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亲性酞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化学,光敏感药,色谱法,吲哚类
两亲性酞菁论文文献综述
许秀枝,王艰,李柱来,刘宏,陈耐生[1](2011)在《两亲性酞菁ZnPcS_1P_3的分离及光敏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纯化两亲性β-磺酸钾基-叁-β-(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ZnPcS1P3),研究其基本的光敏性质。方法对中试生产ZnPcS2P2过程中得到的副产物,采用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两亲性酞菁锌配合物ZnPcS1P3。测定其激发单线态、激发叁线态光谱、单线态氧生成速率和光降解速率。结果 ZnPcS1P3荧光量子产率小于无取代酞菁锌(ZnPc);激发叁线态寿命、单线态氧生成速率和光降解速率均大于ZnPc。结论两亲性酞菁锌配合物ZnPcS1P3具有较强的光敏活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魏彦,陈伟,王玉,李涛,毕程[2](2010)在《两亲性酞菁锌对人体肝癌细胞的光灭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了两亲性α-四(对-羧基苯氧基)酞菁锌(Ⅱ)光敏剂对Bel-7402人体肝癌细胞的离体光动力学行为,研究了浓度和光照时间对光灭活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适宜的浓度下,酞菁锌光敏剂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且此抑制过程遵循一级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另外,酞菁在光催化下产生的单重态氧能损坏癌变的细胞膜,导致靶对细胞的死亡.(本文来源于《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10年05期)
李晓丽,陈伟,李涛,王玉,夏春辉[3](2008)在《新型两亲性酞菁锌杀伤Bel-7402人体肝癌细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新型两亲性α-四(对羟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光敏剂,采用UV-Vis、元素分析I、R、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TOF-MS)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在光诱导条件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研究了此酞菁锌配合物对Bel-7402细胞抑制作用,考察了质量浓度对配合物的抑瘤效果的影响,确定其IC50值.结果发现:酞菁锌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抗癌光敏剂,并探讨了其抑瘤机制.(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陈锦灿,陈宏炜,李永东,王俊东,陈耐生[4](2008)在《新型单取代两亲性酞菁锌的制备及其光动力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组成和结构单一的新型两亲性酞菁锌光敏剂.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出2单-羧基取代酞菁锌,并使之与五聚赖氨酸偶联成五聚赖氨酸2-羰基酞菁锌.综合运用各种分析及光谱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表征和确认.研究了在光照下五聚赖氨酸2-羰基酞菁锌对3种肿瘤细胞(人源肝癌细胞Bel7402、人源胃癌细胞BGC823和人源白血病细胞K562)与一种正常细胞(人源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的杀灭活性.该光敏剂不仅克服了酞菁锌在水中溶解度低的问题,且因所偶联的五聚赖氨酸对肿瘤细胞有靶向作用,具有较高的杀灭肿瘤细胞活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刘常玉,许秀枝,林梅金,王俊东,陈耐生[5](2005)在《一种两亲性酞菁的合成及其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硅胶负载法合成了一种两亲性不对称取代酞菁叁-α-(2,2,4-叁甲基-3-戊氧基)-β-(4'-羧基苯氧基)酞菁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与脂溶性的四-α-(2,2,4-叁甲基-3-戊氧基)酞菁铜相比,该两亲性酞菁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吸收带的形状受溶剂的影响更大,在水中其聚集态可以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解聚,而受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谢宝刚,黄剑东,薛金萍,陈耐生,黄金陵[6](2003)在《两亲性酞菁锌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磺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 (ZnPcS2 P2 )是一种具有光动力活性的两亲性抗癌光敏剂 ,本文应用紫外吸收示差光谱、稳态和动态荧光光谱及平衡透析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ZnPcS2 P2 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Hill位点模型 ,应用改进的蛋白内源荧光猝灭法求得ZnPcS2 P2 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参数 ,结果与平衡透析法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3年10期)
黄金陵,陈耐生,黄剑东,刘尔生,薛金萍[7](2000)在《用于光动力治疗的金属酞菁配合物——两亲性酞菁锌配合物ZnPcS_2P_2的制备、表征及抗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直接取代法合成得到含磺基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的一系列双取代的酞菁锌化合物, 产物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得5种不同组分, 经膜分离法进一步纯化和浓缩后,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进行表征. 测定各组分在光照下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并通过离体试验比较它们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对其中具有较高光动力抗癌活性的物种二磺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ZnPcS2P2)进一步用紫外可见光谱、核磁、热分析、质谱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 研究了ZnPcS2P2的在体抗肿瘤活性, 结果表明, 在670 nm激光的激发下(光照剂量为72 J/cm2), ZnPcS2P2(药剂量为2 mg/kg)对小鼠的U14和S180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达到89.8%和90.8%. 探讨了构效关系, 初步分析了ZnPcS2P2具有较高活性的结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期刊2000年06期)
李洪武,周庆复,许慧君[8](1995)在《新型两亲性酞菁锌LB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两亲性酞菁分子,研究了它在不同溶剂中的聚集行为,考察了酞菁及酞菁与正十六烷混合的成膜性能,制备了混合的多层LB膜,并利用紫外光谱研究LB膜内的分子聚集状况,用分子激子理论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还应用偏振紫外的方法对LB膜内酞菁分子大环的取向进行了确定.(本文来源于《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期刊1995年04期)
李洪武,周庆复,许慧君,李林松,赵冰[9](1995)在《新型两亲性酞菁锌LB膜的制备及其FT-IR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导了一种新型的两亲性分子——长链对称取代锌酞菁(TAZnPc)LB膜的制备和结构特点。研究了其固相和LB膜的红外光谱。用偏振—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LB膜内长脂肪链的取向。结果表明该分子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分子环平面基本上与基片相平行,而长脂肪链由于链密度很稀,采取倾斜取向,与基片夹角的为30°(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1995年05期)
两亲性酞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了两亲性α-四(对-羧基苯氧基)酞菁锌(Ⅱ)光敏剂对Bel-7402人体肝癌细胞的离体光动力学行为,研究了浓度和光照时间对光灭活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适宜的浓度下,酞菁锌光敏剂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且此抑制过程遵循一级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另外,酞菁在光催化下产生的单重态氧能损坏癌变的细胞膜,导致靶对细胞的死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亲性酞菁论文参考文献
[1].许秀枝,王艰,李柱来,刘宏,陈耐生.两亲性酞菁ZnPcS_1P_3的分离及光敏性质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1
[2].魏彦,陈伟,王玉,李涛,毕程.两亲性酞菁锌对人体肝癌细胞的光灭活作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0
[3].李晓丽,陈伟,李涛,王玉,夏春辉.新型两亲性酞菁锌杀伤Bel-7402人体肝癌细胞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陈锦灿,陈宏炜,李永东,王俊东,陈耐生.新型单取代两亲性酞菁锌的制备及其光动力活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
[5].刘常玉,许秀枝,林梅金,王俊东,陈耐生.一种两亲性酞菁的合成及其光谱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谢宝刚,黄剑东,薛金萍,陈耐生,黄金陵.两亲性酞菁锌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3
[7].黄金陵,陈耐生,黄剑东,刘尔生,薛金萍.用于光动力治疗的金属酞菁配合物——两亲性酞菁锌配合物ZnPcS_2P_2的制备、表征及抗癌活性[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0
[8].李洪武,周庆复,许慧君.新型两亲性酞菁锌LB膜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5
[9].李洪武,周庆复,许慧君,李林松,赵冰.新型两亲性酞菁锌LB膜的制备及其FT-IR结构表征[J].化学物理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