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才研究会: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科技人才开发之“道”论文

◎ 中国人才研究会: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科技人才开发之“道”论文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科技强国与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一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主题,而创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核心关键词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分别出现59 次、17 次和14 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把核心技术比喻为“国之重器”,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际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的背后,是科技人才支撑。这就需要聚焦中国科技人才的开发进阶之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村长说,牛娭毑铡猪草呢,莫铡到手了。牛爹不在,有个事跟你说下。你那个打工的崽牵扯到一桩案子里,镇里喊牛皮爹去一下。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科技人才创新力聚焦

科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创新力,这种创新力引发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相较于一般人才而言,科技人才的创新力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活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正是指向科技人才创新力这一层面。二是这种创新力体现为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产业的贡献率,即科技人才创新力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效益直接相关,并体现在国家创新力上。以联想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在福布斯全球企业排名为例,从2007-2016 年,3 家高科技公司综合竞争力分别从1838、1863和1905 名,上升为840、174 和201 名。中美贸易战、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令,表面是关税、知识产权等之争,其实质是科技实力、人才创新力的较量。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科技人才开发现状

1. 中国科技人才开发成效

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只有抓住创新驱动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而这些必须依靠科技人才创新力驱动建立中国自主创新体系。

科研经费持续投入。近5 年以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和增长速度提高,并呈现出国际比较优势。从中国R&D 国内支出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我国R&D经费持续增长,2017 年R&D 经费支出1.7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图1),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 位。从2000-2016 年,中国R&D 的国内支出增长超过20 倍,增速为21.3%;同期美国R&D 国内支出年均复合增速仅为4.1%,按照2010 年以来中美国内支出的复合增速测算,预计到2024年前后,中国科技研发整体投入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式中:初值Xn的取值范围为[-1,1];Xn+1是系统输出;系统参数a取值范围在(0,2]时,该混沌系统处于混沌状态,经过实验可得,该系统在a∈(1.8,2]时都可以达到满映射的状态[6]。

2. 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科技人才开发面临的挑战

我国科技人才创新力在质量、结构和创新力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而难以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科技人才基数和创新力相对较低。我国科技人才在绝对数量上具有优势,但科技人才的基数和效能相对较低。

中国科技人才开发需要从培养、使用两个层面协同并进,形成以创新力为核心的中国科技人才开发合力。

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问题,并且上课注意力集中度较差,课堂时间利用率不高,时间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同时,整理和汇总理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能力有待提高。另外,传统的教育方式会统一每个班级学生的教学时间,教学场地仍然以教室、实训室等实体场所为主,限制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地点。

协同创新旨在联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3 个基本主体的优势资源和能力,通过协同合作生成科技人才创新的动力与创新效率。

科技人才层次结构“塔尖” 较窄,引领产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供给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吸引等方面滞后相关。以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为例,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统计数据,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中国半导体协会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 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40 万,而该产业规模到2030 年将扩大5 倍以上。再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中国人工智能人才供求比例仅为1:10,供需严重失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 万人,而且与其他国家的人工智能人才开发相比,缺乏比较优势。

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学校创新教育在培养人才创新思维,提升人才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着眼于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对科技人才的STEM 教育。STEM 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4 门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重点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为培养科技人才夯实专业素养和能力。《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要加大美国在STEM 教育方面的投入,2016年美国研究所和美国教育部联合发布《STEM 教育中的创新愿景》;澳大利亚联邦及各州和地区教育部长签署《STEM 学校教育国家战略2016—2026》等,都旨在通过STEM 教育提升科技人才的专业素养。我国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探索STE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科技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合理。我国大部分科技人才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西部地区12 个省区市只占人才总量的18.8%,边疆民族地区则不足4%。科技人才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人才集聚,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失和科技人才缺口严重,从2015年中国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比较和2017年东中西部科技活动人员和R&D 人员比较可以看出,科技人才聚集呈现“东高西低” 和东多西少的态势(图6和图7)。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科技人才开发进路

科技人才基数缺乏比较优势。以科技全职研究人员数量和比重为例,2015 年中国共有162 万人,美国有138 万人,日本66 万人,德国38 万人,韩国36 万人,但中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究人员比重仅2.09,从2000-2015年科技人员比重增长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图3)。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主要体现为成果产出率和产业贡献率。201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 万亿元增长到82.7 万亿元,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2017 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增速分别为10.8%和13.10%(图2)。预计到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5%,尤其是代表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发和产业贡献率已经进入世界前沿。以卫星导航北斗为例,2017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达2550 亿,较2016 年增长20.4%,其中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80%,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

1. 夯实科技人才开发的学校创新教育支撑

实验采用GroupLens 研究小组提供的MovieLens(http://movieslens.umn.edu)数据集,它包括943 个用户对1 682 个项目的10 万条投票记录。其中,用户属性有年龄、性别、邮编和职业。实验将用户属性和电影评价时间作为情境信息,验证UCCA-CF 算法有效性。

2. 搭建科技人才开发的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国科技人才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区域结构,均呈现窄化效应。

通过重大研发项目转化科技人才创新的动力。通过国家实施的重大高新技术研发计划、项目资助计划等协同攻关,既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又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效率。例如,南京工业大学自承担陶瓷膜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来,科技人才队伍的创新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陶瓷膜生产基地,承担该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累积承担40 余项,申请专利60 余项。

科技人才转化率、成果产出率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根据《2018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数据统计,人才竞争力全球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瑞士、新加坡和美国,而中国排名在第43 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人才竞争力分数看,中国相较于世界主要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图4)。从中国与发达国家研发成果转化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研发成果转化在成果转化经费、产业规模化经费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图5)。

搭建专门创新平台形成科技人才创新的合力。建立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博士后流动站,集聚科研人才共同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孵化。截至2016 年底,全国有创业孵化载体7553 家,包括孵化器3255 家、众创空间4298 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22.3 万家。正是这一平台搭建,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力和凝聚力,进而推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3. 完善科技人才开发引进激励机制

科技人才创新力的激发需要有效的机制,以为其创新提供可持续性和常态化的政策保障。

实施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引进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既能解决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技术短板,又能带动科技人才团队培育,形成科技人才的集群效应。以国家“千人计划” 为例,“千人计划” 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各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自2008 年以来,我国共分13 批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 专家7000 余人,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72%是“海归”,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包括技术突破、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

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依据科技创新的具体领域建立分类分层评价方式,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要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不能高唱赞歌,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全盘否定。

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精神,是团结一心、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注]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4日,第2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来源:公众号“中国人才研究会”)

标签:;  ;  ;  ;  ;  ;  ;  ;  ;  ;  

◎ 中国人才研究会: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科技人才开发之“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