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

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

一、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何盼情[1](2021)在《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文中提出利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岩心分析等资料,根据钻井测试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分布特征,运用超压成因地质条件理论,结合以测井曲线综合分析为基础的超压成因判识实证方法,对马海东及周缘地区超压成因进行精细判识;结合研究油气分布特征,探讨了地层压力分布与油气分布的关系。马北凸起东段MB8—MB301井区为常温常压系统,马海东构造带MB3—SG1井区E31为常压系统,E1-2—Pt为异常(高)压力系统,压力系数范围为1.2—1.36;在E1-2地层异常压力是欠压实和油气充注传导叠加的结果,Pt储层中油气充注传导是异常压力的主要成因,粘土矿物转化作用增强了上覆地层的封闭性,对异常压力保存有一定促进作用,构造作用对异常压力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区及周缘油气主要来源于尕西凹陷侏罗统烃源岩,马海东构造带目的层位主要发育元古界基岩裂缝、风化壳与其上致密/不整合、E31储盖组合,中生界侏罗系J2d储层及顶部局部性储盖组合和古近系E1-2、E31砂泥岩互层储盖组合;圈闭形成时间早,油气大量生成与充注时间与断层活动性强烈时期匹配,“下源上圈”配置、“多层楼”复式成藏,多层系、多类型油气藏,存在构造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和基岩(断块)油气藏三种类型的油气藏。成藏模式总结为生烃早期(E32末)古凸起油气远源原生成藏模式,生烃高峰(N1)二次充注、近源叠合成藏模式,以及湿气远源运聚(N2后)、圈闭改造成藏模式;研究区超压分布与油气分布匹配关系良好,超压主要分布在埋深大的MB303井、MB3井基岩(Pt)以及SG1井和SG101井路乐河组(E1-2),其中MB3井基岩(Pt)与SG1井路乐河组(E1-2)实测异常超压所在层位均是研究区的主要产层。

刘宇坤[2](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认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王刚[3](2020)在《脆性-脆塑性岩石孔隙流体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油气运聚意义 ——以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为例》文中认为构造挤压增压作用是形成沉积盆地地层超压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挤压型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驱动力,控制着该类盆地油气的富集部位。前人对岩石构造应力与孔隙异常流体压力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模型。但这些模型或求解参数多,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或在岩石的变形过程、变形机制及压力演化方面考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岩石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建立了构造挤压增压(即应力-压力耦合)的地质力学新模型。新模型将构造挤压增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体变增压阶段、形变增压阶段、破裂解耦阶段。进一步在地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构造挤压增压的数学模型,该新模型考虑了岩石在最大、最小水平和垂直应力状态下的体变和形变过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库车坳陷是研究构造挤压增压的理想地区。以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为例,首先在重建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规律经验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平衡深度法得到构造挤压前(最大埋深期)的流体压力;而后,以岩石声发射实验数据为约束,在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建立的基础上,利用ANSYS17.0应力模拟软件重建了库车坳陷最大褶皱期水平最大有效应力场和水平最小有效应力场,并将其代入构造挤压增压新模型,得到构造挤压后流体压力;之后,通过构造挤压前后的流体压力对比,得到构造挤压增压量;最终,利用应力-压力耦合作用下的流体势、自定义的变形程度系数η等,评价了构造挤压增压的油气运聚意义。取得的成果与认识为:1.在充分考虑挤压变形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实用性和可行性较高的脆性-脆塑性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新模型。2.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量特征显示:大北地区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增压趋势,压力范围为45-78 MPa;克深地区西部和东南部增压高达56-80 MPa,东北部增压低至30-56MPa。3.应力-压力耦合下构造挤压增压可使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平面气势梯度增加1.1-2.8倍,显着提高了天然气的侧向运移动力。4.应力-压力耦合下构造挤压增压作用促进了岩石变形、断裂活动及圈闭的形成,是库车坳陷克拉2、大北、克深等大气田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

韩晓洁[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1段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范围内异常低压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低压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受到了石油地质学家和油田工程专家的重视。深入分析和定量评价油气藏异常低压,有助于低压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丰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为低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多个层段钻获工业气流,发现了多个异常低压页岩气藏,这些气藏内异常低压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其形成过程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不明。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山1段页岩气为例,针对异常低压形成过程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等问题,首先通过确定水势面划分现今异常压力体系,然后利用加载与卸载曲线图解、PetroMod盆地模拟、构造抬升降压模型、覆压孔隙度测量、三轴应力测试以及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等手段,量化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水势面起算的真实异常压力显示:山1段地层以异常低压为主,局部存在常压或小幅超压。(2)构造抬升和孔隙回弹是山1段异常低压形成的主要因素。(3)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欠压实增压、生烃增压和抬升降压三个阶段,其中欠压实基本发生于三叠纪后期,增压量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8-29.7MPa);生烃增压开始于三叠纪末期,在早白垩世末达到峰值(0-2MPa);晚白垩世开始发生构造抬升,流体超压逐渐降低至静水压力,欠压实增压及生烃增压消失;之后由于孔隙回弹,地层压力继续减小(3.23-18.9MPa),最终形成现今的异常低压。(4)异常低压形成过程中,页岩气脱附量微弱增大,降压量越大,脱附量越大;压力的降低对页岩气溶解度的影响较大,异常低压形成过程中,山1段页岩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2.51-5.2。(5)早白垩世末,最大埋深生烃期,纵向上过剩压力与输导介质存在四类匹配关系:泥-泥叠置高过剩压差页岩气部分泄露型、泥-砂叠置高过剩压差页岩气完全泄露型、泥-砂叠置低过剩压差页岩气部分滞留型和泥-砂叠置负过剩压差页岩气完全滞留型,其中后两种类型有利于在山1段页岩层形成烃类滞留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部。受地层纵向过剩压力差与平面气势和输导介质(裂缝与粉砂岩夹层)的联合控制,页岩气的侧向运移聚集量大于纵向逸散量,山1段页岩气在研究区西北部形成动态聚集区。(6)晚白垩世及之后的构造抬升降压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包括:使山1段泥页岩内水平层理缝发育,促进页岩气发生侧向运移;北缘中部低气势区变为相对高气势区,页岩气发生运移,含气量减小,东南部气势降低速度较快,形成低气势区,页岩气向东南部发生侧向运移;纵向上石盒子组的异常压力较低,对页岩气的源内滞留不利。

刘伟[5](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除一般型沉积盆地常发育的沉积型超压和可能的传递型超压外,还发育有构造挤压型超压。本文综合考虑沉积型超压、传递型超压和构造挤压型超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成果对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有间接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以现今实测压力数据以及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研究区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构造演化历史以及超压识别图版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下组合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然后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基础,结合相关计算方法,对构造挤压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机制形成的超压量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超压传递则主要是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实测地层压力以及地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获得。最后利用上述几种超压形成机制得到的增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耦合,定量表征出研究区各超压机制的演化特征。研究区下组合侏罗系储层中超压强度整体上呈南弱北强分布。垂向上大部分背斜构造之间过剩压力与压力系数的大小差异很大,为不同的压力系统。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欠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以及超压传递作用;超压传递增压的超压源来自于烃源岩地层中的生烃增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第一排构造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弱超压主要是由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基本没有产生弱超压;第二、三排构造带以及四棵树凹陷东部地区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是形成强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分别占过剩压力的50%和30%,超压传递作用产生的超压量较小,大部分在10MPa左右,所占过剩压力的比例相差很大。整体上,新生代以来较大的沉积速率导致了研究区欠压实作用的出现,进而产生异常高压。新近系开始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北天山迅速隆升,发生了最为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较高的构造挤压增压作用。塔西河组沉积末期到独山子组沉积早期,准南前陆冲断带开始形成圈闭,超压通过断裂等通道传递形成超压传递增压。新近系末期到第四纪时期,部分地区地层的抬升剥蚀作用使得超压逐渐降低,最终仅保存了微弱的超压且接近于常压,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沉降使得超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

陈智远[6](2018)在《冀中饶阳凹陷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油气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矿物岩石岩相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饶阳凹陷古近系异常地层高压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利用Bowers岩石有效应力定理,对研究区不同地区异常高压成因机制进行了定性-半定量分析;其次,基于地层高压的成因类型,在运用地层压力综合预测方法(Eaton法)的基础上,预测并建立起饶阳凹陷单井压力剖面,并以此明确了异常高压的展布特征;再次,利用盆模技术和Basin-Mod软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分析手段,厘清了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地层演化史、烃源岩演化史、异常高压演化史、油气充注史以及孔隙演化史之间的关系,明确出异常高压发育与成藏要素在时间上的耦合关系,并最终建立起研究区目的层在异常高压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饶阳凹陷自东营组底部至沙河街组普遍发育异常地层高压,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异常高压成因主要以欠压实、烃源岩生烃膨胀以及高压流体的注入(烃类物质)为主,其中,洼槽中心地区高压成因机制主要为生烃作用+欠压实作用,洼槽边缘和斜坡地区高压成因机制则主要以欠压实作用及高压流体充注传导为主。从层位上来看,自上而下,研究区东营组高压成因机制主要为欠压实作用;沙一段下部为烃源岩层段,主要发育生烃+欠压实成因高压,以生烃作用为主,沙一段上部则主要以欠压实作用为主,整体上沙一段以欠压实成因为主;沙二段为非烃源岩层段,主要是砂泥互层,高压成因则主要以泥岩层的欠压实作用及砂体中的高压流体充注传导为主;沙三段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之一,主要发育生烃+欠压实成因高压,以生烃作用为主。(2)针对饶阳凹陷实际地质条件以及异常高压成因机制的分析,在以实测地层压力数据为约束的基础之上,选择运用Eaton法对研究区地层压力进行预测,凹陷内Eaton指数取值为0.50.8,洼槽区取值偏大,斜坡带取值偏小,以此建立起区域内70口单井地层压力剖面。从地层压力预测结果来看,饶阳凹陷自东营组底部开始至沙三段普遍发育异常地层高压(武强-杨武寨地区除外),地层压力系数分布在1.11.5范围内,主要以发育弱超压和中等超压为主。(3)饶阳凹陷古近系异常地层高压的展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从剖面上看,一般出现以沙三段和沙一下亚段(烃源层段)为主的2个高压中心,马西地区高压起始深度最浅,任西、留西-留楚及河间-肃宁地区次之,武强-杨武寨地区高压起始深度最深。从层位上来看,任西、马西、河间-肃宁以及留西-留楚地区高压起始于东营组底部,武强-杨武寨地区高压则大多起始于沙一段。从平面上看,河间-肃宁洼槽区高压幅度最大,最大压力系数可达1.5以上,留西-留楚和马西洼槽区次之,任西及武强-杨武寨地区最小,高压发育范围主要从凹陷内洼槽中心地区开始,至洼槽边缘再延伸到部分斜坡地区,由高压逐渐过渡到常压。(4)异常地层高压与油气成藏要素关系密切,既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有机质热演化和胶结作用,又能减缓上覆地层的机械压实作用,保护原生孔隙,并可以间接促进溶蚀作用,因此,异常高压的发育是中深层异常高孔隙带相对发育的重要原因。(5)烃源岩生烃史、油气充注史、孔隙演化史及地层压力演化史“四史”耦合性分析表明,生烃期和油气充注期明显对应于异常压力的高值期,是异常高压发育的重要因素,异常高压的发育同样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动力,与此同时,油气充注一方面能够对破坏性成岩作用(胶结)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产生的有机酸也能对酸性不稳定的矿物起到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说明了研究区异常地层高压发育演化与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烃类成熟后的油气充注以及储层的孔隙演化在时间上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6)分析了饶阳凹陷高压控制下的油气富集类型,根据其富集规律分为5种类型:源内高压封闭-油气高压富集型(Ⅰ型)、源内高压封闭-油气常压富集型(Ⅱ型)、源外高压封闭-油气高压富集型(Ⅲ型)、源外高压封闭-油气常压富集型(Ⅳ型)及源外常压封闭-油气常压富集型(Ⅴ型)。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起研究区“早期高压驱动-高压封闭-源内砂岩成藏模式”和“晚期高压驱动-高压/断层封闭-源外砂岩成藏模式”。

郭小文,刘可禹,宋岩,赵孟军,柳少波,卓勤功,鲁雪松[7](2016)在《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泥岩和砂岩中超压形成与水平构造挤压作用具有重要关系。克拉2气田盐下砂岩储层经历最大古埋藏深度达6 000 m以上却显示出异常高的原生孔隙度是因为原油充注到储层中在比较好的盐岩盖层封闭条件下,砂岩储层孔隙中的油没有被排出使砂岩储层胶结作用减弱或者形成欠压实。其主要证据有:1高的定量荧光参数QGF指数和QGF-E强度对应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也比较高,而在古油水界面之下,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2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晚期油充注发生库车组沉积早期,对应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比较小,孔隙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深层砂岩储层油充注和超压发育对储层孔隙具有重要影响。

吴根耀,朱德丰,梁江平,杨建国,赵岩[8](2014)在《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文中提出在全面论述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南天山和西昆仑山的山前坳陷的区域演化、异常高压成因、储气构造形成和成藏期,进而提出其成藏模式,探讨异常高压气藏形成的关键和勘探靶区。库车坳陷除依南2气藏为自源型外,其它5个气藏均属晚期充注型;主成藏期是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背斜发育受一组后展式扩展的逆冲断层控制,更新世以来天然气向原储气构造内充注,异常高压是自源型高压和传导型高压的叠加。叶城凹陷柯克亚背斜深部的古近系在中新世成藏,上新世-早更新世随地层褶皱发生调整,属晚期调整的气藏;浅部的中新统气藏则是晚期充注型,除气源岩供气外还有深部的古近系气藏为之供气,应属晚期次生成藏。

吴根耀,朱德丰,梁江平,杨建国,赵岩[9](2013)在《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文中认为在全面论述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南天山和西昆仑山的山前坳陷的区域演化、异常高压成因、储气构造形成和成藏期,进而提出其成藏模式,探讨异常高压气藏形成的关键和勘探靶区。库车坳陷除依南2气藏为自源型外,其它5个气藏均属晚期充注型;主成藏期是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背斜发育受一组后展式扩展的逆冲断层控制,更新世以来天然气向原储气构造内充注,异常高压是自源型高压和传导型高压的叠加。叶城凹陷柯克亚背斜深部的古近系在中新世成藏,上新世-早更新世随地层褶皱发生调整,属晚期调整的气藏;浅部的中新统气藏则是晚期充注型,除气源岩供气外还有深部的古近系气藏为之供气,应属晚期次生成藏。

百宗虎[10](2012)在《异常高压整装气藏水浸动态分析方法改进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藏水侵是涉及到气藏稳产能力的关键问题,而气藏水侵动态分析则是气藏开发和动态分析中的难点,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之一。对于异常高压气藏,由于受异常压力条件的影响,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压实作用会导致水侵动态分析更加复杂,也使原有的常规方法在分析结果上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以克拉2气藏为研究对象,对非线性物质平衡法和AIF水体影响函数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工作,使其能够满足异常高压气藏的计算条件,同时,对方法所涉及的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原有方法和改进方法的差异,并用克拉2气藏的实际动态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在研究工作中,把改进的非线性物质平衡法和AIF水体影响函数法计算程序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软件的研制,并利用所编写的软件工具对克拉2气田的压力动态和水侵动态进行了分析,根据所计算的结果,结合克拉2气藏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动态特征对水侵模式及产水井水侵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现场实际的开发调整工作中,具有明显的经济实用价值。

二、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压成因及分类研究现状
        1.2.2 超压成因判识方法研究现状
        1.2.3 柴达木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及演化
        2.1.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岩性特征与沉积演化
        2.2.1 地层岩性与沉积特征
        2.2.2 古近系-新近系沉积演化
    2.3 油气地质条件
        2.3.1 油源分析
        2.3.2 储盖组合
        2.3.3 成藏要素配置关系
第三章 地层压力特征
    3.1 地层压力的划分
        3.1.1 压力相关概念
        3.1.2 压力类型划分
    3.2 实测地层压力特征
        3.2.1 马北凸起东段地层压力特征
        3.2.2 马东构造带地层压力特征
第四章 超压成因机制
    4.1 超压地质条件分析
        4.1.1 欠压实分析
        4.1.2 构造作用分析
        4.1.3 粘土矿物分析
    4.2 异常压力成因分析
第五章 压力分布与油气分布关系
    5.1 油气藏特征
        5.1.1 油气分布
        5.1.2 油藏类型
        5.1.3 油气成藏模式
    5.2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脆性-脆塑性岩石孔隙流体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油气运聚意义 ——以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模型
    2.1 岩石挤压变形的地质过程
        2.1.1 体变增压阶段
        2.1.2 形变增压阶段
        2.1.3 破裂解耦阶段
    2.2 岩石挤压变形的物理过程
        2.2.1 应力-应变曲线
        2.2.2 岩石的破裂曲线
    2.3 岩石挤压变形的增压过程
    2.4 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模型
    2.5 模型讨论
第三章 库车坳陷超压特征及成因
    3.1 研究区位置
    3.2 构造特征
        3.2.1 构造演化特征
        3.2.2 构造挤压特征
    3.3 地层和沉积特征
    3.4 现今地层压力场特征
        3.4.1 平面压力场分布特征
        3.4.2 剖面应力场特征
    3.5 超压成因及演化
        3.5.1 欠压实增压
        3.5.2 构造挤压增压
        3.5.3 超压传递性增压
        3.5.4 生烃增压
        3.5.5 超压的演化
第四章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前的压力场特征
    4.1 构造挤压前泥岩压实规律重建
        4.1.1 地质条件
        4.1.2 正常段泥岩压实规律的时-深关系
        4.1.3 泥岩压实规律的影响因素及数学模型
        4.1.4 构造挤压前正常段泥岩压实规律
        4.1.5 欠压实段泥岩压实规律
    4.2 构造挤压前压力分布特征
第五章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场特征
    5.1 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岩石变形特征
        5.1.1 Mohr-Coulomb破裂准则
        5.1.2 Byerlee摩擦定律
        5.1.3 Goetze准则
        5.1.4 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脆塑性转化深度厘定
    5.2 大北地区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场特征
        5.2.1 大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5.2.2 抬升剥蚀降压量
        5.2.3 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分布特征
    5.3 克深地区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场特征
        5.3.1 克深地区构造应力场
        5.3.2 抬升剥蚀降压量
        5.3.3 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分布特征
第六章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6.1 构造挤压增量的分布特征
    6.2 现今油气分布特征
    6.3 构造挤压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6.3.1 构造挤压增压与油气运聚的时间关系
        6.3.2 构造挤压增压与油气运移动力的关系
        6.3.3 构造挤压增压与油气聚集部位的关系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1段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
        1.2.2 异常低压成因的定量评价
        1.2.3 压力演化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沉积背景
        2.3.1 地层发育特征
        2.3.2 沉积特征
第三章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3.1 地层压力系统
    3.2 水势面的分布
        3.2.1 水势面的确定模型
        3.2.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水势面的分布
    3.3 异常低压的分布特征
        3.3.1 异常低压的平面分布
        3.3.2 异常低压的垂向分布
第四章 异常低压的成因
    4.1 异常低压的地质条件分析
        4.1.1 早白垩世末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4.1.2 天然气扩散及其他因素分析
    4.2 异常低压成因鉴别
        4.2.1 鉴别模型
        4.2.2 孔隙回弹系数
    4.3 加载曲线的重建与降压成因的识别
第五章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
    5.1 欠压实
        5.1.1 欠压实形成的地质条件
        5.1.2 欠压实产生的过剩压力
    5.2 生烃增压
        5.2.1 主要模型
        5.2.2 主要参数
        5.2.3 模拟结果
    5.3 构造抬升降压
        5.3.1 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5.3.2 降压量计算
    5.4 天然气扩散降压
    5.5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6.1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赋存相态的关系
        6.1.1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吸附相的关系
        6.1.2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溶解相的关系
    6.2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6.2.1 最大埋深期纵向上的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分布
        6.2.2 最大埋深期横向上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分布
        6.2.3 异常压力演化与天然气分布
        6.2.4 异常低压形成过程中页岩气的富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深层的界定
        1.2.2 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生、储、盖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组合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1 压力的相关术语
        3.1.1 静水压力
        3.1.2 地层压力
        3.1.3 静岩压力
    3.2 准南下组合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2.1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平面分布
        3.2.2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纵向分布
    3.3 泥岩层内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3.1 平衡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
        3.3.2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4.1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
    4.2 不均衡压实作用
    4.3 构造挤压作用
    4.4 超压传递作用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超压的演化特征
    5.1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1.1 选取模拟参数
        5.1.2 模拟约束条件
        5.1.3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历史
    5.2 构造挤压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2.1 流体系统封闭系数的确定
        5.2.2 评价参数的取值
        5.2.3 构造挤压应力模拟
        5.2.4 构造挤压增压的演化特征
    5.3 超压传递作用形成超压的演化特征
    5.4 储层过剩压力演化特征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冀中饶阳凹陷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异常地层压力研究简史
        1.2.2 异常高压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1.2.3 异常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原理研究进展
        1.2.4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进展
        1.2.5 冀中饶阳凹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分析
        1.3.2 异常高压预测及分布特征研究
        1.3.3 异常高压与各成藏要素的关系研究
        1.3.4 异常高压控制下的成藏模式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关键技术
        1.4.1 研究思路
        1.4.2 关键技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沉积特征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沉积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勘探概况
第3章 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分析
    3.1 研究区高压地质条件分析
        3.1.1 泥岩欠压实分析
        3.1.2 烃源岩条件分析
        3.1.3 构造作用分析
        3.1.4 封闭条件分析
    3.2 异常高压成因判别方法简介
    3.3 单井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分析
        3.3.1 任西地区
        3.3.2 马西地区
        3.3.3 河间-肃宁地区
        3.3.4 留西-留楚地区
        3.3.5 武强-杨武寨地区
    3.4 异常高压成因分类
        3.4.1 实测高压地层含油气性
        3.4.2 异常高压成因分类
    3.5 异常高压成因的平面分布
第4章 异常高压预测及其分布特征
    4.1 基于高压成因的压力预测方法原理
    4.2 异常高压的单井预测及其发育特征
        4.2.1 地层压力的划分
        4.2.2 实测地层压力特征
        4.2.3 单井压力预测及其发育特征
        4.2.4 典型单井高压结构类型分析
    4.3 异常高压的横向分布特征
    4.4 异常高压的平面分布特征
第5章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1 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影响综述
    5.2 异常高压与有机质演化的关系
        5.2.1 研究区现今地温及大地热流值
        5.2.2 研究区烃源岩热史
        5.2.3 异常高压与有机质演化的关系
    5.3 异常高压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5.4 异常高压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4.1 异常高压对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
        5.4.2 异常高压与孔隙构成的关系
        5.4.3 异常高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5 异常高压与盖层封闭性的关系
    5.6 异常高压发育与油气成藏要素的耦合关系
        5.6.1 研究区地层压力演化史
        5.6.2 研究区生烃史
        5.6.3 研究区油气充注史
        5.6.4 研究区孔隙演化史
        5.6.5 “四史”的耦合性分析
    5.7 异常高压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
        5.7.1 高压控制下的油气富集类型
        5.7.2 高压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砂岩储层特征
3 超压成因
4 颗粒定量荧光
5 流体包裹体
6 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7 结论与认识

(9)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封存箱概述
2 库车坳陷
    2.1 区域演化概述
    2.2 异常高压分布和层位
    2.3 异常高压成因探讨
        2.3.1 构造挤压
        2.3.2 天然气充注
        2.3.3 沉积物的欠压实
        2.3.4 关于构造抬升
    2.4 成藏模式与成藏期
3 叶城凹陷
    3.1 区域演化概述
    3.2 分段及与库车地区的对比
    3.3 异常高压分布和层位
    3.4 成藏模式和成藏期
4 讨论和结语
    4.1 异常高压气藏的形成时间
    4.2 异常高压封存箱的分布
    4.3 异常高压气藏类型
    4.4 异常高压气藏形成的关键
    4.5 异常高压气藏勘探靶区

(10)异常高压整装气藏水浸动态分析方法改进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2 异常高压整装气藏基本特征
    2.1 整装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裂缝系统特征
        2.1.3 储层岩石物理性质
    2.2 裂缝系统整装气藏水侵模式
        2.2.1 气藏的水侵与水窜
        2.2.2 气藏边水与底水的水侵模式
    2.3 水侵影响因素分析
        2.3.1 地层水储渗空间对水侵的影响
        2.3.2 裂缝在控制水侵中的作用
        2.3.3 气水界面
        2.3.4 气藏连通关系
        2.3.5 采气速度在控制水侵中的作用
        2.3.6 打开程度对水体上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整装气藏水侵能量分析方法
    3.1 非线性物质平衡法
        3.1.1 整装气藏储量计算方法
        3.1.2 非线性物质平衡法
    3.2 水体影响函数法
        3.2.1 模型建立
        3.2.2 压力动态描述方法
        3.2.3 压力表征最优化方法
        3.2.4 相关参数的确定
        3.2.5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 水侵能量分析方法程序
    3.4 本章小结
4 实例分析
    4.1 牙哈23气藏水侵动态研究
        4.1.1 气田概况
        4.1.2 水侵动态研究
    4.2 克拉2气田水侵动态研究
        4.2.1 气田概况
        4.2.2 气藏水侵动态研究
        4.2.3 气井水侵模式判断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D]. 何盼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3]脆性-脆塑性岩石孔隙流体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油气运聚意义 ——以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为例[D]. 王刚. 西北大学, 2020(02)
  • [4]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1段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D]. 韩晓洁. 西北大学, 2020(02)
  • [5]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D]. 刘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6]冀中饶阳凹陷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D]. 陈智远.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7]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J]. 郭小文,刘可禹,宋岩,赵孟军,柳少波,卓勤功,鲁雪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6)
  • [8]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A]. 吴根耀,朱德丰,梁江平,杨建国,赵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 2014
  • [9]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J]. 吴根耀,朱德丰,梁江平,杨建国,赵岩.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4)
  • [10]异常高压整装气藏水浸动态分析方法改进与应用研究[D]. 百宗虎.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4)

标签:;  ;  ;  

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