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称心: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贺州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班为例论文

刘称心: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贺州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班为例论文

[摘 要]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一系列精品纪录片的推出,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国产纪录片产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我国纪录片教育滞后,从而导致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匮乏,纪录片创作人才成为了遏制我国纪录片发展壮大的瓶颈。在此背景下,贺州学院开启了纪录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之路。由贺州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班学生创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潇贺往事之红色记忆》成功登陆贺州电视台,并获得一致好评。这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卓越培养;中国故事;纪录片教育

一、背 景

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故宫》《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工匠》等一大批纪录片精品的推出,引发了观众对纪录片的持续关注,尤其是2011年央视推出大型美食文化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后,更是引发了新一波收视热潮,中国纪录片由此进入了“公众时代”[1]2。纪录片行业展现出勃勃生机。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更是明文规定了自2014年1月起,上星卫视每天播出国产纪录片不得少于30 分钟[2]66。央视纪录片频道、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以及金鹰纪实频道等上星纪录片专业频道的播出,更是为纪录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我国纪录片由此开始走向了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然而,与蓬勃发展的纪录片产业相比,纪录片专业教育以及纪录片专业人才培养上仍然比较滞后,呈现出课程体系不完备,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脱节严重,课堂较为封闭,与创作一线缺乏交流[3]220-221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纪录片创作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4年贺州学院正式成为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也明确了整体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贺州学院首个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班”(下称“该项目”),经过遴选,于2015年9月正式组班授课,开启了贺州学院纪录片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

二、攀登新高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该项目是由贺州学院特聘教授、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工作者,有着20 多年业界工作经历的熊高教授发起组建,从广播电视编导、秘书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一年级学生中选拔,经过申请,参考高考文化成绩、大一文化成绩以及笔试、面试等环节,择优录取,大二上学期正式组班上课。学生脱离原来的专业与班级,进入到该项目学习。

秉承“以发表为抓手、以产出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项目组构建起以攀登新高度(纪录片创作)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打好文化基础、突出知识转换、形成专业强项”的总体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将培养方案分为“文化基础、新闻传播、影视技术、纪录片创作”四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5 至12 门课组成,形成知识的递进与课程的衔接(详见表1):

表1 培养方案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文化基础 古代文学经典导读、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外国文学经典导读、文化学概论、艺术学概论、社会调查学、写作基础等25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概论、纪录片类型研究、专题片文本创作、电视纪录片创作专题研究、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专题研究15 15影视基础 影视色彩学、视听语言、影视文化学、电视节目制作基础技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电视节目包装等19新闻传播 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电视新闻节目学、文化媒介学等

(一)打好文化基础

三是创建播出平台,探寻校媒合作模式。2016年12月,项目组与贺州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签订联合共建协议。次年1月,项目组与贺州电视台达成“共同选题、统一风格、统一时长、学生制作、老师指导、达标播出”的要求,按讲述式纪录片的风格,创办纪录片栏目《潇贺往事》。采用“一年一个选题、一年一个系列”的形式,以挖掘贺州本地历史文化为选题,固定下来、持续下去。

表2 “111”学习指标

?

(二)突出知识转换

依据公式(3)可获得2004—2016陕西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度,并根据融合度划分标准对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做出评判(表2)。

表3 “511”学习指标

?

(三)形成专业强项

纪录片是电视纪实性节目的高端片种,其创作涉及到对事物(故事)的认识与理解、对事物的呈现与表现,以及影像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项目组文化基础、新闻传播、影视技术等课程群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纪录片导论》、《纪录片创作专题研究》等5 门专业课程群的学习与反复训练,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三、以知识转化为抓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解决教学过程从理论到理论、“知而不会”的问题。为此,项目组建立了“围绕一个提升、实现两项达标、三退出”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围绕一个提升

指围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所应当具备的各项专业素养的培养。如采访能力、写作能力、制作能力、策划能力等,及时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摄像》以及纪录片创作等专业实务课都设置有转换环节和具体的指标,及时将专业课程知识转换为专业能力。

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需要及时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时转换为专业能力。为此,项目组把知识转换,分为课程转换和整体转换两种。课程转换,指专业实务课程的知识转换。新闻传播的采、写、编,影视技术的摄像、后期制作以及纪录片创作等专业实务课程,均设有实践环节和考核指标;整体转换,指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在媒体发表或播出“1 万字新闻作品和1 部15 分钟纪录片”,达到专业知识的整体转换。转换指标为“511”(详见表3):

纪录片是电视纪实性节目的高端片种,纪录片创作存在“一长二大”(创作周期长和难度大、篇幅容量大)的特点,纪录片教育存在教学难度大,出现“两个停滞”:知名高校纪录片教育多停滞在理论研究层面,地方高校纪录片教育多停滞在《纪录片导论》之类的理论课程,而未实质性地进入到栏目式纪录片教学和创作上来。本项目迎难而上,攀登新高度,把纪录片教育作为主攻方向。

(二)实施“两项达标”

围绕“以发表为抓手、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校内学习达标加专业实践达标的“双达标”学习制度。

首先,按照“术业有专攻”的要求,按对项目组专任教师各自的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定位。项目组4 名专任教师,分工合作、各“攻”一块:1 人负责新闻(文化)传播等专业基础教学;1 人负责纪录片理论知识教学;1 人负责电视摄像及后期制作教学;1 人负责学生管理、实习及承担自主学习的考核工作。

本实验结果与王冬梅[27]等人利用了混合菌群对原油污染的土壤进行了生物修复过程相一致,即在生物降解的前期,菌群对中链、长链烃的降解效果较好;而在降解的后期,菌群对短链烃的降解效果较强.

(三)“三退出”制度

本项目推崇“四自”(自觉、自学、自醒、自强)学习理念,对不适应本项目学习或达不到本项目要求的学生,实行“三退出”(自愿退出、建议退出、责令退出),退回原专业、原班级制度;对专业实践不达标学生,允许毕业,但不授予“卓越称号”。

四、以产出为导向、拓荒合作培养新模式

G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剧烈疼痛、低氧血症、心包填塞、术后呼吸道感染、术后胸痛及心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专业实践达标:指学业规定要求在主流媒体发表1 万字新闻(影视)作品,创作1 部达到市级以上(含市级)主流媒体播出要求时长为15 分钟纪录片。

校内学习达标:指包括自主学习指标在内,各门课程达到学校规定要求。

其次,聘请媒体从业多年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资深记者,加入到教学中来。本项目先后从贺州电视台、贺州广播电台、贺州日报等新闻媒体聘请3位专家加盟卓越教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基地建设、科研课题和作品指导工作,担任卓越学生的指导教师等,并为每一位业界老师备配了一名助手,一对一地完善教学过程的一些善后工作。

新闻传播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传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于此,项目组改革教学方式,以“规定”和“自选”相结合的方式,实施“111511”读书成才课后自主学习课程计划。其中,自学指标为“111”(详见表2):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为此规划了《红色记忆》《创业岁月》《扶贫路上》3 个系列选题。

2.弊端:(1)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2)目前相对于火力发电,发电成本高;(3)光伏板制造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造成污染。

FC的设定,决定了炭黑温度的快速恒定,但由于炭黑温度的滞后性,当前的炭黑温度反应的是40 min之前的FC值。而且生产炭黑品种的改变,原料油等工艺控制参数变化,也将引起尾气热值改变,造成尾气燃烧后燃烧温度值的改变,尾气流量也将随着燃烧温度和炭黑温度调节改变,进而FC也随之改变。因此,FC的取值需要一定控制调节经验,且有必要采取DCS自动计算该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潇贺往事》第一部《红色记忆》是2014 级学生以贺州红色历史文化为选题,以讲述式纪录片“一集讲述一个故事”的形式,讲述在中共广西省工委的领导下,贺州人民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创作出17 集历史红色文化《潇贺往事之红色记忆》系列纪录片(6 个人物、4 个事件、7 个故事),2018年6月25日,市委宣传部、文新广电局把《红色记忆》作为献给建党97 周年的礼物,为此还专门举行了开播仪式。

至2018年底止,项目组共在贺州电视台播出23 部/集、以贺州历史文化为选题的人文类纪录片,在广西日报、贺州广播电视台、贺州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发表了40 多万字的新闻(影视)作品,达到“学生批量制作、媒体批量播出”校媒深度合作的目标,受到媒体的好评与欢迎。

云南、贵州、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江西、湖南、湖北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何苏六,丰瑞.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李淑娟.中国高校纪录片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Chinese Story Docu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 Case of Outstanding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Class in Hezhou University

LIU Chen-xi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Abstract:The documentar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After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launch of a series of high-quality documentaries,the documentar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The domestic documentary industry has also shown a booming trend,but the opposite is Chinese documentary education lags behind,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documentary creative talents.Documentary creative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bottleneck to curb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films.Under such a background,Hezhou University has explored the road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ocumentary education,after a series of reforming and innovation,it was successful .The large-sca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ocumentary created by Hezhou University outstanding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class,“The Red Memory of the Past Events of Xiaohe”,successfully landed on Hezhou TV Station and won unanimous praise.

Key words:excellence training;Chinese story;documentar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861(2019)01—0104—03

[收稿日期]2019-01-05

[作者简介]刘称心(1987-),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电视摄像。

[责任编辑]张琴芳

标签:;  ;  ;  ;  ;  ;  ;  ;  ;  ;  

刘称心: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贺州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班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