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悬浮论文_秦文凯,李一平,杜观超,陈红卫,高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悬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大气污染,附属物,植物,发射光谱,粒径,浊度。

再悬浮论文文献综述

秦文凯,李一平,杜观超,陈红卫,高旭[1](2019)在《表面流湿地沉积物再悬浮及其对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典型表面流人工湿地——盐龙湖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湿地系统水动力模拟,风场与悬浮物(SS)再悬浮浓度关系的拟合及全年再悬浮对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估算,探索表面流湿地沉积物在动力条件下的再悬浮特征及此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再悬浮量.结果显示:0.3~0.5 m水深沉积物的理论起动流速在18.54~22.62cm/s之间,模拟得到湿地运行过程中水体流速最大值为1.62 cm/s,会远小于理论起动流速值,因此湿地内部流动产生的底部扰动难以形成湿地底泥的大规模再悬浮现象.但湿地内部仍存在一定的底泥再悬浮效应,风场扰动是主要影响因素,风场作用受植物影响显着,萌发期(3-4月)和收割期(11月-次年2月)再悬浮贡献量大于生长期(5-8月)与成熟期(9-10月),并且当风速>4 m/s时再悬浮浓度明显增加.再悬浮浓度与运行水深也有关,0.3 m水深SS再悬浮浓度分别高出0.4 m和0.5 m水深12.48%和18.67%;高锰酸盐指数(CODMn)分别高出12.61%和19.52%;总氮(TN)分别高出248.12%和341.94%;总磷(TP)分别高出35.53%和43.48%.全年SS、CODMn、TN和TP再悬浮量分别达到2.8、0.47、0.15和0.011 kg/m2.(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何丽雯,佟立丽,曹学武[2](2019)在《基于STORM实验的气溶胶再悬浮模型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事故工况下,安全壳内已经沉降的气溶胶由于气流扰动等原因可能发生再悬浮现象,文章中基于STORM(Simplified Test Of Resuspension Mechanism)实验结果对气溶胶再悬浮力学平衡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估。针对实验建立分析模型,研究了Wichner力学平衡模型中扰动力系数、沉积表面粗糙度和Michael力学平衡模型中沉积表面微凸体之间的距离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评估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Wichner力学平衡模型更适用于预测气溶胶粒径较小时,较大扰动气流速度区间内的再悬浮行为。(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思亮[3](2019)在《沉积物再悬浮下磷在不同粒径颗粒物间的分配过程与控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沉积物传统磷形态提取和吸附分配的方法结合颗粒物的粒径分离,探索悬浮扰动情况下外源磷输入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和驱动机制。通过藻类培养实验进一步验证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生态风险,为进一步细化沉积物磷内源风险的评价和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调查了扰动悬浮强烈的镇江-无锡段京杭运河水质和沉积物,并以京杭运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离出五组粒径颗粒物(50-150μm,30-50μm,10-30μm,5-10μm和<5μm),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理化性质,磷吸附-解吸能力和藻类对其的生长响应做了相关研究;同时设计叁组扰动悬浮实验装置(Column 1:扰动悬浮,Column 2:扰动悬浮加磷,Column 3:扰动悬浮加磷加碳源)进行为期90 d的实验,对装置内上覆水,孔隙水铁、磷和沉积物不同粒径组颗粒进行磷形态进行监测和分级提取,研究磷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结果如下:(1)运河上覆水呈弱碱性,DO含量较高,氮磷污染较为严重,整体水质处于IV水标准。悬浮物中值粒径处于10μm左右,沉积物TP污染从上游的343.4mg/kg上升到下游的2703.1 mg/kg,污染物主要富集在沉积物上。(2)粗颗粒组(10-150μm)矿物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细颗粒(<10μm)含有比粗颗粒更多的矿物和有机质组分。并且铁、铝和有机质组分随着分离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呈上升的趋势。五组粒径颗粒物的磷分级提取结果也同样表明,细颗粒上富集更多的活性态磷,各个粒径颗粒物在厌氧状态下都具有释放磷的风险。(3)在90 d扰动分配实验中,五组粒径颗粒物(50-150μm,30-50μm,10-30μm,5-10μm和<5μm)上的生物有效磷(BAP)比例,好氧状态下分别为14.7%,17.0%,16.6%,22.9%和28.8%;厌氧状态下分配比例分别为9.6%,19.5%,19.5%,25.4%和26.0%;铁磷和铝磷是颗粒物上主要富集形态,并且在持续悬浮沉降过程中,铁磷有向铝磷转化的趋势。但受有机质调控的氧化还原条件,在微生物作用下又重新活化了沉积物上铁、铝矿物,增加了对磷的赋存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悬浮磷的爆发释放风险;磷在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主要受各个粒径颗粒物上铁、铝矿物和有机质的调控,受钙化合物的影响不明显。(4)细颗粒(<10μm)具有更强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在中性水体中对磷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具有较低的释放风险;<5μm颗粒物在pH=10时磷的释放量达到404.3 mg/kg是30-50μm颗粒物的释放量的10倍,表明细颗粒磷释放对环境pH的升高极其敏感;通过藻类培养实验发现,细颗粒对藻类的供给能力要远强于粗颗粒,<5μm颗粒物做磷源导致藻类的生长是30-50μm颗粒物做磷源的5.6倍。主要是藻类生长导致环境中pH升高,使富集在细颗粒上大量的铝磷释放出来,导致藻类爆发生长,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图37表11参92(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张红丽[4](2019)在《长江口潮滩上覆水体脱氮过程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活性氮通过河流、地下水以及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有研究表明,入海河流的氮负荷在河口地区会削减一半。河口湿地作为海陆交互地带,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潮汐、径流、波浪、风暴潮等都会引起沉积物再悬浮。沉积物的再悬浮对河口地区脱氮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河口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脱氮途径。由于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被认为是在缺氧或厌氧环境中发生,现有对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积物或沉积物-水界面,针对高浊度上覆水体的研究较为少见。河口地区在潮汐和径流相互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盐度梯度,也会造成潮滩发育完全形成不同水淹梯度的高、中、低潮滩。因此,以不同盐度和水淹梯度为背景,开展沉积物再悬浮对河口潮滩上覆水体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影响的研究,对于深化河口地区脱氮过程的理论认识、评估氮素的收支平衡具有一定的科学和现实意义。为此,本论文以长江口潮滩作为研究区域,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沉积物再悬浮对不同盐度和水淹梯度上覆水体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分析了再悬浮条件下,耦合硝化反硝化及耦合硝化厌氧氨氧化过程,估算了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对河口地区的脱氮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再悬浮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口潮滩上覆水体在沉积物再悬浮条件下,不同盐度梯度反硝化速率介于52.09~3492.08 mg N m~-22 d~(-1),厌氧氨氧化速率为2.47~143.54 mg N m~-22 d~(-1);不同水淹梯度下反硝化速率介于27.07~393.29 mg N m~-22 d~(-1),厌氧氨氧化速率为18.15~178.55 mg N m~-22 d~(-1)。总体上,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随着沉积物再悬浮浊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浊度值增大到一定值时,其过程速率逐渐趋于平缓。此外,随着沉积物再悬浮浊度的增加,水体中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与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均呈增加趋势,这表明沉积物再悬浮引起水体中相关脱氮功能菌群丰度的增加是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沉积物再悬浮条件下,不同潮滩环境水体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速率变化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受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的控制。(2)再悬浮条件下,高、中、低潮滩耦合硝化反硝化的速率介于5.27~346.81mg m~-22 d~(-1)之间,占反硝化速率的72%~83%,随浊度的增加其速率与占比呈递增趋势。耦合硝化厌氧氨氧化速率为4.13~157.74 mg m~-22 d~(-1),占厌氧氨氧化的71%~83%,随着浊度的增加其速率与占比逐渐增大。二者在研究区域内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长江口再悬浮条件下,耦合脱氮是主要的脱氮过程。(3)根据本研究模拟得出的平均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估算上覆水体反硝化脱氮量为1.93×10~6 kg yr~(-1),厌氧氨氧化脱氮量为9.80×10~4 kg yr~(-1)。不悬浮时,估算上覆水体反硝化脱氮量为1.03×10~5 kg yr~(-1),厌氧氨氧化脱氮量为1.21×10~4 kg yr~(-1)。表明由再悬浮引起的脱氮过程对河口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反硝化过程是主要的脱氮过程。受沉积物再悬浮影响,其对活性氮的削减过程增强,可以有效缓解氮过量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并且可以弥补一部分氮的收支不平衡。但是,据估算,再悬浮可以造成N_2O排放量达2.01×10~5 kg yr~(-1)。沉积物再悬浮对温室气体N_2O释放速率的促进作用,属于负面生态环境效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张思亮[5](2019)在《再悬浮过程对磷在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磷(P)是重要的生源要素,磷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颗粒物是沉积物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和物质载体。同时,磷在颗粒物-水界面的分配和转化过程最为活跃,而水动力扰动则是颗粒物分选和磷再分布的驱动力。研究再悬浮过程中磷在颗粒物上的分配,对了解磷在水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以及进一步管理和调控流域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申一文,解姣姣,朱洪涛,苑春刚[6](2018)在《颗粒物再悬浮装置研制及稳定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次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化学组分等对雾霾形成和健康具有显着影响.为了认识一次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本文基于颗粒物相关理论计算,研制了一套颗粒物再悬浮分级采样装置,并对其运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TSP、PM_(10)、PM_(2.5)样本质量进行方差分析,所得F值分别为0.42、0.07和1.34,远远小于F_(0.95)(2,17)=3.59;对PM10占TSP比重、PM2.5占PM10比重进行方差分析,F值为0.53,远远小于F_(0.95)(9,19).说明颗粒物在再悬浮腔体中能够均匀分布,该颗粒物再悬浮采样装置可以满足一次颗粒物的分级采样.(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10期)

陈海龙,廉冰,于志翔,赵杨军[7](2018)在《~(137)Cs沉降再悬浮因子/率估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沉降再悬浮因子/率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筛选出五种较广泛应用的再悬浮因子/率的估算方法,并利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137)Cs再悬浮因子/率监测数据,分析比较以上五种估算方法。结果表明:IAEA推荐方法的估算结果在实际测量结果的范围内,适宜于再悬浮因子/率的估算,可作为沉降再悬浮因子/率估算方法深入研究以及放射性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源项计算的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牛黎明[8](2018)在《击打引起的布料表面沉积颗粒再悬浮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颗粒的再悬浮是室内颗粒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人员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反向溯源研究表明,高达30%的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是由沉积颗粒的再悬浮所致。当沉积颗粒受到外部扰动时,若扰动产生的分离力足以克服沉积颗粒与附着面之间的粘附力,沉积颗粒便从附着表面分离而悬浮到空气中。附着面材料的硬度、粗糙度、带电情况等是影响颗粒与附着面之间粘附作用力的主要因素。当前关于附着面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玻璃、钢板、木材、硅片等硬质材料,而关于布料等柔软可变形的纤维织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诸如洁净服、过滤材料等织物表面粘附颗粒的去除脱离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机械撞击引起的布料表面沉积颗粒分离与再悬浮的过程。将亚利桑那测试粉尘(ATD)气溶胶化后通入密封的玻璃空腔内,以自然沉降的方式沉积在聚酯纤维或棉质布料的单侧面。测试布料长130 mm、宽100 mm,左右两边留出15 mm被垂直夹持固定于再悬浮试验台上,有效的颗粒沉积面积为100 mm×100 mm。击打杆为中空的圆柱体,长130 mm、内外径分别为12 mm和20 mm。击打杆挤压弹簧后被销子固定,释放销子后击打杆将从背面撞击未沉积颗粒一侧的布料中心。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记录布料中心点的运动状态。以发烟笔产生的示踪烟雾观测布料运动引发的湍动气流。并借助高速相机对布料的运动过程、烟气运动状态、颗粒团的脱离悬浮过程拍摄成像。使用精密电子天平称量击打前后布料上沉积颗粒质量的变化,并统计悬浮颗粒、掉落颗粒、残留颗粒占总沉积质量的比例。并且对击打后残留颗粒痕迹的相对光强度与布料拉伸率和曲率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上述实验过程,还比较了击打杆冲击强度、颗粒沉积面密度和布料类型对颗粒分离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布料受到击打杆的撞击时发生剧烈变形,布料被击打杆挤压到最大位移的过程中反向加速度持续增加,当其达到一定值时(对斜纹聚酯纤维布料为192.5m/s~2),粘附颗粒由于惯性从布料表面脱离。布料运动引发周围空气形成湍流漩涡,促使已脱离颗粒发生减速,并汇聚形成颗粒云团。击打过程中与击打杆接触的中心区域的布料拉伸率最小,颗粒脱离率也最小。受到击打杆挤压时布料未被固定的两边发生弯曲,导致表面颗粒层被挤压破裂形成大颗粒团,促进了颗粒的分离。击打强度的增大导致最多90%左右的颗粒从布料表面脱离。颗粒层越厚越易发生破碎,因此当冲击强度达到一定值时(本文研究结果为20 J/m~2),击打较厚颗粒层的布料反而比击打较薄颗粒层的布料颗粒清除的效率更高。棉布表面纤维杂乱粗糙,缝隙内颗粒清除难度增大,导致棉布的残留颗粒质量能够比聚酯纤维多20%左右。(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伟,张瑞文,郑桂灵,李鹏[9](2018)在《植物叶表附属物对大气颗粒物滞留及再悬浮的影响研究:以空气凤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叶表附属物是与大气颗粒物最先接触的结构,但现在少有研究表明这些特殊结构是如何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滞留的。因此,本研究以具有典型叶表面附属物-鳞片的植物-空气凤梨维路提拉为实验对象,通过人工去除鳞片,比较鳞片的有无对其叶片滞尘量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时间、不同风力强度条件下其叶片表面所滞留的大气颗粒物再悬浮的比例。结果表明,未去除叶表鳞片的维路提拉的最大滞尘量(23.24±0.11 g·m~(-2))和自然滞尘量(10.22±0.92 g·m~(-2))均显着高于去除鳞片的植株(P<0.05)。大气颗粒物沉降到叶片表面后,在风力作用下,去除鳞片的空气凤梨植株上超过99.0%的粉尘会被吹起,而未去除鳞片的空气凤梨植株上这一比例仅有28.1%。而且,鳞片去除的越多,大气颗粒物的再悬浮比例越大。以上结果表明维路提拉叶表鳞片对大气颗粒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总滞尘量上,而且体现在大气颗粒物的再悬浮过程中,它会有效降低沉降于叶表面颗粒物的再悬浮,起着促进颗粒物滞留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谭连帅,刘辉,姜雪磊,李鹏[10](2018)在《鸢尾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与再悬浮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为材料,采用干洗法测定其叶片的滞尘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测定其叶内及叶表的颗粒物成分及含量,并研究不同风速和不同风力作用时间下鸢尾的大气颗粒物再悬浮比例。结果表明,鸢尾叶片的单位面积滞尘量为3.43 g/m~2,在草本植物中是比较高的。鸢尾叶表元素及叶内元素中只有Al和K存在显着相关性,风速对沉降于鸢尾叶片表面的大气颗粒物的再悬浮有着显着的影响,而风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对大气颗粒物的再悬浮影响作用有限。(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再悬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事故工况下,安全壳内已经沉降的气溶胶由于气流扰动等原因可能发生再悬浮现象,文章中基于STORM(Simplified Test Of Resuspension Mechanism)实验结果对气溶胶再悬浮力学平衡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估。针对实验建立分析模型,研究了Wichner力学平衡模型中扰动力系数、沉积表面粗糙度和Michael力学平衡模型中沉积表面微凸体之间的距离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评估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Wichner力学平衡模型更适用于预测气溶胶粒径较小时,较大扰动气流速度区间内的再悬浮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悬浮论文参考文献

[1].秦文凯,李一平,杜观超,陈红卫,高旭.表面流湿地沉积物再悬浮及其对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9

[2].何丽雯,佟立丽,曹学武.基于STORM实验的气溶胶再悬浮模型适用性分析[J].核技术.2019

[3].张思亮.沉积物再悬浮下磷在不同粒径颗粒物间的分配过程与控制机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4].张红丽.长江口潮滩上覆水体脱氮过程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张思亮.再悬浮过程对磷在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J].安徽农学通报.2019

[6].申一文,解姣姣,朱洪涛,苑春刚.颗粒物再悬浮装置研制及稳定性测试[J].环境化学.2018

[7].陈海龙,廉冰,于志翔,赵杨军.~(137)Cs沉降再悬浮因子/率估算方法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8

[8].牛黎明.击打引起的布料表面沉积颗粒再悬浮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9].张伟,张瑞文,郑桂灵,李鹏.植物叶表附属物对大气颗粒物滞留及再悬浮的影响研究:以空气凤梨为例[J].植物研究.2018

[10].谭连帅,刘辉,姜雪磊,李鹏.鸢尾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与再悬浮能力[J].湖北农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年均波流相互作用导致的最大底应力分...底层水团分布以葡萄糖作为“筛子”的...黄河、苏北浅滩和长江泥沙向区域c(...再悬浮过程中上覆水中Hg分配系...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再悬浮论文_秦文凯,李一平,杜观超,陈红卫,高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