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数中主谓动词的一致关系

英语数中主谓动词的一致关系

一、英语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方面的一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1](2020)在《文化视域下英汉主语对比差异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相互间必然存在差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又是思维的结晶,不同的思维方式作用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上,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对比英汉主语,两者存在共性,但更多地表现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主语在句中表现出来的众多样态差异。探究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得出这是两种不同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明乐,潘晓颖[2](2020)在《主语的语法性质和语言类型学意义》文中指出主语原本属于表层句法概念,由于常被不同的语法范畴借用,其语法性质一直模糊不清,往往跟底层句法的外论元、语义的施事角色、语用的话题混为一谈。事实上主语和外论元、施事角色、话题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语法层面。英语作为构型性强的语言,其表层句法要求句子必须有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在性、数、格等特征上和定式谓语动词构成一致关系,比较容易从形式上识别和定义。而汉语作为构型性弱的语言,凸显的是话题;另外,汉语主语很难识别,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形式都无法给汉语主语下一个明晰的定义。基于以上因素,本文认为汉语分析可以摒弃主语这个术语。

童芳华[3](2018)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华林话与非洲本巴语语法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语言类型学是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目标就是揭示表面上千差万别的人类语言背后所隐藏的共性和规则,路径是通过语言对比从结构特点上对语言进行分类。本文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对华林话和本巴语展开对比和研究。词法包括词类类标记、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小项,句法包括语序、引语、系词句、疑问句标记、一致关系等小项。这是语言类型学在中非语言对比研究中的一次具体运用。本文前期的语料收集和整理以刘丹青所编着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作为提纲,后期的写作则以语言类型学的两部经典着作B.Comrie的Language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Syntax and Morphology 和 W.Croft 的 Typology and Universals作为理论指导。文章揭示了华林话和本巴语的一些语法特点。例如,华林话是赣方言的一种,但其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这一特点与目前所知的大多数客赣方言都有所不同。又如华林话指示代词所折射的空间分割类型是三分型——空间首先二分为“这里”和“那里”,“这里”又进一步分为“很近的这里”以及“稍远的这里”;本巴语的空间分割类型则是四分型——空间首先二分为“近”和“远”,在“近”和“远”的大前提下,“近”继续划分为“很近”、“稍远”两个层次;“远”则分为“稍远”、“很远”两个层次。文章注意到了本巴语动词所折射出的“娶”和“嫁”的文化理念,对于本巴语的亲属称谓、颜色词、身体部位词等也做了比较细致的调研。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4](2017)在《维吾尔语主谓一致关系偏误分析——以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为例》文中认为维吾尔语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非常严格的一致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句子主语的人称、数以及称呼与谓语动词携带的人称标记之间。由于汉语没有主谓一致关系,维吾尔语专业的汉族学生受其母语影响,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会发生一些与主谓不尽一致关系方面的病句。文章指出并分析汉族学生这方面的病句,全面介绍维吾尔语的主谓一致关系,深入探讨学生发生病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王文琰[5](2017)在《中国学生西班牙语主谓一致关系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中国学生在学习西班牙语的主语和谓语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这个语法点的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包括多个名词、原形动词、中性词和从句作主语与谓语动词的一致关系,单数集合名词与谓语动词的一致关系等。使用中介语理论主要是从语际影响和语内影响这个角度去探究偏误原因。最后提出教学建议和策略。

杨婧[6](2016)在《主谓一致文献综述》文中认为主谓一致结构是英语学习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语法结构。它的"三原则"看似简单,实则难以掌握,且需要学习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对主谓一致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杨勇[7](2014)在《汉英格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格位是语言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范畴,格位的数量、形式与功能等一直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的格位,是生成语法中的句法格(Chomsky1980,1986,1995,2005a等),不以是否有屈折变化为转移,抽象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和传统语法讨论的“性、数、格”中的“格”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格位指的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获得的一种语法属性和形态特性,是体现一定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形式手段。它是所有论元的固有的基本特征,是论元在句中出现的允准条件,是句子成活的过滤器,是移位的动因。只有在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特点和本质。本文用原则与参数理论去充分描写和解释汉英格位范畴上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由格位串联起系列语言现象,验证、发展并完善普遍语法格位理论,预测格位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用理论去解释语言现象,用实践去发展理论。通过从语言理论到语言现象,从历时到共时,从规则到例外,从描述到解释的详细梳理,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格位范畴上存在一系列的异同,其一致性如下:第一,从历时层面观察,上古汉语和古英语都有格形态,后来慢慢被介词和语序等形式取代。上古汉语时期的格“形态”主要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一些方言中(如青海循化方言、江西铅山方言等)至今还残存有变格化石;古英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变格,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词尾变化。第二,从共时层面看,汉英语都存在主格、宾格、旁格和属格等多种句法格。汉英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诸多的不对称性,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对称的背后存在一致性,可以用空范畴理论以及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等来解释。第三,从语言的规则和变异角度看,汉英语都存在大量的非标准授格结构:论元增容、论元隐略和论元共享。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这一新概念可以涵盖系列现象,解释一些格位指派中的非常规现象及相关句法问题。第四,从发展趋势看,汉英格位形态演变的趋势都是由繁到简,慢慢脱落。中古汉语时期,“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时期,更是呈现出典型的综合语态势。英语的格位一直在简化的“长征”中,中古英语时期,格位系统大大简化,五格系统锐减为三格。到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由主格、宾格、所有格构成的三格系统基本定型。当然,汉英语隶属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英格位范畴之间除了共性以外,也存在一些差异:第一,格位形态丰富程度不等。从历时层面观察,古汉语格位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而古英语的格位形态要丰富、复杂得多,体现在每一个名词、代词、形容词词尾上。第二,格位具体句法表现迥异。结构格中,汉语有空主语,而英语不允准;汉语有双主语和多主语现象,英语一个小句,一个主语,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英语中有虚主语,而汉语中没有;英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泾渭分明,但是在汉语中,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有时候可以带宾语;内在格方面,汉英旁格之间的差异较小,属格之间差异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方面,而功能大同小异。第三,非常规授格结构的运用频率不同。在论元增容和论元共享的使用频率上,汉语远远大于英语。汉语论元隐略很常见,而英语一般不可以省略论元。汉语和英语在格位范畴上的共性,是由人类大脑构造和语言机制等决定的,充分体现了普遍语法的原则性。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主要在于功能语类,而且结构的差异,往往是参数设置的两个不同方向,在不同语言当中的赋值不一样而已。研究汉英格位的异同,具有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

张会平[8](2013)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语言与思维之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客观主义忽视语言及其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差异性,假想了一种并不存在的客观性,错误地认为只要客观存在相同,人们的语言所表达的核心概念便不会有差异。语言相对论对客观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人类的思维并非对客观世界真真切切的反映,语言能影响人类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的形成。这一理论历经二三百年几代学者的努力,从海曼到沃尔夫,最终发展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因涉及语言、文化、思维等复杂的关系而受到褒贬,甚至被边缘化达二三十年,但随着近年来新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而得以复兴。一批“新沃尔夫主义者”继承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继续在更广阔的领域验证并发展该假说(详见第二章)。使该假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受该假说影响,近年来有些学者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建构了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详见第三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学者对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详见第四章)。因此本研究以语言相对论作为语言哲学基础,采用二语习得概念迁移理论,对我国英语初学者的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该研究一方面基于语言相对论和概念迁移理论建构适合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验证,一方面探索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的规律,以期为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论文在第一章简要描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及其意义、目的后,在第二章首先回顾了语言相对论假说的思想传承,为该假说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为语言相对论思想的澄清提供理论背景。具体而言,语言相对论假说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褒贬不一。本研究(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受到批判与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新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及新沃尔夫主义者的实证研究,说明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假说的合理性,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澄清对沃尔夫语言假说的某些误解,从而说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期待学界正确认识与理解该理论,从而继续拓展该理论。二语迁移研究已有六十多年历史,而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进行的二语概念迁移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详见第三章)。本研究的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二语“迁移”术语的演变及其定义,从“迁移”的十个维度总结了二语迁移的类型,并回顾了二语迁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其最新观点。简言之,二语迁移研究经历了从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分析假设”,到基于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假设”,再到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偏误分析”,发展到目前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在认知框架内建构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验证性的研究。在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二语概念迁移研究对我国英语教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对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和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充分综述与论证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三个维度(“语言文化概念”维度、“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与“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建构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在“语言文化概念”维度中,首先描述和论证了汉族文化与汉语语言范畴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反映的关系,同时讨论这一语言范畴系统与汉语者概念范畴系统之间影响与反映的关系。然后,分别描述意合与形合语言组织方式影响下的汉、英语言范畴系统的特征。之后描述汉语整体型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概念范畴系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中,分别讨论并定义本研究所涉及的词汇概念范畴迁移、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与语法隐喻概念范畴迁移,并论证意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关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我们以词汇与句法为例,论证词汇概念迁移与语法概念迁移、语法隐喻概念迁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在本研究理论框架明晰后,便涉及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问题。所以,第四章首先讨论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概括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所能回答的研究问题。然后,对我国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较系统的综述。文献综述发现,我国基于语料库的二语研究已成为国内实证研究的主流,所研究的领域涉及词汇、语法(句法)与语篇,科研成果也逐渐增多,但目前尚未见有人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视角研究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概念迁移问题。该综述为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二语概念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背景,同时,也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选择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在论证了二语习得语料库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之后,第五章详细描述了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即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检索方法、统计方法、语料库软件,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步骤。这为其他学者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重复性验证性研究(replicative study)提供了可能,而重复性验证性研究是任何理论验证研究不可或缺的。通过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和质化分析(见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本研究发现:1)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概念范畴的正/负迁移源于英汉词汇概念意义/概念属性的同中有异,语法概念范畴的负迁移源于英汉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本质区别。(1)在动词、介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概念迁移偏误频率很高,涉及词汇概念范畴迁移和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两个方面。(2)在副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语法概念范畴迁移偏误频率较高,主要在[位置]、[肯定性]、[主系表结构]这三个语法概念范畴/概念表征上发生迁移偏误。(3)在冠词学习上,我国初学者时常忽略单数可数名词前的定冠词或不定冠词。该偏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母语“缺乏[冠词]语法概念范畴系统”这一概念表征的负迁移。(4)表现在动词、介词、副词与冠词上的概念迁移偏误均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2)在句法学习过程中,我国英语初学者在七类句法上出现偏误较多:如连缀句、时态偏误、语序偏误、数的偏误、“Be sentence”中“be”的缺失、主谓不一致、主/谓/宾缺失。根据每类英语句法偏误与学习者母语(汉语)在相应句法形式、意义上的相似性,可以推断学习者句法偏误的原因为母语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负迁移,而从认知层面上看,避免或减少这七类偏误均涉及学习者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调整或重构,因此,这七类偏误的认知根源在于母语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负迁移。这七类偏误是初学者最常犯的偏误,已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3)在语法隐喻学习过程中,概念迁移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1)学习者高中时隐喻使用水平较低,使用高级隐喻的类型较少,频次较低,偏误较多;心理过程内部隐喻没有使用,外在经验向内在经验映射的隐喻少有使用,表征方式内的隐喻使用更少,双重隐喻或多重隐喻也未使用,更未出现名词化隐喻。(2)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与高中时的隐喻使用相比没有显着提高;但三、四年级较前两个时期已有显着提高。在报告这些发现的同时,我们还在部分研究中(第六章)以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语料和新加坡双语者语料为参照系,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误用与概念迁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属于我国学习者所独有的习得特征,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未见出现同样迁移问题,其英语学习产出更接近英语本族语特征。所以,本研究有理由认为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均受母语(汉语)的概念系统影响,具有系统性、阶段性与独特性特征,从而揭示了该学习者群体的认知规律与发展历程。本研究的发现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验证了“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为二语概念迁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词汇、语法、语法隐喻的教与学,以及二语概念迁移的研究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余承法[9](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指出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郑巧云,蔡瑞珍[10](2012)在《汉英翻译中的一致性原则》文中指出一致性原则是确保英语语篇连贯的重要因素之一,汉英翻译中要使译文具备可读性,就要考虑译文在语法方面是否符合英语的一致性规范,只有主谓、结构、时态等方面一致,篇章才有连贯性与统一性可言。在此以学生译文为语料,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阐明汉英翻译中译文一致性对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二、英语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方面的一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方面的一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视域下英汉主语对比差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主语对比差异表现
    1. 从充当主语的词类对比看差异
    2. 从主语与谓语动词关系对比看差异
    3. 从“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看差异
    4. 从“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看差异
二英汉主语差异探因

(2)主语的语法性质和语言类型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主语的定义问题
    1.1 主语定义的模糊性
    1.2 主语与话题之争
    1.3 主语的多重所指
2.生成语法里的主语
    2.1 主语是表层句法概念
    2.2 主语、外论元、话题的甄别
    2.3 主语由表层语法形式定义
3.主语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3.1 主语不具备语言普遍性
    3.2 汉语主语概念的理论地位

(3)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华林话与非洲本巴语语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语料来源
    1.3 选题依据
    1.4 目标和意义
    1.5 理论和方法
    1.6 研究回顾
    1.7 人文背景简介
    1.8 语音和文字
第二章 语序
    2.1 主谓宾的语序
    2.2 介词与论元的语序
    2.3 定语与中心词的语序
    2.4 状语与中心词的语序
    2.5 否定词的位置
第三章 词类类标记
    3.1 词类类标记概说
    3.2 华林话的词类类标记
    3.3 本巴语的词类类标记
第四章 名词
    4.1 名词的范畴差异
    4.2 领有标记
    4.3 动物名词
    4.4 亲属称谓
第五章 代词
    5.1 人称代词
    5.2 物主代词
    5.3 指示代词
第六章 动词
    6.1 时和体
    6.2 语态
    6.3 语气
    6.4 颜色动词
第七章 形容词
    7.1 形容词的认定
    7.2 华林话的形容词
    7.3 本巴语的形容词
第八章 数词
    8.1 数词概说
    8.2 基数词
    8.3 序数词
第九章 副词
    9.1 副词的位置
    9.2 副词的虚实
    9.3 专用程度副词
第十章 引语
    10.1 引语概说
    10.2 华林话的引语
    10.3 本巴语的引语
第十一章 系词句
    11.1 系词句概说
    11.2 华林话的系词句
    11.3 本巴语的系词句
第十二章 疑问句标记
    12.1 疑问句标记概说
    12.2 小词法
    12.3 词缀法
    12.4 语序法
    12.5 语调法
    12.6 疑问代词
第十三章 一致关系
    13.1 一致关系概说
    13.2 主谓一致
    13.3 中定一致
第十四章 结语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附录一 格林伯格总结的45条共性
附录二 华林话和本巴语基本词汇对照表
附录三 本巴语特殊词汇表
参考文献
致谢

(4)维吾尔语主谓一致关系偏误分析——以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维吾尔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一致关系
    (一) 非过去时做时态标记的句子中主语与谓语动词人称的一致性
    (二) 过去时做时态标记的句子中主语与谓语动词人称的一致性
三、偏误规律及教学建议
    (一) 偏误规律
    (二) 教学建议

(6)主谓一致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主谓一致概述
     (一) 语法一致原则
     (二) 意义一致原则
     (三) 就近原则
三、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四、国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五、结语

(7)汉英格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背景
        1.3.1 原则与参数理论
        1.3.2 小句中枢说
    1.4 研究意义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格位理论
    2.1 格位的起源及演变
        2.1.1 格位
        2.1.2 格位的起源
        2.1.3 格位的演变
    2.2 格位分类
    2.3 格位指派及其条件
        2.3.1 授格条件
        2.3.2 格鉴别式及可见性条件
        2.3.3 扩充的格位理论
        2.3.4 题元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汉英格位的历时比较
    3.1 汉语格位演变
        3.1.1 汉语史的分期
        3.1.2 上古汉语
        3.1.3 中古汉语
        3.1.4 近代汉语
        3.1.5 现代汉语
        3.1.6 小结
    3.2 英语格位演变
        3.2.1 英语史的分期
        3.2.2 古英语
        3.2.3 中古英语
        3.2.4 早期现代英语
        3.2.5 现代英语
        3.2.6 小结
    3.3 汉英格位历时演变之比较及演变趋势
        3.3.1 汉英格位历时之比较
        3.3.2 格位形态的演变趋势
第4章 汉英结构格比较
    4.1 主格
        4.1.1 主格与主语
        4.1.2 空主语
        4.1.3 虚主语
        4.1.4 双主语、多主语与话题
        4.1.5 非典型主语
    4.2 宾格
        4.2.1 宾格与宾语
        4.2.2 单宾语
        4.2.3 双宾语
        4.2.4 非典型宾语
    4.3 小结
第5章 汉英内在格比较
    5.1 旁格
        5.1.1 介词的界定
        5.1.2 介词宾语的语类选择
        5.1.3 汉英旁格的实现
    5.2 属格
        5.2.1 英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5.2.2 汉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5.2.3 汉英属格比较
    5.3 其他内在格
    5.4 小结
第6章 汉英非常规授格
    6.1 论元增容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1.1 一价动词增容为二价动词
        6.1.2 二价动词增容为三价动词
        6.1.3 相关解释
    6.2 论元隐略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2.1 省略和隐含
        6.2.2 汉语论元省略
        6.2.3 英语论元隐略
    6.3 论元共享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3.1 汉语中的论元共享
        6.3.2 英语中的论元共享
    6.4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6.4.1 格位指派理论回顾
        6.4.2 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的定义
        6.4.3 主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虚主语
        6.4.4 宾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6.4.5 小结
    6.5 小结
第7章 汉英格位差异的类型学意义
    7.1 形合和意合
    7.2 综合语和分析语
    7.3 话题优先和主语优先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1.1 共性:原则
        8.1.2 差异:参数
    8.2 遗留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本论文之结构
第二章 语言、文化、思维方式
    第一节 客观主义被批判,相对主义之兴起
    第二节 语言相对论之思想传承
    第三节 语言相对论之命运多舛,从误解到澄清
        3.1 误解沃尔夫之本意,抨击虚无的“强式论”
        3.2 普遍主义兴起,相对论受压制
        3.3 认知语言学兴起,语言相对论复兴
        3.4 新沃尔夫主义者之实验支持
        3.5 语言相对论在我国之“境遇”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语言、认知、概念迁移
    第一节 古老而年轻的语言迁移研究
        1.1 迁移之术语及定义
        1.2 语言迁移的类型
        1.3 迁移研究范畴之拓展
    第二节 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
        2.1 “语言文化概念”维度
        2.2 “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
        2.3 “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
    第一节 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优势
    第二节 我国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
        2.1 基于笔语语料库的二语研究
        2.2 基于口语语料库的二语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本研究的语料库研究方法
    第一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
    第二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检索方法
        2.1 索引词检索方法
        2.2 正则表达式检索方法
        2.3 搭配、类联接、语义韵的检索方法
    第三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
        3.1 频数差异检验
        3.2 搭配强度测量
        3.3 频数标准化
    第四节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软件
        4.1 词性附码软件
        4.2 检索软件
    第五节 本研究的研究步骤
第六章 英语词汇学习与概念迁移
    第一节 本章研究之理论依据
    第二节 英语动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2.1 语料库研究方法
        2.2 词汇与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2.3 小结
    第三节 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3.1 语料库研究方法
        3.2 词汇与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3.3 小结
    第四节 英语副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4.1 语料库研究方法
        4.2 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4.3 小结
    第五节 英语冠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5.1 语料库研究方法
        5.2 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5.3 小结
第七章 英语句法学习与概念迁移
    第一节 本章研究之理论依据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信息统计
    第三节 英语构句学习与概念迁移
        3.1 英汉“句子”之别
        3.2 汉语[句子]语法概念迁移
        3.3 小结
    第四节 英语时态学习与概念迁移
        4.1 英汉“时态”之别
        4.2 [时态]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4.3 小结
    第五节 英语语序学习及概念迁移
        5.1 英汉语序特征及语法概念迁移分析
        5.2 小结
    第六节 英语“数”的学习与概念迁移
        6.1 英汉“数”的区别
        6.2 汉语[数]语法概念迁移所表现的语境
        6.3 小结
    第七节 英语“be-sentence”学习与概念迁移
        7.1 系动词be与语法概念迁移
        7.2 助词be与语法概念迁移
        7.3 小结
    第八节 “主谓一致”学习与概念迁移
        8.1 英汉句法结构及语法概念表征的区别
        8.2 主谓一致偏误类型
        8.3 小结
    第九节 英语“主/谓/宾缺失”与概念迁移
        9.1 英汉主谓宾的特点及可省略的语境
        9.2 ICCI中主语缺失的主要类型
        9.3 ICCI中谓语缺失的例证
        9.4 ICCI中宾语缺失的例证
        9.5 小结
    第十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及物性模式下语法隐喻的学习历程与概念迁移
    第一节 本章研究之理论依据
        1.1 “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
        1.2 新及物性模式——语法隐喻分类框架
    第二节 语料库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法隐喻习得与概念正迁移
        3.1 经验类别范畴
        3.2 表征方式范畴
        3.3 双重隐喻或多重隐喻现象
        3.4 名词化现象
    第四节 语法隐喻偏误与概念负迁移
        4.1 空间概念范畴[上]的映射偏误
        4.2 其他概念范畴的映射偏误
    第五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启示
        2.1 理论启示
        2.2 教育实践启示
        2.3 研究方法启示
    第三节 本研究之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出版专着及发表论文情况

(9)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一、全译定义
        二、全译原则
        三、全译过程
        四、全译单位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二、“化”之哲学通解
        三、“化”之美学专解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五、“化”之译学新解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一、全译核心之“化”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第一节 等化机制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第二节 繁化机制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第三节 简化机制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节 移化机制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第五节 换化机制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第六节 分化机制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第七节 合化机制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合机制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第三节 多合机制
        一、三合机制
        二、四合机制
        三、五合机制
        四、六合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汉英翻译中的一致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致性原则
二、汉英翻译中一致性原则调查分析
    (一) 调查语料及结果
    (二) 实例分析
        1. 主谓一致性
        2. 结构的一致性
        3. 时态的一致性

四、英语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方面的一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视域下英汉主语对比差异探析[J]. 杨建. 学园, 2020(08)
  • [2]主语的语法性质和语言类型学意义[J]. 高明乐,潘晓颖. 外语教学, 2020(02)
  • [3]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华林话与非洲本巴语语法对比研究[D]. 童芳华. 厦门大学, 2018(12)
  • [4]维吾尔语主谓一致关系偏误分析——以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为例[J].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7(03)
  • [5]中国学生西班牙语主谓一致关系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J]. 王文琰. 校园英语, 2017(31)
  • [6]主谓一致文献综述[J]. 杨婧. 语文学刊, 2016(02)
  • [7]汉英格位比较研究[D]. 杨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8]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D]. 张会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10]汉英翻译中的一致性原则[J]. 郑巧云,蔡瑞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09)

标签:;  ;  ;  ;  ;  

英语数中主谓动词的一致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