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摘要:在高校中,因学生生理原因而引发的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屡见不鲜,直接影响着学校乃至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因此,对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具备充分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在突发性事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此,本文旨在从辅导员视角出发,通过一起学生突发性危机事件,提出应对措施,并加以分析讨论,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以期能为高校此类事件的处理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突发性危机事件;人身安全

当前,高校环境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使得高校与社会不断相互渗透与融合。多元化环境的互相冲击,加之学生群体密集度高,大学生自我安全管理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不仅给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也对高校辅导员提高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有效构建人身安全防控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依据郑燕祥、伍国雄所著的《学校危机的理念和管理:多元观点的分析》一书,其将校园危机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危机的控制、危机的预防、危机的恢复。其中,危机的控制指校园危机得以及时并有效的处置。危机的恢复指当出现校园危机且造成一定损害时,将损害降到最低,并做好善后工作。[1]而这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突发性危机事件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其中,危机的预防应当是整体把控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事件的首要前提,危机的控制是关键,危机的恢复是必然要求。

而从“危机”一词的字面意思来说,“危”意指危难,“机”为转机,可把危机理解为事件转机与恶化之间的转折点。因此,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尤其是涉及到高校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处理得当的与否将直接影响事态好坏的走向。处理得当,则可减少损失,化险为夷;处理不妥,则有可能造成学生人身及精神损害、校园秩序混乱、学校信誉受损等多重严重后果。

尤其,当前还尚未有相关的法规可作为划分高校和受教育者责任轻重的准绳。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处理不当,家校间也极易产生经济纠纷。由此,作为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必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对上级领导做好汇报请示工作,对各部门与外界做好沟通工作。启下,即对下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与舆论把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文中也就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说明,其中就包括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负有组织开展基本安全教育,参与学校、院(系)危机事件工作预案制定和执行,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掌握危机事件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参与危机事件后期应对及总结研究分析等多项职责。

目前,高校突发性事件可以总概为四种类型:1)自然突发事件类;2)社会管理类;3)公共安全类;4)个人自身类。[2]其中,个人自身类所引发的危机事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本文主要从高校辅导员角度出发,就学生突发疾病(生理问题)引发的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展开分析。

一、案例阐述

谭同学,男,2016级学生。2016年9月,时值军训月,该生因身体瘦小,体质多病,申请了免训,军训期间在病号连休息。军训开始第一周某晚18点多时,该生独自在宿舍阳台洗衣服,因本身体质差,加上未吃晚饭,在洗衣时感觉到眩晕感,最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阳台上。

当晚点军训结束后,其舍友回到宿舍后,发现该生晕倒在宿舍阳台。当时已距离该生晕倒3个余小时左右。发现该生时,该生身体冰冷,舍友掐其人中皆无反应。该生舍友即刻通过电话联系到辅导员(女)。后该生被送至医院抢救。经抢救后,该生于当晚凌晨状态开始好转,第二天中午家长到院,将该生接回家中进行调养。

二、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属于突发性危机事件,并具备一定的周期性,即都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影响期和结束期四个阶段。[3]从涉及人员的数量来说,属于个体型突发事件。从周期频率的标准来说,属于偶发型突发事件。从是否具备预见性的标准来说,属于不确定型突发事件。

(一)主体对象具备特殊性

该类事件中,主体对象在同类群体中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上,内在表现为体质多病,多半需定期复查服药或有既往病史。外在表现为身材瘦小,精神面貌较差等特征。心理上,因担心被歧视或排斥而不愿被他人知晓病情,多存在自卑感。外在表现为话语少,较胆怯,交际能力较弱。

(二)突发性

该类事件在时间和地点上都具备突发性特征。时间上,它存在不定时、不可预测特征。地点上,在校园内任何场地都具备发生的可能性,不以人的充分准备为前提,对校园正常秩序具有潜在影响与干扰。而这也决定了突发性事件高度不确定特征,一是发生状态的不确定性;二是事态变化的不确定性。

(三)危害性、破坏性

该类事件具备危害性、破坏性,主要表现在对当事学生的人身及精神构成威胁,对校园正常秩序造成损害,对学校、学生及其家庭财产造成损失,对学校名誉造成影响。一般来说,高校师生相对集中,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也容易成为社会的焦点。稍不加以把控,则有可能被社会上别有用心或者网络错误舆论所引导,促使危机进一步恶化,造成二次事件。

(四)紧迫性

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危害性与破坏性决定了应对处理的紧迫性。在该类事件上,时间即是金钱,第一时间做好反应与处理工作,这是防止由原生突发性事件的产生而衍生出其它类型突发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加上突发性危机事态的变化具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必然要在危机可控的时间和范围内快速做好控制工作,使危机损害降到最低,才有利于善后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案例措施

(一)了解情况,对话家长与上级领导

案例中,辅导员在接到谭同学舍友电话时,主动采取以问答的方式取代学生自我陈述的方式了解情况,问题主要包括四点:1)简要描述目前谭同学情况,晕倒多久,是否已恢复意识;2)是否已通知医护室,并拨打120急救电话;3)现场是否有宿舍管理员、学校老师、班干部;4)现场是否有围观学生。

在挂完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学生宿舍。在前往学生宿舍的路上,拨打三通电话:1)致电家长,告知价值情况;2)对上级领导汇报情况;3)联系班长,让班长总牵头,尽力做好现场学生疏导与维稳工作。

(二)到达现场,做好维稳与疏通工作

到达现场,但在救护车未到前,让班委协助继续疏散人群。待救护车赶到现场,即刻跟随救护车,陪护前往医院进行抢救工作。在车上,再次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过程中,安排家长与医生通过电话进行对话,确保主治医生准确了解学生既往病史。

(三)陪护到院,全程做好跟进纪录

到院后,医生在开展各项检查与治疗工作时,都通过电话方式,让家长与医生直接对话,确保治疗的各环节都是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开展的,并都相对应做好纪录工作。因学生家长当晚无法到医院,考虑到谭同学体质还未真正恢复,半夜还出现晕血状态,故当晚留在医院内,轮流陪护。

(四)做好保密事宜,开展排查工作

回校后,考虑到学生自尊心等各方面原因,要求班委及知情学生对谭同学情况全面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即刻安排班委私下对患有较严重疾病或有既往病史的同学进行全面摸查与排查,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对特殊学生群体做好重点关注工作。

(五)召开班委会议,跟进后续观察工作

召开班委会议,对该次事件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强化班委有关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与处理机制的学习。同时,将谭同学与其它患有较严重疾病或有既往病史的学生列为学生管理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危机尽可能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案例反思

(一)危机预警阶段

1.培养高校生危机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在新生入学阶段,辅导员应联合学生工作处、保卫办等多部门,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同时,针对高校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问题,要深入开展实际操作教育。危机意识的培养要从班委入手,定期组织开展急救知识讲座、应急培训课程,先培养一支具备专业急救知识与素养的学生干部队伍,再逐步以点带面,全面向下覆盖学生群体。

2.全方位、多主体建立高校危机预防机制

从辅导员角度出发,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要联合学生干部、家长多主体,定期走入宿舍,走入课堂,找准切入点,不断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全方位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学习、就业、生理、心理等活动,进而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就学生干部而言,要加强培养力度,使他们能够充分做好媒体平台的信息监控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又能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把握学生的动态走向,成为辅导员信息获取的再补充源泉。就家长而言,辅导员要定期与家长取得对话,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家长,深入沟通,互通有无,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二)危机处理阶段

1.坚持第一时间原则,占据主动权

突发性危机事件必须坚持第一时间原则。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做到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处理工作。而这也就要求辅导员自身要具备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充分做好对上级领导与相关部门的汇报工作,做好与外界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学生情绪的安抚工作,不慌乱,不恐慌,占据事态变化的主动权,防止事态恶化成二次事件。

2.善于借用外力,合理分散风险

作为事件处理的核心人物,辅导员在面对事态超出自我控制时,要善于借用外力,向上级领导、各部门、心理咨询中心等全方位寻求帮助,合理分散风险,增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凝聚力。在思想与行动上,要与上级领导的安排与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并认真贯彻。在与各部门沟通过程中,要明确各部门职责,找对部门,合理搭配工作,共同协力解决好问题。在与心理咨询中心与医护人员的对接工作中,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与救治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班委,通过学生对话学生,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

(三)危机恢复阶段

1.把控网络舆论走向,切断以讹传讹通道

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因发生在学校范围内,极易通过网络渠道在校园乃至社会中扩散开来,稍不注意,舆论就会被引导,出现负面或不实言论,演变成网络舆论事件。因此,在危机恢复阶段,要充分利用班委力量,第一时间实行线上线下双向监控,线下重点做好知情学生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使舆论止于理智。线上,引导班委敢于发声,主动遏制不实谣言,把控网络舆论走向,占据主动权,逐步缩小事态的影响范围。

2.实行多元化心理干预机制,做好心理建设工作

在危机恢复阶段,要从干预主体的多元化、被干预主体的多元化、干预措施的多元化三方面出发,实行多元化心理干预机制,做好心理建设工作。从干预主体多元化的角度来说,干预主体除辅导员外,也要包括学校、家长、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班级到宿舍,通力做好当事学生的保密工作与心理疏导工作。从被干预主体的多元化角度而言,舍友、家长都要纳入被干预主体。尤其在心理干预机制中,家长具备干预主体与被干预主体双重身份,辅导员应该积极对话家长,做好突发性事件中家长的心理建设工作,避免家长出现过激行为或极端行为而影响事件的处理。从干预措施的多元化角度出发,辅导员要充分寻求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等多方力量,借助专业平台,实行心理干预工作。

3.做好案例归档工作,持续完善薄弱环节

对案例进行整理、归档、总结是提升辅导员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力与水平的关键。在危机的恢复阶段要对突发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再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还原事件的真实情况,并进行归档处理。针对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进一步把握事件发生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加以完善,提升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五、总结

在高校中,学生突发性危机事件是无法避免的。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预警、处理、恢复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应当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水平。注重预防工作,并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联合多部门,创造资源,积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高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完善的危机恢复机制,不断推进和谐校园生活的营造工作。

参考文献

[1]郑燕祥,伍国雄.学校危机的理念与管理:多元观点的分析[J].香港教育学报,1997,(1):1-23.

[2]崔楠,孙盼盼.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诱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18):89-91.

[3]姚伟.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晓真(1990.05-),女,广东省揭阳人,职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辅导员,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谭金堂(1997.05-),男,广东省英德市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6级电子商务专业在读本科生。

标签:;  ;  ;  

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