.3.1 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需弘扬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 |
3.3.2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呼唤优秀的传统伦理回归 |
3.3.3 中国现代企业走向世界亦需创造民族价值品牌 |
4 在伦理本位背景下建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
4.1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传承传统伦理的原则 |
4.1.1 体现中国伦理本位传统的文化背景 |
4.1.2 坚持批判地继承的原则 |
4.1.3 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 |
4.1.4 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
4.2 伦理本位传统与现代企业文化完美结合的路径 |
4.2.1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伦理 |
4.2.2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全领域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伦理 |
4.2.3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全人员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伦理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东方管理人道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四、东方管理人道理论体系结构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基础与论文结构 |
一、东方管理人道理论思想研究的基本目标 |
二、研究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
三、研究内容结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2)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对东方管理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国内外对管理哲学思想研究 |
第三节 中国管理哲学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人道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方管理人道论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东方管理学理论 |
二、管理哲学理论 |
三、人为科学理论 |
四、管理心理学 |
第二节 人道的科学涵义 |
一、道的涵义 |
二、人道与人道行为 |
三、人道与人伦、天道和神道 |
第三节 人道原理 |
一、人道理论来源 |
二、东方管理的“人道”与西方人道主义 |
三、人道的本质 |
四、人道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道的“三为”管理思想 |
第一节 人道思想的哲学起源 |
一、春秋战国时管理哲学 |
二、秦汉时期人文思想家 |
三、三国两晋时期主要人文思想家 |
四、南北朝时代主要人文思想家 |
第二节 中国儒家人道思想的演变 |
一、儒学的发展及其人道思想历史脉络 |
二、儒家人道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 |
三、儒家以和为贵的社会治理价值导向 |
第三节 中国道家人道思想的演变 |
一、道家人道思想的发展 |
二、道家人道的辩证管理思想 |
三、道家人道思想的人本思想分析 |
第四节 其他主要流派人道思想的演变 |
一、法家人道思想的演变 |
二、中国兵家人道思想的演变 |
三、中国墨家人道思想的演变 |
四、阴阳家人道思想的演变 |
第五节 东方管理人道理论的特征 |
一、以人文精神为核心 |
二、“仁”为道德规范 |
三、注重“道德”为先 |
四、以和为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方管理人道思维过程 |
第一节 东西方人道哲学比较 |
一、东西方人道思维比较 |
二、东西方人道哲学的逻辑基础比较 |
三、东西方人道哲学的人性假设比较 |
第二节 东方管理人道思维模型 |
第三节 东方管理人道思维模型要素分析 |
一、人道目标:“和” |
二、人道本质:“为” |
三、人道基础:“仁” |
五、人道核心:变 |
六、人道哲学:十五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原则 |
二、统计分析步骤及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形成过程与结构 |
第二节 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收集 |
一、调研总体与抽样技术 |
二、问卷发送与回收 |
三、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大样本关系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 |
二、概念变量的测量与检验 |
三、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研究方法与目的 |
二、案例研究的内容 |
三、案例数据来源与分析手段 |
第二节 案例描述 |
一、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二、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管理启示 |
一、结论与启示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1: “和”、“为”、“仁”(爱、义)要素对人道思维影响 |
附2: 管理哲学“十五”要素对人道思维的影响 |
附录B XX公司访谈提纲(中高层管理) |
附录C 实证模型概念变量的指标编码对照表 |
后记 |
(7)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动因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 |
1.2.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
1.3 研究视角和创新点 |
1.3.1 研究视角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本质 |
2.1 文化及其哲学释义 |
2.1.1 文化概述 |
2.1.2 文化的哲学释义 |
2.2 企业文化内涵解析 |
2.2.1 企业文化概念界定 |
2.2.2 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 |
2.2.3 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
2.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阐释 |
2.3.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
2.3.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 |
第3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与批判 |
3.1 国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比较分析 |
3.1.1 日本和美国国有企业概况 |
3.1.2 日本和美国国有企业文化特征 |
3.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变迁 |
3.2.1 国有企业的主要历程及其贡献 |
3.2.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变迁 |
3.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状况和主要问题 |
3.3.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状况 |
3.3.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构建 |
4.1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1 建立国有企业的企业哲学 |
4.1.2 培育国有企业的企业价值观 |
4.1.3 锻造国有企业的企业精神 |
4.1.4 践行国有企业的企业道德 |
4.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4.2.1 培育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文化 |
4.2.2 提升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4.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
第5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
5.1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5.1.1 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 |
5.1.2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
5.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
5.2.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
5.2.2 吸收和借鉴东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 |
5.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
5.3.1 健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
5.3.2 明确国有企业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 |
5.3.3 发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 |
第6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 |
6.1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内涵 |
6.1.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内涵 |
6.1.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重要作用 |
6.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体系构建 |
6.2.1 建立以管理哲学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体系 |
6.2.2 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文化体系 |
6.2.3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体系 |
6.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主要方面 |
6.3.1 建立学习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 |
6.3.2 培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 |
6.3.3 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8)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指出 |
1.2 研究视角 |
1.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文化资本的相关研究 |
2.2 企业家相关综述 |
2.2.1 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家” |
2.2.2 经济社会学下的“企业家” |
2.3 企业家精神相关综述 |
2.3.1 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
2.3.2 国内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
2.4 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的相关研究综述 |
3 X企业家精神在A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
3.1 A企业背景介绍 |
3.1.1 A企业是如何诞生的 |
3.1.2 A企业的公司简介 |
3.1.3 X企业家的故事 |
3.2 X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 |
3.2.1 企业家价值观中的“利”与“义” |
3.2.2 企业家道德行为中的“仁”与“德”、“诚”与“信” |
3.2.3 企业家精神道德品质特征 |
3.3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比较分析 |
3.3.1 现代社会中企业家精神的特征 |
3.3.2 现代企业家精神中的儒家思想 |
3.3.3 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分析 |
4 企业家精神对A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分析 |
4.1 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文化的一把“尺” |
4.2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
4.3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要素 |
4.4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儒家思想 |
4.4.1 育人 |
4.4.2 爱人 |
4.4.3 激励人 |
5 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的消极影响 |
5.1 儒家思想“保守守旧”的思想阻碍A企业的创新意识 |
5.2 儒家思想中“等级专制”、“官本位”思想影响着企业人才的建立 |
5.3 儒家思想中“中庸”的思想会阻碍企业的竞争意识 |
6、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融合的新途径 |
6.1 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构成 |
6.1.1 以“仁爱”为核心的精神境界 |
6.1.2 以创新、务实为主的现代思想观念 |
6.1.3 诚信第一,利义合并的伦理道德 |
6.1.4 学无止境的智慧才能 |
6.2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
6.2.1 社会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6.2.3 个人层面 |
7、总结与思考 |
7.1 总结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一览表 |
(9)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方法 |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从现代管理劳动视角研究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石 |
第二节 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家成长的理论借鉴 |
第二章 现代企业家劳动属性及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目标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家劳动的性质 |
第二节 现代管理劳动的发展状态与趋势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的成长目标 |
第三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现状及成因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四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诱因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扬弃——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基础 |
第三节 文化创新——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重要拉力 |
第五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环境调适与优化 |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环境的构成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关键环境障碍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 |
第六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机制构建与运行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民早期教育机制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的选聘机制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
第四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培训与储备机制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四、东方管理人谋论体系结构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基础与论文结构 |
一、东方管理人谋论研究的基本目标 |
二、研究开展的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
三、研究内容结构 |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一、研究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东方管理与中国管理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国内外中国传统谋略思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
第四节 国内外谋略与战略关系研究综述 |
第五节 国内外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第六节 研究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方管理人谋论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东方管理学理论 |
二、战略管理理论 |
三、人为科学理论 |
四、跨文化理论 |
第二节 人谋的科学涵义 |
一、谋略的渊源 |
二、谋略的内涵 |
三、人谋的内涵 |
第三节 人谋原理 |
一、人谋的哲学渊源 |
二、人谋的思维规律 |
三、人谋心理规律 |
四、人谋的本质 |
五、人谋原则 |
第四节 东方管理文化视角的人谋论 |
一、管理文化 |
二、东方管理文化视角的人谋谋略 |
三、人谋文化与战略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谋的"三为"管理思想 |
第一节 先秦人谋管理思想的发展 |
一、中国人谋战略思想的产生 |
二、中国先秦人谋战略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历史盛世人谋管理思想发展 |
一、秦与楚汉时期人谋战略思想 |
二、文景之治时期的人谋思想 |
三、贞观之治时期人谋思想 |
四、康乾盛世时期人谋思想 |
五、中国共产党人的人谋管理思想 |
第三节 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的特征 |
一、"三为":东方战略管理本质 |
二、谋略相融:战略与战术统一性 |
三、权变:人谋实施的核心 |
四、守道:战略运用的"不武之术" |
五、无为:人谋的"全胜"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方管理人谋思维过程 |
第一节 东西方战略思维比较 |
一、人谋与战略的思维目标 |
二、人谋与战略的思维性质 |
三、战略与人谋的动静态比较 |
第二节 人谋思维过程模型 |
第三节 人谋思维过程模型的要素分析 |
一、人谋本质:"为" |
二、人谋目标:"胜" |
三、人谋基础:"势" |
四、人谋核心:"变" |
五、管理哲学十五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原则 |
二、统计分析步骤及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形成过程与结构 |
第二节 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收集 |
一、调研总体与抽样技术 |
二、问卷发送与回收 |
三、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大样本关系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 |
二、概念变量的测量与检验 |
三、模型关系检验 |
四、结果讨论 |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研究方法与目的 |
二、案例数据来源与分析手段 |
第二节 案例描述 |
一、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苏宁电器集团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管理启示 |
一、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二、管理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1: 战略决策中"为"、"胜"、"势"要素对人谋影响 |
附2:人谋决策中管理哲学"十五"要素对人谋影响 |
附录B XX公司访谈提纲(中高层管理) |
附录C 实证模型概念变量的指标编码对照表 |
后记 |
四、现代企业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D]. 邹婷婷. 中山大学, 2020(03)
- [2]儒商精神的现代困境及其克服 ——以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为参照[D]. 任文静.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3]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 王建均.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1)
- [4]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晓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5]伦理本位视角下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张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08)
- [6]东方管理人道理论研究[D]. 王定云. 复旦大学, 2012(03)
- [7]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 张冠男. 吉林大学, 2012(09)
- [8]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张雯雯. 西南大学, 2012(08)
- [9]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D]. 余兴.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10]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研究[D]. 余自武.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