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希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约翰希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约翰希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论,宗教,约翰,维特根斯坦,凯恩斯,自然经济,地租。

约翰希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云爱[1](2019)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市场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晚期时已经趋于解体,其特征是商品经济逐步替代了自然经济,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约翰·希克斯在《经济史理论》中试图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找出一种状况(封建主义)让位于另一种状况(资本主义)的明白易懂的原因”,他从习俗和指令性经济背景下(本文来源于《山西经济日报》期刊2019-10-22)

李彦仪[2](2017)在《从《信仰与知识》前后版本的差异看约翰·希克宗教哲学的根源及其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英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从原来的一神信仰唯我独尊到后来的宗教多元论的转变过程,尽管如此,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对比、辩证与纠葛,是他终其一生处理的问题。这点最早反映在他在1957年出版的第一本专着《信仰与知识:一种对宗教知识问题的现代引论》(Faith and Knowledge:A Modern Introduction(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隋文清[3](2017)在《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希克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哲学家之一,他从宇宙的宗教含混性出发,认为正是这种含混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自然主义的方式,也有宗教的方式,但是人们在宗教中所认识到的实在并不等同于实在本身,人们虽然不断地去认识,但是实在本身与认识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认知距离,人们无法真正的认识实在本身,希克采用了康德的哲学观点,根据“物自体”提出了“终极实在”,区分了终极实在本身和人们认识的终极实在,因为不同的宗教传统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条件,所以人们根据自身的宗教经验去认识终极实在,只是终极实在的现象,而非其本身。不同宗教受到自身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对终极实在的回应方式不同,产生了位格的神和非位格的绝对者,但是各大宗教在救赎论上是相同的,都是拯救或解脱之路,实现人类生存从自我中心转向实在中心,这就在理论上为各大宗教是平等的提供了依据,打破了基督教中心主义和宗教独断。希克的宗教多元论要求各大传统之间加强对话,弄清宗教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克服不同宗教之间真理主张的界限,解决相互抵触的真理观带来的冲突,求同存异,减少宗教纷争,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谭泽民,姜文录[4](2017)在《对罪恶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试论约翰·希克的塑造灵魂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宗教哲学中,对罪恶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人们常常抱有这样一种疑问,既然说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那么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为何还会有恶的存在,一些人也把现实中的恶的存在当成他们不信上帝的理由。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宗教哲学家或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罪恶问题的解答方式,如奥古斯丁的"经典神义论",普兰丁格的自由意志辩护,格里芬等人的过程神正论等等。约翰·希克则通过对爱任纽思想的创造性阐发,提出上帝允许恶在现实世界中存在是因为人在受造之初并非是完善的,上帝希望用现实世界中的罪恶去训练人,塑造人的灵魂,使人们逐步走向至善这样的观点。希克用它的"塑造灵魂论"对罪恶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7年02期)

李瑾[5](2016)在《圣俗之间的通途——解读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希克是一位宗教多元论者。在《信仰的彩虹》中,希克集中表达了其宗教多元论思想。他认为,世界各大宗教均是人类对同一终极实在的回应,不过,由于受人类本身各自特点、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故而在对终极实在的回应形式上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差别,但尽管如此,却都同等有效。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具有坚实的宗教批判实在论、社会心理学和知识社会学依据。从解读《信仰的彩虹》文本及希克宗教思想概貌来看,其宗教多元论的学理基础主要来自于康德的认识论、现代认知理论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李彦仪[6](2016)在《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角度看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尝试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发展英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的可能性。本文首先指出希克多元论里的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元素,以及两者在思想上的亲缘关系;接着,本文以希克所援引扩充的维特根斯坦之"看作"(seeing-as)概念作为讨论的正式起点,扼要回顾了维特根斯坦"看作"概念的理论根源与内涵,并以之作为检视希克对此一概念之扩充与发挥的适切性之基础,同时以此作为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索希克多元论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希克所说的"所有经验都是经验为"(all experiencing is experiencing-as)命题,其实只相当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里的"看作",而"看"并不等于包含了我们诠释的"看作",而是一种当下立即的经验。就这点而言,我们或可将希克所说的内在于人性之中的灵性向度此一特殊能力当作这类经验,而这样的经验必然会透过各种各样的语言系统来表达,从而产生了希克所说的"经验为"(experiencing-as)的现象。此外,希克在他的论述也曾经分别提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语言游戏"作为理解宗教多元现象时的一个视角,以及"家族相似性"作为描述"宗教"而非定义"宗教"的取径。而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中,"看作"、"语言游戏"与"家族相似性"恰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若能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尝试为希克哲学指出可能的发展方向,或许可解决希克哲学里的部分难题,同时可能为宗教多元、宗教对话等议题提供更具涵摄性的理论视野与平台。(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6年00期)

李彦仪[7](2015)在《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及其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英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的多元论假设之形上学、认识论及规准论叁个向度,反思他的宗教多元论。希克的形上学预设一个超越的实在(Transcendent Real)作为人类身处于模糊宇宙(the ambiguous universe)中的宗教经验的感知回应对象。希克的认识论应用康德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以及后期维根斯坦"看作"(seeing-as)的观点,提出了"所有的经验都是一种经验为"(all experiencing is experiencing-as)的命题,以之解释人类宗教经验多元的论据。在规准论方面,希克则主张人类各大宗教传统的教义都隐含了指引人类从自我中心(ego-centredness)转向实在中心(Real-centredness)的救赎论转化(soteriological transformation),且正因为其中的伦理义涵也存在各主要宗教传统的教义里,故而,这个转化过程的有无,可以当成评判宗教传统是否真实的规准。本文指出:希克的理论在形上学与认识论之间可能彼此捍格,因为他的形上学预设了"超越的实在"以及"模糊宇宙"两种性质迥异的形上实体,他的认识论却主张人类各向度的认识经验都是同一套认知系统运作的结果。此间产生的问题是,人类如何可能由同一套认识结构认识性质迥异的两种形上实体?希克的规准论立基于亚伯拉罕宗教传统,但并非所有的宗教传统都预设类似的救赎论转化过程,故而,以之作为判教的规准,似有悖于希克的多元论假设的立场。(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5年00期)

陈师明[8](2014)在《约翰·希克的哥白尼式革命——以“终极实在”为中心的宗教多元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希克针对近代全球化以来愈发突出的宗教多样性和多元性事实以及由宗教相遇造成的基督教危机,从宗教之解释出发,批评盛行的宗教排他论和宗教兼容论,提出多元论假设并倡导宗教多元论和宗教对话,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逐步构建了宗教多元论体系。其中对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影响重大的有康德、维特根斯坦和W.C.史密斯。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世界各大宗教传统具有一个共同的基本信念,即宗教经验不纯粹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投射,而是人类对同一个终极实在的不同回应;应承认虽然各自的回应差别甚大,但都是同等有效的,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救赎论结构,即世界各大宗教传统在整体上都是人类生存从自我中心转向实在中心的拯救/解脱的语境。"尽管多元论仍面临许多理论困境和批评反对,但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及其叁大支柱——一个终极实在、宗教之解释和共同的救赎论结构的提出,有巨大的合理性和解释力,是宗教经验和宗教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基督教神学做出了重大的范式更新、转换甚至革命。(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法学》期刊2014年02期)

张小兰[9](2012)在《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相对论点——从约翰·希克的“道成肉身作为隐喻”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将"上帝道成肉身"这一宗教神话作为隐喻探讨时并未依赖于从亚里斯多德至今有关隐喻性质的相互竞争的理论。他提出了"语言的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相对"的论点。分析这一新的论点可以从新的角度试图探讨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文江[10](2012)在《约翰·希克斯:嫁接宏微观经济学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希克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04年4月8日,希克斯出生于英国英格兰的瓦尔维克郡。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数学学位考试后,转入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1925年获硕士学位。1926~1935年,希克斯到伦敦经济学院任助教,后来又任讲师,其间于1932年获取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本文来源于《财会学习》期刊2012年01期)

约翰希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前言英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从原来的一神信仰唯我独尊到后来的宗教多元论的转变过程,尽管如此,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对比、辩证与纠葛,是他终其一生处理的问题。这点最早反映在他在1957年出版的第一本专着《信仰与知识:一种对宗教知识问题的现代引论》(Faith and Knowledge:A Modern Introductio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约翰希克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云爱.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市场因素探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9

[2].李彦仪.从《信仰与知识》前后版本的差异看约翰·希克宗教哲学的根源及其转变[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7

[3].隋文清.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4].谭泽民,姜文录.对罪恶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试论约翰·希克的塑造灵魂论[J].智富时代.2017

[5].李瑾.圣俗之间的通途——解读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李彦仪.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角度看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J].宗教与哲学.2016

[7].李彦仪.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及其限制[J].宗教与哲学.2015

[8].陈师明.约翰·希克的哥白尼式革命——以“终极实在”为中心的宗教多元论述评[J].研究生法学.2014

[9].张小兰.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相对论点——从约翰·希克的“道成肉身作为隐喻”谈起[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10].文江.约翰·希克斯:嫁接宏微观经济学的人[J].财会学习.2012

标签:;  ;  ;  ;  ;  ;  ;  

约翰希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