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赞扎基斯论文-梁家上

卡赞扎基斯论文-梁家上

导读:本文包含了卡赞扎基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象学,中国形象,他者表述形象,自塑形象

卡赞扎基斯论文文献综述

梁家上[1](2015)在《两个中国形象的比较——以卡赞扎基斯的《1935,中国》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卡赞扎基斯的《1935,中国》和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为例,对书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概括和比较。本文希望通过对这种跨文化的形象塑造与自塑的形象的比较,是为拓展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作的一次尝试,同时希望这种形象的比较为中国的文化形象塑造提供一点启示。(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05期)

周国勇[2](2012)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文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今年是中国和希腊建交40周年。昨天下午,绍兴鲁迅纪念馆和希腊卡赞扎基斯博物馆缔结友好馆签约仪式在市区举行。这意味着鲁迅与卡赞扎基斯这两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握手在一起。据悉,这是绍兴鲁迅纪念馆首次与国外名人馆缔结友好馆,也是我市首个建立国际关系的纪念(本文来源于《绍兴日报》期刊2012-05-11)

张希媛[3](2008)在《“最后的诱惑”之诱惑——评卡赞扎基斯《基督的最后诱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的最后诱惑》以"temptation"为落点的写作延续了信任期待和质疑颠覆的双重态度,作品提出许多惊世骇俗的假设:"上升"、"坠落"双向疑问的提出,"现实"、"梦幻"独特情节的设置,成为解构经典的全新话语;在表层"情欲"、"祭献"的双重悲剧中,在揭示"精神"、"心灵"的自欺中,在深层"自由"、"羁绊"的启示下,打破对宗教经典的审美期待,抒发了关注人生、立足当下的人文情怀。(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8年12期)

张浩磊[4](2007)在《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尼科斯·卡赞扎基斯是当代希腊的最伟大作家和思想家,新希腊文学的缔造者之一。他1883年出生于希腊克里特岛,自青少年时代起便笔耕不息,为探求真理而奋斗终生。他在一生中游历了世界上许多个国家和地区,了解和研究了东西方各种不同的文化、哲学思想,并将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对其思想形成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包括古希腊的哲学传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和他的“生命哲学”、德国哲学家尼采和他的“超人哲学”、佛教思想以及从他一出生便开始接受熏陶的东正教思想。在卡赞扎基斯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以及作家对于真理和自由百折不挠的追求。在他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向上攀登,不断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并最终实现真正的自由。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而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个更高、更完善的自我,才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才应该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神”。一个为了自由而奋斗着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卡赞扎基斯作品的文学成就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通过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上。他作品中所包含的深邃而又独特的哲学思想,才是真正应该被我们所研究和探求的东西。(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7-06-30)

林一泓[5](1995)在《穿越生存——评卡赞扎基斯《基督的最后诱惑》》一文中研究指出希腊当代作家卡赞扎基斯呕心沥心写就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展现了人类尤其是作家自己在爱与斧、拯救世界与俗世欢乐之间惊心动魄的冲突.相比《新约》不受诱惑、没有罪过的神子耶稣,卡赞扎基斯的耶(本文来源于《枣庄师专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唐丽娟[6](1993)在《卡赞扎基斯和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世界文学史上,因触犯宗教神律而遭指斥的作家屈指可数。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因写作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而遭基督教宗教人士攻击的事件便是一例。对于卡赞扎基斯,中国人民并不陌生。50年代,他便是享誉欧洲的着名作家,而且在1952年仅以一票之差落选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厚爱,卡赞扎基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带病携夫人访问了中国。不幸在广州染上流感,引发旧病,又因误种天花,加重病情,后急转瑞士和德国治疗,终因医治无效,病死德国。(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1993年02期)

董乐山[7](1991)在《卡赞扎基斯和对他的宗教迫害》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作家有像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一八八叁——一九五七)那样把他的毕生精力都自觉地用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的。正如他自己在《基督的最后诱惑》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的,他的一切痛苦,他的一切悲伤,他的一切欢乐,都来自这一斗争,这一从他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不断的无情的斗争,我们也可以说,他的一切文学作品,他的一切文学上和哲学上的造诣,也来源于这一深刻的内心斗争。放在我(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1991年07期)

卡赞扎基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今年是中国和希腊建交40周年。昨天下午,绍兴鲁迅纪念馆和希腊卡赞扎基斯博物馆缔结友好馆签约仪式在市区举行。这意味着鲁迅与卡赞扎基斯这两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握手在一起。据悉,这是绍兴鲁迅纪念馆首次与国外名人馆缔结友好馆,也是我市首个建立国际关系的纪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卡赞扎基斯论文参考文献

[1].梁家上.两个中国形象的比较——以卡赞扎基斯的《1935,中国》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2].周国勇.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文化发展[N].绍兴日报.2012

[3].张希媛.“最后的诱惑”之诱惑——评卡赞扎基斯《基督的最后诱惑》[J].作家.2008

[4].张浩磊.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和他的哲学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林一泓.穿越生存——评卡赞扎基斯《基督的最后诱惑》[J].枣庄师专学报.1995

[6].唐丽娟.卡赞扎基斯和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J].世界文学.1993

[7].董乐山.卡赞扎基斯和对他的宗教迫害[J].读书.1991

标签:;  ;  ;  ;  

卡赞扎基斯论文-梁家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