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属于总温探针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包括:安装座,具有安装面,安转面上开设有三个安装孔;三个支杆,每个支杆的一端对应插入一个安装座的安装孔中;每个支杆具有迎风面;其中,每个迎风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屏蔽罩;每个屏蔽罩中设置有热电偶;每个屏蔽罩中的热电偶的引线贯穿与该屏蔽罩连接的支杆,以及贯穿与该支杆连接的安装座上的安装孔。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1),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开设有三个安装孔(2);三个支杆(3),每个所述支杆(3)的一端对应插入一个所述安装座(1)的安装孔(2)中;每个所述支杆(3)具有迎风面;其中,每个所述迎风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屏蔽罩(4);每个所述屏蔽罩(4)中设置有热电偶(5);每个所述屏蔽罩(4)中的所述热电偶(5)的引线贯穿与该屏蔽罩(4)连接的支杆(3),以及贯穿与该支杆(3)连接的安装座(1)上的安装孔(2)。
设计方案
1.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1),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开设有三个安装孔(2);
三个支杆(3),每个所述支杆(3)的一端对应插入一个所述安装座(1)的安装孔(2)中;每个所述支杆(3)具有迎风面;其中,
每个所述迎风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屏蔽罩(4);
每个所述屏蔽罩(4)中设置有热电偶(5);每个所述屏蔽罩(4)中的所述热电偶(5)的引线贯穿与该屏蔽罩(4)连接的支杆(3),以及贯穿与该支杆(3)连接的安装座(1)上的安装孔(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温探针,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支杆(3)包括:
支壳体(6);
支块(7),所述支壳体(6)与所述支块(7)连接,所述支壳体(6)与所述支块(7)之间形成支腔(8);所述支块(7)背向所述支腔(8)的面为所述迎风面;
每个所述支杆(3)上贯穿的引线贯穿该支杆(3)上的支腔(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总温探针,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壳体(6)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冷却通孔(9);
每个支腔(8)与冷却气源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总温探针,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安装座(1)上与安装面相对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座(10);
每个所述支撑座(10)具有支撑腔;
每个所述支撑座(10)上开设有进气孔,每个所述进气孔上设置有进气接嘴(11)与冷却气源连通;每个所述支撑座(10)上的进气孔与该支撑座(10)的支撑腔连通;
每个所述支撑座(10)的支撑腔与一个所述支杆(3)的支腔(8)通过与该支撑座(10)及该支杆(3)连接的安装座(1)的安装孔(2)连通;
每个所述安装座(1)上贯穿的引线贯穿与该安装座(1)连接的支撑座(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总温探针,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支撑座(10)上贯穿的引线贯穿该支撑座(10)的支撑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温探针,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热电偶(5)的引线上套设有保护套管(1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总温探针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显著影响涡轮导向器叶片和转子叶片的寿命,对于由多个相同头部组成的燃烧室,单头部燃烧室试验可全面了解单头部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分布情况,其是研究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的重要试验。
当前,单头部燃烧室试验过程中,温度测点多且多呈三列排列,对此,在单头部燃烧室试验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总温探针对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进行测量。图1所示的总温探针迎风面积较大,对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气流干扰较大,极大影响总温探针测量温度的精度。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以解决或或减轻上述至少一方面的缺陷。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包括:
安装座,具有安装面,安装面上开设有三个安装孔;
三个支杆,每个支杆的一端对应插入一个安装座的安装孔中;每个支杆具有迎风面;其中,
每个迎风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屏蔽罩;
每个屏蔽罩中设置有热电偶;每个屏蔽罩中的热电偶的引线贯穿与该屏蔽罩连接的支杆,以及贯穿与该支杆连接的安装座上的安装孔。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每个支杆包括:
支壳体;
支块,支壳体与支块连接,支壳体与支块之间形成支腔;支块背向支腔的面为迎风面;
每个支杆上贯穿的引线贯穿该支杆上的支腔。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每个壳体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冷却通孔;
每个支腔与冷却气源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每个安装座上与安装面相对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座;
每个支撑座具有支撑腔;
每个支撑座上开设有进气孔,每个进气孔上设置有一个进气接嘴与冷却气源连通;每个支撑座上的进气孔与该支撑座的支撑腔连通;
每个支撑座的支撑腔与一个支杆的支腔通过与该支撑座及该支杆连接的安装座的安装孔连通;
每个安装座上贯穿的引线贯穿与该安装座连接的支撑座。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每个支撑座上贯穿的引线贯穿该支撑座的支撑腔。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每个热电偶的引线上套设有保护套管。
本申请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提供了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其设置有三个支杆,相较于现有总温探针其具有较小的迎风面,且相邻支杆之间具有缝隙可供气流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气流的干扰,从而提高对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气流总温的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用于单头部燃烧室试验的总温探针;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一个方向的结构视图;
图3是图1安装座的A向视图;
图4是图1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向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另一个方向的视图;
其中:
1-安装座;2-安装孔;3-支杆;4-屏蔽罩;5-热电偶;6-支壳体;7-支块;8-支腔;9-冷却通孔;10-支撑座;11-进气接嘴;12-保护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6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包括:
安装座1,具有安装面,安装面上开设有三个安装孔2;
三个支杆3,每个支杆3的一端对应插入一个安装座1的安装孔2中;每个支杆3具有迎风面;其中,
每个迎风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屏蔽罩4;
每个屏蔽罩4中设置有热电偶5;每个屏蔽罩4中的热电偶5 的引线贯穿与该屏蔽罩4连接的支杆3,以及贯穿与该支杆3连接的安装座1上的安装孔2。
对于上述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单头部燃烧室试验中使用其对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气流温度进行测量时,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气流可自其上相邻支杆3之间的缝隙流过,其对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气流干扰较小,提高对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气流总温的测量精度。
此外,对于上述三支杆结构总温探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各支杆4的强度、加工工艺对其迎风面进行最小化设计,以求总温探针在该种结构下可最大程度的减小对单头部燃烧室出口气流的干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支杆3包括:
支壳体6;
支块7,支壳体6与支块7连接,支壳体6与支块7之间形成支腔8;支块7背向支腔8的面为迎风面;
每个支杆3上贯穿的引线贯穿该支杆3的支腔8。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壳体6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冷却通孔9;
每个支腔8与冷却气源连通,已将冷却气映入各支腔8内,对各支杆3进行冷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安装座1上与安装面相对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座10;
每个支撑座10具有支撑腔;
每个支撑座10上开设有进气孔,每个进气孔上设置有一个进气接嘴11与冷却气源连通;每个支撑座10上的进气孔与该支撑座10的支撑腔连通;
每个支撑座10的支撑腔与一个支杆3的支腔8通过与该支撑座10及该支杆3连接的安装座1的安装孔2连通;
每个安装座1上贯穿的引线贯穿与该安装座1连接的支撑座 1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支撑座10上贯穿的引线贯穿该支撑座10的支撑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热电偶5的引线上套设有保护套管1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安装座1上设置有安装边,用于三支杆总温探针的安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4253.3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9(沈阳)
授权编号:CN209296319U
授权时间:20190823
主分类号:G01M 15/02
专利分类号:G01M15/02;G01K1/00
范畴分类:28B;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第一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申请人地址:110015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万莲路1号
发明人:刘岩;王晓良;刘忠奎;尹东;陈晓明
第一发明人:刘岩
当前权利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代理人:高原
代理机构:1152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支撑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