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亲亲仁民,万物一体——“四书通讲”之仁爱之道(下)论文

刘强:亲亲仁民,万物一体——“四书通讲”之仁爱之道(下)论文

“四书通讲”(六)

(三)仁者必智

仁者所以能不忧,还与其所达到的智慧境界相关。《论语·里仁》篇第一章就涉及“仁智之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智、仁、勇乃儒家追求的“三达德”,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当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知”时,分明是将“智”之内涵扩充了,提升了,变成了与“仁”相辅相成的一种境界。可谓“仁者必有智,智者必有仁”。甚至可以说,仁即是智,智即是仁。再看《论语·里仁》篇第二章:

本文采用以下首先达到极限状态(抗压强度下降到80%、纵筋屈曲断裂或核心混凝土破坏)的墩柱来确定承载能力。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平稳向好,油气消费量持续增长,表观消费量已经超过6 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7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水平,油气增产稳产对于能源安全十分迫切。大港油田自投入开发以来,已累计生产原油1.85 亿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如何继续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添砖加瓦,是摆在油田开发面前的一道难题。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同上)

此句也可理解为:仁者可以久处约,可以长处乐。仁者不忧,故能安仁;智者不惑,故能利仁。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篇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如此,则仁者不唯有仁德,亦必有智慧。再看《雍也》篇下面一章: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为了评估水分胁迫对各处理番茄的影响,每隔25 d左右用土钻沿着番茄的主茎取土,用烘干法测定各处理番茄根区0~4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每个处理3个重复。

宰我以“仁者是否愚”试探孔子,孔子却答以“仁者必有智”。君子所以“可欺也”,乃因其有仁;所以“不可罔也”,乃因其有智。这与撒旦对耶稣说:“假如你是上帝的儿子,你从山上跳下来,上帝托着你,不使伤你的足。”耶稣却说:“撒旦退去,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何其相似乃尔!再看下面一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政府单位已经实施互联网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农民职业培育工程的监管方面也逐渐转向信息化管理。然而实际上,原有的监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集中业务方面,并没有实现完全有效的管理,使得农民所具备的技术、经验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培育问题,需要创新现有的监管系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丯”甲骨文作。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其构形中划直,三邪划作弯环之势,象以木刻齿形。”[4]徐灏《段注笺》引戴侗说“丯即契也,又作 ,加刀,刀所以契也。又作契,大声。古未有书先有契,契刻竹木以为识,丯象所刻之齿。”所以“丯”的字形当是象在木上契刻以记事,而与草无关。从“丯”取义的字也多与契刻有关,如:、 、害、砉。

此章也是“仁智之辨”。孔子以山水喻仁智,也即君子比德于山水。实则山水、动静、乐寿并非两极对立,而是互为映衬,彼此包容,故在儒家思想中,智慧必是仁德之开显,仁德必是智慧之归宿。换言之,智术小惠、阴谋诡计,皆与智慧无关。一言以蔽之:智在仁中,仁是智之根。无仁不智,无智不仁,二者必相辅而成,相伴而行也。

(四)仁者必勇

或以为仁者必懦弱畏葸,实则不然。窃以为,智、仁、勇“三达德”中,“勇”乃最低位格,其次是“智”,最高是“仁”。故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可知只有勇而未仁者,未有仁而不勇者。同理,如说“智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智”,亦可通。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孔子谓其“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如“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可知孔子所称许之仁者,必有将道德生命置于肉体生命之上的大智大勇。

为何仁者能有勇呢?无他,盖仁者必为道义所驱使也。故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实则见义不为,不唯“无勇”,亦必“无仁”。孟子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章下》)他主张“舍生而取义”,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孟子还说:“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可知“仁者”之勇,绝非匹夫血气之“小勇”,而是志士仁人之“大勇”。“小勇”出于“力”,“大勇”出于“仁”。《庄子·秋水》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唯其如此,才能造就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五)特长不等于仁

既然仁者必兼智与勇,那么,卓越的才能与仁德是何关系?且看孟武伯与孔子的这段对话: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该药加水后呈均匀的糊状,不沉淀,可以饮水。现在农牧区普遍缺少劳动力,如果能实现饮水,有利于该药的推广。

孟武伯问子路、冉求、公西赤是否为仁者,孔子以“治其赋”“为之宰”“与宾客言”诸才能分言之,而仁则未之许。可知在孔子心目中,军事、经济、外交诸才能皆不等于仁。孔子还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更直接把“才”与“德”做了切割。言下之意,“有才无德”比起“无才有德”,离仁的距离不是更近,而是更远!

(六)私德不等于仁

既然才能不等于仁,是否一个人私德很好,就一定是仁者呢?也未必。且看下面这个故事:

此章亦论仁之境界,乍一看似乎与空间无关,细思则发现,其中盖隐含两重对比:一是时间之对比,如“三月”与“日月”,言颜回能久处仁道而其心不惑。一是空间之对比:违者,去也,言由此而向他处去;至者,来也,言由他方而向此处来。“不违仁”,是说颜回居仁不离,以仁为安宅也。“至焉而已矣”,是说其余弟子欲仁求仁,而只能或日或月至于仁也。“三月”言其久,乃安仁之境;“日月”言其暂,乃求仁之貌。仁道本属抽象之价值,而孔子则以时空二维之久暂去来以喻之,赋予仁德以空间效果,遂使仁德之修为有内外、宾主之别。这就是孔子“仁里”或曰“仁宅”的建构,何其高屋建瓴,又何其宏大瑰玮!

平顺县隶属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位于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处于我国由华北平原向第二阶梯过度的前沿,平均海拔高于1000m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0%以上(图1)。全县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河流则有浊漳河,东部的虹霓河、南部宑底河系集东南部山地雨水形成,流域面积均较小[10]。县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平原仅在浊漳河两岸有少量分布[11]。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此一章最为吃紧处在“天下”二字!相比“忠”“清”之德,“恭”“宽”“信”“敏”“惠”在境界上亦并非多高,关键在其能“行于天下”,与“人”和“众”发生关系,也即是将“私德”扩充而为“公德”,普惠天下众生,如此,方可称“仁德”而无愧!

(七)为仁由己

孔子仁学,乃为己之学,此“为”字,既可作介词用,强调为学之方向;亦可作动词用,强调为学之方法,即修己、克己、反己、成己、立己、达己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言既出,真为人类精神世界开一崭新天地!窃以为,“由己”,即“由自”,倒过来即“自由”。故孔子此言,实仁学之“自由”义,亦中国传统文化之“自由”义。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爱诸道,其主体绝非他人,而是自己。故所能达到之程度规模,亦完全在己,而不在人。孔子还说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正如仁心善性皆天赋具足,非由外铄,行道弘仁之进退行止,也不假外求,尽皆由己。此即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此而言,仁学不仅是“为己之学”,更是“自由之学”。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之后臻于大自由境界的生动体现。

(八)仁者能致广大而尽精微

虽曰“为仁由己”,然仁之境界却可“致广大而尽精微”。《论语·雍也》载: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章可谓“仁圣之辨”。前面已说能将恭、宽、信、敏、惠五德“行于天下”则可为仁者,此章子贡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问仁,而孔子竟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以为早已超越仁者,而犹入于圣人之境了!可见必能致广大而后可以言“仁”“圣”。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人”“达人”显然比“爱人”更高一筹。据此可知,孔子之仁学,实乃立己达人、成己成物之学,《周易·系辞上》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正此意也。

孟子的“求放心”,也是将仁比作一“安宅”,而“人心”之“放”,便是“违仁”“去仁”,当知“求”而使“至焉”。就此而言,则“仁宅”亦“心宅”也!后世理学与心学之“心外无理”“心即理”之说,早已在此埋下了种子。

以上是仁德“致广大”的一面,其“尽精微”处更妙不可言。《论语·里仁》篇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皆可见仁德不可须臾或离,须时时用功,刻刻留意,即使颠沛造次,亦必安处于其中,真是极尽精微、间不容发!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可看作是仁德的修养工夫。

更值得注意的是下面一章:

ICME的宗旨是:展示全球数学教育的最新进展;交流全球数学教育问题的相关信息;学习作为学科的数学的最新进展并从中获得启示;大会还颁发国际数学教育的最高奖克莱因奖、弗赖登塔尔奖以及卡斯泰尔诺沃奖.

此章可谓“孔氏顿门”。盖人之所思所欲,有着超越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强大力量,可以移迢远为切近,变不能为可能,佛家所谓“愿力无边”,亦是此意。朱熹《集注》说:“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这说明,仁德之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在仁心发动的一瞬间,每一个道德主体都是仁者。“我欲仁,斯仁至矣”,实则正是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故熊十力先生以“自由”之义论此章云:“西人有言,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此当然之理也。然最精之义,则莫如吾夫子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言自由者,至此而极矣。夫人而不仁,即非人也。欲仁,而仁斯至,自由孰大于是。而人顾不争此自由,何耶?”②与其说是熊先生“读书得间”“触类旁通”,不如说是孔子之仁学,本身便是一精微无比、左右逢源的生命学问,其所以能两千余年薪尽火传,历朝历代皆不乏解人,至今仍不绝如缕的真正原因,盖在于此。

(二)强化信息收集 掌握市场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强化生猪生产信息收集是把握市场、科学决策的保障。要迅速启动区畜牧局、基层站、业主微机网络联网管理,广泛收集国内外、重庆市内外及周边县市生猪市场行情,及时发布和交流市场信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做到及时得到市场信息,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疫情动态等。适时调整养殖数量、品种,把握市场主动权,提高业主抗市场风险能力,防止盲目发展导致价格下降造成损失,挫伤业主养殖积极性。

“仁宅”的建构与生命智慧

(一)孔子的“仁里”

上文已说,仁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人明白其深刻内涵,又能身体力行之,的确是一非常棘手的问题。孔子深谙语言之妙,故常能化抽象为形象,以动态为静态,以物理空间形容心理器宇。比如前引“里仁为美”一句,就将“里”字动词化,使“仁”有了一可以想见的空间特征。以“里”作动词,则“里仁”便是“居仁”,与下文“择不处仁”“久处约”“长处乐”之“处”,前后呼应。“里仁为美”是说,君子以仁德为居所,行止坐卧,动静语默,无往而不在仁德之中,此是天地之间最大的美事。“里仁为美”四字所蕴含者,不仅是一伦理—道德之境界,亦是一审美—艺术之境界。孔子将“仁”这一抽象概念空间化、形象化、诗意化,极大地拓展了儒家的仁学内涵和义理深度。③再看《论语·雍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二)孟子的“仁居”

孟子在孔子的影响下,又提出“居仁由义”说,使儒家的“仁学”大厦基础更为坚固: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尽心上》)

这个故事至少说明,类似“忠”“清”这样的个人私德,或许离仁德较近,但还远远没有抵达仁德,更不可能等同于仁德。“盖忠之与清,有就一节论之者,有就成德言之者。细味本章辞气,孔子仅以忠清之一节许此两人。若果忠清成德如比干、伯夷,则孔子亦即许之为仁矣。盖比干之为忠,伯夷之为清,此皆千回百折,毕生以之,乃其人之成德,而岂一节之谓乎?”①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的“为己之学”,绝非仅做独善其身“自了汉”,而是能担荷天下道义于己身,越是世道混乱,越是要迎难而上,而非洁身自好,知难而退。

这里的“天下之广居”便是仁,“天下之正位”便是礼,“天下之大道”便是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自当“居仁由义”: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安宅”与“正路”,“居仁”与“由义”,正是人类所以安身立命的最佳生命场域,原始儒家大中至正之气象于此呼之欲出!孟子还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孟子·尽心上》),认为人所处之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供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又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知也。”(《孟子·公孙丑上》)“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人若不能“居仁由义”,无异于“自暴自弃”!孟子更将“仁”与“人心”等量齐观,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亦可见其一斑。孔子曾说管仲“器小”,且“不知礼”(《论语·八佾》),看似颇有微词;然在《论语·宪问》篇,孔子又以仁许之,说:“如其仁!如其仁!”究其原因,盖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此无人可及之仁德;同时,“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又是使华夷明辨、文明存续、功在千秋之功业。管仲其人,虽未必定能“博施济众”,却的确做到了“立己达人”。

(三)“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由孔孟所建构的这一“仁宅”或“仁居”,不仅可以安顿个体生命,还可使“天地万物为一体”。《论语·公冶长》载:

本章可谓“师徒言志”,涉及夫子乃至儒学之终极理想。师徒三人,各表其愿,唯孔子所言,最为仁厚高迈,非厚德载物者不能道。子路是忘物爱友,求仁也;颜渊是忘我去私,不违仁也;孔子则大而能化,成己成物,安仁也。孔子所说的老者即长辈,朋友即平辈,少者即晚辈,三者足以该尽天下人,或者说是将天下人都视为一家人。故《礼记·礼运篇》说:“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同书《礼运》“大同”章亦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便是孔子的“大同理想”。其源泉正是“好生爱人”④的仁爱精神和生命智慧。

宋明儒者进一步弘扬儒家仁本之学,并使其日益缜密和精微。如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程颐更提出“仁包四德”说:“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⑤朱熹《仁说》云:“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又提出“仁之本体”论:“‘仁’字须兼义礼智看,方看得出。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知者,仁之分别。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生意之生也,夏则生意之长也,秋则生意之成也,冬则生意之藏也。”盖儒家之仁学,在在不离一个“生”字!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进一步发挥此意,提出“一体之仁”: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⑥

每读此文,不觉情灵摇荡,真有“神超形越”之感!若无“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心,又岂能说出如此“拔本塞源”的话来!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学生进行自学活动的过程中,或许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有一些新想法,可能超出教师当初编写学案时所考虑的范围,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解答,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利。

《周易·系辞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尚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皆中国传统文化中之仁爱精神与生命智慧。王阳明还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山川木石,与人原只一体。”⑦从《礼记》的“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到宋儒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再到阳明的“一体之仁”,已逐步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仁者爱人”以至“仁民而爱物”的“仁”,推括至于无远弗届的整个宇宙!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囊括了宇宙。”这是西方的天人观。而原始儒家所建构的仁学,则不仅包含“爱人好生”和“以生说仁”的爱的哲学和生命智慧,同时也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伦理化的自然观和宇宙论。换言之,使人“囊括了宇宙”并获得尊严的,绝不仅是“思想”,还有——“仁爱”。

这一思想现在依然适用。我们常说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正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胞物与”的现代版。佛教的“同体大悲”亦可作如是观。一个人修行到一定程度,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看到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觉得也是自己的痛苦,所以要慈悲喜舍,普度众生。就此而言,儒家的仁爱思想,实与佛家的慈悲为怀息息相通,接榫无间!今有论者更提出“仁学本体论”,发明儒家仁学之微言大义,认为“仁统自由、平等、公正”,正是“作为普世价值的仁”⑧,才能融通中西,涵摄古今,为全人类不同族群所认可和接受。

总之,儒家之仁学,乃是由孔子奠基而成的理性生命、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文化生命等于超越的宗教生命与形而下的生物生命之综合。”⑨相比于西方哲学的“爱智慧”,儒家的仁学则是“爱生命”,这种以“爱的智慧”为核心的生命智慧,正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谭嗣同《仁学》称:“智慧生于仁。”故无仁则无智,无智则无仁。牟宗三更将仁德、智慧与生命打通一气,说:“吾人即谓此则是透体生命是智慧之人格,全幅是仁之人格。何谓仁?就此简单言之,即是生命之不滞。”⑩儒家之道德理想在此,儒家之生命智慧亦在此。有此一种文化生命与智慧境界,则中华文明虽历经千劫百难,甚至一度“花果飘零”“灵根倒悬”,亦自可卓然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终能迎来剥尽转复、否极泰来之日。

①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8页。

地磅自带的大屏幕只能实时显示重量,不能显示车号、毛重、皮重、净重等文字信息,为方便驾驶员远距离观察称重详细结果,安装LED大屏幕,有效避免上述所述的缺陷,直观显示称重结果。

②高瑞泉主编:《熊十力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283—284页。

③刘强:《论语新识》,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94页、第95页。

④《太平御览》引《春秋元命苞》曰:“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仁以人。其立字二人为仁。”

⑤《二程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5页。

老巴说:“笑什么笑?这都是你努力来的,爸爸高兴。你姆妈死后,我就没有开心过。你今天算是让爸爸开心了一回。”

⑥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下),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67页。

⑦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⑧陈来:《仁学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469页。

⑨⑩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192页,第11页。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RNN and LSTM,a traditional checking model of Chinese read-backs was proposed in Ref.35.To compare the proposed checking model,the experiments based on traditional model were conducted.The procedure of traditional checking model is shown in Fig.5.

作 者: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竹林七贤》《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魏晋风流》《论语新识》《古诗写意》《世说三昧》《穿越古典》等著作十余种。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标签:;  ;  ;  ;  ;  ;  ;  ;  ;  ;  ;  

刘强:亲亲仁民,万物一体——“四书通讲”之仁爱之道(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