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政策论文_顾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外交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日本,外交,日美,国际,外交政策,国际问题,钓鱼岛。

日本外交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顾全[1](2019)在《再论日本的“南海政策”——基于对近年《外交蓝皮书》的解读和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比较十年来《外交蓝皮书》,可以理清日本"南海政策"的大致脉络,发现日本政府自2012年后对南海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外交蓝皮书》不仅体现了日本"南海政策"的根本利益与目标、紧迫任务、原则立场和方法策略,也揭示了该政策与安倍政府其他战略理念、区域构想和国别外交的密切关联。该政策为日本深度介入南海和东南亚、强化日美同盟、拓展新型伙伴关系、推进日本"和平主义"转型和"印太构想"聚集了能量。但其也有多个难以回避的实践难点,如何在改善对华关系和坚守本国南海政策底线之间取得持久平衡,是安倍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中国应积极利用日方外交实践上的困境服务于己方的周边战略利益,并尽可能维护本区域的和平稳定。(本文来源于《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董顺擘[2](2019)在《日本智库对外交和安保政策出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智库在日本外交和安保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安倍晋叁再次就任日本首相后,为了实现战后日本追求的“政治大国”梦,在外交和安保政策上先后大力推行“积极和平主义”与“印太战略”,其政策出台的背后都有日本智库的身影。前瞻性开展外交和安保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4-04)

李梅,张勇[3](2018)在《新古典现实主义视阈下的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以“购岛”决策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田执政时期的"购岛"事件,是中日关系中的典型案例之一。这一重大外交决策发生在美国相对衰落和中国崛起,以及中日国力逆转等国际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之下。其实质是日本在战略转型及对华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以"中国威胁论"为潜在语意迎合国内保守化情绪与主张,主动打破中日间业已达成的重要谅解与共识的政策决定。其结果恶化了中日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地区矛盾。在解读"购岛"决策时,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殷燕军[4](2018)在《日本“右倾化”问题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2年12月安倍晋叁任首相以来,人们更加关注、更多地谈论日本社会的"右倾化"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广辞苑》中,"右倾"与"右翼"的定义大体一致,即指"国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保守派等。~(2) 2018年9月安倍第叁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凸显其"一家独大"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消除。(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张勇[5](2018)在《秩序变革期日本外交的重构与对华政策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外交正处于关键性的转型期,其关系逻辑和行为模式复杂多变,但并非无章可循。国际秩序变革给日本外交重构提出了时代性要求,作为外交重构"出口"的外交政策与对外行为,又会给秩序变革注入新的动力。在外交重构过程中,战略转型呼唤外交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为外交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在今天的日本外交中,"吉田路线"仍未终结,但受到正在形成的"安倍路线"的挑战。与"拥抱战败"的"吉田路线"相较,"安倍路线"中核心国家利益的选项以及排序均有明显差异,属于崭新的战略思维与规划。它以摆脱战后体制为指向,以成为全面正常化的大国为目标,虽重经济,但更重安全与价值。在全力推进"安倍路线"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主动谋求对华政策调整,其实质仍属基于对"权力"与"原则"综合考量下的对冲行为。从长远来看,尽管日本此轮对华政策调整具备战略意涵,但短期来看仍是策略层面的,依然停留在个案合作阶段。(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姚锦祥[6](2018)在《2018年以来日本对朝政策变动与外交自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在同盟体系内追随性的外交模式,长期以来在日本的对朝决策中占据上风,但日本也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自主性。一般而言,日本对朝外交的自主性主要是指为了解决两国间的具体问题(如人质绑架、历史问题等),而先于美国向朝方示好;抑或为了满足正常国家化的政治需求,不配合美方对朝缓和的动作。两者都体现出某种程度的日美不一致,但更多是立足于日本的国内因素,尚未从地区的未来架构出发提出自己的安全设想。但随着近期朝鲜半岛局势的迅速发展,日本对朝政策向"自主外交"发展的倾向大幅增强,并增添了新的内涵。此次日本对朝外交的自主性中体现了鲜明的国际政治意涵,日本从自身的国际政治处境和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出发,做出了这一轮政策调整。其目标在于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营造出最有利于日本的安保环境。日本的外交不再仅仅是处于"同盟"与"自主"的狭窄缝隙的"外压反应",而开始主动思考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恐怕这个转变不会局限在对朝外交中,在未来日本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中都将得到体现。(本文来源于《当代韩国》期刊2018年02期)

孙盛囡[7](2018)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研究的学术角度,还是从中国周边外交复杂性的现实角度看,中日双边关系始终是影响我国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在本世纪最初的十几年,日本外交总体表现为以安倍晋叁为代表的自民党内鹰派政治势力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外交,其基本特征是依循冷战时期传统大国外交理念,联合美国遏制中国,谋求亚洲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要想真正解决中日双边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深刻把握日本外交的内在发展规律。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作为研究主题,选择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日越邦交正常化以及福田主义指导下日本与东南亚双边关系的发展这叁个集中体现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典型案例,通过深入分析以上诸事件的时代背景、历史动因、发展过程以及隐藏于事件背后的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具体实践特点与文化心理机制,试图探寻19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内在发展逻辑与总体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对当代日本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展开理论批判与现实评估,并对我国在中日双边关系领域的外交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认为,19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具有以下叁个本质特征:第一,尽管日本政府在70年代亚洲自主外交意识日益增强,然而,日本在自主外交上的权力与能力受到了美国外交战略的极大约束与掣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二,谋求亚洲外交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与世界民族序列中的大国地位,是日本根深蒂固、始终如一的文化情结与政治诉求。第叁,谋求实利的务实态度是日本外交的基本底色,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淡化意识形态影响的外交策略是日本非常自然的政治选择。本文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美同盟依然具有较为稳固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基础;但是,局限在日美同盟框架结构下的日本外交路线也将表现出不可避免的狭隘化。主打价值观外交的安倍外交路线本质上是日本右翼民族主义大国外交路线的延续。虽然会受到来自新福田主义的挑战,但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安倍晋叁的传统大国外交路线将依然主导日本外交政策。尽管以“和平外交理念”为主要特征的“新福田主义”外交路线为日本外交战略思想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但是,亚洲政治格局的演变与日本外交文化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新福田主义”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历史宿命。本文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就一定要从周边外交大局与总体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着眼,慎重审视当前中日关系的深层矛盾与结构性问题,全面规划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要深刻把握日本外交的内在规律与主导意识,用实力强化以我为主的中日关系发展态势。历史证明,中国要想获得日本真正的“尊重与友好”,一种可以信赖的途径就是我们强大到令日本充分意识到,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与价值观念,对其本国利益不啻为一场灾难。(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梦雪[8](2018)在《日本外交政策智库整体呈衰落态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世界上最早的智库于1910年诞生于美国以来,截至2017年,全球智库数量已达到7815家。智库这一公共政策机构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为体之一。亚洲地区的智库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高潮,如今数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3-15)

王梦雪[9](2017)在《日本外交政策智库的社会网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行动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结构性方法。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日本外交政策智库间的关系,具体选取17家智库及其隶属的320名主要研究者作为数据源,通过矩阵运算和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描绘了日本外交政策智库间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而发现了在该网络结构中智库是如何通过"联系"的方式来增强自身"权力",甚至影响网络整体发展的。本文认为日本外交政策智库在网络化的互动环境中,通过两种方式发挥其影响力。一种以东京财团为代表,主要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社会资本,充当各行为体间的"中间人"角色,通过控制社会网络内部信息和资源的流动与供给以影响他者和网络整体。另一种以日本国际论坛、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日本全球论坛为代表,通过"叁位一体"的方式共享主要研究者、财政预算与信息资源,分担智库的不同功能,在自身能力及财源有限的不利情况下实现整体影响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7年06期)

颜龙龙[10](2017)在《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外交政策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将其势力逐渐向中国的藩属国朝鲜渗透。在此期间,朝鲜国内由于各种矛盾的长期积聚,再加上外部的刺激,遂爆发了壬午事变。在壬午事变爆发后,井上馨作为日本外务卿担负起日本对朝谈判的指导。当国内对朝政策出现对立时,井上馨确定了对朝实行“消极干涉”的外交政策。本篇论文将着重探讨该政策如何形成、如何体现、如何延伸。最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井上馨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本篇论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分为叁章展开:第一章探讨壬午事变前日本试图与朝鲜建交的叁个阶段。第二章介绍壬午事变后,外务卿井上馨的外交内容,其中包括清政府出兵朝鲜前后的处理。另外探讨井上馨“消极干涉”政策的形成、实施、以及延伸。第叁章分析这一期间井上馨所实施政策的原因,以及对中日朝叁国所造成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未来研究课题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10-01)

日本外交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智库在日本外交和安保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安倍晋叁再次就任日本首相后,为了实现战后日本追求的“政治大国”梦,在外交和安保政策上先后大力推行“积极和平主义”与“印太战略”,其政策出台的背后都有日本智库的身影。前瞻性开展外交和安保政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外交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顾全.再论日本的“南海政策”——基于对近年《外交蓝皮书》的解读和评析[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

[2].董顺擘.日本智库对外交和安保政策出台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李梅,张勇.新古典现实主义视阈下的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以“购岛”决策为中心的考察[J].日本研究.2018

[4].殷燕军.日本“右倾化”问题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东北亚学刊.2018

[5].张勇.秩序变革期日本外交的重构与对华政策调整[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8

[6].姚锦祥.2018年以来日本对朝政策变动与外交自主性[J].当代韩国.2018

[7].孙盛囡.20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8].王梦雪.日本外交政策智库整体呈衰落态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9].王梦雪.日本外交政策智库的社会网络分析[J].国际观察.2017

[10].颜龙龙.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外交政策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日本液化石油气储备规模的变化(据JO...年日本宪法修改国民典论调查郑州大学着作(4)郑州大学着作(1)郑州大学着作(5)郑州大学着作(2)

标签:;  ;  ;  ;  ;  ;  ;  

日本外交政策论文_顾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