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化营销视角下的教育“减负”问题

谈谈文化营销视角下的教育“减负”问题

张晓洁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多年来“减负”一直是教育的热点话题,但是它的施行却没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根本原因是减负的新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之间存在冲突。只有以文化营销为主要途径,构建“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新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文化文化营销减负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8-0037-02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教育的重点问题,也是教育的难点问题。学生学得辛苦,学得累,不仅是当代教育的顽症,其实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教育文化。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通过文化营销的方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文化。

一勤学苦读——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中国的文明史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丰厚的文化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忠诚为主,使得我国传统学习方法形成了苦学、重复和低效的特点。这也是长久以来我国莘莘学子治学的重要态度,并以各种形式传于后人。

《三字经》作为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三字经中的这一段依次讲述了西汉时期的路温舒和公孙弘、晋朝的孙敬、战国时的苏秦、晋朝的车胤、孙康、汉朝的朱买臣、隋朝的李密等人勤学苦读的经典故事,作为后学晚辈的榜样。另外更有诸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从小向孩子们灌输着苦学理念。

翻开中国史册,历史上许多富有苦学精神的人物,应验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古训,成为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凭着悬梁刺骨的劲儿,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而苏秦也终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韩愈日日夜夜焚膏继晷,终于成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凿壁借光的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长明灯下苦读的王冕成了元代画家、诗人;铺沙识字的欧阳修也因其刻苦努力成了著名的散文家等等,这些故事更加固了人们认为勤学方能成才的信念。

于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式的苦学成才,成了我国教育由来已久的一个重要理念,老师兢兢业业地教,学生辛辛苦苦地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也被认为是教育的正常现象,甚至只有这样,老师才是好老师,学生也才是好学生。许多孩子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们苦行僧式的求学之路,从小到大的教育也使得他们有着“唐僧式”的求学观——这是我成才路上必须经历的。

二轻负担高质量——新时代的教育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观念的进步,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国家提出了中小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2009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但是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也是“减负”的生命力所在,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单纯的“减负”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危险行为,结果一定是以失败而告终。从另一方面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是有效的减负手段之一,学生不必在课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再次学习,无形中节省了大量课余时间。因而,我们的教育要效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走集约型路线,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新时期教育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帮助学生跳出苦学的怪圈。

三文化营销——构建教育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营销原是企业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是企业面对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指“企业以分析、培育、满足、引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发掘和传播与之相适应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为手段,在营销全过程主动进行文化渗透,运用文化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优势,以提升顾客价值和满意度,形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一种营销方式”。它强调的是“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以文化手段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整个市场营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

把这个概念嫁接到教育领域,将整个教育作为一个企业,当前“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就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价值观,整个社会就是“企业”所要引领的“消费者”,如何让广大“消费者”接受新理念,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这个“企业领导层”的筹划。因而,我们可以将教育文化营销的概念定义为:教育部门为了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育相关人群渗透教育文化价值观,统一各教育力量的行动方向,发挥教育合力而所做的一个教育文化价值传递过程。

在教育文化营销过程中,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发挥公共关系职能。对外,通过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合作,不间断地播出相关节目,报道该工作的宗旨、活动进程以及通过树立典型单位,产生品牌效应。还可与城建部门合作,在城市的广告牌、各小区张贴标语和具有宣传效果的图片,产生视觉冲击的效果;对内,着力提升校长和教师等教育内部职员的理论修养,加深对“轻负担高质量”的理解;通过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增加信任度;引导教师教育行为,严惩相关违规行为,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

四立足现实,推陈出新——构建教育新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一次改革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的。因而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的活动一方面不能光喊口号,另一方面,也不能一蹴而就,全盘否定我国几千来形成的苦学文化,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在批判中国苦学文化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需要看到苦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一个人的意志在其成长中的重要性,而这对于当今的很多孩子来说是非常欠缺的。因而,在提倡构建新型的教育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我们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立足现实,推陈出新。看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一些看似过时了的观念,往往却具有了新时代的气息,成为了我们教育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学习、消化和吸收。

参考文献

[1]麦志辉.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321~322

标签:;  ;  ;  

谈谈文化营销视角下的教育“减负”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