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外交论文_陈斯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主义外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想主义,外交,美国,现实主义,民主党,民族自决,尼赫鲁。

理想主义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陈斯凡[1](2017)在《尼赫鲁外交思想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辩证分析法以及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尼赫鲁所具有的外交思想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理清尼赫鲁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所在,分析形成这种外交思想的多方面因素,最后,得出尼赫鲁的外交思想对冷战中和冷战后对印度外交的影响。论文总体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尼赫鲁外交思想中两面性的叁个具体体现。从具有理想主义的不结盟政策、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地区强权政策、尼赫鲁外交思想两面性的集中体现—中印关系的变迁叁部分展开论述。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尼赫鲁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历史、现实叁个角度分析这种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理论方面,主要是考底利耶主义和宗教普世主义的互动。在印度的对外关系中中始终存在着考底利耶式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宗教普世主义的理想主义思想,这两种思想从孔雀帝国时期的阿育王时代开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尼赫鲁的思想意识里成为指导其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历史方面,长期以来遭受外族的入侵,使得尼赫鲁深刻的了解和平的重要意义,竭力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但同时为了维护印度自身的安全,尼赫鲁也不惜采取强硬的手段构筑印度的安全体系。现实方面,印度在独立初期存在着不利的地区安全环境和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复杂局面。随着印巴分治和西藏回归中国的事实,客观上使得印度在地缘政治层面上处于两面受敌的不利地位,这使得尼赫鲁更加注重印度的周边安全,加紧构筑地区安全体系;冷战双方没有将南亚作为争夺的重点,印度本身也未加入任何一方,这使得尼赫鲁可以处在一种相对超然的地位之上,灵活的运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第叁部分,重点阐述尼赫鲁外交思想的影响。尼赫鲁这种外交思想,在冷战中和冷战后对印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冷战中,尼赫鲁这种外交思想恶化了印度的周边环境,但对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也有一定的有力影响;冷战后,这种外交思想推动了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和解,但也导致了与周边国家的和解的进程大大放慢。总之,本文主要从尼赫鲁外交思想的具体表现、尼赫鲁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尼赫鲁外交思想的影响叁个部分来论述尼赫鲁外交思想中包含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素。从论述中,本文想要证明的是,尼赫鲁外交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成分和现实主义成分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两面性的思想正体现了印度外交关系的矛盾的统一体。(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罗勇[2](2015)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浅析——兼论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理论的两大重要流派,二者在理论渊源及主要观点方面各不相同。理想主义追求崇高的原则和目标,其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为国际关系的原则,主张国际道德及条约规范秩序、公开外交和集体安全体系等。现实主义则以世界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政治为理论内核,认为所有国家都有追求权力或安全最大化的倾向。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不同的观点和哲学立场,在美国鲜活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一方面,理想主义及现实主义二者在美国的外交理念上是对立的;另一方面,二者在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上是统一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美国外交政策与活动。(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赵田园[3](2015)在《后冷战时期韩国对朝鲜的理想主义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北方外交"开始,韩国的对外政策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冷战结束后,韩国以半岛和平统一为目标,积极主动地与朝鲜进行接触,提出了"阳光政策""和平繁荣政策"等南北合作政策,试图推进韩国与朝鲜经济社会的统合。然而,韩国以半岛统一为目标的理想主义外交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其政策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半岛和平统一目标的长期性,韩朝双方巨大的发展差距,朝核问题的愈演愈烈,都给韩国的理想化外交政策增添了阻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金新,刘瑞[4](2014)在《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历史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传统。这一外交传统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即"美国例外论"和"天定命运论"。美国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可分为非进攻型和进攻型两类。按照这两种类型理想主义的相互关系,可以把美国外交史分为叁个阶段,以此考察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发展演变:两类理想主义并行的阶段;两类理想主义冲突阶段;进攻型理想主义为主导的阶段。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传统,至今仍在延续。(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苏娜[5](2013)在《威尔逊理想主义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种主流理论范式,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便是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全面构筑了理想主义理论,他让美国脱离"孤立主义",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中心角色作为毕生追求。首先简要地分析了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思想来源,然后探讨了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基本主张和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30期)

黄雅睿[6](2013)在《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美国建国初以来,美国外交就体现出意识形态考虑、道德色彩与现实利益考虑、权力政治色彩的复杂交织,亦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复杂交织。美国制定外交战略的过程一直是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更好地把握美国外交中复杂交织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美国的外交思维、利益考虑及其内在逻辑,从而对美国的政策动机和现实条件做出准确判断,对于我国制定出明智而灵活的对美外交政策而言十分重要。本文共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概述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从文献资料入手,厘清其历史渊源与理论发展,将其提炼为影响美国外交思维与政策实践的两大要素,并归纳出其各自所包含的核心元素。第二部分包括第叁、四、五章,分别详细分析杰斐逊、威尔逊和小布什叁位总统外交案例,先从美国外交思想史和政策史等史实资料入手,选取并详细阐述叁位总统的外交理念、政策和实践,再剖析在上述叁位总统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实践中,“理想主义”要素与“现实主义”要素在外交理念、外交目标和外交手段叁个层面的各自表现并辨析各层面上的二者关系,试图梳理“理想主义”要素与“现实主义”要素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一致性或变化,提炼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大要素在各任总统外交中相互关系的重要论点。第叁部分为第六章和结论,结合前面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各自特点,进一步从理论上辨析两大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共存于美国外交中,进一步提炼两大要素在外交理念、外交目标和外交手段叁个层面上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最后辩证地得出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一对虽然理念相反却相辅相成、既对立却又统一的有机统一体并倾向于进一步融合的认识。本文认为,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一对内涵有悖、对立又统一的理念要素,分别作用于美国外交的理念层面、目标层面和手段层面,从而形成美国的“理想主义”式的外交理念、外交目标和外交手段以及“现实主义”式的外交理念、外交目标和外交手段,二者在叁个层面上都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美国的“理想主义”并“现实主义”外交。“理想主义”式的外交目标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目标分别代表美国不同的国家利益,共同构成美国外交的根本目标以及要实现的国家利益。同时,“理想主义”式的外交手段和“现实主义”式的外交手段,二者的冲突不是国家利益本身的冲突而是具体外交方式、方法的冲突。无论是杰斐逊、威尔逊还是小布什总统,他们都是同时采取“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手段,有时是以“现实主义”式的外交手段实现理想目标,有时是用“理想主义”式的外交手段实现现实目标,有时则是以“现实主义”的外交手段同时实现美国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具体根据当时不同的情势而各有侧重,但是绝不会完全舍弃其一。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者相互关系的发展大趋势是进一步走向统一而非对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1)

张会龙,赵孟清[7](2012)在《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间寻求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深刻的影响。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此消彼长的特点。实质上,美国是在维持自身全球主导地位的根本目标下,灵活运用两种外交理念,理想为手段,权力为目标,以此寻求短期国家利益与长远全球理想间的巧妙平衡。(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刘煊霖[8](2012)在《从突尼斯与埃及骚乱看美国二战后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兼论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理念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并鲜明地存在于二战后美国外交实践中。如本次美国对突尼斯和埃及动乱的表态就是以理想主义为主导的外交活动,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困境,饱受质疑。但理想主义外交理念不会被抛弃,而将不断发展,继续影响美国和世界的外交实践。(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2年06期)

白迈克,颜培建[9](2011)在《《元史》中外交关系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279年,伴随着忽必烈汗彻底征服南宋,非汉人统治了整个中原地区。同时,在东亚维持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多元体制系统被统一国家所取代。几个少数民族集团,而非汉人,成为社会精英,享有特权。现在"北狄"统治整个中国的事实对传统的儒家世界观提出了挑战。传统认为,中原是文明的中心,由汉人所独专,而非异族的国家和民族。在比(本文来源于《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期刊2011年00期)

李睿[10](2011)在《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论日本民主党上台后对华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9年鸠山政权执政以来,日本开启了民主党执政的新时代。鸠山内阁大幅调整日本对外政策,奉行"友爱"外交理念,推动中日关系一度回暖。但是其继任者菅直人首相上任后,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因素,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以后,日本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导致中日关系跌到历史低点。日本对华外交态度的转变不仅对中日两国,更对整个东北亚安全局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理想主义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理论的两大重要流派,二者在理论渊源及主要观点方面各不相同。理想主义追求崇高的原则和目标,其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为国际关系的原则,主张国际道德及条约规范秩序、公开外交和集体安全体系等。现实主义则以世界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政治为理论内核,认为所有国家都有追求权力或安全最大化的倾向。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不同的观点和哲学立场,在美国鲜活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一方面,理想主义及现实主义二者在美国的外交理念上是对立的;另一方面,二者在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上是统一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美国外交政策与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主义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斯凡.尼赫鲁外交思想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素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罗勇.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浅析——兼论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

[3].赵田园.后冷战时期韩国对朝鲜的理想主义外交[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金新,刘瑞.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历史审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苏娜.威尔逊理想主义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J].学理论.2013

[6].黄雅睿.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7].张会龙,赵孟清.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间寻求平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8].刘煊霖.从突尼斯与埃及骚乱看美国二战后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兼论其面临的现实困境[J].文史博览(理论).2012

[9].白迈克,颜培建.《元史》中外交关系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J].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11

[10].李睿.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论日本民主党上台后对华外交政策的转变[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美国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示意图改变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成为具有代表性和影

标签:;  ;  ;  ;  ;  ;  ;  

理想主义外交论文_陈斯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