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论文和设计-陈少镇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排列;连接件,设置于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的端部;防热冲击板,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且设置于多个电池的上方,防热冲击板贴合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的顶部。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的防热冲击板与设置于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连接件贴合固定,降低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的防热冲击板距离多个电池的高度,有效阻止电池失效时的热量往四周尤其往上扩散,从而有效阻止热扩散。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排列;连接件(2),设置于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防热冲击板(3),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且设置于多个电池(1)的上方,防热冲击板(3)贴合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2)的顶部。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排列;

连接件(2),设置于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

防热冲击板(3),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且设置于多个电池(1)的上方,防热冲击板(3)贴合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2)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防热冲击板(3)为均质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均质板选自云母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4),设置于多个电池(1)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连接件(2)与对应的端板(4)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防热冲击板(3)为上下表面均为平面的平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防热冲击板(3)在与连接件(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高度方向(L)贯穿的第一安装孔(31);

各连接件(2)上设置有与各第一安装孔(3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1);

电池模组还包括紧固件(5),紧固件(5)穿过第一安装孔(31)和第二安装孔(21)以将防热冲击板(3)与连接件(2)彼此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防热冲击板(3)具有主体部(32)和突出部(33),主体部(32)至少覆盖所述多个电池(1)的顶部,突出部(33)位于主体部(32)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突出部(33)沿长度方向(L)向外突出,第一安装孔(31)设置于突出部(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主体部(32)和突出部(33)之间在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形成缺口(G);

连接件(2)一体成型有输出级底座(22),所述多个电池(1)电连接在一起并连接有输出极(O),输出极(O)露出在缺口部(G)、并固定于输出极底座(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连接件(2)为绝缘连接件;端板(4)为金属端板。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电池模组还包括箍带(6),套设并扎紧在端板(4)、连接件(2)以及所述多个电池(1)的外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都是放在汽车底盘位置,驾驶人员一般位于电池包的上方。因为电池的化学放电性能,必须考虑在失效情况下保证人员的安全性。因此要求整个电池包必须有一定防热扩散的能力。目前大部分的设计都是在电池模组的上盖内表面加装防热扩散材料层。这就会导致如下不利因素:电池模组上盖非常大,加装的隔热材料固定困难。如果隔热层较厚,则隔热层非常重,需要很多固定螺栓;如果隔热层较薄,则刚度很低,会产生晃动。防热扩散的目的是电池失效(即电池内部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冲破电池壳体而从电池中释放)时,隔热层能有效阻止释放出的气体的热量往四周尤其是上部扩散;然而电池模组的上盖距离电池有一段高度,安装在电池模组的上盖的隔热层不能非常有效阻止热扩散。并且很多不需要热防护的位置也做了热防护,浪费了材料,致使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够降低电池模组的上盖距离电池的高度,有效阻止电池失效时的热扩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排列;连接件,设置于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的端部;防热冲击板,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且设置于多个电池的上方,防热冲击板贴合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的顶部。

在一实施例中,防热冲击板为均质板。

在一实施例中,均质板选自云母板。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设置于多个电池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接件与对应的端板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防热冲击板为上下表面均为平面的平板状。

在一实施例中,防热冲击板在与连接件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安装孔;各连接件上设置有与各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电池模组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以将防热冲击板与连接件彼此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防热冲击板具有主体部和突出部,主体部至少覆盖所述多个电池的顶部,突出部位于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端部,突出部沿长度方向向外突出,第一安装孔设置于突出部。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和突出部之间在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缺口;连接件一体成型有输出级底座,所述多个电池电连接在一起并连接有输出极,输出极露出在缺口部、并固定于输出极底座。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为绝缘连接件;端板为金属端板。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包括箍带,套设并扎紧在端板、连接件以及所述多个电池的外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的防热冲击板与设置于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连接件贴合固定,降低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的防热冲击板距离多个电池的高度,有效阻止电池失效时的热量往四周尤其往上扩散,从而有效阻止热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池模组的侧视图,其中箍带未示出。

图3是图1的电池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其中端板未示出。

图4是图1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组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防热冲击板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电池模组的防热冲击板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池 32主体部

11极柱 33突出部

12防爆阀 4端板

13壳体 5紧固件

14顶盖 6箍带

2连接件 G缺口

21第二安装孔 O输出极

22输出级底座 L长度方向

3防热冲击板 W宽度方向

31第一安装孔 H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池模组的侧视图,其中箍带未示出。图3是图1的电池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其中端板未示出。图4是图1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组成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防热冲击板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电池模组的防热冲击板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排列;连接件2,设置于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防热冲击板3,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且设置于多个电池1的上方,防热冲击板3贴合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2的顶部。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4,设置于多个电池1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连接件2与对应的端板4固定连接;箍带6,套设并扎紧在端板4、连接件2以及所述多个电池1的外周。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的防热冲击板3与设置于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的连接件2贴合固定,降低作为电池模组的上盖的防热冲击板3距离多个电池1的高度,有效阻止电池失效时的热量往四周尤其往上扩散,从而有效阻止热扩散。

电池1可为硬壳电池(或称为罐型电池)或软包电池(或称为袋型电池),硬壳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未示出)、极柱11、防爆阀12、壳体13以及顶盖14。壳体13内部形成收容腔,以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开的隔离膜。电极组件可以将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离膜卷绕成型或将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离膜层叠成型。正极片、负极片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软包电池包括作为电池壳体的封装袋(例如由铝塑膜形成)、电极组件(与硬壳电池的构成和成型类似)以及极耳。极耳的一部分封装在封装袋内而另一部分延伸出封装袋。极耳可以由极片直接形成或采用独立的导电材料并电连接于集流体。

连接件2为绝缘连接件,具体可为塑料连接件,以减轻电池模组的重量。

连接件2沿宽度方向W间隔设置,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使防热冲击板3与连接件2可靠稳固地固定,在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两端各设置有两个连接件2,两个连接件2位于多个电池1沿宽度方向W的两端。

防热冲击板3具有隔热作用,能够阻挡电池1的热扩散,在电池1内部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气体冲破电池壳体(以硬壳电池为例,冲破硬壳电池的防爆阀12)后,能够抵抗高温气体的热冲击。防热冲击板3为均质板,与金属材料的上盖相比,作为电池模组上盖重量轻,减少了防热冲击板3与连接件2之间固定连接的部件的数量,还能够避免热量集中致使防热冲击板3失效。优选地,防热冲击板3选自云母板,能够很好进行隔热,并且云母板的熔点高,能够抵抗电池1内部产生的高温气体的热冲击。防热冲击板3为上下表面均为平面的平板状,无任何凹凸结构,避免在凹凸位置上产生热集中或应力集中导致隔热失效,能够加强防热冲击板3的隔热能力。

参照图1、图3至图6,防热冲击板3具有主体部32和突出部33,主体部32至少覆盖所述多个电池1的顶部,突出部33位于主体部32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突出部33沿长度方向L向外突出,第一安装孔31设置于突出部33。由此防热冲击板3所占空间与端板4和电池1所兼用空间具有适配性,能有效节省空间和材料,降低成本。

防热冲击板3与连接件2贴合固定,避免防热冲击板3产生晃动。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防热冲击板3在与连接件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高度方向L贯穿的第一安装孔31,各连接件2上设置有与各第一安装孔3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1。电池模组还包括紧固件5,紧固件5穿过第一安装孔31和第二安装孔21以将防热冲击板3与连接件2彼此固定连接。紧固件5可为铆钉、销钉或卡扣钉,针对作为防热冲击板3的云母板的材料特性,云母板为脆性材料,优选卡扣钉来进行固定连接,以保证云母板的强度。防热冲击板3也可与连接件2通过胶粘固定连接。

参照图1、图3至图6,防热冲击板3的主体部32和突出部33之间在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形成缺口G,用于避让其它需要露出的部件,以避免干扰。例如避让供电池1电连接用的输出级O。连接件2一体成型有输出级底座22,所述多个电池1电连接在一起并连接有输出极O,输出极O露出在缺口部G、并固定于输出极底座22。其中,图1、图3和图4与图5和图6示出为防热冲击板3的两个不同的实施例。端板4为金属端板,优选铝合金端板,以减轻电池模组的重量。

上面详细的说明描述多个示范性实施例,但本文不意欲限制到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的多个另外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电池模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46104.7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104234U

授权时间:20190712

主分类号:H01M 2/10

专利分类号:H01M2/10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新港路2号

发明人:陈少镇;苏立擂;曹根

第一发明人:陈少镇

当前权利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向琨

代理机构:1138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电池模组论文和设计-陈少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