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机械能损失公式的扩展和简化

碰撞机械能损失公式的扩展和简化

一、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公式的推广及简化(论文文献综述)

柏航[1](2021)在《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文中指出麦克斯韦在1859年的报告中首次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气体动理论的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理学的定律都是统计的”这一伟大思想。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在物理学上促成了统计物理的诞生,在哲学上让机械自然观发生了动摇,促使一些科学家重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法则。事实上,统计力学的诞生不仅由于杰出人才,也与当时科学的背景紧密相关。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起源关系甚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是统计力学诞生的重要知识基础。研究热力学发展和统计思想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计力学的诞生。本文基于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位关键人物的论文、着作等原始文献、一些围绕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以及其他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着作,对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简要描述,分析了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变化,澄清了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探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程。作为统计力学的主要数学背景,概率论和统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基于概率论的发展,统计物理学拥有了数学工具。第二,分析人类对热本质概念的理解的变化,尤其是热质说是如何变为热运动说的,又是如何与能量概念相结合的。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历程。通过研究发现,学界长期以来未将伦福德的热理论中“相对的”特点表现出来,因而对其理论的意义产生了误解。第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建立,分析力、活力、功、能量、能率、功率等概念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以及热力学定律的提出与热力学建制的紧密联系。可以认为,技术实践中的工人为热力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针对能量的讨论,是“同时发现”的典型例证,亦是抛弃旧的热本质概念的必要因素。第四,就气体动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回溯麦克斯韦伟大的历史成就,思考科学共同体对一个新观点的接纳需要哪些条件。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精英科学家的观念转变而变化。第五,回顾整篇文章,对一些埋藏在其中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另外,就自己关于科技史研究的方法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从中可以发现,相比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可有可无的。

张佳颖[2](2021)在《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像是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十分重视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图像问题解决即学生进行图像表征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图像表征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形式,本质也是思维的外显表现。提高学生图像表征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解决物理问题、促进思维发展。为了解高三学生图像表征现状、提高其图像表征能力,笔者对学生图像表征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有关物理表征理论、思维理论等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图像表征过程划分为知觉物理图像、掌握和分析物理图像以及灵活运用物理图像三个阶段。随后与专家、教师讨论选出10道力学函数图像问题编制成测试卷对S市某学校300名高三学生进行测验调查。回收试卷后,对三个表征阶段的正答率进行统计以了解学生图像表征过程的整体情况;分析学生各个题目的作答过程,同时针对每道题目不同作答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最终结合20名一线教师访谈总结学生在图像表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述分析表明:(1)高三学生在力学图像表征过程中整体表现一般。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知觉图像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图像描述的运动过程,建构物理模型,但不能灵活运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2)学生在图像表征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知觉物理图像阶段不能准确提取函数图像要素、理解图像物理意义;在掌握和分析图像阶段存在消极的思维定势、模型建构能力不足;在灵活运用物理图像阶段难以对函数图像进行严密地推理、不能根据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问题表征方式、画图能力较差。(3)学生对图像表征功能的应用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将函数图像视为数学工具,不善于利用图像表征在挖掘隐含信息、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等方面的功能。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图像表征意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表征方式;(2)深入挖掘图像物理意义,提高学生知觉图像能力;(3)基于图像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生掌握和分析图像能力;(4)重视图像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图像能力。

张雨欣[3](2021)在《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旋风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维护费用低、除尘效率较高等优点,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旋风分离器主要工作原理是含尘气体进入分离器后旋转运动,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器壁,随后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灰斗被捕集,从而实现颗粒物的分离。但由于气流在分离器内旋转速度较大且受到分离器结构的限制,气流和器壁的摩擦以及动能耗散等都会造成旋风分离器压降较大。目前针对旋风分离器性能优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结构优化设计等手段保效降阻,但针对其压降产生、组成和空间分布等机理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建立了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模型,并研究其组成、占比和空间分布,探究湍流和壁面粗糙度这两个关键参数对能量耗散的影响规律。首先,建立能量耗散模型,确定雷诺应力模型作为湍流模型,标准壁面函数和非平衡壁面函数分别作为圆管和旋风分离器近壁面处理方法以及各部分能量耗散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其次,验证模型,通过将模拟数据分别与圆管压降经验数据和旋风分离器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最后,研究能量耗散机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湍流和壁面粗糙度情况下流场和能量耗散的变化,探究湍流和壁面粗糙度对能量耗散的影响。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由粘性耗散、湍流能量产生和湍流扩散三项组成,粘性耗散和湍流能量产生是能量耗散的主要来源,占比均在50%左右;(2)从空间分布来看,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主要集中在壁面和溢流管底部至筒体中间位置;(3)湍流强度增大使得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增大,湍流能量产生占据主导;从空间分布来看,分离器能量耗散分布延伸至溢流管下端和筒体内部;(4)壁面粗糙度增大使分离器能量耗散减小,湍流能量产生成为分离器能量耗散的关键,空间分布上分离器内的能量耗散更集中于壁面。研究完善了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理论,能够为分离器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张雅丽[4](2021)在《高中物理动量问题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指出动量知识作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把金钥匙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领域,还适用于微观领域。由于动量知识在物理学科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部自2017年将动量纳入高考必考内容。物理必考内容中动量的加入拓宽了力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大了高考在动量方面的考察力度,这就对高中物理教师在传授动量相关知识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或方法也成为高中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采取学习进阶教学策略,以科学探究的方法为指导,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进阶过程,最终达到对动量、冲量概念的深刻理解;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系统的选取以及内力外力的区分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基本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相关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学习进阶和动量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中尚未有关于完整的动量知识体系的学习进阶及将进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因此确定研究方向。其次,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理论、螺旋式上升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接着,结合文本分析法,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教材为主要依据,梳理动量相关知识;与一线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动量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学科知识的内部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详细构建动量整体的进阶层级。然后,以最近发展区等理论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基于学习进阶教学策略,分别对“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教学设计,以凸显动量的学习进阶过程。最后,采用实验法,选择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实验,测试学习进阶策略的效果,设计前测、后测试卷,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学习进阶策略能让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和规律理解得更深刻,且在灵活运用上,也更胜一筹,是一种可行的教学策略。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一线高中物理教师在动量知识教学的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何鑫龙[5](2021)在《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内部流场能耗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非全周开口滑阀是液压控制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滑阀,其典型结构特征是在阀芯凸肩圆周方向布置大小、形状各异的沟槽,这其中U形节流槽因结构工艺简单、可实现丰富多变过流面积曲线、流量调节范围宽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工程实践中,由于U形节流槽存在阀口迁移、流量滞环、空化流动等现象,增大了阀口结构设计及阀口流量特性准确预测等问题的困难性,这些现象与节流槽滑阀内部能耗机理紧密相关。随着低能耗节能型阀口技术发展要求,需从流场内部参数分布深入探究节流槽非全周阀口结构与其能耗机理间的关联性。本文以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为例,基于场协同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U形节流槽滑阀内部流场能耗机理展开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综述了非全周节流槽滑阀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场协同理论研究现状;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流量系数确定方法以及两种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过流面积计算方法,得到了两种过流面积计算方法下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的流量系数。第三章,对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流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和网格无关性检验。第四章,运用场协同理论,从流场速度与速度梯度间的协同性、机械能耗散分布方面入手,探究不同阀口开度、不同液流流向时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内部能耗机理及演化过程,揭示流量系数产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何恩阳[6](2020)在《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科技经济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对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拥有了更高的标准。那么,对于这些优秀学生的选拔必然需要一套科学、客观、高效的评价方法。高考和物理竞赛试题在对学生考核上,要求和目的是一致的,竞赛是对高考的拔高和拓展。学科竞赛试题命制旨在引领学生打开眼界以及帮助学生建立质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同时拓展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对常规教学高考试题的有效补充。对于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考核来说,有着两项重要的考试评价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考,他面向于所有完成高中教学任务的学生,对学生各个物理分支的知识掌握、综合和应用进行考察。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简称物理竞赛,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解题方法更加综合,难度相比于高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在选拔出在物理学科领域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方面有着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主要针对热爱物理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层次水平较高的优等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尖子学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物理学科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重要体现。关于这两项考试的研究,首先从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入手,首先逐一分析2015年——2018年物理高考和竞赛初赛、复赛的试卷真题,包括物理情景、相关知识点、解题思路,从中可以了解这两类试题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然后再从力学知识所占的比例、知识点、题型特点等综合比较这些题各自的题型特点。第二个层面的比较研究在于基于认知发展结构的视角分析试题的复杂性和对物理相关知识、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具体实施过程在于将高考和竞赛试题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分类解析,从而得到认知发展和试题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高考和竞赛试题考察的异同点。通过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得出恢复全国卷近年来的物理高考和物理竞赛的发展特点和改革趋势,并希望能为实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李田法[7](2020)在《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能耗优化与高速运动步态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腿足式机器人是移动机器人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腿足式机器人在很多方面都比轮式机器人更具优势,例如腿足式机器人具有更优越的动态平衡性和崎岖路面适应性。近年来,伴随仿生学和人工智能的长足发展,腿足式机器人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运动能耗优化、高速运动步态等方面仍然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腿足式机器人主要有电机驱动、液压驱动和气压驱动三大类。其中由于电机驱动结构形式简单、控制方式单一,受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青睐。电机驱动采用锂电池供电,伴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困扰着电机驱动机器人的续航问题也将渐渐解决。本文基于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自研的电机驱动单腿机器人以及在开源动力学软件Webots中搭建四足机器人模型,以优化能源消耗和高速运动步态为目标,开展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在高速运动速度下的能耗优化的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自研的电机驱动单腿机器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单腿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推导分析。介绍了支撑整个单腿运动的实时控制系统以及实时通信协议。2.基于弹簧倒立摆模型,提出了可以适应四足机器人高速运动的高速对角小跑步态(Flying Trot)。与对角小跑步态相比,高速对角小跑步态在摆动相和支撑相之间添加了两个腾空相。在开源动力学软件webots中,对提出的高速对角小跑步态进行了仿真验证。3.基于对电机内部定子、转子和减速器的研究分析,建立了四足机器人能量模型。为了适应高速对角小跑步态的要求,分别提出了基于随机线性补偿问题(SLCP)的类椭圆足端轨迹规划和基于仿生研究的足端运动轨迹规划。4.基于本文提出的两种足端轨迹,分别适应性的设计了基于正弦脉冲力的高速运动控制器和基于能量均衡的关节力矩再分配的高速运动控制器。并对两种运动控制器分别在四足机器人模型和单腿机器人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

张进学[8](2020)在《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运用自制教具进行物理教学开始逐渐受到很多一线教师及教育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以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现状为依托,提出了可供高中一线物理教师参考的自制教具设计策略及实施案例。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运用自制教具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测量和评价。通过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和分析,笔者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自制教具设计策略和实施案例,用以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对该校的自制教具教学现状做出改善。同时希望为高中一线物理教师提供参考。设计策略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基本方法,有效制作教具;2、教师彼此共享,充分利用教具资源;3、师生共同制作,重视教具根本。详细的实施案例两个:一个是人教2003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另一个是人教2003版选修3-3第一章第四节《碰撞》。为了测量和评价运用自制教具与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选取了其中一个实施案例《牛顿第一定律》进行了教学实践。笔者采用比较法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通过过程评价说明运用自制教具并使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运用自制教具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枯燥知识的转化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最终的结果评价中,笔者对两个班测试卷的得分情况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出实验班的总得分以及单个方面的得分情况均高于对照班。同时对四个方面的得分情况利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运用自制教具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和记忆,同时搜集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自制教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笔者认为本文针对所执教学校的自制教具教学现状提出了改善策略和实施案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研究方法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可供高中一线物理教师参考使用。

冀航[9](2020)在《换热管流体诱导振动的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流体诱导振动是流体横掠传热元件时诱发振动的现象,其成因多样,但大都没有指明具体的适用范围。据经验总结出诱导振动不稳定性判据的速度机理和位移机理,二者却又缺乏良好的统一。此外,振动极易对设备造成多种形式的破坏,而GB/T 151-2014中仅给出了临界流速的通式,无法判断振动破坏的具体类型。因此,明确诱导振动的形成与作用机理,分析传热元件的受力情况及动力学特性,可为诱导振动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运用理论分析方法阐述了换热器内流体诱导振动的成因,总结了不同成因解释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并给出与临界流速相关的防振依据。针对诱导振动不稳定性速度机理与位移机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诱导振动过程基于阻尼的不稳定性判据,创新性地提出“负阻尼”条件下的物理意义及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合Routh判据,给出了更高阶振动系统不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并以二阶振动系统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根据换热器内管束的支撑条件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将部分换热管简化为单跨梁进行受力分析,分别求解了不同区域管束的最大弯曲应力点,最大静挠度以及剪切应力。依据换热元件可能发生破坏的情况,分别建立了疲劳临界流速、碰撞临界流速、剪切临界流速这三种临界流速的计算方法,并对临界流速表达式中频率比与动力放大系数进行了分析,最终获得了换热器的防振安全判据。此外,还利用线性损伤理论对换热管的疲劳寿命进行了估计。从换热管单自由度振动方程入手,结合Simulink仿真计算了各项动力学参数的响应。将该方程与RLC电路方程进行对比,建立了力学参数和电学参数的对应关系,并从能量传递与耗散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分析。利用Simulink建立了同时适用于振动系统与RLC系统的仿真模型,给出了各个模块参数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通过与精确值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该方法为振动系统动力学响应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振动系统可运用与之模块参数相同的RLC系统来等效。建立了分布参数系统单跨换热管的动力学模型,求解了不同支承条件自振频率和振型,并分析了部分参数的动力学响应。将单跨管动力学模型推广到多跨管,运用广义坐标法及Rayleigh法分别求解了不同跨距、不同支撑条件的多跨管固有频率,为防振设计中改变固有频率的方法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最后,利用机械系统中各力学元素导纳和阻抗的串并联关系,建立了多跨换热管动力学模型的等效机械回路,代入力-电参数间的对应关系,则可再次将多跨换热管的振动模型与RLC系统进行等效。

余克梅[10](2020)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时掌握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而高三物理复习中知识点数量多、联系强,要提高复习效率,就要解决碎片化问题。单元教学设计,围绕少数核心概念展开,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对于梳理碎片化知识、促进教学整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导图围绕关键词展开,能够展现众多复杂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单元设计的内涵不谋而合。《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节的习题常常结合力与运动等知识,综合性较高、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以《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节为例,研究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三物理复习中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读与整理,基于“ADDLE”模型确定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的流程图,并探究了思维导图与单元复习整合的教学策略。然后以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节的内容为例,用思维导图梳理出了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进行了单元复习的教学设计并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选择了某重点高中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实验班采用了单元复习教学,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建构、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复习教学。实践后,结合单元检测卷、态度调查问卷以及对师生的访谈等方面对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本文的结论有以下三点内容:1、学生通过绘制概念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建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碎片化问题;2、通过思维导图确定解题步骤,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更快地明确解题方向,提高复习效率。3、将思维导图应用在高三物理单元复习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教师的复习课教学提出了教学建议:1、要从整体出发,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发散学生的科学思维。2、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归类整理。

二、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公式的推广及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公式的推广及简化(论文提纲范文)

(1)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统计思想
    1.1 统计的起源及其局限
    1.2 概率论如何到数理统计?
    1.3 传统物理学研究中的统计行为
第二章 热质说的建立和毁灭
    2.1 近代早期对热的研究
    2.2 伦福德和他的热理论
    2.3 伦福德之后的热质说
第三章 技术看上去引导了科学
    3.1 瓦特于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3.2 卡诺于蒸汽机发展的意义
    3.3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扶持
第四章 能量与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活力”之争是语义之争还是事实之争?
    4.2 什么是“功”?
    4.3 能量转化——不同形式有着同一本质
    4.4 转化的能量是守恒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5.1 卡诺定理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矛盾
    5.2 两个汤姆逊
    5.3 “第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
    5.4 “反常”的科技——热力学建立过程的反思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研究
    6.1 早期气体动理论
    6.2 气体动理论的复兴
    6.3 《气体动理论的图景》
第七章 早期热力学研究的深层意义
    7.1 经典热力学与气体动理论的关系
    7.2 热究竟应当被怎么看待?
    7.3 统计与统计力学关系的哲学思考
    7.4 科学家贡献的判定标准初探
    7.5 科学研究的方法刍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课程标准对学生图像表征能力的重视
        1.1.2 高考对图像问题的考查增加
        1.1.3 图像表征有利于实现物理问题解决
        1.1.4 图像表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1.2 图像表征研究现状
        1.2.1 物理问题表征研究现状
        1.2.2 物理图像表征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物理图像
        2.1.1 物理图像界定
        2.1.2 物理图像统计
    2.2 物理图像表征
        2.2.1 物理问题表征
        2.2.2 物理图像表征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信息加工理论
        2.3.2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2.3.3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3 力学图像表征过程分析
    3.1 图像表征过程分析说明
    3.2 图像表征过程阶段划分
        3.2.1 知觉物理图像阶段
        3.2.2 掌握和分析物理图像阶段
        3.2.3 灵活运用物理图像阶段
    3.3 学生图像表征典型案例分析
4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
    4.1 测验调查
        4.1.1 测验目的及对象
        4.1.2 测验编制
        4.1.3 测验实施
        4.1.4 测验评价
    4.2 测验调查分析
        4.2.1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整体分析
        4.2.2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过程分析
        4.2.3 调查结论
    4.3 教师访谈调查
        4.3.1 访谈目的
        4.3.2 访谈对象选取
        4.3.3 访谈提纲设计
        4.3.4 访谈结果分析
5 提高学生图像表征能力的教学建议
    5.1 培养学生图像表征意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表征方式
    5.2 深入挖掘图像物理意义,提高学生知觉图像能力
    5.3 基于图像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生掌握和分析图像能力
    5.4 重视函数图像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图像能力
6 结论与展望
    6.1 调查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测验试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
    1.4 论文提纲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旋风分离器基本原理
        2.1.1 结构构造和流体流动
        2.1.2 性能参数
    2.2 能量耗散研究
    2.3 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研究
        2.3.1 理论研究
        2.3.2 实验研究
        2.3.3 模拟研究
        2.3.4 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优化研究
第三章 实验设置及模拟方法
    3.1 实验设置
        3.1.1 实验平台
        3.1.2 测量方法
    3.2 数值仿真设置
        3.2.1 湍流模型选择
        3.2.2 网格划分与验证
        3.2.3 求解条件设置
        3.2.4 边界条件设置
        3.2.5 计算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模型
    4.1 流场计算模型
        4.1.1 模型建立假设前提
        4.1.2 模型控制方程
        4.1.3 模型壁面设置
        4.1.4 模型粗糙度定律
    4.2 能量耗散模型
        4.2.1 层流模型
        4.2.2 湍流模型
    4.3 模型验证
        4.3.1 圆管层流验证
        4.3.2 圆管湍流验证
        4.3.3 旋风分离器湍流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湍流对流场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分析
    5.1 湍流对圆管流场的影响
        5.1.1 压降分析
        5.1.2 流场分析
    5.2 湍流对圆管能量耗散的影响
        5.2.1 能量耗散组成和占比分析
        5.2.2 能量耗散空间分布分析
    5.3 湍流对旋风分离器流场的影响
        5.3.1 压降分析
        5.3.2 流场分析
    5.4 湍流对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的影响
        5.4.1 能量耗散组成和占比分析
        5.4.2 能量耗散空间分布分析
    5.5 湍流对旋风分离器除尘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壁面粗糙度对流场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分析
    6.1 壁面粗糙度对圆管流场的影响
        6.1.1 压降分析
        6.1.2 流场分析
    6.2 壁面粗糙度对圆管能量耗散的影响
        6.2.1 能量耗散组成和占比分析
        6.2.2 能量耗散空间分布分析
    6.3 壁面粗糙度对旋风分离器流场的影响
        6.3.1 压降分析
        6.3.2 流场分析
    6.4 壁面粗糙度对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的影响
        6.4.1 能量耗散组成和占比分析
        6.4.2 能量耗散空间分布分析
    6.5 壁面粗糙度对除尘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高中物理动量问题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 螺旋式上升理论
    2.3 信息加工理论
第3章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问题进阶阶层建构
    3.1 学习进阶定义
    3.2 学习进阶策略
    3.3 阶层构建依据
        3.3.1 物理课程标准
        3.3.2 人教版物理教材
    3.4 构建进阶阶层
第4章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问题教学设计
    4.1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教学设计
        4.1.1 教材分析
        4.1.2 学情分析
        4.1.3 设计思路
        4.1.4 教学过程
        4.1.5 教学反思
    4.2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4.2.1 教材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设计思路
        4.2.4 教学过程
        4.2.5 教学反思
    4.3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4.3.1 教材分析
        4.3.2 学情分析
        4.3.3 设计思路
        4.3.4 教学过程
        4.3.5 教学反思
第5章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教学实验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过程
        5.4.1 准备阶段
        5.4.2 具体实施
        5.4.3 数据分析
    5.5 研究结果
        5.5.1 前测结果分析
        5.5.2 后测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5)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内部流场能耗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非全周开口滑阀研究现状
        1.2.1 非全周开口滑阀阀口形状
        1.2.2 非全周开口滑阀研究进程
    1.3 场协同研究现状
        1.3.1 换热场协同理论
        1.3.2 流场场协同理论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流量系数研究
    2.1 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结构特征及流量系数计算方式
    2.2 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过流面积计算方法
        2.2.1 等效过流面积计算方法
        2.2.2 最小过流面积计算方法
    2.3 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流量系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流场计算模型验证及网格无关性检验
    3.1 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3.1.1 多相流选择
        3.1.2 混合均相流模型主要方程
        3.1.3 湍流模型选用
        3.1.4 空化模型选用
        3.1.5 Fluent壁面函数概述
        3.1.6 Fluent求解离散方程算法概述
    3.2 单节U形节流槽阀口数值模拟分析
        3.2.1 三维建模
        3.2.2 网格划分
        3.2.3 计算边界条件与设置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 网格无关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流场能耗分析
    4.1 湍流流动的场协同模型
        4.1.1 湍流流动的场协同原理
        4.1.2 机械能耗散原理
    4.2 数值模拟的场协同分析
        4.2.1 场协同理论分析槽内流阻
        4.2.2 流出方向流场能耗分析
        4.2.3 流入方向流场能耗分析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科研实践

(6)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物理教学课程改革历史进程
        1.2.2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发展沿革
        1.2.3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开展和推广情况
    1.3 关于高考(物理部分)和物理竞赛的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意义
        1.5.1 有助于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1.5.2 有助于指导高中物理教学
        1.5.3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研究的方法
        1.7.1 知识体系的研究
        1.7.2 认知结构的研究
2 试卷的知识体系研究
    2.1 试卷真题解析
        2.1.1 全国卷高考物理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2.1.2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预赛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2.1.3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2.2 试题分类总结
        2.2.1 试题的力学知识比重和涉及知识模块的比较分析
        2.2.2 试题的题型总结
3 试卷的认知结构分类研究
4 研究发现和对物理教学的建议
    4.1 基于高考和物理竞赛对比研究的发现
        4.1.1 力学部分知识体系
        4.1.2 认知结构分类
    4.2 对于物理学习和教学的建议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能耗优化与高速运动步态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四足机器人驱动方式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腿足式机器人步态规划及能耗研究现状
        1.3.1 步态规划的研究现状
        1.3.2 能耗优化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分布
第二章 电机驱动单腿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电机驱动单腿平台集成
        2.2.1 单腿机械设计
        2.2.2 高带宽通信协议EtherCAT
        2.2.3 高实时性系统的搭建
    2.3 单腿运动学模型
    2.4 单腿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高速对角小跑步态控制
    3.1 引言
    3.2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模型
    3.3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对角小跑步态设计
    3.4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高速步态设计
    3.5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步态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能量模型及足端轨迹优化
    4.1 引言
    4.2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的能量模型分析
        4.2.1 电机驱动关节能量模型分析
        4.2.2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能量模型分析
    4.3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足端轨迹规划
        4.3.1 类椭圆足端轨迹规划
        4.3.2 仿生足端轨迹规划
    4.4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足端运动轨迹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的能耗优化控制
    5.1 引言
    5.2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关节柔顺控制
        5.2.1 基于正弦脉冲力的柔顺控制
        5.2.2 基于能量均衡的关节柔顺控制
    5.3 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柔顺控制器设计
        5.3.1 基于非线性补偿问题和正弦脉冲力的柔顺控制
        5.3.2 基于能量均衡和仿生足端轨迹的柔顺控制
    5.4 电机驱动单腿实验以及四足机器人仿真
        5.4.1 电机驱动单腿实验
        5.4.2 四足机器人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教具
        2.1.2 自制教具
    2.2 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3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三章 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
        3.2.2 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
第四章 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策略及实施案例
    4.1 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4.1.1 掌握基本方法,有效制作教具
        4.1.2 教师彼此共享,充分利用教具
        4.1.3 师生共同制作,重视教具根本
    4.2 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4.2.1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4.2.2 以《碰撞》为例
第五章 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5.1 实验对象的选取与变量分析
        5.1.1 实验对象的选取
        5.1.2 实验变量分析
    5.2 实验过程评价
    5.3 实验结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换热管流体诱导振动的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流体诱导振动研究现状
        1.1.1 流体诱导振动成因的研究现状
        1.1.2 流体诱导振动不稳定性研究
    1.2 管束振动失效的研究现状
        1.2.1 疲劳失效的判断标准
        1.2.2 流体诱导管束振动失效研究
        1.2.3 减振措施与设计优化
        1.2.4 疲劳寿命估计
    1.3 振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1 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固有特性研究现状
        1.3.2 振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流体诱导振动成因及不稳定性研究
    2.1 流体诱导振动成因
        2.1.1 涡旋分离
        2.1.2 湍流抖振
        2.1.3 声共鸣
        2.1.4 流体弹性激振
        2.1.4.1 临界流速的推导
        2.1.4.2 临界流速影响因素及防振分析
    2.2 流体弹性激振不稳定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不稳定性准则
        2.2.2 基于阻尼的稳定性判据
        2.2.3 负阻尼与稳定性关系
        2.2.4 振动系统稳定性判断的一般形式
    2.3 小结
第3章 换热管振动受力分析及防振设计判据
    3.1 振动破坏的危险点受力分析
        3.1.1 管板与第二块折流板跨距处的换热管受力分析
        3.1.2 在两块折流板之间的换热管受力分析
        3.1.3 在U型折弯处的换热管受力分析
    3.2 换热管防振安全设计判据
        3.2.1 疲劳临界流速
        3.2.2 碰撞临界流速
        3.2.3 剪切临界流速
        3.2.4 临界流速通式
    3.3 换热管振动安全判据及疲劳寿命估计
        3.3.1 对数衰减率和激振频率对放大系数的影响
        3.3.2 换热管疲劳寿命估计
    3.4 小结
第4章 换热管单自由度振动特性分析
    4.1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动力学模型
        4.1.1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方程
        4.1.2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方程求解
    4.2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振动模型的仿真研究
        4.2.1 Simulink简介
        4.2.2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振动系统的仿真计算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仿真研究
        4.3.1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数学模型
        4.3.2 换热管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仿真计算
ω_0时换热管有阻尼受迫振动仿真计算'>4.3.2.2 激振频率ω>ω_0时换热管有阻尼受迫振动仿真计算
        4.3.2.3 激振频率ω=ω_0时换热管有阻尼受迫振动仿真计算
        4.3.3 换热管有阻尼受迫振动仿真结果分析
    4.4 换热管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与RLC系统对应
        4.4.1 换热管单自由度受迫振动方程与RLC电路方程比较
        4.4.2 换热管单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等效RLC系统的仿真模型
        4.4.3 RLC系统仿真结果及模型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单跨换热管分布参数模型振动特性分析
    5.1 单跨换热管分布参数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2 单跨换热管的自振频率和振型
        5.2.1 简支边界条件
        5.2.2 悬臂边界条件
    5.3 单跨换热管的动力响应分析
        5.3.1 几何坐标与广义坐标变换
        5.3.2 振型叠加法原理
        5.3.3 单跨换热管无阻尼受迫振动的动力响应分析
        5.3.3.1 简支及悬臂支撑条件振型质量与振型力计算
        5.3.3.2 单跨简支支撑换热管无阻尼受迫振动动力响应分析
        5.3.4 单跨换热管有阻尼受迫振动的动力响应分析
        5.3.4.1 方程解耦
        5.3.4.2 等效阻尼计算
        5.3.4.3 单跨换热管有阻尼受迫振动的位移响应计算
    5.4 小结
第6章 多跨换热管振型和固有频率求解
    6.1 多跨换热管振型方程建立
    6.2 不同边界条件下多跨管自振频率特征方程
        6.2.1 两端固支条件
        6.2.2 一端固支一端简支条件
        6.2.3 两端简支条件
    6.3 多跨换热管固有频率计算
        6.3.1 n等跨两端简支换热管受力分析
        6.3.2 多跨换热管固有频率的变分提法
        6.3.3 Rayleigh法近似求解n等跨简支换热管一阶固有频率
        6.3.4 Rayleigh法近似求解固支—简支多跨管的一阶固有频率
        6.3.5 实例计算
    6.4 机械系统的等效电路
        6.4.1 机械元素的导纳与阻抗
        6.4.2 机械导纳的串并联连接
        6.4.3 机械振动系统的等效回路
    6.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0)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教学中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的需求
        三、思维导图的作用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实验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第二节 思维导图的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节 思维导图与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的研究动态
        一、思维导图与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动态
        二、思维导图与复习课的研究动态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思维导图与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的整合设计
    第一节 整合依据
        一、单元复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的特点
        三、思维导图的优势
    第二节 单元复习的教学流程图
    第三节 教学设计步骤
        一、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步骤
    第四节 整合策略
        一、用思维导图梳理核心概念
        二、用思维导图编制教学流程图
        三、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复习
    第五节 单元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问题串
        二、创设情景
        三、引入物理学史
        四、整体规划课堂练习题
第四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动量守恒定律》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核心概念提取
        三、学生学情分析
    第二节 《动量守恒定律》的整体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二、设计单元学习计划
        三、编制教学流程图
    第三节 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一、明确主题核心概念
        二、分析重要概念,构建思维导图的框架
        三、解析重要概念,细化思维导图的分支
        四、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
第五章 实践研究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践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教学实施
    第二节 效果分析
        一、单元检测卷分析
        二、问卷结果分析
        三、学生访谈分析
        四、教师访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促进概念结构化
        二、单元教学的方式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节 教学建议
        一、从整体出发,重视思维引导
        二、选择典型例题,注重归纳整理
    第三节 论文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基础检测题
    附录3: 课堂练习题目汇总
    附录4: 动量定理专题的教学过程
    附录5: 动量守恒定律专题的教学过程
    附录6: 学生的月考成绩
    附录7: 《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检测卷
    附录8: 学生检测卷成绩
    附录9: 高三物理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态度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公式的推广及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D]. 柏航. 山西大学, 2021(12)
  • [2]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D]. 张佳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旋风分离器能量耗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D]. 张雨欣. 兰州大学, 2021(09)
  • [4]高中物理动量问题学习进阶研究[D]. 张雅丽.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单节U形节流槽滑阀内部流场能耗机理分析[D]. 何鑫龙.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D]. 何恩阳. 西南大学, 2020(05)
  • [7]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能耗优化与高速运动步态规划研究[D]. 李田法. 山东大学, 2020(02)
  • [8]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张进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换热管流体诱导振动的动力学分析[D]. 冀航.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10]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D]. 余克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碰撞机械能损失公式的扩展和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