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部海岸论文_王辉,夏非,张永战,高抒,李家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江苏中部海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遥感,地貌,滩涂,海岸,盐沼,江苏,过程。

江苏中部海岸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夏非,张永战,高抒,李家彪[1](2019)在《江苏中部海岸西洋潮流通道区域晚更新世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曾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输送的陆源沉积物重要的汇,其沉积记录含有河流演化的丰富信息。江苏海岸中部、南黄海西侧、辐射沙脊群西北的西洋潮流通道及其邻区受到古黄河与古长江的交互影响,其古地貌与沉积地层等研究尚显不足。利用该区多次采集获得的长约380 km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钻孔资料,分析了西洋浅部地震层序,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洋潮流通道区域在平均海面以下33~49 m处,存在一个强振幅、中频率、高连续性的区域性反射界面,与对比钻孔中滨岸沼泽沉积的顶面相对应,代表一个不整合的古地貌面;该界面深度的空间插值结果反演的古地貌面与下伏的沟槽状切割-充填反射结构,揭示了数条沿NE方向延伸的古水道,并集中分布于古地貌面北部相对低洼的区域,为南黄海内陆架晚更新世某古水系的一部分;该古地貌面系末次冰消期的海侵冲刷面,其上覆是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下伏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洪泛平原或滨岸沼泽或充填下切古河道或古潮道等沉积。对该区域性反射界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体系演化历史,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沙宏杰,张东,施顺杰,刘兴兴[2](2018)在《基于耦合模型和遥感技术的江苏中部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从资源环境、景观生态、人类活动3个方面,按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3个子系统选取了10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遥感技术支持下的海岸带陆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耦合TOPSIS模型和VOR生态系统健康度量模型对江苏中部海岸新洋港至川东港岸段进行了应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中部海岸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健康和良好的区域占27.62%,一般占60.94%,较差和差占11.44%,整体生态健康状况中等偏好。从地物类型和空间分布来看,斗龙港至四卯酉河岸段以滩涂植被、农田和围海养殖区为主,植被和水体对气候调节有积极作用,整体生态健康状况良好;四卯酉河至王港岸段由于大丰港建设,港区陆域植被覆盖率低、热岛效应强,建筑将原本连通的自然景观隔断,导致斑块数量增多,斑块面积减小,加剧了景观破碎化,对原有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破坏,生态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此外,新洋港至斗龙港岸段以及川东港岸段以自然保护区湿地为主,植被覆盖度高,人为干扰程度小,生态健康状况也较好。由于该耦合模型评价方法直接基于遥感监测数据,且无需赋予指标权重,因此研究结果相对更加客观,更能反映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实际健康状况。(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李飞,曹可,赵建华,宋德瑞[3](2018)在《典型海岸线指标识别与特征研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岸线空间资源监测和综合管理出发,对高潮线、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植被线、水边线等典型海岸线指标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利用遥感技术提取2014年海岸线指标,并采用基线法和统计方法对海岸线指标空间分布及海岸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中部射阳河口与梁垛河口之间岸段海岸线指标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自陆向海依次为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高潮线、植被线和水边线,湿地线与水边线之间的湿地总面积达1 178.94 km2;(2)海滨湿地总体呈宽通道分布态势,总体纵深北高南低,其中湿地线-海堤线间平均纵深3 704 m,海堤线-堤坝线间平均纵深3 418 m,堤坝线-平均大潮高潮线间平均纵深447 m,高潮线-植被线间平均纵深984 m,植被线-水边线间平均纵深1 836 m;(3)海岸潮滩围垦长期活跃,尚未开发的潮上带区域仅分布在2个保护区岸段,潮间带盐沼在各个岸段均有分布,潮间带光滩保持了海岸总体冲淤态势,自北向南纵深逐步增大。(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陈玮彤,张东,施顺杰,周静,康敏[4](2017)在《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线监测是了解海岸冲淤变化的基础。针对淤泥质海岸潮间带坡度平缓的特点,考虑到潮汐对遥感海岸线监测的影响,基于多潮位站插值校正的水边线离散点潮位赋值及坡度计算对水边线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潮间带实测坡度资料校正,推算遥感海岸线。选择江苏中部冲淤变化频繁、自然岸线保有率较高的扁担河口至川东港岸段开展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坡度主要在0.001~0.002之间,潮间带宽度由北向南越来越宽。北部扁担河口至射阳河口岸段处于冲刷环境中,大量以养殖塘围堤为主的人工岸线不断被侵蚀后退;射阳河口至四卯酉河口岸段以海岸线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变化为主,2010-2015年平均冲淤速率小于10m/a,变化幅度较小;南部四卯酉河口至川东港岸段,自然岸线淤长明显,同时人工围垦导致岸线不断向海推进。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新洋港至斗龙港岸段应为研究区由北部侵蚀转向南部淤长的过渡带。(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时海东,沈永明,康敏[5](2016)在《江苏中部海岸潮沟形态对滩涂围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1-2013年江苏中部海岸的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数据,对滩涂围垦影响下潮沟的形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潮沟在大规模滩涂围垦影响下整体有明显的退化和消亡趋势,潮沟集水面积由2001年的293.94km2逐渐降低到2013年的103.40km2,潮沟长度随着其集水面积的缩减呈幂函数减小(R~2=0.98),而潮沟宽度随着潮沟长度和集水面积的变小呈指数方式变窄(R~2分别为0.87、0.93),总体上研究区每围垦1km2滩涂,潮沟长度和宽度分别减小约2.60km和0.67m,在整个滩涂围垦过程中,落潮后期潮滩的主要排水方式逐渐由潮沟排水向滩面排水方式转变。江苏中部海岸潮沟形态在统计上具有多尺度分形结构,总体上研究区分纬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潮沟分维值、各潮沟系统分维值、单支潮沟分维值。研究区潮沟的分维值(无标度区间25~210内)在滩涂围垦影响下呈波动性降低,由2001年的1.26逐渐降低到2013年的1.13,各潮沟系统的分维值随着其分汊个数减少呈线性降低(R~2=0.89),各单支潮沟的分维值随着其蜿蜒性减小呈线性降低(R~2=0.86)。根据潮沟的退化和消亡过程反推潮沟的起源和发育过程,本研究认为研究区最早出现的一类潮沟可能是陆源水流侵蚀型潮沟,而滩面水流冲刷型和潮流辐聚侵蚀型潮沟是随着潮滩淤积变宽过程逐渐发育的,其最初的发育形态可能是潮滩下部的冲刷凹地。(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赵秧秧[6](2015)在《江苏中部海岸盐沼前缘的地貌动力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沼作为滨海湿地的重要生态类型,对于保护海岸带环境及滨海城市、加速沿海土地增长、扩大海岸带的人类可利用空间、增加碳埋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为海岸带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同时盐沼对沉积结构和构造的良好连续性和保存潜力,使其成为判别古环境和研究古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材料。互花米草盐沼前缘作为盐沼-潮滩耦合系统中两者相交界的重要地带,发育有独特的地貌形态,研究其动态变化过程有助于深化对盐沼-潮滩耦合系统的认识以及预测盐沼未来的演变趋势。2012年12月、2013年9月和2014年7月在江苏中部海岸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测量了互花米草盐沼边缘陡坡的形态参数,应用边缘波理论对陡坡韵律性形态的形成机理进行初步解释;观测了互花米草盐沼前缘光滩上的潮流、波浪以及悬沙浓度,并采集了光滩底质表层样和短柱样进行粒度分析,初步分析了盐沼前缘的沉积动力过程;结合2008~2014年的滩面高程数据和2005~2014年的遥感影像资料,探讨了该研究区盐沼前缘的地貌演化过程以及未来演化趋势。根据盐沼边缘陡坡形态参数及其相关性,可将韵律性陡坡形态划分为两种类型,凹槽长度、宽度和陡坡高度较大但空间分异较小的陡坡(第一种类型)和凹槽长度、宽度和陡坡高度较小但空间分异较大的陡坡(第二种类型),分别对应盐沼边缘陡坡演化的不同阶段。边缘波理论仅能够解释第一种陡坡韵律性形态的成因,这可能与第二种类型陡坡形态未达到均衡态有关。通过计算潮流和波浪引起的流速及底部切应力以及分析互花米草盐沼前缘光滩的底质粒径特征,发现该研究区光滩底质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观测期间波浪作用占主导,沉积物以悬移输运为主;悬沙浓度为1.0~4.0 g/L;沉积物的悬移输运率为0.01~0.3 kg/m/s。滩面高程变化率在-10~(-5) m/s量级,相当于0.2 m/yr的下蚀速率。对比遥感影像识别方法、地形测量对比方法和沉积动力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光滩出现侵蚀后退的时间不晚于2010年,侵蚀后退速率在200 m/yr左右,下蚀速率达0.2~0.5 m/yr;互花米草盐沼边缘出现侵蚀后退的时间不晚于2012年,侵蚀后退速率在20 m/yr左右。用于计算盐沼边缘后退速率的Schwimmer经验公式方法在该研究区不适用。互花米草盐沼前缘水动力条件、沉积动力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波浪是光滩和盐沼边缘侵蚀后退的主要水动力。结合互花米草生态位和研究区沉积物供应状况,分析认为互花米草盐沼边缘后退时尚未达到生态位下限,目前出现的侵蚀后退主要是由沉积物供应减少和波浪作用加强引起的。沉积物供应减少,光滩不断侵蚀后退,至盐沼边缘时导致盐沼前缘滩面坡度增大,波浪作用增强而作用于盐沼边缘,导致盐沼边缘陡坡的形成。盐沼边缘陡坡形态的演化发育过程正是盐沼边缘侵蚀后退的过程,在光滩侵蚀后退至盐沼边缘时,波浪下切导致局部根垫倒塌形成凹口切入平直的盐沼边缘,然后凹口溯源侵蚀形成凹槽和盐沼残留脊,最后残留脊被切断,以开始下一回次的侵蚀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4)

朱冬[7](2015)在《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速率大面积测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盐沼湿地是海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生产力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价值。江苏海岸湿地总面积达5100 km2,是江苏省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江苏省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剧,人多地少的格局促使江苏省不得不加大海岸滩涂的围垦速度。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江苏海岸先后引种了英国的大米草(Spartina angelica)和北美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ora),两种米草均在促淤消浪和保滩护岸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互花米草在这方面的效果更加显着,同时米草的引种也对海岸湿地植被的覆盖格局和潮滩沉积地貌的演化产生了很大影响。野外实地观测发现,淤积环境中的互花米草植株形态可以用来指示潮滩的沉积速率: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米草的根会在第二年生出很多幼芽,当年生长的米草称为新植株,以前的称为老植株。互花米草植株的茎会向滩面延伸到一个特殊节点,在此节点之上为茎,向下为根,被称为"根茎分叉点"。随着滩面的淤积,老米草植株的根会逐渐被掩埋,通过假设并证实滩面到根茎分叉点的距离相对稳定且米草老植株的根会被保存在地层中,因此老植株根茎分叉点到滩面的距离与新植株根茎分叉点到滩面距离的差值代表滩面在一定时间内的沉积厚度,再知道互花米草的定植年份(即滩面开始沉积的时间),就可以计算盐沼滩面的沉积速率。本文选取江苏中部海岸为研究区域,基于互花米草定植后会逐渐向海扩展这一特性,通过运用遥感方法统计出每年互花米草扩展边界,在相邻年份的米草边界之间设置采样站位,从而解决互花米草定植年份的问题,并在每个采样站位测量新老互花米草植株根茎分叉点到滩面的距离,计算出每个站位的沉积速率值,结果发现研究区互花米草盐沼沉积速率值分布在2.0-6.0 cm a-1之间,然后将计算出的沉积速率和210Pb测年方法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沉积速率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此计算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此外,根据研究区各站位的沉积速率值,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整个研究区的互花米草盐沼进行插值运算,可以得出整个区域互花米草盐沼的沉积速率分布趋势,实现了潮滩沉积速率大面积计算的目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互花米草盐沼的沉积速率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海高陆低的趋势,这与江苏中部海岸沉积物源的位置、岸线变化过程中苏北淤蚀分界点的南移以及潮滩盐沼发育的规律存在很大关系。最后,结合互花米草盐沼的沉积速率分布模式,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互花米草的促淤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自互花米草引种以来,展示了显着的促淤效应,米草盐沼平均每年圈闭的沉积物总量约为2.38×104m3,年均至少比光滩多淤积1.35×104 m3,促淤效应高于光滩的两倍。今后,应加强互花米草盐沼内部水位、流速和悬沙浓度等沉积动力过程的观测,获取米草滩各个动力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沉积物在互花米草滩内的沉降分异规律和沉积速率变化过程。进一步可以结合数值模型,对互花米草滩内的沉积动力过程进行模拟,实现从过程和机理方面解释互花米草盐沼的沉积地貌演化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4)

朱冬,高抒[8](2014)在《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扩展对滩涂围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1-2013年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数据,对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在滩涂围垦期间的扩展过程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互花米草扩展对围垦的响应大体分为叁个阶段:2001-2007年,海堤外米草面积较大,每年新增米草面积及米草年扩展率均和新增围垦面积变化同步,且相关性显着;2008-2010年,海堤外米草面积较小,但米草年扩展率仍然较高;2011-2013年,随着围垦的持续进行,米草扩展进入稳定期。因此,互花米草扩展对于滩涂围垦的不同速率和阶段具有不同的响应。若围垦时保留足够宽度的堤前米草,则围垦可以提高米草的年扩展率,其机理是互花米草种子产量和前缘淤积环境是影响米草扩展的主要因素,而围垦对这两方面都有影响。在后期滩涂围垦时,应保证堤外米草宽度在0.9~1 km之间,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王文昊,高抒,徐杨佩云,徐琦琳,于谦[9](2014)在《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速率特征值的数值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岸外辐射沙脊群和废黄河口的细颗粒沉积物供给使江苏中部海岸潮滩快速淤长,其潮间带沉积速率以1~5cm·a-1为特征值.针对该特征值的控制机理问题,本文以王港潮滩为原型,用数值实验方法重现了滩面悬沙输运格局,通过沉积连续方程模拟了海岸剖面上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颗粒物质在潮间带上部强烈堆积,在给定的模拟条件下,最大沉积速率值与上述特征值相当;潮滩沉积速率随岸外水体悬沙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由淤转冲"的临界悬沙浓度值约为0.4kg·m-3,这表明若沉积物供应下降至一定水平,潮滩剖面将不能维持稳定.模拟结果显示,虽然目前江苏中部海岸潮滩呈淤长状态,但未来将面临因物源匮乏而转为侵蚀的风险,这对于海岸防护和生态系统保护是一个新的挑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吴德力[10](2014)在《江苏中部海岸潮沟的形态特征与演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沟作为一种典型的沉积地貌单元,在世界各地海岸潮间带广泛分布,对潮沟地貌和潮沟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根据1981-2013年江苏中部海岸的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数据,对潮沟的平面形态与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中部海岸潮沟(根据其长度差异)一般分为4级,1至3级潮沟的个数分别为21、97和688(1:5:33),其平均长度分别为7587±1544、1921±916和327±200m;潮沟在中潮带比较发育,其密度Dd和分汊率Y明显大于高潮带和低潮带;主潮沟曲率r从高潮带向低潮带呈减小趋势。潮沟的摆动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级别差异,与北部的潮滩区域相比,海岸潮差较大的南部潮滩区潮沟的摆动性较大:同一个潮沟系统,其1级潮沟的摆动性>2级潮沟>3级潮沟;同一条潮沟,其下段的摆动性>中段>上段;同一区段,弯曲岸段的摆动性>顺直岸段;1级潮沟上段、2级潮沟中上段、3级潮沟或位于盐沼内的潮沟其摆动性不明显。外来引种互花米草和大规模滩涂围垦活动对潮沟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后者明显地抑制了潮沟的发育。在大规模滩涂围垦影响下,研究区潮沟集水面积A由2001年的293.94km2逐渐降低到2013年的103.40km2;潮沟长度ΣL随着其集水面积A的缩减呈幂函数减小(R2=0.98),潮沟宽度ΣW随着潮沟长度ΣL和集水面积A的变小呈指数方式变窄(R2=0.87,R2=0.93),总体上,每围垦1km2滩涂,潮沟长度ΣL和宽度ΣW分别减小约2.60km和15.5m;研究区潮沟形态在统计上存在多尺度的分形结构,在围垦活动影响下,其分维值D由2001年的1.26快速降低到2013年的1.13,其中,各潮沟系统的分维值D随着其交汇点个数ΣN的减少而快速降低(R2=0.93),各单支潮沟的分维值D随着其蜿蜒性w的减小而快速降低(R2=0.92);在整个滩涂围垦过程中,落潮后期潮滩的主要排水方式由潮沟排水逐渐向滩面排水方式转变。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潮沟形态相关性分析,研究区潮沟最初发育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潮滩的形成和发育时期,潮沟最初的形态是低潮带下部的冲刷洼地或切口,切口或洼地在水流作用下快速演变为沟槽;并随着潮滩变宽和集水面积增大而快速发育,形成树枝状的潮沟系统。根据随机概率模型模拟,潮沟的发育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重要时期:低潮带发育时期、中潮带发育时期、高潮带发育时期和细潮沟填充发育时期。(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5)

江苏中部海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从资源环境、景观生态、人类活动3个方面,按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3个子系统选取了10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遥感技术支持下的海岸带陆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耦合TOPSIS模型和VOR生态系统健康度量模型对江苏中部海岸新洋港至川东港岸段进行了应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中部海岸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健康和良好的区域占27.62%,一般占60.94%,较差和差占11.44%,整体生态健康状况中等偏好。从地物类型和空间分布来看,斗龙港至四卯酉河岸段以滩涂植被、农田和围海养殖区为主,植被和水体对气候调节有积极作用,整体生态健康状况良好;四卯酉河至王港岸段由于大丰港建设,港区陆域植被覆盖率低、热岛效应强,建筑将原本连通的自然景观隔断,导致斑块数量增多,斑块面积减小,加剧了景观破碎化,对原有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破坏,生态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此外,新洋港至斗龙港岸段以及川东港岸段以自然保护区湿地为主,植被覆盖度高,人为干扰程度小,生态健康状况也较好。由于该耦合模型评价方法直接基于遥感监测数据,且无需赋予指标权重,因此研究结果相对更加客观,更能反映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实际健康状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苏中部海岸论文参考文献

[1].王辉,夏非,张永战,高抒,李家彪.江苏中部海岸西洋潮流通道区域晚更新世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研究[J].海洋学报.2019

[2].沙宏杰,张东,施顺杰,刘兴兴.基于耦合模型和遥感技术的江苏中部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8

[3].李飞,曹可,赵建华,宋德瑞.典型海岸线指标识别与特征研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J].地理科学.2018

[4].陈玮彤,张东,施顺杰,周静,康敏.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海洋学报.2017

[5].时海东,沈永明,康敏.江苏中部海岸潮沟形态对滩涂围垦的响应[J].海洋学报.2016

[6].赵秧秧.江苏中部海岸盐沼前缘的地貌动力过程[D].南京大学.2015

[7].朱冬.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速率大面积测算方法[D].南京大学.2015

[8].朱冬,高抒.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扩展对滩涂围垦的响应[J].地理研究.2014

[9].王文昊,高抒,徐杨佩云,徐琦琳,于谦.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速率特征值的数值实验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

[10].吴德力.江苏中部海岸潮沟的形态特征与演变过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江苏中部海岸潮滩不同界线分布示...江苏中部海岸潮滩分带示意图江苏省湿地分布图取样点位置示意图研究区域概况图2.1研究区区位图Fig.2.1...

标签:;  ;  ;  ;  ;  ;  ;  

江苏中部海岸论文_王辉,夏非,张永战,高抒,李家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