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通量论文_田容才,文双雅,阳会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碳源,泥炭,生态系统,模型,淮北,植物群落。

碳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田容才,文双雅,阳会兵[1](2019)在《基于涡度相关法的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涡度相关法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碳通量测定的标准方法,在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空间。本研究旨在总结涡度相关法的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最新研究成果,为涡度相关法与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提供参考。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其在时间变化、驱动因子、生产力模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经了解发现涡度相关技术对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较多,且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种植模式下农田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呈显着单峰"U"型趋势,在多熟种植模式下季变化呈"W"型,但对种植模式的碳通量研究缺乏区域代表性;同时驱动因子研究集中在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对农田碳通量的影响方面,对环境因子与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且对于通量夜间数据的处理和无效、缺失数据的剔除与插补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认为区域典型种植模式的长期定位监测、多因子协同分析、数据质量监控等方面具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斯瑶,张振振[2](2019)在《不同气象条件下Biome-BGC模型碳通量模拟精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植物生理生态机理上的过程模型Biome-BGC,能够较好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并被广泛采用。现有基于Biome-BGC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季节和年尺度模拟精度的评价和应用,对不同气象条件下模型模拟精度的评价则较少。本研究利用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验证了4个代表性针叶林站点——Lavarone (意大利)、Renon (意大利)、Loobos (荷兰)、Fyodorovskoye (俄罗斯),模拟了2011—2013年日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并着重分析该模型在上述研究区域不同气象条件下日GPP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模拟值在整体趋势上较通量验证值偏小(4%~25%);有降水的条件下,Biome-BGC模型较无降水的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相关系数rno rain为0.843~0.936和r_(rain)为0.887~0.952,P<0.01),并且典型雨天的模拟精度高于典型晴天(r_(sun)为0.830~0.915和r_(rain)为0.887~0.952,P<0.01)。本文结果加深了Biome-BGC模型在不同气象条件对GPP模拟的不确定性理解,明确了不同气象条件下模拟碳通量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精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叁峡生态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3期)

张珊,田向军,陈权亮,韩锐,张洪芹[3](2019)在《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GEOS-Chem模型模拟全球CO_2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CO_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16(Carbon Tracker 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驱动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全球CO_2浓度。通过分析模拟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加深对全球碳源汇分布特点的理解,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反演精度提升的重要性。SiB3与优化后的CT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在欧洲地区碳源汇的表现相反,其全球总量与空间分布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模拟CO_2浓度结果表明:在人为活动较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近地面CO_2浓度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南半球和欧洲地区模拟浓度有明显差异,且两种模拟结果的季节差异依赖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将模拟结果与9个观测站点资料进行对比,以期选用合适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来提升GEOS-Chem模拟CO_2浓度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拟结果均能较好的模拟CO_2浓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峰谷值,但CT2016模拟的CO_2浓度在多数站点处更接近观测资料,模拟准确性更高。(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霍俊伊,于奭,张清华,李亮[4](2019)在《湘西峒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无机碳通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亚热带季风气候岩溶地区流域水化学变化特征及量化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过程对吸收大气CO_2的贡献,文章选取湘西峒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对研究区干流和7个子流域进行了水样采集与分析。结果表明:河水pH平均值为8. 31,总体呈偏碱性。EC与TDS的变化范围较大,这主要与流域内岩性的分布有关。水中离子以Ca~(2+)、HCO_3~-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岩性控制水化学的组成。HCO_3~-、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其余离子来源多受人为活动影响。峒河流域干流的主要离子中,HCO_3~-、Ca~(2+)和Mg~(2+)浓度从上游至下游总体下降,反映了河流从碳酸盐岩区流向碎屑岩为主地层的过程。NO_3~-、K~+、Na~+、F~-、Cl~-和SO_24-呈增长趋势,说明峒河受人为污染影响较大,反映出人为活动的密集程度。通过子流域的划分可知流域上游主要受灰岩以及白云岩控制,中游以灰岩控制为主,下游受砂岩、泥岩及碎屑岩控制为主。收集流域最终出口吉首观测站一个水文年的数据并运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峒河流域无机碳通量为60 477. 33 t CO_2/a,碳汇强度为71. 15 t CO_2/(km~2·a)。(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刘雪飞[5](2019)在《鄂西南亚高山泥炭地泥炭藓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炭地是一种特殊的沼泽湿地,长期吸收空气中CO_2,在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泥炭地碳通量对于揭示泥炭地碳收支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关亚热带地区泥炭地碳通量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研究以鄂西南2处泥炭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生长季节(5-10月份)中去除泥炭藓优势植物(去除)与未去除泥炭藓植物(对照)的泥炭地的碳通量。同时,观测泥炭藓生长与分解以及泥炭藓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探讨泥炭藓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及泥炭藓对土壤碳的贡献,以此来弥补亚热带地区泥炭地碳循环研究的不足。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自然条件下,泥炭藓12个月的平均生长速率为0.07 mm day~(-1)。生境对泥炭藓的高度增长及生物量增长无显着作用,但对生长过程有显着影响。泥炭藓分解速率缓慢,12个月内,残留率平均高达为92.28%;不同时间段,泥炭藓分解速率不同。(2)与对照处理相比,泥炭藓去除后,生长季节(5-10月)泥炭地CH_4的排放趋势变化不大,但排放强度明显大于前者。其CH_4日均值排放速率、月累积排放量及生长季节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311.90%、270%及322.99%。(3)生长季节,光照条件下,对照处理泥炭地CO_2净交换速率平均为109.07mg C m~(-2)h~(-1),表现为碳吸收。泥炭藓去除后净CO_2交换速率平均为53.30 mg C m~(-2)h~(-1),表现为碳释放。与对照处理相比,泥炭藓去除后,泥炭地呼吸速率日均值、呼吸月累积量及生长季节呼吸累积排放CO_2分别下降62.88%、65.83%及65.92%。(4)天然泥炭地与退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在垂直方向上都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泥炭藓退化后,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69.16%及34.96%。(5)温度是影响泥炭地碳通量的主要非生物学因素,泥炭藓生长动态是影响泥炭地碳通量的主要生物学因素,泥炭藓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泥炭地碳通量的源-汇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王金杰[6](2019)在《涝渍胁迫对淮北平原冬小麦碳通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涝渍胁迫是影响冬小麦碳通量及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涝渍胁迫对冬小麦碳通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为探究涝渍胁迫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关系及生长发育状态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在安徽省蚌埠市五道沟实验站设立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的9个生育期为研究时段开展控制试验,设置各生育期涝水情景试验组9组、渍水情景试验组9组和全生育期对照情景试验组3组。在每个生育期测量叁个试验组的冬小麦碳通量,在拔节期测定已试验组冬小麦的叶面积,在收割后测定各试验组冬小麦的株高及产量结构,计算冬小麦理论产量。分析叁种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变化趋势及涝渍胁迫情景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述如下:(1)不同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特征对照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在苗期和成熟期表现为碳源,成熟期9时多日平均碳通量最高,为0.46(mg/m~2·s~(-1))。在其他生育期表现为碳汇,碳通量随生育期呈不断下降趋势,灌浆期9时多日平均碳通量最低,为-6.00(mg/m~2·s~(-1))。涝渍胁迫情景在苗期至孕穗期对冬小麦碳通量产生降低效果,在苗期、返青期及孕穗期,对碳通量的降低效果渍水情景优于涝水情景,主要影响时点为13时,苗期渍水情景最大降比为-1.08(mg/m~2·s~(-1)),返青期为-3.06(mg/m~2·s~(-1)),孕穗期为-3.28(mg/m~2·s~(-1));在分蘖期对碳通量的降低效果渍水情景基本同于涝水情景,主要影响9时及13时,渍水情景最大降比为-2.01(mg/m~2·s~(-1));在拔节期,涝水情景降低效果优于渍水情景,主要影响13时,涝水情景最大降比为-3.77(mg/m~2·s~(-1));在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涝渍胁迫情景不再降低碳通量。(2)碳通量与天气及温度的关系碳通量在连续晴天表现为逐日下降后趋于平缓,在连续阴雨天表现为逐日上升后趋于平缓,在连续阴雨天后的转晴日碳通量大幅下降。碳通量随温度呈规则的先升后降再升的曲线趋势,在渍水情景及对照情景下,对碳通量产生影响的最适温度年前随生育期不断降低,年后不断的升高,最低温度为分蘖期-1℃,最高为灌浆期22℃。在涝水情景下数据较少,拐点存在误差,但趋势与其他两种情景相似。(3)涝渍胁迫情景对产量的影响与渍水情景相比,涝水情景更易导致冬小麦减产,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及扬花期冬小麦产量大幅下降,扬花期减产幅度最大,达-38.4%。在苗期对穗粒数影响较大,涝水情景下降比为-23.41%,在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对株数影响较大,在涝水情景下降比分别为-19.41%,-15.79%,-16.45%。对于其他生育期,在分蘖期和返青期时,株数和千粒重上升,减产幅度较小;在灌浆期,千粒重大幅提升,减产幅度也较小;在成熟期,冬小麦各要素受影响均较小。(4)涝渍胁迫情景下碳通量与产量联合分析分蘖期、返青期发生略微渍水,可以降低碳通量且对产量影响较小。苗期、孕穗期发生略微渍水,可以小幅降低碳通量,但产量也会一定幅度下降。灌浆期略微渍水会有小幅增产,但碳通量也会相应增大,在其他生育期应尽量避免涝渍胁迫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宇[7](2019)在《基于涡度相关法的皖南玉米碳通量变化规律及估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规律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科学界的热点,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规律,对进一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皖南丘陵地区的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进行了持续的观测,并分析了碳通量的变化规律和控制机理,明确了其碳源/汇功能的时间分布特征,另外还探究了玉米地的固碳效率变化规律,最后对两个主要的碳通量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比选,明确了在不同条件下模型对模拟玉米地碳通量的适用性。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玉米地在夜间为碳源,白天为碳汇,夏玉米在前中期为碳源,后期为碳汇,春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为碳汇;玉米碳通量的日内变化特征在阴天和生育前期晴天表现为夜间平稳,白天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单峰曲线,而在生育后期晴天表现为中午出现短暂回升现象的“W”型双峰曲线,且高温条件下玉米地具有较强的碳源功能。(2)玉米地固碳效率日内变化呈先上升再保持稳定最后下降的梯形特征,夏玉米在前中期(拔节期、抽穗期)的固碳效率低于春玉米,后期(灌浆期、成熟期)高于春玉米。(3)玉米地碳通量在小时尺度上受净辐射影响最大,在日尺度上春玉米受饱和水汽压差影响最大,夏玉米受气温影响最大。(4)SMPT-SB模型在玉米地整个生育期的模拟效果优于CROP-C模型,而在日内的模拟效果则各有优劣:SMPT-SB模型更适合在夜间模拟玉米地的碳源功能;CROP-C模型更适合在白天模拟玉米地的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15)

王倩,王云琦,马超,王彬,李一凡[8](2019)在《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以2016年6月~2017年5月的通量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CO_2通量平均日变化呈"U"字形,最小值出现在7月,为-0.95 mg·m~(-2)·s~(-1),最大值在12月,为0.43 mg·m~(-2)·s~(-1),CO_2通量正负值转换时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日碳汇时间最长,冬季日碳汇时间最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累积量除12月为正值(20.38 gC·m~(-2)·mon~(-1)),表现为碳源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碳积累量最多的是7月(-129.53 gC·m~(-2)·mon~(-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总生态系统碳交换年总量分别为-566.49、1 196.68、-1 761.63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二者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日间净碳交换量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降低,光合有效辐射PAR能解释14.1%~58.2%的日间净碳交换量变化,饱和水汽压差是日间净碳交换量限制因子,最适范围是0.5~1.0 kPa,过高和过低均会使日间净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减弱;影响夜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是5 cm土温,二者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夜间净碳交换量随5 cm土温增大而增加,土壤体积含水率是夜间净碳交换量的限制因子,饱和水汽压差大于或小于0.28 m~(-3)·m~(-3)均会对夜间净碳交换量产生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与相近纬度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基本持平,总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和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则较大。(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翟禹佳[9](2019)在《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食物网度和碳通量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直是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食物网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同时反应出群落间复杂的种间关系。本研究将从食物网的拓扑结构和能量流动两个方面探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将最大熵模型应用到食物网物质能量分布中,从而估计合理的模型系数,探索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界的物种分布,对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使用了来源于同一个数据集的20个食物网。该数据集由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威明顿分校的Stuart Borrett教授整理并提供,并已被前人广泛研究。本研究基于最大熵原理,建立了食物网的度分布和碳通量分布,并对分布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20个食物网中,基于最大熵模型的度分布有80%的最大熵模型与经验分布没有显着不同,拟合效果良好。在置信区间宽度的检验中,近70%的食物网置信区间宽度与最大熵模型有明显不同。这表明,虽然分布曲线以及数据增长趋势与经验分布是一致的,但是大部分食物网中每个数据点的预测度呈现偏高或偏低的趋势。(2)在研究S、C对度分布最大熵模型的影响发现,物种数S对拟合优度fG与相对宽度W95有正相关影响,而连接度C在较大或较小值的时候,模型拟合优度与宽度较为良好。因此,以S、C为最大熵假设,将其应用到食物网度分布的建模中是合适的,但是随着物种数的增多,有来源于食物网自身的未知因素对度分布产生了约束,这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最大熵偏离了经验分布,且此未知因素在物种数小的食物网中影响较小。(3)在基于最大熵模型建立的食物网碳通量分布中,45%的食物网(9个)拟合效果较好,55%的食物网(11个)拟合效果较差,拟合效果最好的生态系统是湖泊生态系统,拟合效果最差的是海洋生态系统。除拟合效果极好与极差的之外,大多数食物网的碳通量最大熵分布在碳通量较大的位置预测值偏高,且在极小型食物网(连接数<100)与极大型食物网(连接数>1000)的食物网中拟合效果较差。对于类似海洋生态系统这种复杂食物网,碳通量的分布更适合分营养级或将消费者资源分布分开建立,在之前关于食物网碳通量相关建模的研究中也体现了这一点。(4)基于最大熵分布对食物网中物种的平均碳通量进行建模结果表明,拟合程度不够理想,但这不是说最大熵模型不能对它们进行数据拟合,只是这两种分布的最大熵模型约束还有待于更多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张凯迪[10](2019)在《城市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群落对二氧化碳通量的贡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背景下,CO2通量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研究内容和尺度更是丰富多彩,从均一下垫面的自然生态系统到复杂下垫面的城市生态系统,从CO2通量时间动态特征到CO2通量空间动态特征,从CO2通量源区范围到CO2通量足迹等。CO2通量研究不仅为碳循环研究作出贡献,也为碳管理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城市下垫面非常复杂,如何基于复杂下垫面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特征,探讨城市植被管理对CO2通量特征造成的影响,可以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管理和规划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植被在碳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有很多西方学者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本文则侧重研究何种植物群落类型对二氧化碳通量影响较大,从而为城市低碳绿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同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基于涡动相关观测系统、ART Footprint Tool工具、实地的植物清查及生态学植物群落分类法,对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的CO2通量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研究结果:(1)CO2通量不同季节其变化特征不同。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内的碳通量季节性的日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碳汇的时间最长,时长在10个小时左右,碳汇时峰值为-9.07μmol·m-2·s-1;冬季碳汇时间最短,总时长7.5个小时左右,碳汇时峰值为-8.36μmol·m-2·s-1;春秋两季的碳汇时间较接近,都是时长为9个小时左右,碳汇时峰值分别为7.29μmol·m-2·s-1、7.15μmol·m-2·s-1。(2)对CO2通量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CO2通量最远点的距离不同:冬季最远,为1381m,其次为夏季1301m,春季和秋季最远点距离分别为1283m、1185m。春季最远点主要集中分布在90°~150°和0°~270°,夏季最远点主要分布在120°~180°之间,秋季最远点集中分布在距离通量塔300m范围内,冬季最远点分布则与盛行风向一致,为西北风向。(3)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的CO2通量贡献率不同。香樟-棕榈群落的年均CO2贡献率最大,为11.88%,水杉+圆柏群落最小,只有0.93%;另外,同一植物群落不同季节的CO2通量贡献率差距很大,香樟-棕榈群落的CO2通量贡献率冬夏两季的值相差最大,为11.16%,只有水杉+圆柏群落的CO2通量贡献率冬夏两季的值相差较小,为0.35%。一般植物群落夏季多为CO2通量贡献率最低的季节,冬季多为CO2通量贡献率最高的季节,但香樟+垂柳群落和香樟+圆柏群落与之相反。(4)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CO2通量变化特征不同。水杉群落的CO2通量值日变化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02μmol·m-2·s-1,香樟+垂柳群落相差8.48μmol·m-2·s-1;水杉群落在夏季中的CO2通量均值最小,为-6.41μmol·m-2·s-1,香樟+圆柏群落在夏季的CO2通量均值最大,为-1.33μmol·m-2·s-1;对比分析一天中CO2通量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差异,水杉群落、香樟+圆柏和香樟-棕榈群落的峰值差异值较大,分别为-3.43μmol·m-2·s-1、2.46μmol·m-2·s-1,同时说明这叁个植物群落对CO2的吸收具有较强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碳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在植物生理生态机理上的过程模型Biome-BGC,能够较好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并被广泛采用。现有基于Biome-BGC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季节和年尺度模拟精度的评价和应用,对不同气象条件下模型模拟精度的评价则较少。本研究利用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验证了4个代表性针叶林站点——Lavarone (意大利)、Renon (意大利)、Loobos (荷兰)、Fyodorovskoye (俄罗斯),模拟了2011—2013年日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并着重分析该模型在上述研究区域不同气象条件下日GPP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模拟值在整体趋势上较通量验证值偏小(4%~25%);有降水的条件下,Biome-BGC模型较无降水的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相关系数rno rain为0.843~0.936和r_(rain)为0.887~0.952,P<0.01),并且典型雨天的模拟精度高于典型晴天(r_(sun)为0.830~0.915和r_(rain)为0.887~0.952,P<0.01)。本文结果加深了Biome-BGC模型在不同气象条件对GPP模拟的不确定性理解,明确了不同气象条件下模拟碳通量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精度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容才,文双雅,阳会兵.基于涡度相关法的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9

[2].斯瑶,张振振.不同气象条件下Biome-BGC模型碳通量模拟精度评价[J].叁峡生态环境监测.2019

[3].张珊,田向军,陈权亮,韩锐,张洪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GEOS-Chem模型模拟全球CO_2浓度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4].霍俊伊,于奭,张清华,李亮.湘西峒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无机碳通量计算[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5].刘雪飞.鄂西南亚高山泥炭地泥炭藓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D].湖北民族大学.2019

[6].王金杰.涝渍胁迫对淮北平原冬小麦碳通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7].陈宇.基于涡度相关法的皖南玉米碳通量变化规律及估算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8].王倩,王云琦,马超,王彬,李一凡.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9].翟禹佳.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食物网度和碳通量分布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10].张凯迪.城市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群落对二氧化碳通量的贡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生态系统NEE与降水量的关系图模拟的4个研究点2002-2006NEE运用碳同位素标记试验来确定生物体内...加拿大(MerBleue)泥炭沼泽年累积NEE(...芬兰北方沼泽生态系统NEE的季节动态(...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碳通量论文_田容才,文双雅,阳会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