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古村落博物馆建筑探索

某古村落博物馆建筑探索

李娜

深圳市华森建筑设计与工程顾问有限公司518054

摘要:博物馆在设计时根据当地的人文历史,采取古今结合的设计手法,力图展现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人文特色,融入到当地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布局;建筑形式

一、项目概况

某博物馆基地选址于一个具有浓厚乡土特征的地方,这里是耕读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全部特征都围绕耕读展开。项目基地占地面积:9764.88m2,总建筑面积:7144.43平方米;其中:商业:411.4平方米;办公:249.5平方米;餐饮:1341.1平方米;展览:3399.6平方米;辅助用房:281.55平方米;绿化面积:2020.8??平方米;水体面积:603.6平方米。建筑主体结构采用木结构、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种形式。

二、文化背景介绍

耕读文化:楠溪江历代人们都很重视礼乐教化,同时,晋、宋两次人口北南大迁移使不少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迁居楠溪,在此建村落户,择地定居,"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成为他们宗族的传统,世代相袭。到了宋代,耕读文化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牛角挂书、柳枝为笔、沙地练字、田头秀才代不乏人,屡见不鲜。

血缘村落:在楠溪江中游这个范围内,散布着200多个单姓的血缘村落,苍坡村姓李,芙蓉村姓陈,岩头村姓金。在自然经济时代,绝大多数村落是纯农业村落,村民们男耕女织,过着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自然经济下的自治单位,一个村落,因此大体上便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圈。

宗族礼制:一座村落就是一个宗法共同体,宗族组织者管理着一切,维护着社会生活的秩序。它主持祭祀、负责伦理教话、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操持时节下的公共娱乐、保护自然环境、规划村落建设、等等。反映血缘关系的古村落民居的选址、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环境保护也大都是在宗族组织的主持或关注下进行的。

三、基地解析:

1、整体布局:各房族祠堂或遗址分别在村落的不同位置,一般居住建筑以各房祠堂为单位形成相对集中的组团式布局。每一组团建筑并不是围绕祠堂而建,而是祠堂建在外侧,普通民居则靠近村中心而建。各房祠堂都有着自己的领域范围.规模大小由本房旅兴衰而定,彼此互不交叉.井然有序。不大的古村形成民居核、祠堂圈、环形道路、寨墙和外围水系等五个同心圆圈层空同结构。

垂直交通分级:一条主干道依着地形顺势铺开,沿路一侧或两侧散落分布着大大小小多个村落,各村落外缘均距离主干道有一小段距离。此种外部道路从村落边缘穿过的交通模式,不对村落内部慢速交通造成影响。

水网体系:水最好从西北角引进村落,从东南角出村,“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岩头村在村子东南蓄水成湖,作为水库,于天旱是开闸灌溉农田。并且利用湖面造了很大的公共园林。岩头村的引水口在村北两里五鶒溪中流的水底。水底铺石板,板间留缝隙,水从隙中漏进“地下水库”,水从这水库经涵洞穿过大堤,或明或暗,穿过村子,最后由涵洞出寨墙,灌溉农田,注入江中。

绿化景观体系:山脉,农田,村内经济作物,特色植被。

2、街巷空间:楠溪江传统村落大多规划有主街。作为村落中心主街笔直贯穿全村,随街布置着公共建筑和重要节点空间,次要道路在此垂直分出形成居住地块。这种布局结构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定向作用,通过了解主街可以很容易把握整个村落的形态及秩序。更为重要的是,村落中心式布局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传统村落有着完整、清晰的空间脉络层次,具体表现为入口——缓冲——主街(——次街)——院落——住宅层次或入口——缓冲——院落——公建层次。界面灵活多变,空间限定自由。从街道向两边,界面一层层变化,矮墙、水渠、廊道、建筑,灵活变化,自由组合。形成丰富的界面变化。人们在街道上的体验也就不断在变化。框景,借景随处可见。视野开阔,丰富多变,行进者心旷神怡。

3、建筑空间特征:地块被划分为大小不一的若干宅基地,出院墙固台,住宅位于基地中央,基地周边沿院墙布置一些辅助用房,如猪圈、厕所、柴房等。

楠溪江很多村落建筑的平面形制呈“一”、“门”、“H”、“口”、”田”等字样,彼此之间是发展变化的关系。由于建筑平面形态各异,导致村中的街道小巷空间变化丰富。处处有景,景景不同。楠溪江的住宅大多块然独立,外向开敞,面面构图别致,各不相同。

层次丰富,小中见大。尽管院落空间范围一般都比较小,但依然存在着与整体空间相似的空间层次,具体来说住宅类表现为入口——缓冲空间——前院(——半内院)——檐廊——建筑室内(——檐廊)——后院层次,公建类表现为入口(——缓冲空间)——檐廊——建筑室内——内院——建筑室内(——后院层次)。

4、材料构成,建筑结构:蛮石,原木,手工砌造

四、方案生成:

1、基地内各类建筑的划归。保存,修缮,拆除重建应分门别类。

2、基地位置分析:经过上述对岩头村整体布局的仔细研究,公共性的文化建筑应设在村落外围。除此之外,根据基地内建筑现状,个别老建筑需进行修缮,大部分是没有保留价值应该重建的建筑。

3、操作:

①文化展示中心应包含岩头村当地文脉的考虑,通过上述对岩头村文化背景的研究,将其重新组织,落实到五大展示区块。

②对基地范围环境进行进一步研究,设计从基地现存路径出发。提取现存路径,将其中无序的部分进行修复。结合五大区块,组织布局和流线。

③每个区块,围绕主要展示功能的老建筑为核心,展示与商业餐饮等有机结合,激发地块活力。

④充分体会当地建筑形式,在营造历史性建筑场所气氛与环境中,恰当的建筑形式至关重要。主要从廊道,屋顶,街巷与院落重塑两大部分着手。

⑤具体设计中,考虑当地整体空间、街巷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空间的特色,环境特点,以及对材料的把握。

五、结论:

1、在有相当文化积淀的地区新增或改建建筑,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尤其应当保护好有特殊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建筑。在设计前应对场地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做好充分的考察和分析。

2、在空间塑造方面,可汲取原有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特征,使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和继承。根据文化地位、价值等不同,采取不同处理方法,要有功能依托。传统建筑无论空间数量还是空间质量都无法满足现代需求,应完善其功能空间,补充新的功能要素。

3、建筑形态上,应新旧结合,相得益彰,新材料与本土材料相结合,整体上体现乡土风情,又不失现代生活情趣。形式构成在相当程度上是自主的,建筑功能的实现与建筑意义的表达应符合建筑形式自身形成的逻辑。

4、历史性建筑场所气氛与环境营造方面,应从其人文价值入手,利用其特有环境和氛围。全面详细考察建筑年代、历史、特色、划分等级,判断其重要程度、地区经济状况,以便对旧建筑有所取舍,对症下药。部分拆除,腾出空间用于绿化种植和完善基础及公用设施,突出受保护建筑。

标签:;  ;  ;  

某古村落博物馆建筑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