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论文_陈赢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部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耐药性,聚糖,深部,病房,重症,血浆。

深部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陈赢[1](2019)在《G实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的测定(G实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48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所有患者行G实验方法和真菌培养联合镜检法检查。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情况及检查结果。结果 48例患者中真菌培养联合镜检法阳性率为52.1%(25/48),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7株,克柔念珠菌3株,曲霉菌3株,热带念珠菌2株。G实验阳性率为68.8%(33/48)。G实验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联合镜检法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中临床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患者29例。G实验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3.10%(27/29)、特异性为68.42%(13/19)、阳性预测值为81.82%(27/33)、阴性预测值为86.67%(13/15)、准确性为83.33%(40/48)。真菌培养联合镜检法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敏感性为65.52%(19/29)、特异性为68.42%(13/19)、阳性预测值为76.00%(19/25)、阴性预测值为56.52%(13/23)、准确性为66.67%(32/48)。结论 G实验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效能高,优于病原学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郑天,李秋平,陈海花,崔杰,唐洪怡[2](2019)在《新生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确诊的102例IFI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结果 102例IFI患儿中男68例,女34例;早产儿75例(73.5%),胎龄(32.7±4.4)周,出生体重(1 898±913)g。发病日龄为生后1~99 d,其中早发型9例(8.8%),晚发型93例(91.2%)。98例为血培养阳性,4例为血培养阴性但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出的103株真菌中,前3位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3株(51.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6株(25.2%)、光滑假丝酵母菌9株(8.7%)。32例(31.4%)出现皮肤灰暗、灌注差等感染性休克表现。25例(24.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68例(66.7%)血小板计数﹤100×109/L;真菌D葡聚糖检测平均值(853±623)ng/L。16例(15.7%)合并器官受累,其中11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3例合并真菌性眼内炎,2例合并泌尿系感染。经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84例(82.4%)治愈,10例(9.8%)病情好转后家属因担心后遗症或经济原因自动出院,8例(7.8%)死亡。结论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IFI主要群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易合并器官受累,不良预后率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锐,钱树坤,刘建华[3](2019)在《北京康复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康复医院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沙保罗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法国生物-梅里埃ATB酵母菌鉴定试剂及药敏试剂对本院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本院微生物室共检出真菌634株,标本类型以呼吸道标本为主,科室主要分布于神经康复中心、老年康复中心、呼吸康复中心。主要检出5种真菌,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分别占42.4%、28.9%、20.2%、7.3%、0.8%;药敏结果显示检出真菌对5种抗真菌药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呈现的耐药性比较突出。结论本院老年患者较多,大部为心脑血管病后长期康复治疗,多有气管切开或其他介入性操作,自身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发生真菌感染,除热带假丝酵母菌外,检出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应加强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真菌感染。(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杨斐,李红宾,曹立娟,杨正慧[4](2019)在《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不断升高的情况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的广泛重视,综合医院由于病种、病情复杂,病情危重的患者比例相对高,深部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就综合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总体分布、危险因素、致病菌种、诊断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状况,便于及时治疗。(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9年05期)

岳磊,朱秀梅,张婷,林裕龙[5](2019)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分析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种、感染部位及药敏结果,并分析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798例ICU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的真菌培养情况。结果共检出真菌509株,以尿路感染为主,占86.25%,其后依次为血液(6.09%)、下呼吸道(5.30%)等;真菌感染病原体以白色念珠菌(75.25%)为主,其后依次为光滑念珠菌(10.22%)、热带念珠菌(9.82%)、克柔念珠菌(1.77%)、近平滑念珠菌(1.57%)和丝状真菌(1.3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些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均保持良好的敏感性。可能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使用激素及抗菌药物、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老年人等。结论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ICU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9期)

南勇,王艺翔,田江水[6](2019)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清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2017年1月至12月间870例住院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真菌G试验)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β-D-葡聚糖试验的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88.8%,阳性预测值70.8%,阴性预测值90.0%,(1,3)-β-D-葡聚糖试验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7.65,P <0.01)。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方法快速简便,阴性预测值高。较传统真菌培养方法相比,具有取材不受污染,耗时短等优点,建议临床怀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开真菌培养及(1,3)-β-D-葡聚糖试验以提高临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4期)

蔡文莹,鲁莎,席丽艳[7](2019)在《警惕少见皮肤深部真菌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肿瘤发生率、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使用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快速增长。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增多,致病菌谱也在伴随着发生变化,表现为少见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应警惕由少见致病菌引起的、发生在皮肤的深部真菌感染。发生在皮肤的深部真菌感染可变现为溃疡、蜂窝织炎、脓肿、坏死性丘疹、增生性肉芽肿改变等,我们近期在临床发现多例由少见真菌引起的皮肤深部组织感染病例,拟通过结合临床表现、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深部剖析相关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期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注意。(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白云雪,胡雪飞,万腊根,赵锐[8](2019)在《GM试验及G试验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D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31日在本院治疗DFI患者66例(确诊2例、临床诊断24例、拟诊4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50例非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其G试验及GM试验的检测结果,计算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cut off值。结果在66例DFI的患者中,AML患者发病率最高(11例,16.7%);试验组GM试验及G试验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08,P=0;Z=-5.646,P=0);GM试验与G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8%,82%;42.3%,98%;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为100%,82%。GM试验诊断DFI的AUC为0.901,最佳Cut off值为0.455;G试验诊DFI的AUC为0.731,最佳Cut off值为10.97855,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5。结论 DFI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1,3)-β-D葡聚糖(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有较大诊断价值,其中GM试验敏感度较高,G试验特异度高,联合诊断更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林兵,王斌[9](2019)在《医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我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常见的菌种以及临床病区分布特点和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分离培养得到的646株真菌展开分析。结果:白色念珠菌是我院患者最常见的菌种,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以及光滑假丝酵母菌。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心内科、泌尿外科和肿瘤科等均属于主要病区。其中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泌尿道所受侵犯较多。结论:真菌感染现象在医院患者中较为常见,因此对患者实施联合用药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7期)

王川颖,单葵,胡芳君[10](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病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SLE患者589例,有8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记录患者感染率和感染发生部位,对感染患者行病原菌和耐药检测,对影响真菌感染相关因素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89例患者中88例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4.94%,其中33例为肺部感染,占比37.50%(33/88),18例为消化道感染,占比20.45%(18/88),17例为泌尿道感染,占比19.32%(17/88),11例为血液系统感染,占比12.50%(11/88),9例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比10.23%(9/88)。真菌感染患者在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器官受损累及数、使用抗菌药时间、24 h尿蛋白定量、CD_4~+含量、狼疮活动度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4周、24 h尿蛋白量≥3.5 g、白细胞计数≥3×10~9/L、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及CD_4~+≤200个/微升为影响患者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SLE患者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24 h尿蛋白量、白细胞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CD_4~+含量,值得临床给予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深部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确诊的102例IFI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结果 102例IFI患儿中男68例,女34例;早产儿75例(73.5%),胎龄(32.7±4.4)周,出生体重(1 898±913)g。发病日龄为生后1~99 d,其中早发型9例(8.8%),晚发型93例(91.2%)。98例为血培养阳性,4例为血培养阴性但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出的103株真菌中,前3位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3株(51.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6株(25.2%)、光滑假丝酵母菌9株(8.7%)。32例(31.4%)出现皮肤灰暗、灌注差等感染性休克表现。25例(24.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68例(66.7%)血小板计数﹤100×109/L;真菌D葡聚糖检测平均值(853±623)ng/L。16例(15.7%)合并器官受累,其中11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3例合并真菌性眼内炎,2例合并泌尿系感染。经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84例(82.4%)治愈,10例(9.8%)病情好转后家属因担心后遗症或经济原因自动出院,8例(7.8%)死亡。结论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IFI主要群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易合并器官受累,不良预后率高,需要引起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部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陈赢.G实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2].郑天,李秋平,陈海花,崔杰,唐洪怡.新生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

[3].李锐,钱树坤,刘建华.北京康复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

[4].杨斐,李红宾,曹立娟,杨正慧.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现状[J].皮肤病与性病.2019

[5].岳磊,朱秀梅,张婷,林裕龙.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6].南勇,王艺翔,田江水.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7].蔡文莹,鲁莎,席丽艳.警惕少见皮肤深部真菌感染[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8].白云雪,胡雪飞,万腊根,赵锐.GM试验及G试验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

[9].林兵,王斌.医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名医.2019

[10].王川颖,单葵,胡芳君.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深部真菌感染诊断ROC曲线深部真菌感染科室分布百分比表2,...深部真菌感染各病所占百分比5、...深部真菌患者的年龄分布深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种属构成图深部真菌感染的疾病转归

标签:;  ;  ;  ;  ;  ;  ;  

深部真菌论文_陈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