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包括升降机构,以及设于升降机构顶部的夹持部,夹持部包括L型底板以及相对设置于L型底板表面的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L型底板一端为凸起壁,另一端设有卡槽,卡槽内卡设有限位板,第一夹持结构固定于L型底板的凸起壁一侧,第二夹持结构设在滑动配合于L型底板的倒T型滑槽内的倒T型滑块上,凸起壁上穿设有推进螺杆,推进螺杆与凸起壁的螺孔螺纹配合,推进螺杆的前端为锥形台,锥形台正对第二夹持结构底部的锥形槽。实现方便、稳定的从挺柱内腔对挺柱进行张紧和支撑,还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支撑高度的调节,该机构可单独使用也可阵列后与操作台等配合使用,实用性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包括升降机构(10),以及设于升降机构(10)顶部的夹持部,其特征在于:夹持部包括L型底板(20)以及相对设置于L型底板(20)表面的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L型底板(20)一端为凸起壁(21),另一端设有卡槽(23),卡槽(23)内卡设有限位板(24),第一夹持结构固定于L型底板(20)的凸起壁(21)一侧,第二夹持结构设在滑动配合于L型底板(20)的倒T型滑槽(22)内的倒T型滑块(53)上,凸起壁(21)上穿设有推进螺杆(30),推进螺杆(30)与凸起壁(21)的螺孔螺纹配合,推进螺杆(30)的前端为锥形台(31),锥形台(31)正对第二夹持结构底部的锥形槽(54)。

设计方案

1.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包括升降机构(10),以及设于升降机构(10)顶部的夹持部,其特征在于:夹持部包括L型底板(20)以及相对设置于L型底板(20)表面的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L型底板(20)一端为凸起壁(21),另一端设有卡槽(23),卡槽(23)内卡设有限位板(24),第一夹持结构固定于L型底板(20)的凸起壁(21)一侧,第二夹持结构设在滑动配合于L型底板(20)的倒T型滑槽(22)内的倒T型滑块(53)上,凸起壁(21)上穿设有推进螺杆(30),推进螺杆(30)与凸起壁(21)的螺孔螺纹配合,推进螺杆(30)的前端为锥形台(31),锥形台(31)正对第二夹持结构底部的锥形槽(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持结构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于L型底板(20)表面的第一支柱(40)以及设于第一支柱(40)顶部的第一圆弧体(41),第二夹持结构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于顶推块(52)上的第二支柱(50)、设于第二支柱(50)顶部的第二圆弧体(51),顶推块(52)底部连接在倒T型滑块(53)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锥形槽(54)位于顶推块(52)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圆弧体(41)和第二圆弧体(51)的相对面均为平面,外侧面均为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外侧面上设有波纹状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圆弧体(41)和第二圆弧体(51)均为弹性橡胶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升降机构(10)为顶升油缸。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挺柱表面加工,尤其涉及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作业中使用的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气门挺柱是气门传动组中的一个主要部件,挺柱是凸轮的从动件,其作用是将来自凸轮的运动和作用力传给推杆或气门,同时还承受凸轮所施加的侧向力并将其传给机体或气缸盖。

为了提高气门挺柱的物理特性,需要在气门挺柱主体加工完成后,对其进行特殊的表面处理。在对外表面进行处理时,需要首先对气门挺柱进行夹持或夹紧,以便于处理工装有效的进行表面处理。为了能够较为稳定且较为方便的对从气门挺柱的内腔对其进行顶撑夹紧,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实现方便、稳定的从挺柱内腔对挺柱进行张紧和支撑,还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支撑高度的调节,该机构可单独使用也可阵列后与操作台等配合使用,实用性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包括升降机构,以及设于升降机构顶部的夹持部,其特征在于:夹持部包括L型底板以及相对设置于L型底板表面的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L型底板一端为凸起壁,另一端设有卡槽,卡槽内卡设有限位板,第一夹持结构固定于L型底板的凸起壁一侧,第二夹持结构设在滑动配合于L型底板的倒T型滑槽内的倒T型滑块上,凸起壁上穿设有推进螺杆,推进螺杆与凸起壁的螺孔螺纹配合,推进螺杆的前端为锥形台,锥形台正对第二夹持结构底部的锥形槽。

第一夹持结构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于L型底板表面的第一支柱以及设于第一支柱顶部的第一圆弧体,第二夹持结构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于顶推块上的第二支柱、设于第二支柱顶部的第二圆弧体,顶推块底部连接在倒T型滑块顶端。

本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实现方便、稳定的从挺柱内腔对挺柱进行张紧和支撑,还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支撑高度的调节,该机构可单独使用也可阵列布置后与操作台等配合使用,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图一。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图二。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包括升降机构10,以及设于升降机构10顶部的夹持部。

具体的,夹持部包括L型底板20以及相对设置于L型底板20表面的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L型底板20一端为凸起壁21,另一端设有卡槽23,卡槽23内卡设有限位板24,第一夹持结构固定于L型底板20的凸起壁21一侧,第二夹持结构设在滑动配合于L型底板20的倒T型滑槽22内的倒T型滑块53上。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夹持结构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于L型底板20表面的第一支柱40以及设于第一支柱40顶部的第一圆弧体41,第二夹持结构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于顶推块52上的第二支柱 50、设于第二支柱 50顶部的第二圆弧体51,顶推块52底部连接在倒T型滑块53顶端。

凸起壁21上穿设有推进螺杆30,推进螺杆30与凸起壁21的螺孔螺纹配合,推进螺杆30的前端为锥形台31,锥形台31正对顶推块52侧面的锥形槽54。

在实施时,首先对机构进行装配:暂不安装限位板24,先将第二夹持结构通过其底部连接的倒T型滑块53滑动配合至L型底板20的倒T型滑槽22内,然后卡入限位板24;将推进螺杆30螺纹配合到凸起壁21上,并穿设进入一定距离,达到待实施的状态。

具体的,推进螺杆30穿过凸起壁21后,可从第一支柱40之间通过。

在进行本方案的具体作业实施时,首先将气门挺柱置于第一圆弧体41和第二圆弧体51上,使第一圆弧体41和第二圆弧体51伸入气门挺柱的内腔,自由支撑气门挺柱;操作推进螺杆30,使锥形台31向锥形槽54推进,且锥形台31配合到锥形槽54中,形成顶推状态;继续推进,使第二圆弧体51继续向外移动,使第一圆弧体41和第二圆弧体51对气门挺柱内腔形成张紧,达到稳定的夹持状态。

由于有限位板24,也有效避免了,在误操作时,使第二夹持结构滑出L型底板20。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圆弧体41和第二圆弧体51均为弹性橡胶体,有效提供柔性的张紧支撑力,避免对挺柱内腔壁造成损伤;且第一圆弧体41和第二圆弧体51的相对面均为平面,外侧面均为弧面,且外侧面上设有波纹状凸起,利用弧形的外侧面和波纹状凸起,可以有效的对内腔壁形成良好的接触,提高更稳定的顶撑效果。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升降机构10可以选择顶升油缸,可以有效的实现对L型底板20的升降操作。具体使用时,可将升降机构10固定于操作台。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方便、稳定的从挺柱内腔对挺柱进行张紧和支撑,还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支撑高度的调节,该机构可单独使用也可阵列后与操作台等配合使用,实用性高。

设计图

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1405.7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1(四川)

授权编号:CN209682008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B25B11/00

专利分类号:B25B11/00

范畴分类:26G;

申请人:梯爱司新材料科技(绵阳)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梯爱司新材料科技(绵阳)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21011 四川省绵阳市长虹配套产业园6号厂房

发明人:杨贵根;欧阳小红;刘超

第一发明人:杨贵根

当前权利人:梯爱司新材料科技(绵阳)有限公司

代理人:曹宇杰

代理机构:51280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诚中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气门挺柱外表面处理用夹持机构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