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韧性论文_万响亮,胡锋,成林,黄刚,张国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韧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韧性,奥氏体,合金,低温,强度,高温,晶粒。

塑韧性论文文献综述

万响亮,胡锋,成林,黄刚,张国宏[1](2019)在《残留奥氏体对微纳贝氏体钢塑韧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碳和中碳低温贝氏体转变工艺(0.95C钢为200℃等温10 d,0.30C钢为320℃等温1 d)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对微纳结构钢塑韧性的影响,对不同试样的显微组织、各相体积分数、伸长率和冲击韧性进行观察、检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碳钢贝氏体转变的塑韧性明显高于高碳钢贝氏体转变,主要原因是中碳钢贝氏体转变中存在一定的亚微米级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在拉伸或冲击过程中引起的残留奥氏体的塑性变形,使断裂的能量增加,可以显着提高样品的塑韧性。(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拓[2](2018)在《锆基非晶合金塑韧性与物性、结构不均匀性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因具有高的强度、弹性极限、良好的抗腐蚀性和优异的软磁性能等优点而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非晶合金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征,大部分非晶合金在室温往往只有很少的宏观塑性甚至没有塑性,这限制了它在工程材料领域的应用。因此,开发具有塑韧性的非晶合金以及研究产生塑韧性的内在机理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Zr基非晶合金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高温熔体和过冷液相区的脆性参数与塑性之间的关联;通过具有正混合热元素的添加,研究相分离和β弛豫对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相分离和形变诱导纳米晶化与Zr基块体非晶合金塑韧性的关联性。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为了探索块体非晶合金的塑韧性的起源,利用表征非晶形成液体的物理量,研究了非晶形成液体的过热熔体的性质以及强脆转变、弛豫、结构等与塑性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过热熔体在T/TL= 1(T:温度,TL:液相线温度)处的斜率与合金的塑性成负相关的关系;基于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的51种非晶合金在玻璃转变温度处的脆度(m)值,发现非晶合金的塑性(ε)与其熔体脆度间存在着正相关的指数关系:ε=92exp[-73/(m-15)]。通过将高温熔体与过冷液相区的性质用强脆转变相联系,进一步发现塑性与强脆转变温度成负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弛豫理论来解释,即玻璃形成液体的强脆转变程度与α弛豫、β弛豫的结构单元差异成负相关的关系,强脆转变程度越高,α弛豫、β弛豫的结构单元差异越小,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合金的塑性与α弛豫、β弛豫的结构单元相差成度成正相关的关系,α弛豫与β弛豫的结构单元相差越大,合金的塑性越高,反之亦然。(2)以Zr-Cu-Al体系为基础,通过添加与Cu具有正混合热的Mo元素,制备出了压缩塑性达到20%以上,抗压强度大于2500 MPa并伴有明显加工硬化的Zr50Cu41.5A15.5MO3块体非晶合金。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该合金具有相分离的特征,存在富Cu和富ZrMo两种区域。动态机械分析谱表明,随着Mo的添加合金出现明显的β弛豫。这两种物理机制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合金在室温具有大的压缩塑性。(3)在Zr-Cu-Al体系中,通过调整ZrCu比例以及添加微量Nb元素,制备出了具有不同塑性的Zr-Cu-Al-Nb块体非晶合金。其中,Zr50Cu44Al55Nb05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超过40%,断裂韧性达到151MPam。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该合金在铸态时发生了相分离,形成了富ZrAl和富Cu两个区域。同时,该合金在变形过程中的剪切带周围以及剪切带中均有5 nm以下的纳米晶析出。变形诱导的纳米晶可以降低剪切带的不稳定性,诱发多重剪切带的出现,从而导致合金塑韧性的提高。(4)通过添加Mo、Nb、Fe、Co等多种元素,并调整ZrCu比例,在Zr54.75Cu21.15Fe4.7A19.4Nb6CO3MO 1块体非晶合金发现了两步加工硬化现象。该合金在塑性变形~5%处发生第一段加工硬化,在该阶段剪切带周围发生了相分离,析出了的第二相非晶;塑性变形超过5%后,发生了形变诱导的纳米晶化导致的第二阶段加工硬化。在两步加工硬化作用下,该合金获得了具有20%以上的室温压缩塑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24)

罗海文,胡斌[3](2018)在《高位错密度诱发超高强度和高塑韧性钢》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中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往往不可兼得,比如,增加材料中的线缺陷密度(位错)会提高强度但同时降低延展性,这成为工业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京、港、台叁地科学家针对低成本中锰钢开发出了一种温轧+临界退火+冷轧+回火工艺,成功将大量可移动位错引入到马氏体(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8-02-20)

惠希东[4](2017)在《块体非晶合金的塑韧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由于在结构上是长程无序而短程有序,所以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极限、优异的耐腐蚀和软磁性能,已经在电力和电子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在结构材料应用方面,非晶合金的脆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证明,非晶合金的各种性能与其短程和中程有序团簇结构密切相关,因此非晶合金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就成为认识非晶合金塑性和韧性的关键所在。本报告以非晶合金原子排列结构、团簇结构与其弛豫规律、相分离和纳米晶化的关联性,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其塑性变形能力之间的关系等科学问题为主线。从非晶合金局域有序程序、团簇结构、软硬区对合金塑性变形能力、剪切带特征和自由体积的影响;非晶合金的结构对合金结构弛豫、相分离和纳米晶形成的影响规律等方面,阐述近年来在高强高韧非晶材料研究成果,以期为非晶合金在结构材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期刊2017-11-21)

易敏,王国栋,陈涛,王立峰,佟倩[5](2012)在《回火温度对Si-Mn低碳贝氏体钢塑韧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Si-Mn低碳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微观组织、残留奥氏体、冲击断裂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低碳贝氏体钢回火温度,降低残留奥氏体量,增加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塑韧性的改善。但回火温度达到500℃以上,残留奥氏体量都发生转变或分解,塑韧性会变差。稳定的残留奥氏体会增大裂纹扩展能量,从而改善塑韧性。(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2年10期)

张晓昱,欧阳杰,柯浩,孙涛,唐丽英[6](2012)在《T91钢长时高温运行后塑韧性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某机组运行长达13万h的T91钢高温再热器管进行系列冲击试验,结合运行6万h的T91钢试样和原始管段试验结果,研究T91钢管长期高温运行后的塑韧性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T91钢的脆性转变温度(FATT)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运行过程中材料塑韧性下降;T91钢长期高温运行后(13万h)试验温度0℃以上时冲击断口表现为100%剪切断裂,韧性断裂为主;裂纹扩展过程中均只产生裂纹稳定扩展,与断口的解理断裂率为0%一致;随冲击试验温度的升高,3种试样的裂纹扩展能量Wp均增加,在相同温度下原始管段的裂纹扩展能量Wp最大。(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2年07期)

李虎田,郭建亭,叶恒强[7](2006)在《NiAl及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改善室温塑韧性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NiAl基合金为主,兼顾FeCo,MoSi2等不同晶体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围绕提高其室温塑韧性研究工作的进展;由于这类材料的本征脆性,导致了加工成形性很差,而且制备工艺本身也是改善性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对NiAl基合金等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在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加以综述。(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6年07期)

范承亮[8](2004)在《显微组织和间隙元素对近α钛合金低温塑韧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α钛合金在低温下具有比强度高、导热率低、热膨胀系数小、介质相容性好、抗氢脆等特点。这些性能特点使得α钛合金能很好的满足液体燃料储箱和低温管道的使用要求。研究的两种近α钛合金CT20和CT20A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航天应用的低温构件而设计的。开展显微组织以及间隙元素含量对近α钛合金低温性能影响的研究,对促进我国自创的低温钛合金系列材料在低温工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显微组织和间隙元素含量变化对两种合金低温塑韧性的影响,研究中主要作了如下工作:对CT20合金管材进行了六种温度的退火处理,测试了不同组织试样的室温和20K拉伸性能,对拉伸试样取样进行SEM和TEM分析;制备出了CT20A合金叁种氧当量实验样品,测试了相应试样的室温和20K拉伸性能以及室温和77K冲击性能,并取样进行SEM和TEM分析;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对近α钛合金的低温塑韧性机理进行了探讨。 研究表明: CT20合金冷轧态管材通过热处理可以获得叁种典型的组织类型,即等轴组织(T1、T2和T3制度)、双态组织(T4和T5制度)和片状组织(T6制度);显微组织对CT20合金的室温性能影响不大,而对20K下性能的影响则较明显。20K下各组织强度显着升高,比室温时高约一倍,延伸率则明显下降,片状组织的延伸率最好。CT20合金室温拉伸断口以塑性韧窝为主要特征,20K拉伸时断口上出现了一些孔洞和解理台阶,表现出一定的低温脆断特征。CT20合金20K拉伸变形时,等轴组织主要是位错的滑移起主导作用,双态组织除了位错滑移外还有少量的变形孪晶产生,片状组织中则能观察到数量较多的孪晶。与组织中变形孪晶增多相对应,合金20K的塑性增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间隙元素含量变化(氧当量变化为0.15%一0.23%)对CT20A合金的显微组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却强烈影响合金在低温下的性能。随间隙元素含量增加合金强度升高而塑性降低,低间隙元素含量的合金在低温下有较好的塑韧性。氧当量为0.15%的CTZoA合金试样拉伸断口显示为大量韧窝,合金塑性较好;氧当量为0.23%的试样断口上韧窝大小不均,出现局部的准解理特征,合金塑性较差。随氧当量的增加,合金的冲击韧性下降,77K下尤为显着。CT20A合金低氧当量拉伸试样的TEM组织中有相当数量的{11几}型孪晶存在,孪晶在形貌上表现为穿过几个片的细条。高氧当量试样中没有观察到变形孪晶的存在。 近以钦合金的室温变形主要由位错滑移控制,20K下的变形则由位错滑移和孪生变形共同控制。在本文研究的CT20合金低温下变形的组织中观察到了叁种类型的孪晶,即{一l丁l}、{20了2}和{一l玄2}型孪晶;eTZoA合金中目前只观察到了{11丁2}型孪晶。不同类型的形变孪晶对近a钦合金低温下变形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直接作用主要是主要表现在:孪生变形自身能产生一定的应变,对增加塑性有一定贡献,但这种作用对合金塑性贡献较小,当孪生变形能够普遍发生时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孪生变形对合金低温变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间接作用方面,即:①调整晶粒取向,缓解应力集中,延缓裂纹的萌生;②促进应变滑移,改变变形局部化倾向,使变形变得较均匀。(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4-03-01)

王新刚,韩强,赵宝华[9](2003)在《稀土高温钼板室温塑韧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高温钼板坯和纯钼板坯经锻造开坯之后进行热轧与交叉换向温轧成 1 0mm的薄板 ,通过研究其高温退火后的室温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稀土高温钼板比纯钼板抗拉强度和延伸率高很多 ,掺杂稀土氧化物能显着地提高纯钼板的室温韧性和再结晶温度。由此探讨了弥散质点二维定向分布对稀土高温钼板微观组织形成和优异室温韧性的作用。弥散质点与位错的交互作用 ,阻碍了晶界沿径向的运动 ,稀土钼板显示出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03年01期)

龚萍[10](2002)在《提高铸态高强度球铁塑韧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Cu、Mo、Sb的试验结果统计,分析了合金元素的偏析特性、形成碳化物能力以及其强化机理,提出采用多元微量合金复合强化生产铸态高强、韧球铁的观点,并在试生产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铸铁》期刊2002年03期)

塑韧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晶合金因具有高的强度、弹性极限、良好的抗腐蚀性和优异的软磁性能等优点而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非晶合金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征,大部分非晶合金在室温往往只有很少的宏观塑性甚至没有塑性,这限制了它在工程材料领域的应用。因此,开发具有塑韧性的非晶合金以及研究产生塑韧性的内在机理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Zr基非晶合金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高温熔体和过冷液相区的脆性参数与塑性之间的关联;通过具有正混合热元素的添加,研究相分离和β弛豫对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相分离和形变诱导纳米晶化与Zr基块体非晶合金塑韧性的关联性。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为了探索块体非晶合金的塑韧性的起源,利用表征非晶形成液体的物理量,研究了非晶形成液体的过热熔体的性质以及强脆转变、弛豫、结构等与塑性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过热熔体在T/TL= 1(T:温度,TL:液相线温度)处的斜率与合金的塑性成负相关的关系;基于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的51种非晶合金在玻璃转变温度处的脆度(m)值,发现非晶合金的塑性(ε)与其熔体脆度间存在着正相关的指数关系:ε=92exp[-73/(m-15)]。通过将高温熔体与过冷液相区的性质用强脆转变相联系,进一步发现塑性与强脆转变温度成负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弛豫理论来解释,即玻璃形成液体的强脆转变程度与α弛豫、β弛豫的结构单元差异成负相关的关系,强脆转变程度越高,α弛豫、β弛豫的结构单元差异越小,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合金的塑性与α弛豫、β弛豫的结构单元相差成度成正相关的关系,α弛豫与β弛豫的结构单元相差越大,合金的塑性越高,反之亦然。(2)以Zr-Cu-Al体系为基础,通过添加与Cu具有正混合热的Mo元素,制备出了压缩塑性达到20%以上,抗压强度大于2500 MPa并伴有明显加工硬化的Zr50Cu41.5A15.5MO3块体非晶合金。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该合金具有相分离的特征,存在富Cu和富ZrMo两种区域。动态机械分析谱表明,随着Mo的添加合金出现明显的β弛豫。这两种物理机制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合金在室温具有大的压缩塑性。(3)在Zr-Cu-Al体系中,通过调整ZrCu比例以及添加微量Nb元素,制备出了具有不同塑性的Zr-Cu-Al-Nb块体非晶合金。其中,Zr50Cu44Al55Nb05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超过40%,断裂韧性达到151MPam。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该合金在铸态时发生了相分离,形成了富ZrAl和富Cu两个区域。同时,该合金在变形过程中的剪切带周围以及剪切带中均有5 nm以下的纳米晶析出。变形诱导的纳米晶可以降低剪切带的不稳定性,诱发多重剪切带的出现,从而导致合金塑韧性的提高。(4)通过添加Mo、Nb、Fe、Co等多种元素,并调整ZrCu比例,在Zr54.75Cu21.15Fe4.7A19.4Nb6CO3MO 1块体非晶合金发现了两步加工硬化现象。该合金在塑性变形~5%处发生第一段加工硬化,在该阶段剪切带周围发生了相分离,析出了的第二相非晶;塑性变形超过5%后,发生了形变诱导的纳米晶化导致的第二阶段加工硬化。在两步加工硬化作用下,该合金获得了具有20%以上的室温压缩塑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韧性论文参考文献

[1].万响亮,胡锋,成林,黄刚,张国宏.残留奥氏体对微纳贝氏体钢塑韧性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9

[2].王拓.锆基非晶合金塑韧性与物性、结构不均匀性的关联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3].罗海文,胡斌.高位错密度诱发超高强度和高塑韧性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8

[4].惠希东.块体非晶合金的塑韧性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2017

[5].易敏,王国栋,陈涛,王立峰,佟倩.回火温度对Si-Mn低碳贝氏体钢塑韧性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2

[6].张晓昱,欧阳杰,柯浩,孙涛,唐丽英.T91钢长时高温运行后塑韧性变化趋势研究[J].热力发电.2012

[7].李虎田,郭建亭,叶恒强.NiAl及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改善室温塑韧性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

[8].范承亮.显微组织和间隙元素对近α钛合金低温塑韧性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9].王新刚,韩强,赵宝华.稀土高温钼板室温塑韧性研究[J].稀有金属.2003

[10].龚萍.提高铸态高强度球铁塑韧性的研究[J].现代铸铁.2002

论文知识图

合金钢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冲击断口形貌...由表面到芯部的塑韧性Fig.3Plast...号(a)和3号(b)试验钢的析出物TEM形貌4不同冷却方案对塑韧性的影响Fi...非晶合金在不同退火温度下...1固溶温度对实验钢强度(a)与塑韧

标签:;  ;  ;  ;  ;  ;  ;  

塑韧性论文_万响亮,胡锋,成林,黄刚,张国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