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论文和设计-谢斌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包括倒锥形结构的抗压壳体,所述抗压壳体的底部设置有通淤孔,通过所述通淤孔使得抗压壳体内侧的淤泥落入位于抗压壳体底部的打散箱中,所述打散箱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且所述打散箱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清淤管,所述第一清淤管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真空电动泵、过滤装置和积水收集装置,且所述真空电动泵通过第二清淤管与第一清淤管连通,所述真空电动泵的顶端设置有淤泥出口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利用堰塘上层水的重力势能对下层淤泥进行冲击,使得器快速通过通淤孔进入打散箱,进而排出,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

主设计要求

1.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包括倒锥形结构的抗压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通淤孔(2),通过所述通淤孔(2)使得抗压壳体(1)内侧的淤泥落入位于抗压壳体(1)底部的打散箱(3)中,所述打散箱(3)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且所述打散箱(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清淤管(4),所述第一清淤管(4)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真空电动泵(5)、过滤装置(6)和积水收集装置(7),且所述真空电动泵(5)通过第二清淤管(8)与第一清淤管(4)连通,所述真空电动泵(5)的顶端设置有淤泥出口端(9)。

设计方案

1.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包括倒锥形结构的抗压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通淤孔(2),通过所述通淤孔(2)使得抗压壳体(1)内侧的淤泥落入位于抗压壳体(1)底部的打散箱(3)中,所述打散箱(3)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且所述打散箱(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清淤管(4),所述第一清淤管(4)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真空电动泵(5)、过滤装置(6)和积水收集装置(7),且所述真空电动泵(5)通过第二清淤管(8)与第一清淤管(4)连通,所述真空电动泵(5)的顶端设置有淤泥出口端(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壳体(1)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可升降进水管(101),所述可升降进水管(101)通过第一固定架(102)与抗压壳体(1)的内壁连接,所述可升降进水管(101)的底部连接有螺旋结构的导水管(103),所述导水管(103)的底端延伸至通淤孔(2)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壳体(1)为塑料结构,所述导水管(103)的内部均为螺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箱(3)的内侧上部设置有驱动电机(301),所述驱动电机(301)位于通淤孔(2)的正下方,且所述驱动电机(301)通过第二固定架(302)与打散箱(3)的内壁连接,所述驱动电机(301)的底端通过传动轴连接有低角度破碎叶轮(3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淤管(4)和第二清淤管(8)均为PE材质,所述第一清淤管(4)且靠近打散箱(3)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0),所述第二清淤管(8)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进水管(101)为双层可伸缩管,所述可升降进水管(101)的底部设置有小型水泵(104),所述小型水泵(104)与可升降进水管(101)的内侧连通,所述可升降进水管(101)的顶部设置有液体感应器(1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壳体(1)嵌设于堰塘的底部,且抗压壳体(1)顶部侧边的围堰的顶部与堰塘的底部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淤管(4)且远离打散箱(3)的一侧贯穿堰塘且延伸至堰塘的外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堰塘清淤系统领域,尤其涉及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堰塘水对农村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有足够的水和稳定的蓄水池。各地区因地势原因,故有很多自然形成或者人工开挖的堰塘,严重干扰了涉水经济的发展。而且淤泥的堆积不仅使其蓄水能力下降,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遇到大型雨水等等,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且淤泥还会使水中有机物质增多,加速水中厌氧生物的快速繁殖,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容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对周围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目前,为了缓解堰塘的淤泥,主要采用人工挖掘进行清淤或者直接采用机械挖掘,但改善的情况不稳定,对外界能量的需求较大。而国外的清淤主要是把水抽干,然后用清淤船清理。但是这样的清理方式比较适合河道等线性,不适合堰塘。堰塘的结构较为随意,而且相对池塘人工处理较少,主要分布于农业区域,土壤性质、温度、天气都会有所不同。综上所述,当前清淤效率低下,实用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包括倒锥形结构的抗压壳体,所述抗压壳体的底部设置有通淤孔,通过所述通淤孔使得抗压壳体内侧的淤泥落入位于抗压壳体底部的打散箱中,所述打散箱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且所述打散箱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清淤管,所述第一清淤管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真空电动泵、过滤装置和积水收集装置,且所述真空电动泵通过第二清淤管与第一清淤管连通,所述真空电动泵的顶端设置有淤泥出口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抗压壳体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可升降进水管,所述可升降进水管通过第一固定架与抗压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可升降进水管的底部连接有螺旋结构的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底端延伸至通淤孔的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抗压壳体为塑料结构,所述导水管的内部均为螺旋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打散箱的内侧上部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位于通淤孔的正下方,且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第二固定架与打散箱的内壁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底端通过传动轴连接有低角度破碎叶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清淤管和第二清淤管均为PE材质,所述第一清淤管且靠近打散箱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清淤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可升降进水管为双层可伸缩管,所述可升降进水管的底部设置有小型水泵,所述小型水泵与可升降进水管的内侧连通,所述可升降进水管的顶部设置有液体感应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抗压壳体嵌设于堰塘的底部,且抗压壳体顶部侧边的围堰的顶部与堰塘的底部齐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清淤管且远离打散箱的一侧贯穿堰塘且延伸至堰塘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利用堰塘上层水的重力势能对下层淤泥进行冲击,使得器快速通过通淤孔进入打散箱,进而排出,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整个导水管的内部呈现螺旋状,使水流经时增大动力,上层水进入底部时增大冲击力度,而且两个螺旋管呈现环形,便于底部水呈现环形流动,利于卷动淤泥顺水而动,在淤泥流动的过程中便于快速形成漩涡,提高清淤效果,底部的管道连通过滤装置,整个过滤装置采用原生态自然的梯田型过滤,使淤泥沉淀在农田中,而水则通过阶梯型田坎进入下一层蓄水池,对淤泥实现二次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中抗压壳体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中打散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中可升降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抗压壳体;101、可升降进水管;102、第一固定架;103、导水管;104、小型水泵;105、液体感应器;2、通淤孔;3、打散箱;301、驱动电机;302、第二固定架;303、低角度破碎叶轮;4、第一清淤管;5、真空电动泵;6、过滤装置;7、积水收集装置;8、第二清淤管;9、淤泥出口端;10、第一控制阀;11、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包括倒锥形结构的抗压壳体1,抗压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通淤孔2,通过通淤孔2使得抗压壳体1内侧的淤泥落入位于抗压壳体1底部的打散箱3中,打散箱3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且打散箱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清淤管4,第一清淤管4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真空电动泵5、过滤装置6和积水收集装置7,且真空电动泵5通过第二清淤管8与第一清淤管4连通,真空电动泵5的顶端设置有淤泥出口端9。

此外,抗压壳体1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可升降进水管101,可升降进水管101通过第一固定架102与抗压壳体1的内壁连接,可升降进水管101的底部连接有螺旋结构的导水管103,导水管103的底端延伸至通淤孔2的下方,用于将高出的水流引入到通淤孔2处,用于冲击底部的淤泥,将硬质的淤泥冲散便于清理;抗压壳体1为塑料结构,便于构造,降低成本,导水管103的内部均为螺旋结构,采用最新型的烯质管,利用上层水的重力势能并将其转化为对下层淤泥冲击的能量,提高清淤效果;打散箱3的内侧上部设置有驱动电机301,驱动电机301位于通淤孔2的正下方,且驱动电机301通过第二固定架302与打散箱3的内壁连接,驱动电机301的底端通过传动轴连接有低角度破碎叶轮303,避免较大的颗粒堵塞第一清淤管4,将较大较硬的淤泥打散,便于管道运输;第一清淤管4和第二清淤管8均为PE材质,第一清淤管4且靠近打散箱3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0,第二清淤管8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1,用于控制清淤的速度及前期真空电动泵5的工作;可升降进水管101为双层可伸缩管,可升降进水管101的底部设置有小型水泵104,小型水泵104与可升降进水管101的内侧连通,可升降进水管101的顶部设置有液体感应器105,通过小型水泵104的注水或吸水实现可升降进水管101的收缩和延长,进而保证进水充足;抗压壳体1嵌设于堰塘的底部,且抗压壳体1顶部侧边的围堰的顶部与堰塘的底部齐平,便于淤泥的清理;第一清淤管4且远离打散箱3的一侧贯穿堰塘且延伸至堰塘的外侧,使得堰塘的淤泥排出塘外,进而完成清淤工作。

另外,堰塘表面还可以铺一层不易降解且有一定硬度的螺旋塑料膜,呈现锥形,便于淤泥向中间汇聚,便于清理。

工作原理:清淤时,开启第一控制阀10,此时淤泥沿抗压壳体1的内壁经通淤孔2进入打散箱3,若淤泥难以流动则可开启第二控制阀11,启动真空电动泵5,通过第二清淤管8和第一清淤管4对打散箱3产生吸力,辅助淤泥流动,待淤泥进入打散箱3时,驱动电机301工作,带动低角度破碎叶轮303转动,对淤泥中较大的块状淤泥进行破碎,此时经过可升降进水管101以及导水管103中的水流同时冲击淤泥进入打散箱3,打散后的淤泥和水经过第一清淤管4上的过滤装置6进入积水收集装置7,过滤装置6滤除较大的杂质,再经过积水收集装置7中的水冲洗后,完成淤泥的清理回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2479.6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741955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E02F5/28

专利分类号:E02F5/28;E02F7/02

范畴分类:36E;36B;

申请人:谢斌;徐金绪;鄂子航;陈迎

第一申请人:谢斌

申请人地址: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光明大街199号河北工程大学

发明人:谢斌;徐金绪;鄂子航;陈迎;张丽妍;冯涛

第一发明人:谢斌

当前权利人:谢斌;徐金绪;鄂子航;陈迎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适于堰塘的动静式螺旋引水激能清淤处理系统论文和设计-谢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