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腰椎滑脱23例

推拿治疗腰椎滑脱23例

一、推拿治疗腰椎滑脱症23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乐,尹萌辰,徐晓艳,马俊明[1](2021)在《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研究现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研究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为检索对象,运用VOS viewer、CiteSpace V绘制文献研究图谱,进行共现分析及合着分析等可视化转化。结果:筛选得到符合本研究的文献227篇,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集中区域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及中医历史较久远的地区,研究者合作较少,区域合作密度也处于较低水平。文献刊载多分布于专业性较强的中医类期刊,文章中关于手法的研究占比较高,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结论:加强研究者及区域性合作,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医药针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治疗方式多样,缺乏规范的诊疗标准及诊疗思路,将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谢瑞[2](2021)在《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的力学、病理学机制及手法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退行性腰椎失稳(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DLSI)是临床中引发下腰痛的常见疾病,该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于DLSI的研究投入在逐渐增加,在该病病理学、生物力学、诊断学及治疗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开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脊柱稳定性是由以椎体、韧带、椎间盘等为代表的“内源性稳定系统”和以肌肉为代表的“外源性稳定系统”所共同维持的,双方任何一者出现损伤均会引发脊柱动静力失衡,造成失稳。这与中医药的“筋伤”理论相契合:脊柱相关结构中的关节突关节囊、韧带以及肌肉均发挥着“筋”的作用维持着脊柱的稳定与运动,增龄虚损、慢性劳损等情况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发为慢性筋伤;暴力损伤、过度负载致筋脉断裂、气滞血瘀,造成急性筋伤;“筋伤”情况下“筋”对“骨”的维系力量降低,“筋不束骨”而使“筋出槽,骨错缝”,“筋骨失衡”最终发为脊柱的节段失稳。然而,失稳发生的机制仍不明晰,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目前,国内外对于DLSI的机制研究多数关注于关节三联体(Tri-joint Complex,TJC)的组织退变或是脊柱运动节段(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应力分布的改变,尚缺乏动态观察由早期退变发展到最终失稳过程中FSU/TJC生物力学特性改变与组织退变情况二者同时研究的报道。这种机械途径和生物因素二者交互影响导致失稳的病机认识仍在进一步探索之中。临床方面,手法治疗作为针对DLSI的一种临床常用的特色治疗方式对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着,前期多中心研究研究证实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对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等腰痛类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对该手法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运动学的研究,但目前尚缺乏采用该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报道。基于此,本课题的基础部分开展了针对DLSI发病机制的力学与生物学相关实验,动态呈现了从早期退变发展到最终失稳过程中FSU及TJC组织的力学特性变化及生物学组织退变情况,并对二者的相关性和其交互作用导致DLSI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临床部分通过开展采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DLSI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临床疗效。本课题为导师朱立国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筋伤’致筋骨失衡的病理及力学基础探讨中医药防治退行性腰椎失稳的效应机制研究”的前期研究部分,相关结论将为中、后期其采用中医药干预DLS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前期基础和理论支持,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该病机制及优化中医药对DLSI早期防治提供依据。基础研究“筋伤”致DLSI的力学与病理学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筋伤”理论,通过建立以内源性(韧带损伤)和外源性(肌肉损伤)腰椎失稳的动物模型,观察并比较两种动物模型失稳过程中FSU/TJC的力学特性改变与组织退变情况,试从生物力学和病理学角度探讨二者的交互作用为导致DLSI的发病机制。方法:55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源性“筋伤”组、内源性“筋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9只兔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的4w、8w、16w、24w进行影像学X线摄片与椎体滑移比例、椎间隙高度指数的指标评价;7只兔的L4/5运动节段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的8w、16w、24w进行Micro-CT扫描和有限元模型建立,检测TJC组织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动作时的平均应力、应力云图及变化;39只兔的多组运动节段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的4w、8w、16w、24w进行椎间盘蠕变、疲劳加载及拉断等生物力学实验,检测椎间盘弹性变形能力和弹性势能储备、抗压缩能力和抗拉能力;同时对椎间盘髓核、软骨终板及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HE、番红固绿染色及测定AGC、COL2a1、MMP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时间点TJC组织的病理学退变情况及变化。结果:(1)影像学评价指标:①滑移比例SLIP:对比Ow,外源组在4w时即出现L4椎体的SLIP显着增大(P<0.05),8w为L1、L2、L5-L7(P<0.05),24w为L3(P<0.05)。内源组4w出现显着滑移的为L1、L2、L6、L7(P<0.05),8w为L4、L5(P<0.05),L3椎体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w出现显着差异的为L1、L4(P<0.05),16w 时为 L2、L3、L6、L7(P<0.05),L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3组相比,外源组SLIP>内源组(P<0.05)的为8w-24w的L1,4w-24w的L4;外源组SLIP>对照组(P<0.05)的为4w-24w的L1、L4,8w-24w的L2、L5、L6,16w 的 L7;内源组 SLIP>对照组(P<0.05)的为 8w 的 L1、L2,8w-24w的L4、L5、L6,16w-24w的L7;内源组SLIP>外源组(P<0.05)的为8w时的L6。②椎间隙高度指数DHI:对比0w,外源组在4w时出现DHI显着降低(P<0.05)的为 L1/2、L3/4-L6/7,8w 为 L2/3、L7S1(P<0.05);内源组在 4w 时出现 DHI显着降低(P<0.05)的为 L1/2、L3/4-L7S1,8w 为 L2/3(P<0.05);对照组在4w 时出现 DHI 显着降低(P<0.05)的为 L4/5,8w 为 L5/6-L7S1(P<0.05),16w为 L1/2、L2/3(P<0.05),24w 为 L3/4(P<0.05)。同时间段 3 组相比,外源组DHI<内源组(P<0.05的为24w的L1/2、L5/6,4w的L4/5;外源组DHI/内压组 DHI<对照组(P<0.05)为 4w-24w 的 L1/2、L4/5、L6/7,8w-24w 的 L2/3、L3/4、L5/6、L7S1。内源组 DHI<外源组(P<0.05)为 8w 时的 L5/6。(2)有限元分析:①TJC组织平均压力:随着时间的延长,相比初始模型,内、外源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动作时,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软骨面的平均压力逐渐升高;且外源组所受平均压力大于内源组。②应力分布变化:相比初始模型,随着时间的延长,内、外源组整体应力范围变宽变广:前屈、后伸时,椎间盘应力集中分别在前后侧纤维环上,前屈时椎体关节突关节几乎不受力,后伸时关节面应力范围增大,应力集中在四个软骨关节面的偏上部;左、右侧屈时,椎间盘应力集中在同侧纤维环的中后部,关节突关节面则呈现出典型的“对角线”式应力集中;左、右旋转时,椎间盘应力范围在同侧纤维环中后部,但对比侧屈时明显受力范围较小,更多的力集中在关节突关节软骨面上,出现“对应”式应力集中。(3)生物力学特性:①蠕变位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相比对照组,内、外源组L3/4 FSU椎间盘蠕变位移量逐渐减低(P<0.05);同一时间点相比,4w-24w各时间点蠕变位移值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P<0.05)。内、外源组相比,在4w和16w差异较小(P>0.05),在8w和24w差异显着(P<0.05)。②疲劳试验-椎间盘位移差:外源组的间盘位移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大(P<0.05);内源组椎间盘位移差的变化逐渐增大,仅0w与8w、4w与8w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缓慢增大(P<0.05)。同一时间点相比,4w-24w各时间点椎间盘位移差值均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4w时外源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w、16w、24w时3组组间差异出现显着性(P<0.05)。③拉断实验-椎间盘抗拉能力:随时间增加,相比对照组,内、外源组椎间盘的破坏载荷显着减少(P<0.05)。同一时间点相比,4w-16w时破坏载荷数值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24w时内源组<外源组<对照组。各时间点内、外源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5),但内、外源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4)组织退变:①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随着时间的延长,外、内源组纤维环较对照组排列逐渐紊乱,在24w时可显着观察到不规则甚至出现断裂。椎间盘内髓核细胞显着性减少,髓核变得不规则,体积变小,部分髓核组织丢失后留有空隙,皱缩程度逐渐加重,部分髓核内空隙增大。终板软骨钙化层底部凹凸不平情况逐渐加重,出现多条潮线的复制。内、外源组关节突软骨的软骨基质相比对照组由表层至深层染色逐步加重,且可明显从表浅层、移行层观测到。内、外源组软骨细胞呈扁平、长梭形和多角形,呈簇状,部分细胞核变形、萎缩。同一时段对照组的软骨细胞呈梭状或椭圆状,细胞排列均匀有序;②Western blot:同一组在不同时间点相比,各组AGC、COL2a1蛋白在髓核、终板软骨、关节突关节软骨中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而Caspase3、MMP3蛋白在组织中表达水平逐渐上升(P<0.05);同时间不同组相比,4w-24w各时间点各组AGC、COL2a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P<0.05),各组MMP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P<0.05)。(5)力学与病理学相关性研究:Pearson相关性研究表明,同一组别在每个时间点时,其FSU椎间盘蠕变位移量和TJC髓核AGC蛋白相对表达量之间相关系数R值均非0,提示二者存在相关关系,检验P值均大于0.05,表明二者相关性不显着。结论:(1)内、外源性“筋伤”均会造成兔L1-L7椎体SLIP不同程度的增大以及L1/2-L7/S1椎间DHI不同程度的降低,各椎体出现滑移增大、椎间隙减少的时间、程度虽有差别,但失稳及退变表现随时间增长加重;肌肉损伤对兔腰椎SLIP增大、DHI降低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2)内、外源性“筋伤”均会造成FSU在活动时出现TJC组织发生平均应力增大、整体应力范围扩大和应力集中分布异常的生物力学改变;肌肉损伤对TJC应力增大、应力分布异常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3)内、外源“筋伤”均会导致FSU椎间盘出现弹性变形能力、弹性势能储备、抗压缩能力、抗拉能力的降低,且这些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随时间增长而加重;肌肉损伤对于椎间盘蠕变特性和抗压缩能力降低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4)内、外源“筋伤”均会造成TJC组织AGC、COL2a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MMP3、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升高,TJC组织形态也发生了显着的退变,这些变化的程度均随时间增长而加重;肌肉损伤对于TJC组织病理学退变程度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5)“筋伤”致DLSI退变的过程中,伴随着FSU和TJC组织病理退变逐步加重,其生物力学特性出现蠕变特性、抗疲劳特性降低、FSU应力分布异常等表现,力学因素和组织病理退变二者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腰椎失稳,可能是造成DLSI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研究目的:采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干预退行性腰椎失稳(DLSI),为该手法治疗DLSI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为进一步探讨该病机制及优化中医药DLSI早期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DLSI患者,依据本课题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共计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组,n=30)和对照组(仰卧位腰椎牵引组,n=30)。治疗周期设定为2周,治疗组隔日1次,3次/周,对照组1次/日,5次/周。评分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开始的第2、6、13天及随访1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记录,计算各时间点评分与治疗前评分的差值;治疗结束时(13d)和随访时(1m)应用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总体疗效的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指标分析;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例数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同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同一时间点的评分组间比较、评分差值比较均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定义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60例DLSI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分别占到总数的38.33%和61.67%。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5-65岁,整体平均年龄56.25±6.46岁。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50±6.27岁,平均病程13.13±23.31月,发生腰椎失稳的节段为L3/4、L4/5、L5/S1节段,患病人群的数量分别为4例、19例、7例。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 56.00±6.74岁,平均病程为10.87±21.39月,L3/4、L4/5、L5/S1为失稳节段的分别为3例、17例、9例。经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失稳节段的分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的各项基线具备可比性。(2)VAS评分:治疗组自治疗2d-随访1m时所有时间点VAS评分较治疗之前均降低(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下降,2d时差异不显着(P>0.05),6d至1m随访时差异明显(P<0.05)。(3)JOA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时段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4)VAS差值与JOA差值:相同时间点治疗组的VAS差值、JOA差值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5)总体疗效:治疗结束时(13d),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33%;愈显率分别为90.00%、23.33%;两组相比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1m),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66.67%;愈显率分别为66.67%、3.33%;两组相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两组DLSI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治疗及随访各时间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与仰卧位腰椎牵引法均可以改善退行性腰椎失稳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疼痛,且手法治疗的起效时间和治疗效果较牵引治疗更快、更好;(2)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的总体疗效优于仰卧位腰椎牵引法;(3)采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安全性高、短期疗效稳定、起效时间较快,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张治华[3](2020)在《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Ⅰ度)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观察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推拿进行比较,探讨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提供参考依据,并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服务。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72例,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采用腰腹调衡推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每周操作5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附表2),日本骨伤协会(JOA)(附表3)的评分的改善,对相关数据用spss22.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前后疗效。结果:本次试验共入组72例患者,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共66例,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下面分别加以分析:1.VAS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两组患者进行组间的VAS疼痛评分比较(P<0.05),试验组在改善腰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疗效。2.JOA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两组患者进行组间的腰椎JOA评分比较(P<0.05),试验组在改善腰椎JOA评分优于对照组疗效。3.临床总疗效对比: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中治愈0例、显效6例、有效2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中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经秩和检验(P<0.05)。结果:两组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腰腹调衡推拿法和常规推拿在改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的症状体征及缓解疼痛均有确切的疗效。2.通过对腰腹调衡组和常规推拿组治疗前后VAS、JOA、总体疗效的对比,发现腰腹调衡组在VAS、JOA、总体疗效上均比常规推拿组更行之有效。得出:在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方面,腰腹调衡推拿法优于常规推拿。3.腰腹调衡推拿法对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创新性推拿方法。

黎子轩[4](2020)在《倒悬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和对比倒悬推拿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为倒悬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客观的应用数据,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倒悬推拿手法的操作规范及应用,为临床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倒悬推拿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每天1次,连续5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逢周六、日休息)。在治疗结束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JOA)以及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来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评分上的差异,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疗效评价,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方法验证其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探讨倒悬推拿手法在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患者,实际完成病例86例。(1)两组疗法对患者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JOA)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JO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为有效。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整体JOA评分优于对照组,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腰腿疼痛、活动受限、感觉及活动障碍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疗法对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为有效。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整体VAS评分优于对照组,选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疗法对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ODI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为有效。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整体ODI评分优于对照组,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自理、社交生活方面等优于对照组。(4)两组疗法治疗后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43例患者,其中2例临床治愈(4.65%),12例显效(27.91%),26例有效(60.47%),3例无效(6.98%),总有效率为93.02%;而对照组43例患者,其中0例临床治愈(0.00%),3例显效(6.98%),32例有效(74.42%),8例无效(18.60%),总有效率81.40%。两组临床疗效构成比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是从客观以及科学的临床数据评定倒悬推拿手法的临床疗效,因此研究结果更为可信。倒悬推拿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均能有效改善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症状,但倒悬推拿手法的疗效更为显着,而且操作安全可靠,因此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林洋[5](2019)在《推拿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推拿结合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DLS患者6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SET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两组各30例。治疗频次均为隔日治疗1次,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4次,疗程结束2个月后对疗效达有效及以上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VAS疼痛量表、JOA评分量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作为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前后患者JOA评分改善情况对患者进行疗效、复发率评定,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有显着下降(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减轻DLS患者疼痛;治疗后VAS组间比较显示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在减轻疼痛方面疗效相当;2.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组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临床体征总积分改善组内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在日常活动受限度单个项目评分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DLS患者日常活动受限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sEMG:治疗前后两组腹直肌、腹外斜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值(Average electromyogram,AEMG)组内比较(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DLS患者的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肌力;治疗后AEMG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从总有效率来看,治疗组为86.21%,高于对照组82.76%;5.复发率:两组均对疗效达有效及以上的患者进行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复发率为37.5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DLS患者的复发率。结论:1.推拿结合SET能够减轻DLS患者疼痛,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受限度,尤其在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效果显着。2.推拿结合SET能够提高DLS患者腹直肌、腹外斜肌肌力,有利于DLS治疗后疗效的维持,降低其因复发而再次就医的经济时间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孙连伟[6](2019)在《针刀、非手术脊柱定位减压、功能锻炼联合治疗DLS早期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腰部多裂肌结合非手术脊柱定位减压与标准化功能锻炼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一科住院的6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对照入组,试验组30例,针刀松解多裂肌(1次/week,共计2次)+非手术脊柱定位减压(1次/d)+标准化功能锻炼(1次/d);对照组30例,毫针针刺(1次/d)+传统腰椎牵引(1次/d)+常规功能锻炼(1次/d),经过1个疗程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JOA、VAS评分、腰椎滑脱复位指数,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指标。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JOA评分相比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JOA评分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腰痛、感觉运动障碍、日常活动障碍等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而从自身变化比较来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变化比较明显,存在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改善率中非差率为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70%,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3.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明显降低,因腰部疼痛引发的睡眠减少得到较好改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而从自身比较来看,治疗前后各组患者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滑脱复位指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腰椎复位较对照组明显,试验组复位程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生命质量评价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结论:1.针刀松解多裂肌结合非手术定位脊柱减压与标准化功能锻炼能显着提高DLS患者JOA评分,改善腰椎活动度,改善腰部功能;能显着降低DLS患者VAS评分,缓解其腰部疼痛,改善睡眠,提高其生活质量;能促进患者滑脱腰椎复位;能明显提升患者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机能,改善DLS患者生命质量,疗效优于对照组。2.针刀松解多裂肌结合非手术定位脊柱减压与标准化功能锻炼治疗DLS早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李振豪[7](2019)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术氏评价,并对围手术期联合使用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损伤胶囊”(手术联合中药组)与未使用“损伤胶囊”(手术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讨该术式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并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将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电脑产生随机数字表1:1分为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行腰椎正侧位X片、腰椎MRI和(或)腰椎CT,采用我院HIS系统自带分析测量软件,分别在术前、术后和术后12个月对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角进行测算,并在术前、术后半年测算椎管前后径,末次随访记录植骨融合率,观察其指标的变化情况;手术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手术联合中药组患者在手术组术后常规对症治疗的前提下,于第3天给予“损伤胶囊”,口服,一次8粒,一天2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采用JOA评分及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恢复和疼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患者术前滑脱率、术前滑脱角较术后显着降低,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椎间孔高度较术后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滑脱率、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椎间孔高度及术后滑脱角与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椎管前后径较术后半年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影像学上得出该术式在治疗腰椎滑脱症方面疗效肯定。(2)根据JOA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均比术前功能恢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JOA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中药组分值均高于手术组。(3)计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手术组66.66%的平均改善率低于手术联合中药组83.16%的改善率;手术组患者通过该术式治疗后平均改善率达到“良”标准,而手术联合中药组则达到“优”标准,手术联合中药组的“优”标准明显高于手术组。(4)通过VAS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均比术前疼痛缓解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VAS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中药组分值均高于手术组。结论:(1)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使腰椎滑脱症患者原本滑脱的椎体得到复位,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升高,滑脱角度减小,椎管前后径增大,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最大可能的保留棘突复合体完整性,增强脊柱稳定性,发生术后滑脱率丢失、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椎间孔高度丢失、术后滑脱角丢失的机率减少;植骨面大,植骨融合率高,能较好的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2)损伤胶囊可使腰椎滑脱症患者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残留腰腿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得到改善,短期疗效显着。(3)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术后应用损伤胶囊对治疗腰椎滑脱症整体疗效确切,且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具有较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可天[8](2018)在《拔伸按压法治疗Ⅰ°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拔伸按压法和传统推拿法对Ⅰ°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比较其差异,为治疗Ⅰ°退变性腰椎滑脱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60例Ⅰ°退变性腰椎滑脱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取拔伸按压法治疗,观察病例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法治疗,观察病例30例。每隔2天治疗1次,治疗不间断一个月,并在完成治疗后1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和VA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JOA下腰痛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最终完成29例,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最终完成29例,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JOA评分相比下腰痛、下肢痛、步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卧床翻身、站立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洗漱、向前弯腰、坐一小时、提重物、行走、排尿功能(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随访后JOA评分在下腰痛、下肢痛、步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卧床翻身、站立、洗漱、向前弯腰、坐一小时、排尿功能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重物、行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随访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推拿法与拔伸按压法均能有效改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症状,使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2.拔伸按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3.本项目的研究表明,拔伸按压法在治疗Ⅰ°退变性腰椎滑脱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具备临床推广运用的价值。

赵有强[9](2017)在《三步五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三步五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三步五法的疗效依据和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33例,脱落3例;对照组32例,脱落2例。试验组采用三步五法进行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参考王华兰主编《推拿治疗学》中的治疗方法)进行推拿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两组患者除行推拿治疗外均配合导引功法进行锻炼。以上治疗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执行1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的“疼痛程度(PD)”及“JOA评分”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完成本课题研究的60例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30例试验组中临床控制6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30例对照组中临床控制2例、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步五法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2.在疼痛程度的降低方面,两种手法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步五法组在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3.在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方面,两种手法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步五法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结论:1.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三步五法组和常规推拿手法组均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及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但组间比较,三步五法组均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2.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三步五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三步五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王振林,牛俐,贾光辉,马辉,赵灿灿[10](2016)在《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退变性腰椎滑脱属于祖国医学"腰痛"、"腰背痛"、"腰脊痛"等范畴,非手术治疗主要以祖国传统医学推拿手法、牵引、针灸、理疗、中药内服等治疗,经过实践证明已得了满意的疗效,促进了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发展。

二、推拿治疗腰椎滑脱症2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治疗腰椎滑脱症23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数据录入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文献概况
    2.2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分析
    2.3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机构文献产出量分析
    2.4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文献期刊分布
    2.5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文献的作者分布
    2.6 研究热点分析
        2.6.1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
        2.6.2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
        2.6.3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文献关键词的时间线视分析
        2.6.4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
3 讨论

(2)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的力学、病理学机制及手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退行性腰椎失稳相关定义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中西方对腰椎失稳的认识及沿革
        2 腰椎失稳与腰椎退行性变
        3 DLSI与解剖结构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
        4 DLSI与生物和机械交互影响的发病机制研究
        5 中医药“筋伤”理论对DLSI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研究进展
        1 中西方对手法治疗腰痛类疾病的认识
        2 手法治疗DLSI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3 国内代表性流派及手法
        4 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报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筋伤”致DLSI的力学与病理学机制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 “筋伤”致DLSI的影像学评价
        1.1 滑移比例SLIP
        1.2 椎间隙高度指数DHI
        2 “筋伤”致DLSI的有限元分析
        2.1 椎间盘生物力学表现(平均压力和应力云图)
        2.2 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表现(平均压力和应力云图)
        3 “筋伤”致DLSI的生物力学特性指标
        3.1 FSU椎间盘蠕变位移值
        3.2 FSU椎间盘抗压缩能力和抗拉能力
        4 “筋伤”致DLSI的病理学指标检测
        4.1 HE染色与番红固绿染色
        4.2 Western blot
        5 FSU椎间盘蠕变位移值与TJC髓核AGC蛋白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评分比较
        3 疗效评价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Ⅰ度)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施术方法
        2.3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腰腿部疼痛VAS改善值
        3.2 JOA腰椎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
        3.3 总疗效评价
    4 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资料处理及分析
        1.1 两组患者脱落与剔除分析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数据分析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分析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值组内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JOA值组内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VAS值组间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JOA值组间比较
    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5.不良反应出现报告
讨论
    1 中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3 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机制的探讨
    4 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的操作手法特点
    5 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的优势
    6 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度前滑脱)的机理
    7 研究结果与分析
        7.1 两组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7.2 各项指标的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倒悬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认识
        1.1.1 历史沿革
        1.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认识与治疗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2.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病例剔除标准
        2.2.6 病例脱落标准
    2.3 实验方法
        2.3.1 随机入组、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观察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评定指标
        2.3.6 评估量表评定方法
        2.3.7 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情况处理
        2.3.8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一般资料
        2.4.2 评分结果和临床疗效
        2.4.3 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关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诊疗思路的探讨
    3.2 腰椎结构及功能的分析
    3.3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学分析
    3.4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理学分析
    3.5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特征
        3.5.1 腰椎韧带
        3.5.2 腰椎关节
        3.5.3 腰部椎旁肌肉
        3.5.4 腰骶角
    3.6 倒悬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机理分析
        3.6.1 倒悬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中医机理分析
        3.6.2 倒悬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
    3.7 本研究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分析
        3.7.1 有效性分析
        3.7.2 安全性分析
    3.8 问题与展望
        3.8.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3.8.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推拿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
    2 研究对象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临床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治疗频次与观察周期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
        4.1 观察指标
        4.2 临床疗效评定
    5 随访
    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7 质量控制措施
    8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VAS评分比较
        3.2 JOA积分比较
        3.3 AEMG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复发率比较
    4 不良事件统计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DLS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病名的论述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DLS的西医认识
        2.1 西医概念及流行病学
        2.2 西医病因病机
        2.3 西医治疗
    3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3.1 推拿的作用机制
        3.2 SET的作用机制
        3.3 锻炼腹部前屈肌群的依据
        3.4 推拿结合SET治疗的优势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4.1 VAS量表
        4.2 JOA评分量表
        4.3 AEMG
    5 研究结果分析及意义
        5.1 一般资料
        5.2 VAS评分比较
        5.3 JOA积分及疗效比较
        5.4 AEMG比较
        5.5 复发率比较
    6 存在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针刀、非手术脊柱定位减压、功能锻炼联合治疗DLS早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处理
        2.4 术后随访
        2.5 调查方法
    3 疗效评价
        3.1 影像学测量分析
        3.2 JOA评分
        3.3 VAS评分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结果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平均病程比较
        1.4 两组患者滑脱节段比较
        1.5 两组患者滑脱类型比较
        1.6 两组患者滑脱分度比较
    2 研究结果
        2.1 滑脱率测量比较
        2.2 椎间隙高度测量比较
        2.3 椎间孔高度测量比较
        2.4 滑脱角测量比较
        2.5 椎管前后径比较
        2.6 JOA评分结果
        2.7 VAS评分结果
        2.8 植骨融合率情况
    3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治疗LS术式的选择及应注意的问题
    2 手术治疗LS的术前、术后疗效分析
    3 损伤胶囊治疗LS术后方药分析
    4 手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LS的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综述
    1 中医病因病机
    2 西医病因病机
    3 辨证与分型
    4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拔伸按压法治疗Ⅰ°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引言
2.研究内容
    2.1 受试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滑移分度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2.7 剔除标准
    2.8 脱落标准
    2.9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10 不良事件的处理
        2.10.1 记录与报告
        2.10.2 处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随机方法
    3.3 对照设计
    3.4 盲法
    3.5 技术路线图
4.治疗方案
    4.1 设计分组
    4.2 分组治疗方案
        4.2.1 拔伸按压法治疗组
        4.2.2 传统推拿法对照组
    4.3 腧穴定位
    4.4 疗程
5.临床观察指标
    5.1 一般生物学指标检测
    5.2 疗效评价指标
        5.2.1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
        5.2.2 VAS视觉模拟评分
    5.3 疗效判定标准
    5.4 依从性评价
    5.5 安全性评价
6.统计方法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与软件
    6.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6.3 统计分析方法
7.质量控制和保证
8.伦理原则
9.研究结果
    9.1 入选病例及完成情况
    9.2 基线分析
        9.2.1 一般资料比较
        9.2.2 病程比较
        9.2.3 两组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9.2.4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9.3 治疗结果
        9.3.1 两组组内治疗后疗效比较
        9.3.2 两组组间治疗后疗效比较
    9.4 一个月后随访结果
        9.4.1 一个月后随访两组组间评分比较
        9.4.2 一个月后治疗组组内随访与治疗后评分比较
        9.4.3 一个月后对照组组内随访与治疗后评分比较
        9.4.4 一个月后随访两组组间有效率比较
    9.5 依从性分析
    9.6 安全性分析
10.讨论
    10.1 传统医学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10.1.1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相关概念
        10.1.2 病因病机
        10.1.3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辨证分型
    10.2 现代医学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10.2.1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生理与病理
        10.2.2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分型
    10.3 关于本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10.3.1 基线比较结果
        10.3.2 治疗结果
    10.4 推拿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机理分析
        10.4.1 推拿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中医机理
        10.4.2 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医学机理
    10.5 拔伸按压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机理
    10.6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二: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件三:JOA下腰痛评分量表
附件四:VAS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附件五: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三步五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的选择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脱落标准
        (五)终止试验标准
    二、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三、基本资料
        (一)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二)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四)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PD分布比较
        (五)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JOA积分分布比较
    四、治疗方法
    五、治疗时间
    六、观察指标
        (一)检测患者疼痛程度(PD)
        (二)检测患者JOA评分值
    七、疗效标准
    八、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患者PD值比较
    二、患者JOA评分比较
    三、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四、不良反应报告
分析与讨论
    一、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中西医认识
    二、推拿手法治疗 的研究进展
    三、三步五法的治疗特点
    四、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五、手法安全性评价
    六、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
        (二)西医
    二、治疗
        (一)推拿手法
        (二)推拿手法配合其他非手术疗法
    三、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0)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手术治疗研究
    1.1 推拿正骨手法
    1.2 针推并用手法
    1.3 牵引治疗
    1.4 手法配合中药
    1.5 综合疗法
2 问题与展望
    2.1 存在的问题
    2.2 展望

四、推拿治疗腰椎滑脱症2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研究现状分析[J]. 郑佳乐,尹萌辰,徐晓艳,马俊明. 山东中医杂志, 2021(10)
  • [2]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的力学、病理学机制及手法干预研究[D]. 谢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腰腹调衡推拿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Ⅰ度)的临床观察[D]. 张治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倒悬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D]. 黎子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推拿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针刀、非手术脊柱定位减压、功能锻炼联合治疗DLS早期疗效观察[D]. 孙连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D]. 李振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拔伸按压法治疗Ⅰ°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 王可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三步五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D]. 赵有强.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8)
  • [10]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研究进展[J]. 王振林,牛俐,贾光辉,马辉,赵灿灿.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17)

标签:;  ;  ;  ;  ;  

推拿治疗腰椎滑脱2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