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载体论文_苗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孔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载体,污泥,减量,骨架,生物,污水处理。

多孔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苗凯[1](2017)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污水处理用多孔载体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膜多孔载体性能的优劣是影响微生物在其内部附着生长进而影响污水处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制备性能优良的多孔载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超临界CO_2诱导相分离-循环干燥工艺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模型材料,成功制备了PMMA多孔载体,并以扫描电镜对载体的内部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PMMA初始浓度、CO_2压力、温度、保压时间t_1、干燥时间t_2、卸压时间t_3等操作条件对多孔载体内部结构的影响。本实验范围内得到的最优操作条件为PMMA初始溶液浓度20wt.%,CO_2压力10MPa,CO_2温度45℃,t_1 90min,t_2 90min,t_3 90min。此外,以醋酸纤维素(CA)为模型材料制备污水处理用醋酸纤维素多孔载体,采用失重法对制备的醋酸纤维素多孔载体进行孔隙率的测定,考察了聚合物溶液初始浓度,CO_2压力和温度对多孔载体孔隙率的影响。所得本实验范围内最佳操作条件为CA初始浓度12wt.%,CO_2温度50℃,CO_2压力12MPa。基于以上制备的多孔载体,将其应用在氨氮废水介体加速实验中,旨在考察PMMA多孔载体和醋酸纤维素多孔载体对不同氧化还原介体的固定效果以及不同氧化还原介体对反硝化菌的促进加速效果,进而获得制备多孔载体的较优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结合分形理论在多孔介质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了仿蜂巢型多孔介质模型,并以Fluent流体软件对流体在其内部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多孔介质内随初始流速的增大,流体剪切力增大,微生物在小孔内附着生长的几率降低;在相同初始流速条件下,随着多孔介质内部孔径的增大,适宜在多孔介质内微生物生长的区域减小,生物膜较难形成;多孔载体底层内的流速随载体厚度的增大而降低,则多孔载体底层的微生物因得不到营养物质而脱落死亡。本模拟范围内得到的最佳流体流动特性参数为初始流速为0.001m/s和模型结构参数孔径直径为20μm。(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陶胜洋,宋文通[2](2016)在《多孔载体界面辅助组装制备高分散性催化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材料的具有大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因此是一种优异的催化剂载体。浸渍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负载无机催化组分的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浸渍法由于难以控制催化组分在载体材料表面的分布,经常会形成大颗粒聚集和阻塞孔道的问题,从而造成催化组分分散性下降,影响催化活性。基于这一问题,我们通过调控多孔材料孔道内部界面的化学性质,利用聚多酚薄膜和有机配体,将无机前躯体束缚在多孔材料的界面,使其在煅烧处理时不会发生迁移,从而避免了催化组分的聚集,提高了催化物质的分散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多酚薄膜可以很好的还原贵金属离子,形成纳米颗粒,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金属氧化物的分散性同时实现低催化物质负载和高催化活性。制备的催化剂既可以以单块的形式直接用于构建流动反应器,又可以作为磁性可分离催化材料,用于多种精细有机化学品的催化反应中。都获得了理想的TOF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二分会: 多孔功能材料》期刊2016-07-01)

尚建丽,麻向龙,张磊,熊磊,张浩[3](2016)在《多孔载体相变材料的热湿综合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癸酸(CA)和月桂酸(LA)在超声波作用下混溶制备的二元有机脂肪酸为相变材料,多孔硅藻土材料为载体,利用多孔硅藻土的吸附特性,使用熔融法制备相变材料质量分数不同(35%、40%、45%、50%、55%)的多孔载体相变材料,分别采用步冷曲线法和等温吸放湿法对多孔载体相变材料的控温性及吸放湿性进行测试,并对热湿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同时利用压汞法(MIP)、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等手段对多孔载体相变材料的孔结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形貌、组成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硅藻土孔隙发达,对CA-LA的物理吸附质量达到45%时,多孔载体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17.92~22.20℃,相变潜热在30.88~32.97J/g;在温度为14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该复合材料具有满足建筑室内对相变材料热性能要求,而且具有良好的湿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李宏君[4](2016)在《多孔载体细菌数量变化及其对剩余污泥减量的作用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高含水率并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及处置与处理的费用高等原因,使剩余污泥成为环境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为此,从源头着手,低污泥产出率的污水处理工艺,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论文以原位剩余污泥减量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载体为研究对象,以载体外部和孔隙中的细菌总数量、优势细菌和与污水处理有关的功能菌数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就多孔载体及孔隙内泥中的生物量对剩余污泥减量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载体外的细菌总数以及好氧菌基本与DO浓度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8。载体孔隙内泥中的细菌总数与溶解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22。表明载体外部好氧细菌占优势,载体孔隙内泥中厌氧及兼性细菌占优势。(2)多孔载体系统中,溶解氧上层高于下层,两个曝气管之间会形成一个好氧—缺氧的环境。载体外部和载体孔隙存在溶解氧差,好氧菌进入厌氧层中,就会发生溶胞作用,实现污泥减量。(3)球衣菌作为载体外部生物膜的优势菌同时也是慢速生长细菌。与装置中的MLSS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74;这验证了前人提出的“慢速生长细菌作为优势菌种,在处理市政污水的同时,达到剩余污泥减量”这一假设。(4)通过冗余分析(RAD)得出COD、DO、TN、TP、MLSS这5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74.5%的载体孔隙内泥功能细菌数量变化信息和80.7%的载体外部功能细菌数量的变化信息。说明装置中除了这五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微生物的数量分布,比如水流剪切力,有机质迁移浓度梯度和水流速度等,但是其他环境因子影响较小,所以这5种环境因子在不同位点的差异可以大致描述装置不同位点的环境差异。(5)COD和DO是影响细菌数量分布主要环境因素。装置中好氧细菌的生长代谢对剩余污泥减量有着重要的贡献。(6)具有不同污水处理性能的功能菌存在于装置中,这些功能菌在好氧/缺氧交替的环境中对有机物、总氮、总磷、氨氮进行代谢的同时,通过共代谢作用、溶胞作用、慢速生长细菌占优势对剩余污泥起到减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隋海然,李宏君,巢云龙,董慧,林山杉[5](2016)在《多孔载体中微型动物与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投加多孔载体处理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培养驯化活性污泥挂膜成功后,在稳定运行60 d内,对系统污泥减量效果以及其与载体中微型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剩余污泥真实产率为0.054 g SS/g COD,表观产率为0.045~0.052 g SS/g COD之间,剩余污泥真实产率与表观产率基本吻合,稳定运行期间,多孔载体中生物膜生长代谢良好;与传统活性污泥法比较,污泥减量效果明显;固着型纤毛虫和后生动物数量的变化,对剩余污泥浓度影响较大;筛选具有代表性微型动物与系统中剩余污泥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其中钟虫和红斑瓢体虫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915和-0.813,可作为剩余污泥浓度的指示性微生物。(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牛首飞,杨文玲,张桂宾[6](2015)在《凝胶-化学交联法制备聚乙烯醇多孔载体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戊二醛(GA)为交联剂,采用凝胶-化学交联法制备聚乙烯醇多孔载体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比表面及孔径分布仪等方法对PVA多孔载体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温度、凝胶化时间、戊二醛交联时间、戊二醛浓度以及DMAC加入量等因素对多孔载体材料性能影响。通过重复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得到PVA多孔载体材料的平均孔隙率为68.294%、平均交联度为92.331%、平均直径为0.299 cm,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仪测得其Langmuir比表面积为83.740 m2/g,并且在此条件下得到多孔载体材料的各特性稳定性好、重复率高。(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5年03期)

孔令寅[7](2015)在《不同多孔载体上金属有机骨架ZIF-8膜的设计制备与渗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沸石咪唑骨架ZIFs材料作为MOFs的分支,是由四面体中心离子和咪唑类有机配体桥连配位形成。ZIFs材料具有沸石分子筛的稳定孔隙结构、均一的孔分布、较高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成为制膜研究的首选材料。目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膜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用片式多孔载体或掺杂到高分子浆料中制备复合膜,而管状载体因其比表面大、易封装等优点更具有研究潜力和工业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几种不同管式载体的特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制膜方法和策略,成功地制备出高性能的ZIF-8管式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于细小直径的中空纤维载体,由于扩散过程的影响传统的釜内晶化生长法在管式载体内表面生长连续膜材料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本章采用流动合成法,以多孔中空纤维陶瓷管载体和无孔毛细石英管载体,原位流动合成法制备了连续的ZIF-8膜。考察了合成温度、流动速度对制备连续ZIF-8膜的影响,通过跟踪不同成膜时间对应膜层形貌变化,研究了多孔载体原位流动法生长ZIF-8膜的生长过程,推测其生长机理为:ZIF-8材料的快速配位特性,使得多孔载体孔隙内合成液结晶形成ZIF-8“准晶种”,该活性物种在后续流动过程中作为成核位点诱导连续ZIF-8膜的形成。所制备的多孔中空陶瓷管载体支撑ZIF-8膜的H2通量高达1.91×10-6 mol·m-2·Pa-1, H2/CO2、H2/N2 和 H2/CH4常温理想分离系数分别为4.95、12.90和15.65。采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预处理无孔毛细石英管,通过化学偶联APTES单层使得活性-NH2与游离Zn2+配位诱导ZIF-8膜的形成,制得膜层厚度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线性增加,可实现毛细石英管内ZIF-8膜厚的方便调控。(2)针对大孔碳管载体表面化学性质相对惰性和缺陷多的特点,采用“浸涂-擦涂”石墨粉与ZIF-8晶种混合物的方式,制得了大孔碳管支撑ZIF-8膜。考察了“浸涂-擦涂”不同组成石墨粉与晶种混合物对ZIF-8膜制备的影响,并对比原位法、晶种修饰载体法、石墨粉修饰载体法对大孔碳管为载体制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石墨与ZIF-8晶种共同处理载体时不同组成石墨粉与晶种混合物对修饰载体起到关键作用,石墨粉的使用既修饰了载体表面又固载了ZIF-8晶种。最佳的石墨粉与ZIF-8晶种混合物组成分别为0.6wt.%和0.2wt.%。溶剂热生长得到的大孔碳管支撑ZIF-8膜其常温H2的渗透速率为7.15×10-8 mol·s-1·Pa-1, H2/CO2、H2/N2和H2/CH4的理想分离系数分别为5.05、7.07和7.80,体现出一定的筛分性能。(3)采用孔径为3-4μm的大孔粗糙陶瓷管为载体,分别利用擦涂ZnO粉末和浸涂Silicalite-1 (Sil-1)与ZnO混合物两种方法修饰大孔陶瓷载体,消除大孔载体表面缺陷的同时引入金属活性中心,溶剂热生长分别得到大孔载体支撑连续ZIF-8膜。其中擦涂法得到的ZIF-8膜的H2的渗透速率为4.36×10-7 mol·m-2·s-1·Pa-1,H2/CO2、H2/N2和H2/CH4理想分离系数分别为4.95、10.52和10.85。擦涂法采用大孔粗糙陶瓷管为载体制备连续ZIF-8膜具有60%的制膜重复率、高的膜层热稳定性和高的机械稳定性;采用浸涂Sil-1与ZnO混合物修饰大孔载体制备ZIF-8膜,其中Sil-1主要充当堵孔的作用,制得的ZIF-8膜H2渗透通量为4.16×10.7 mol·m-2·s-1·Pa-1,且H2/CO2、H2/N2和H2/CH4理想分离系数分别为5.48、9.69和9.82,体现出了良好的气体筛分性能。(4)利用静电吸引原理,采用阴离子型高聚物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修饰有机中空纤维管表面,诱导制备了2.5μm厚度的ZIF-8膜,考察了合成温度、合成液浓度对所制备ZIF-8膜形貌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有机中空纤维管支撑ZIF-8膜H2的渗透速率达1.03×10.6 mol·m-2·s-1·Pa-1,H2/N2和H2/CH4的理想分离系数分别为10.18和9.36,体现出一定的筛分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巢云龙[8](2015)在《多孔载体生物膜时空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废水的排放量逐日递增,寻找处理废水的合理方法同时又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物膜处理废水在当前各大水处理厂使用最广。论文以经环氧树脂胶结成球状的砾石为载体,对生活污水进行挂膜处理。在此试验中将装置大型化,并对装置内不同空间内的水质指标及生物膜指标进行测定。其中生物膜厚度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测定,生物膜活性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并将两个仪器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运用克里格插值法,对其在装置内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计算。此外,试验中同时还对相同条件下,有载体和无载体(对照组)所产生的剩余污泥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COD浓度自装置底部,随着装置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且沿着水流方向浓度也逐渐减小。系统各个部位总氮、总磷的浓度差异性较小,氨氮浓度沿程逐渐减小。2当生物膜的厚度达到28.5μm时,生物膜的活性最大,COD的去除率最大,生物膜活性对水中COD的去除起着积极的作用;生物膜厚度接近27μm,生物活性为72%时,此装置对总磷的去除率最好;当生物膜厚度为27.8μm左右,生物膜活性为76%时,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当生物膜厚度达到28.5μm,生物膜活性为82%时,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所以当生物膜厚度控制在27~28.5μm时有利于反应装置的运行,有利于对水中各类有机物去除。3当装置稳定运行时,无载体对照组的剩余污泥量是有载体装置剩余污泥量的10倍左右。可见,在大型装置中以多孔载体进行挂膜处理市政废水,有利于剩余污泥量的减少。4由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Method,FCM)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测得的生物膜细菌活性比较可知,CLSM比FCM测得的结果略偏高,但通过使用SPSS对12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得到P=0.296>0.05,表明两者之间测量结果无显着差异。因此,不同有机物的去除对生物膜厚度和生物膜活性的要求不同,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应控制相应的生物膜厚度。该研究结果将对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砾石生物膜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隋海然[9](2015)在《多孔载体中微型动物与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大量兴建,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会产生难以处理和处置的大量剩余污泥,增加污水厂投资和运行费用。整个废水处理厂费用中,发达国家用了50%~60%用于污泥处理与处置的费用,中国也用到了30%以上费用。现如今由于对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泥的处理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这种形势下,研究低污泥产率的污水处理技术,从源头着手,尽量通过先进技术与改造工艺减少剩余污泥产生量,达到污泥原位减量,意义非常之大。论文以多孔载体系统为核心,以生物膜中的微型动物、系统悬浮污泥、水质为研究对象,在反应器运行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依次进行检测,数据整理后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计算和相关性分析,最后结论如下:(1)多孔载体系统中微型动物密度约达1200个/ml,较未加载体系统多约750个/ml。多孔载体系统优势微型动物是集盖虫、累枝虫,未加载体的优势微型动物是杯钟虫。培养成熟期多孔载体形成较长较复杂的食物链,为污泥减量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未加载体系统没有形成长的食物链。(2)代表性微型动物多样性指数H分析中,固着纤毛虫和后生动物易受重力沉降作用,使得下层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上层;游泳纤毛虫多样性指数上下层差距不大,可以分泌一种粘液,有利于促进菌胶团的形成,起到上下层及水面兼顾的作用;游泳和固着纤毛虫多样性易受水流冲击的影响;稳定运行期游泳和固着纤毛虫以及后生动物多样性变化,使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中,对抗击能力有一定的缓冲作用。(3)多孔载体稳定运行60天内,悬浮污泥浓度变化平稳,沉降性明显提高,污泥活性较高。系统污泥真实产率0.054g SSD/g COD,污泥表观产率在0.045~0.052g SS/g COD之间,两者数值相近,表明多孔载体系统稳定运行期的污泥活性较好,代谢正常且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明显。(4)不同位置的COD值、NH3-N值和DO值并没有因为水力剪切力的作用而出现异常波动,去除率COD达到90%左右,NH3-N达到93.2%左右。COD、NH3-N的出水已达到国家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城市污水排放标准一级B。(5)多孔载体系统中可作为悬浮污泥浓度高低的指示性微生物的是钟虫和红斑瓢体虫,与污泥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811。多孔载体系统有大量钟虫时,说明系统悬浮污泥浓度较高,两者呈正相关;当系统出现较多的红斑瓢体虫时,预示着系统悬浮细菌浓度较低,两者成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牛首飞,杨文玲[10](2015)在《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多孔载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了用于污水处理的具有一定孔径的可降解聚乳酸(PLA)多孔载体,考察了压力、温度、保压时间、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以及CO2循环时间等工艺参数对PLA多孔载体孔径的影响,并采用SEM方法对制得的PLA多孔载体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了制备PLA多孔载体的最优工艺条件: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160 g/L,压力12MPa,温度45℃,CO2循环时间90 min,保压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了孔分布均匀、连通性好、平均孔径为160μm的PLA多孔载体。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的PLA多孔载体的孔径重复率好。(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01期)

多孔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孔材料的具有大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因此是一种优异的催化剂载体。浸渍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负载无机催化组分的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浸渍法由于难以控制催化组分在载体材料表面的分布,经常会形成大颗粒聚集和阻塞孔道的问题,从而造成催化组分分散性下降,影响催化活性。基于这一问题,我们通过调控多孔材料孔道内部界面的化学性质,利用聚多酚薄膜和有机配体,将无机前躯体束缚在多孔材料的界面,使其在煅烧处理时不会发生迁移,从而避免了催化组分的聚集,提高了催化物质的分散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多酚薄膜可以很好的还原贵金属离子,形成纳米颗粒,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金属氧化物的分散性同时实现低催化物质负载和高催化活性。制备的催化剂既可以以单块的形式直接用于构建流动反应器,又可以作为磁性可分离催化材料,用于多种精细有机化学品的催化反应中。都获得了理想的TOF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孔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苗凯.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污水处理用多孔载体工艺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

[2].陶胜洋,宋文通.多孔载体界面辅助组装制备高分散性催化材料[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二分会:多孔功能材料.2016

[3].尚建丽,麻向龙,张磊,熊磊,张浩.多孔载体相变材料的热湿综合性能[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4].李宏君.多孔载体细菌数量变化及其对剩余污泥减量的作用机理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5].隋海然,李宏君,巢云龙,董慧,林山杉.多孔载体中微型动物与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相关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6

[6].牛首飞,杨文玲,张桂宾.凝胶-化学交联法制备聚乙烯醇多孔载体材料[J].塑料.2015

[7].孔令寅.不同多孔载体上金属有机骨架ZIF-8膜的设计制备与渗透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8].巢云龙.多孔载体生物膜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9].隋海然.多孔载体中微型动物与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相关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10].牛首飞,杨文玲.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多孔载体[J].石油化工.2015

论文知识图

@SiO2-Acetal-PNIPAM装载罗丹明...多孔不锈钢载体(a)及其表面生长Silic...型湿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多孔不锈钢和α-Alumina载体表面生长...高温焙烧Alumina载体支撑的Silicalit...和FL装载MS-A:CD-Au组装体的荧...

标签:;  ;  ;  ;  ;  ;  ;  

多孔载体论文_苗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