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延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教育策略及其历史意义论文

王波:延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教育策略及其历史意义论文

摘要:知识分子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维持和巩固统一战线的重要方式。延安时期,严峻的内外形势使得党对知识分子的教育迫在眉睫。为此,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知识分子教育策略,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得知识分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和蜕变。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教育策略;历史意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战中表现出色,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施政理念吸引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汇集延安,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蔚为壮观。

一、延安时期党知识分子教育的历史背景

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既是当时延安政治生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危机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延安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直面考验的精神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延安政治生态的变化的大势所趋

1935年,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颠沛流离和浴血拼杀之后,延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新的大本营,无产阶级成为延安政治力量的主体。同时,抗战是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在组织民众抗战和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占中国人数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是抗战的主力军,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延安的农村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抗战武装提供了充足的兵员,是战争力量之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启蒙和动员唤醒了无产阶级书写历史的自觉意识,以工农兵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成为延安的主人,由此引起了延安政治生态的重大变化。

延安政治生态的变化意味着延安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巨大改变。具体来说,严酷战时环境要求知识分子成为一个思想一致、井然有序的战斗集体,以应对随时可能的突发状况。因此,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必须摒弃,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的态度也必然要发生彻底的改变,它要求知识分子充分认同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融入到无产阶级中去为无产阶级服务。知识分子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动员中国人数最多的无产阶级进行抗战,而不是一再地深究他们的国民劣根性问题。延安政治生态的变化使得党对延安知识分子的教育成为大势所趋,而知识分子必定由教育的主体成为延安政治文化生态教育的对象。

(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使的当务之急

抗日救亡的过程中,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以动员民众积极参与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但是,由于早期经历的不同,延安知识分子在适应能力和思想觉悟方面有较大差异,且尚未经过革命考验和实践锻炼,许多知识分子依然存在革命立场不明确、革命信仰不坚定等问题。毛泽东认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1]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抗战的领导核心,应该“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1]

该项目的磨浮厂房是一栋大型联合厂房。建筑占地面积14389m2,总建筑面积17672m2,建筑高度30m,最大跨度30m,柱距9m,吊车最大吨位100t。磨浮厂房属于单层厂房,局部设备用房三层;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丁类,厂房分为三个防火分区,主厂房(含磨矿厂房、浮选厂房、药剂厂房和鼓风机房)为一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12300m2,磨矿配电室和浮选配电室各自为独立的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分别为3582m2和1790m2。磨浮厂房防火分区见图1。

知识分子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团结的对象。相较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警惕和排斥知识分子的做法,延安时期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不仅肯定了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还强调要在工作上任用知识分子,在生活上优待知识分子。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强调知识分子要在政治身份和思想觉悟上同时入党。因此,对延安的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帮助其获取人生价值、克服自身缺陷,使其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是民族危机下的当务之急。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直面考验的精神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纷纷深入到劳动实践中去,开垦荒地、纺线织布、砍柴烧炭等不一而足。许多知识分子还组成工作小组深入农村、部队和工厂,通过开办识字班、冬学、夜校等开展扫盲、动员民众。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劳动实践,以高涨的劳动热情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中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参与劳动生产的赞歌,不仅帮助边区政府克服了经济困境,也让他们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工农兵,实现了与工农兵的融合。这种融合不经使工农兵从知识分子身上学习到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也让知识分子在与工农兵的接触过程中学到了必要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中,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时,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从1937年的3万多发展到121万,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培养。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阶段所选拔的干部,大部分都是在延安经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了思想改造,在参与劳动改造和革命实践中培养了实干才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奔赴抗战前线,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干部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在支援抗日救亡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抗战结束后,他们又从延安奔赴全国,在各地的革命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㉒参见 Kopp,Verwaltungsgerichtsordnung Kommentar,19.Aufl.,2013,1Rn.34a.

二、延安时期党知识分子教育的主要策略

延安时期的许多文艺作品都以宣传革命斗争与描述抗战场景为主要内容,服务于当时的革命和抗战宣传,具有明显的革命现实主义特点。这类作品情感强烈、色彩鲜明,既有严厉的控诉也有愤怒的指责,观者无不拳头紧握、全身紧绷、热血上涌,仿佛身临其境,既表达了民众反抗压迫的正义性,也鼓舞了知识分子的革命斗志,坚定了知识分子的革命信念。革命话语的引入,不但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向广大知识分子阐释了党的革命理想和执政理念,加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且鼓舞了延安的知识分子的抗战士气,铸就了知识分子的革命气质。

(一)落实思想改造:提高知识分子思想觉悟

面对五彩斑斓的西域山川,有许多画家进行了色彩的大胆尝试,这也不愧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尤其是冰川与绿树黄花同时映入我们的眼帘时,作为“视觉动物”的艺术家真的很难经得住这种色彩美的巨大诱惑。但人们在表现山川之“象”时,却不能仅仅停留在“像”的层面上,是中国画,就需要考虑格调的问题。冰山与烈焰如何兼具一身?是以色貌色还是以形写神?视觉的巨大冲击需要以思想的高度升华为转机,才能演变为山水之境的历史重生。

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了加强党建、发扬民主的重要手段。为落实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毛泽东多次号召知识分子要敢于以实事求的态度直面错误,以自我反省精神克服缺陷。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延安知识分子纷纷总结以往经历、进行自我检讨、追求思想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思想改造的必要性,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树立了补偏救弊的光辉榜样。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增强了党的生机与活力,也使得知识分子在自我进化、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改造,做到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为了尽快解决知识分子思想入党的问题,党和边区政府充分利用延安的学校教育资源,在抗大、陕公、中央党校等学校设置了马列主义相关课程,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为避免教条主义的禁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重要决议、文件精神成为了提高知识分子思想觉悟的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等中共领导人还多次亲临各个机关院校召开座谈、发表演讲,解析党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和思想主张,解答知识分子心中疑惑。

(二)引入革命话语,铸造知识分子革命气质

通过革命话语来启蒙和动员民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战、领导革命的有效方式。作为延安政治文化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构建和使用的是革命话语体系,而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群体,掌握的则是传统的以批判为主要特征的知识话语。两套话语系统虽然有着相同的革命目的,但在具体执行上却又有较大差异,1941年春在延安出现的“暴露黑暗”的思潮,就是双方分歧的一个重要标志。延安的政治文化生态和严峻的革命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将游离于革命话语系统之外的知识分子群体,纳入到其所构建的话语系统中来,铸造知识分子的革命气质,以便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政治方略。这样,文艺创作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便成为必然。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统筹大局,制定并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知识分子教育策略,在充分挖掘了知识分子潜能的同时,使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再教育。

(三)深入劳动实践:培养知识分子实干才能

深栽造林用到的乌柳枝干春季截取母树上生长健壮的1~3年生萌生粗壮枝,插干大头直径在2~4cm。选择无机械损伤,无抽条干缩,无畸形,无弯曲和无病虫害的枝条。剪除枝条全部的抽条,剪取枝条中部作插干,插干长约110~120cm。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直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人的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以读书为业,以智力擅长,他们劳动的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认识往往与客观实际脱轨,既然不了解客观世界,也就无法辨别理论真伪。同时,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边区物资极为紧缺,供养数量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已经不切实际,而全民参与生产是增强军民凝聚力、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最好的方式。为此,毛泽东提出:“一切军民人等凡不注重生产反而好吃懒做的,不算好军人、好公民。”[2]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直以精英群体自居,俯瞰下层民众。在革命宣传中,由于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社会地位差异明显,彼此交流不畅,民众的动员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一直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党的许多领导人都曾对此有过深刻的描述。毛泽东就曾指出:许多知识分子“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1]但毛泽东也认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1]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同样深受压迫,且由于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牺牲精神和反抗精神,他们往往能够成为革命的先锋力量。

三、延安时期党知识分子教育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了中共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全面抗战爆发后,边区各级军政单位中知识型干部数量少、文化程度低的问题十分严重,补足各级单位知识型干部的缺口成为抗战的当务之急。抗战的主力是工农兵,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素养,而没有经过再教育的知识分子又未能与之成功接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了解和对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有效把握。这种局限不仅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潜能发挥,也阻碍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也为了使投奔延安的知识分子尽快成为高素质的党政干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多所学校,其中的教员和学员大多来自延安的知识分子。正如林伯渠所说,延安的学校里“有来自东西南北、海内外各民族的优秀青年,培养了成千成万分散在全国各抗日战线的干部。”[3]

鸦片战争以来,国家与民族多灾多难,中国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列强的入侵、异族的欺凌、国家的羸弱以及民生的凋敝,对传统社会有着深刻的反思。从“五四”时期的批判思潮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以自我批评的方式对其在传统社会中的文化特权、阶级偏见等问题提出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和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消除阶级隔阂、建立平等关系的号召。整风运动开展之前,延安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已经开始,如晋陀的小说《我的师傅》,方纪的小说《纺车的力量》,丁玲的小说《入伍》等。这些作品有意识地把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进行比较,并试图以此来重新评估知识分子的价值,促使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直面考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人格缺陷。

(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催生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新型知识分子,也孕育了彰显民族特色、突出科学实践、普惠万千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这不仅体现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身处广大文艺战线的知识分子新的要求和期待。在毛泽东讲话的鼓舞和指引下,延安知识分子纷纷深入到各基层单位中去贯彻文艺理论,掀起了发展新文化的浪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作用。

2.2.3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1周,两组中医证候等级疗效及其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PPS分析结论一致,FAS结果见表3。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先后建立了中国文艺协会、人民抗日剧社、延安合唱团、抗战剧团、鲁艺木刻工作团等艺术团体;创办了《文艺月报》、《大众文艺》、《民间音乐》《诗歌总会》等文化刊物;组建了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延安平剧研究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同时,延安知识分子创作出了大量的品质优异、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如戏剧《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逼上梁山》等,歌曲《生产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美术雕刻《军民合作》、《实现民主政治》等。这些作品格调高昂、色彩明丽、积极向上,将文艺创作与革命斗争相结合,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延安军民的文化需要,振奋了延安军民的抗战士气,也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

(三)促进了延安知识分子的成长蜕变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上,一直片面地追求理论引进,而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教育促使知识分子深入社会生活,观察和了解客观世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广大知识分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彻底抛弃了尚空谈、轻实践的旧观念,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观念。由于战时政治动员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延安社会被高度组织化,长期集体生活强化了知识分子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使知识分子改变过去那种自由散漫、宗派林立、易骄傲、易情绪化的缺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和实践能力上的这种深刻变化,使延安知识分子群体逐步形成为一个组织有序、纪律严明、勇武果敢的的整体。

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往往在其文化优越感的驱使下孤芳自赏,在他们看来社会精英才是历史的缔造者,而群众只能称之为群氓,是救赎的对象。延安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为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群众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可能,而党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无疑加快了两者结合的进程。党的教育使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各阶层齐心协力,才能抵御外辱、安邦定国。延安知识分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改造、革命熏陶和实践锻炼,最终融入到无产阶级群众当中,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坚定的革命者,标志着知识分子实现了成长蜕变。

总之,知识分子参与革命并被革命所铸就是近代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是恰恰是这一过程最为典型的范例。延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教育策略是延安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时期的应急之策,也是知识分子成长蜕变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对于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更是具有奠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6,511,641,55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4.

[3] 林伯渠.林伯渠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265.

TheIntellectualsEducationalStrategie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ItsHistoricalSignificanceinYan'anPeriod

WANG Bo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100, China)

Abstract:Intellectu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rty's establishment, maintena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in Yan'an Period, the grim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made the party's education of intellectuals imminent. On this basis, the party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strategies, which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knowledge of the party cadr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but also accepted the intellectuals.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Yan'an Perio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ellectuals; educational strategy ;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9)01-0046-03

收稿日期:2018-10-17

作者简介:王波(1993-),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陕甘宁边区史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延安时期文化社团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2016B001)

(责任编辑李维)

标签:;  ;  ;  ;  ;  ;  ;  ;  ;  ;  ;  ;  

王波:延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教育策略及其历史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