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不快乐

他们为什么不快乐

一个人进入重点中学学习,从常人的角度理解,应该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是志得意满,应该是快乐地学习生活,可是他们却愁眉不展,找不到自己的快乐,有的甚至是转学、休学、退学,为什么?

案例一:又是一个怡人的傍晚,在操场上散步的我突然发现了在操场边发愣的他,他面无表情,两眼直直地盯着不知什么方向不知什么东西,一种孤独无助弥漫在他的周围,我的心一下就抽紧了,我知道,此时的他再一次地缩回了自己的内心,再一次地将自己与人隔绝。

原本,他曾经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也曾随同小伙伴蹦蹦跳跳玩玩闹闹,也曾和同学说说笑笑,然而,家长过于严格的要求,家长的责罚把他的所有快乐都集中在学习上,听话懂事的他,也就断绝了与朋友的交往,也就不再有学习之外的乐趣,就这样,他考取了重点中学。

进入重点中学的兴奋过后,内向的他发现自己不像自己原来想的那么优秀,周围的同学似乎都比自己好,于是他迷惘了,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孩子的成绩,孩子的不快,老师都看在眼里,老师鼓励孩子,和孩子谈心。幸好,孩子比较信任老师,他平静地度过了一年的时光。

谁也没有想到,高二时他搬出了集体宿舍,在外与两个要好的同学合租房子,一开始,老师就叮嘱他们注意安全,注意团结,要互相照顾。时间一长,独住一间的他,不自觉地断绝了与另外两人的正常来往,而他一向最看重的成绩也没有如他所料获得他认为的被承认,他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开始厌倦了课堂,甚至有一次竟然准备出走,将书扔了一地,两眼呆呆地看着行李,拒绝上学。当老师走进他的卧室时,他浑身哆嗦着,脸色发白,说不出一句话。他被自己打倒了。

为了帮助他走出阴影,老师陪他走进了公园,走着,说着,渐渐地他开始诉说内心的苦闷,说出自己的打算,他想去外地走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过几天是他的生日,老师提前和他约好时间,在饭店替他庆祝生日,还买了点心。又害怕他有什么意外,与他约定每年生日一定给老师寄卡片。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能平静地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作为数学课代表的他也敢于为学生讲题,看着他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欣慰。

案例二:一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她,竟然在进入高中后成绩落后,甚至在一次考试中成了班级倒数第一,于是,这个女生从此一蹶不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就闭门不出。后来,经过多方的帮助,孩子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校门,可是换了一个班后,仍然无法面对考试,一听说要考试后就再也不进校门。无论家长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也不愿意见老师一面,也不接老师的电话。最终,不得已,只好休学。

由她的经历,我更能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捧杀与棒杀》。我们总是提倡赏识教育,这个女生从小就因为成绩突出被认为是个好学生,从小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但却忽略了她的健康发展,忽略了对她的挫折教育,致使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一点点小的失败,走不出失败后的心理阴影,实在令人惋惜。

这些学生身上发生的一切,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向来重视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他们并不是学习的机器,学习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只注重于一点,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强调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只注重名次的升降,而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方面的问题;社会上只注重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却忽视了一个学校育人的功能。成年人的功利思想强加给孩子们,孩子失去了作为一个孩子的乐趣,失去了追随家长老师学习的乐趣。"老师,除了学习,我还有什么乐趣?"是啊,从小,他们被灌输的是学习至上的思想,一旦在学习上找不到快乐,而又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快乐,他该如何去做呢?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不与家长沟通,不信任同学,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值得思考吗?我曾经和学生这样说,要做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社会有益的人。我总在想,如果我们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但是却郁郁寡欢,将自己与人隔绝,他能为国家民族做什么呢?

我记得曾有人这样说过,书本知识很好学,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却更难以培养。就让我们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多花时间关注学生的快乐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吧。当然,这需要很多心思,要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要做学生的工作,更需要一颗爱学生的心。甚至需要常常联系家长,与家长达成共识: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生活知识;除了给予赏识之外,还需要挫折教育;除了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心灵的沟通。整个社会在关注某个学校升学率的同时,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来综合评价一个学校的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看到许多令我们痛心的事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

标签:;  ;  ;  

他们为什么不快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