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小儿假性肠梗阻诊治的临床体会

60例小儿假性肠梗阻诊治的临床体会

李仁君蒋莉(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401420)

【摘要】探讨小儿假性肠梗阻(intestinalpseudo-obstruction,IPO)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9~2010年本院收治急慢性假性肠梗阻患儿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多为消化道、呼吸道疾病所致肠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肛门排气、排便等症状,与机械性肠梗阻症状相似,但全腹膨隆、看不到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此点与机械性肠梗阻不同,所有患儿腹部X线平片均没有肠梗阻的定位征象。结论:对小儿假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综合保守治疗为主。

【关键词】假性肠梗阻综合保守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60例,男38例,女22例;4个月~1岁15例,1~3岁35例,3~6岁10例;56例伴有原发疾病,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6例,支气管(肺)炎5例,腹泻病15例,便秘20例。

1.2急性假性肠梗阻的诊断依据[1]:(1)有肠梗阻的症状及x线表现;(2)肠运动功能异常;(3)除外机械性肠梗阻。

1.3临床表现及体征:60例患儿中有44例停止排便或排气,26例儿童诉阵发性腹痛,常伴有恶心和(或)呕吐;12例婴幼儿以阵发性哭闹不安、吐奶为主要表现。查体:全部患儿均有弥散性腹胀,未见肠型,大部分患儿腹部无固定压痛,部分患儿可触及粪块样包块,无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

1.4实验室检查:本组60例患儿6例患儿电解质提示有低钾血症,25例腹部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肠腔积气、扩张,散在或多发液平面;腹部彩超检查提示腹腔低回声团块,考虑肿大淋巴结及粪块,10例可见肠管扩张,肠间隙有不同程度渗液。

1.5治疗方法:本组60例患儿给予补液、补钾、禁食、胃肠减压及原发病治疗,对便秘患儿给予开塞露10~20ml经肛门注入,若效果不好,改由0.9%氯化钠溶液灌肠,对于腹痛明显者给予维生素K、654-2等止痛治疗。

2结果

本组20例便秘患儿经肛门注入开塞露或生理盐水灌肠后排出大量干结粪块后患儿腹胀、腹痛立即得到缓解,40例患儿经禁食及补钾等支持治疗后12-24小时腹胀、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正常,肛门恢复正常排便、排气,再次复查X线片肠梗阻征象消失。梗阻解除时间1小时一2天,平均12小时。1例患儿12小时后出现可疑性坏死性肠炎转外科治疗。

3讨论

临床中经常遇见小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酷似机械性肠梗阻症状,急诊患儿起病急、发病快,易误诊、误治。由Nash于1960首先报道提出假性肠梗阻一说后[2],目前多数学者对此意见比较一致,认为IPO根本病因系肠肌病或肠神经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包括:平滑肌收缩力减弱,平滑肌肌电节律失常,蠕动及括约肌张力异常[3],因而肠道内容物不能通过非梗阻性肠腔为特征的胃肠动力紊乱,是一组具有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但无机械性肠梗阻阻塞证据的临床综合征,其综合本组资料,IPO多见于婴幼儿,考虑为该组患儿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容易出现消化道及呼吸道原发疾病,另外婴幼儿自主神经系统在小肠的调节作用及肠壁肌间神经释放多种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不够完善,随不协调肠蠕动而易发肠管运动功能紊乱有关[4],多数以急性起病,一般继发予某种疾患,如感染(腹泻、肺炎)、手术创伤、水电解质失衡、巨结肠等。本组患儿50%(30/60)系由消化系统疾病为原发病所致,其次为呼吸系统常见,可以在原发病出现前及治疗过程中出现。

综合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小儿IPO发病多以婴幼儿为主,起病急,多伴有原发疾病的病史,无机械性肠梗阻阻塞证据,其实质可能是肠功能性紊乱。治疗措施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以灌肠或保留观察治疗,临床症状缓解快,疗效好。掌握假性肠梗阻的特点,综合分析,正确诊断、治疗,以免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而误行剖腹手术。

参考文献

[1]盂丽萍,蒋玉茹,霍开明.小儿急性假性肠梗阻2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117.

[2]刘文钦,王明明,党政华,等.假病不假.医学综述,1997,3(4):208.

[3]刘友隆,刘林勇,蔡海明.小儿急性腹泻病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6),34.

[4]周华友,龙雪艳,魏明彦.婴幼儿假性肠梗阻36例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6,5(4):306.

标签:;  ;  ;  

60例小儿假性肠梗阻诊治的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