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论文和设计-陈硕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包括能够相互插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相互插接的插座组件和插头组件,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均能够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相适配;插头组件包括若干凸针体、供若干凸针体插入的凸针座以及将凸针体抵紧于凸针座内的针盖;插座组件包括若干能够与相应凸针体形成插接的凹针体、供若干凹针体插入的凹针座以及将凹针体抵紧于凹针座内的针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用于安装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均能用于对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的安装定位。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连接器进行装配,且不易错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相互插接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能够相互插接的插座组件(4)和插头组件(3),所述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均能够与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相适配;所述插头组件(3)包括若干凸针体(3-1)、供若干凸针体(3-1)插入的凸针座(3-2)以及将凸针体(3-1)抵紧于凸针座(3-2)内的针盖(5);所述插座组件(4)包括若干能够与相应凸针体(3-1)形成插接的凹针体(4-1)、供若干凹针体(4-1)插入的凹针座(4-2)以及将凹针体(4-1)抵紧于凹针座(4-2)内的针盖(5);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用于安装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槽(9)和第二安装槽(10),所述第一安装槽(9)和第二安装槽(10)均能用于对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的安装定位。

设计方案

1.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相互插接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能够相互插接的插座组件(4)和插头组件(3),所述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均能够与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相适配;

所述插头组件(3)包括若干凸针体(3-1)、供若干凸针体(3-1)插入的凸针座(3-2)以及将凸针体(3-1)抵紧于凸针座(3-2)内的针盖(5);

所述插座组件(4)包括若干能够与相应凸针体(3-1)形成插接的凹针体(4-1)、供若干凹针体(4-1)插入的凹针座(4-2)以及将凹针体(4-1)抵紧于凹针座(4-2)内的针盖(5);

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用于安装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槽(9)和第二安装槽(10),所述第一安装槽(9)和第二安装槽(10)均能用于对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的安装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针体(3-1)包括接线部(3-11)、过渡部(3-12)和接插部(3-13),所述凹针体(4-1)包括插接部(4-11)和连线部(4-12),所述插接部(4-11)的侧壁开设有若干形变槽(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4-11)的外侧套接有弹性环(4-3),所述弹性环(4-3)的侧壁呈开环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针座(3-2)的端部设置有若干包覆相应过渡部(3-12)的第一凸环(6),所述凹针座(4-2)的端部设置有若干供第一凸环(6)插入的第一插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均设置于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内部,所述第二壳体(2)的端部开设有供第一壳体(1)端部插入的插接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针座(4-2)和凸针座(3-2)的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内壁均设置有与限位槽(11)相配合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一壳体(1)朝向第二壳体(2)的端部穿设有限位销(12),所述限位销(12)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的外侧壁相平齐、另一端凸出于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所述限位销(12)于第一壳体(1)内的一端能够与第二壳体(2)内的凹针座(4-2)或凸针座(3-2)的限位槽(11)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所述第一固定板(13)呈梭形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14)呈四方形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板(14)的两对角处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背离第二壳体(2)的端部螺纹连接有双螺接头(17),所述双螺接头(17)内设置有密封圈(18)以及用于抵紧密封圈(18)的压圈(19),所述双螺接头(17)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压圈(19)的压盖(20),所述双螺接头(17)和压盖(20)的侧壁均设置有六角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背离第一壳体(1)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针盖(5)的螺纹环(15),所述螺纹环(15)的端面开设有四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匀排列的控制槽(1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盖(5)包括针板(5-1),所述针板(5-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定位凸起(5-2),所述针板(5-1)于每个定位凸起(5-2)处均贯穿有供线缆穿过的通孔,所述针板(5-1)的另一侧于相邻通孔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5-3),若干所述加强筋(5-3)的一端相互连接呈辐射状设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隔爆型电缆连接器是指具有隔爆型结构的电缆连接装置 。

公开号为CN10612971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隔爆电连接器,其包括电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壳体内腔中设有绝缘体,电连接器壳体为筒状壳体,绝缘体是与筒状壳体适配的柱状绝缘体,筒状壳体内周面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壳体隔爆面,柱状绝缘体外周面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绝缘体隔爆面,壳体隔爆面与绝缘体隔爆面间隙配合,形成沿绝缘体轴向延伸第一设定长度的绝缘体隔爆间隙。

连接器通常分为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的安装方式相差较大,需要工作人员对结构具有较高的熟悉度,对于新员工来说在安装上存在安装效率低的问题,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通过结构上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包括能够相互插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相互插接的插座组件和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均能够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相适配;所述插头组件包括若干凸针体、供若干凸针体插入的凸针座以及将凸针体抵紧于凸针座内的针盖;所述插座组件包括若干能够与相应凸针体形成插接的凹针体、供若干凹针体插入的凹针座以及将凹针体抵紧于凹针座内的针盖;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用于安装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均能用于对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的安装定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中,凸针座和凹针座能够通用装配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并且能够采用相同规格的针盖将凸针体和凹针体固定安装于相应的凸针座和凹针座内,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连接器进行装配,且不易错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针体包括接线部、过渡部和接插部,所述凹针体包括插接部和连线部,所述插接部的侧壁开设有若干形变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插接部的侧壁开设形变槽,在金属的弹性形变作用下,有利于提高凸针体和凹针体插接时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套接有弹性环,所述弹性环的侧壁呈开环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环的设置,便于凸针体插入凹针体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两者在插接时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针座的端部设置有若干包覆相应过渡部的第一凸环,所述凹针座的端部设置有若干供第一凸环插入的第一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针体的接线部通过开设凹槽以插入线缆,直接连接插接部容易导致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通过过渡部的设置则弥补了强度上的不足,而第一凸环的设置,则进一步提高了凸针体的结构强度。此外,第一凸环和第一插槽之间的插接配合,有效提高了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均设置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部,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开设有供第一壳体端部插入的插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均设置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部,保证了在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反向安装后均能够获得较好的保护,且第一壳体能够插入第二壳体内,有利于提高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针座和凸针座的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壁均设置有与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端部穿设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的一端与第一壳体的外侧壁相平齐、另一端凸出于第一壳体的内侧壁,所述限位销于第一壳体内的一端能够与第二壳体内的凹针座或凸针座的限位槽相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限位凸起的设置,保证了凸针座和凹针座均能够定向安装,具有良好的防呆效果,且避免了凸针座和凹针座在相应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发生转动,提高了稳定性。而通过限位销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防呆效果,保证了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的正确对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呈梭形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呈四方形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板的两对角处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固定板的两端与第二固定板的两对角处螺纹连接,保证两者连接稳定性的同时,第二固定板余下的两对角处,能够用于将第二固定板固定在墙体或设备上,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壳体背离第二壳体的端部螺纹连接有双螺接头,所述双螺接头内设置有密封圈以及用于抵紧密封圈的压圈,所述双螺接头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压圈的压盖,所述双螺接头和压盖的侧壁均设置有六角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双螺接头,为密封圈和压圈提供了安装空间,并配合密封圈的弹性作用和压圈对密封圈的挤压作用,使得密封圈能够对多根线缆进行束线先形成密封效果,最后通过压盖完成对密封圈和压圈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壳体背离第一壳体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针盖的螺纹环,所述螺纹环的端面开设有四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匀排列的控制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纹环对第二壳体内的插头组件或插座组件进行固定,其结构简单。而四个控制槽的开设,使得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螺丝刀对螺纹环进一步进行加固,其加固方式较为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针盖包括针板,所述针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定位凸起,所述针板于每个定位凸起处均贯穿有供线缆穿过的通孔,所述针板的另一侧于相邻通孔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若干所述加强筋的一端相互连接呈辐射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针板上的若干定位凸起,对相应的凸针体和凹针体进行限位固定,将若干加强筋的一端进行汇聚并相互连接,有效提高了针盖的结构强度,避免线缆在转动或活动过程中针盖的开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中,凸针座和凹针座能够通用装配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并且能够采用相同规格的针盖将凸针体和凹针体固定安装于相应的凸针座和凹针座内,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连接器进行装配,且不易错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在需要具有防误插功能的场合,尤其是多套电缆连接器同时使用时,可在不同的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中安装不同的凸针座、凹针座、凸针体和凹针体,实现多种不同形式的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组合,可有效避免操作人员插接错误导致事故发生;

2. 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限位凸起的设置,保证了凸针座和凹针座均能够定向安装,具有良好的防呆效果,且避免了凸针座和凹针座在相应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发生转动,提高了稳定性。而通过限位销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防呆效果,保证了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的正确对接;

3. 通过将第一固定板的两端与第二固定板的两对角处螺纹连接,保证两者连接稳定性的同时,第二固定板余下的两对角处,能够用于将第二固定板固定在墙体或设备上,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壳体;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2、第二壳体;3、插头组件;3-1、凸针体;3-11、接线部;3-12、过渡部;3-13、接插部;3-2、凸针座;4、插座组件;4-1、凹针体;4-11、插接部;4-12、连线部;4-2、凹针座;4-3、弹性环;5、针盖;5-1、针板;5-2、定位凸起;5-3、加强筋;6、第一凸环;7、形变槽;8、限位环;9、第一安装槽;10、第二安装槽;11、限位槽;12、限位销;13、第一固定板;14、第二固定板;15、螺纹环;16、控制槽;17、双螺接头;18、密封圈;19、压圈;20、压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如图1、图2所示,为一种九芯连接器,其包括能够相互插接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能够相互插接的插座组件4和插头组件3。第一壳体1包括呈圆筒状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1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部1-2的外径,第二壳体2也呈圆筒状设置,且第二壳体2的端部开设有供第二连接部1-2插入的插接槽。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互插接后,插座组件4和插头组件3即可完成相互插接。其中,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均能够与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相适配。

如图3、图4所示,插头组件3包括九枚凸针体3-1、供九枚凸针体3-1插入的凸针座3-2以及将凸针体3-1抵紧于凸针座3-2内的针盖5,九枚凸针体3-1在凸针座3-2上的安装方式为以一枚轴向设置于凸针座3-2上的凸针体3-1为圆心,另外八枚凸针体3-1沿该圆心的圆周方向均匀排列。

其中,凸针体3-1包括直径依次缩小的接线部3-11、过渡部3-12和接插部3-13,凸针座3-2内开设有供接插部3-13和过渡部3-12穿过的通孔以及对接线部3-11进行限位的凹槽。凸针座3-2的端面一体连接有九个覆盖相应过渡部3-12的端部的第一凸环6,每根凸针体3-1的接插部3-13裸露于第一凸环6的外侧。

插座组件4包括九枚凹针体4-1、供九枚凹针体4-1插入的凹针座4-2以及将凹针体4-1抵紧于凹针座4-2内的针盖5,九枚凹针体4-1的安装位置与九枚凸针体3-1的安装位置相对应。每根凹针体4-1均包括插接部4-11和连线部4-12,连线部4-12的直径大于插接部4-11的直径,凹针座4-2内开设有供插接部4-11穿过的通孔以及对连线部4-12进行限位的凹槽,凸针座3-2和凹针座4-2的凹槽内径相等。凹针座4-2的端部开设有九个供相应第一凸环6插入的第一插槽,以提高对接稳定性。

凸针体3-1的接插部3-13能够插入对应凹针体4-1的插接部4-11内,凹针体4-1的插接部4-11的侧壁开设有三个形变槽7,以提高插接部4-11对凹针体4-1的适配性以及插接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插接稳定性,插接部4-11的外侧壁还套设有由弹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弹性环4-3,每个弹性环4-3的侧壁均呈开环设置。接插部3-13的直径大于插接部4-11的内径,接插部3-13在撑开形变槽7和弹性环4-3后,插接部4-11能够在弹性作用下对接插部3-13产生较强的夹持力,以提高稳定性。

插座组件4和插头组件3中的针盖5规格和结构均相同,针盖5包括呈圆盘状的针板5-1,针板5-1朝向对应凸针座3-2或凹针座4-2的一侧一体连接有九个定位凸起5-2,九个定位凸起5-2与相应凹槽相匹配,以抵紧相应的凸针体3-1和凹针体4-1。针板5-1于每个定位凸起5-2处均贯穿有供线缆穿过的通孔,定位凸起5-2不仅能够起到定位作用,还能够起到对通孔起到结构加强作用。针板5-1的另一侧于每个相邻通孔之间均一体连接有加强筋5-3,每根加强筋5-3的一端相互汇聚并相互连接,使得若干加强筋5-3呈辐射状设置。

此外,凸针座3-2和凹针座4-2相互背离的一端的侧壁,均一体连接有限位环8。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用于安装的一端分别开设也有第一安装槽9和第二安装槽10,第一安装槽9和第二安装槽10的内径与限位环8的直径相等。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均能用于对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的定位安装。

如图2、图3所示,凹针座4-2和凸针座3-2的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槽11,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内壁均一体连接有与限位槽11相配合的限位凸起,使得凹针座4-2和凸针座3-2能够以特定方向获得安装,具有良好的防呆效果。第一壳体1朝向第二壳体2的端部穿设有限位销12,限位销12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的外侧壁相平齐、另一端凸出于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使得限位销12于第一壳体1内的一端能够与第二壳体2内的凹针座4-2或凸针座3-2的限位槽11相配合,保证了插头组件3和插座组件4之间对接的准确性。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侧壁分别一体连接有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第一固定板13呈梭形设置,第二固定板14呈四方形设置。第一固定板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板14的两对角处螺纹连接,进而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进行相互固定。第二固定板14另外两对角处均贯穿有安装孔,第二壳体2能够安装于墙体或设备的壁面上,通过第二固定板14上的两安装孔即可对第二壳体2进行固定安装。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壳体2背离第一壳体1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针盖5的螺纹环15,螺纹环15的端面开设有四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匀排列的控制槽16,操作人员通过一字螺丝刀即可将螺纹环15紧固在第二壳体2的端部。

第一壳体1背离第二壳体2的端部螺纹连接有呈圆管状的双螺接头17,九根线缆从双螺接头17内穿过并穿入针盖5内与相应的凸针体3-1或凹针体4-1相连接。双螺接头17与第一壳体1螺纹连接,拧紧双螺接头17能够将针盖5抵紧于凸针座3-2上。双螺接头17内设置有密封圈18,该密封圈18同时套设于九根线缆外侧,具有良好的束线和密封效果。此外,双螺接头17内还设置有用于挤压密封圈18的压圈19,密封圈18受到挤压后将会径向胀开,进一步提高了束线和密封效果。双螺接头17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并固定压圈19的压盖20,为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拧紧压盖20和双螺接头17,压盖20和双螺接头17的外侧壁均一体连接有六角环,便于工作人员采用扳手进行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931686.4

申请日:2019-06-1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786294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H01R13/514

专利分类号:H01R13/514;H01R13/516;H01R13/621;H01R13/64;H01R13/645;H01R13/73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浙江旭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电光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旭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5606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翁垟街道教育路11号

发明人:陈硕之;张仁瑜;周建波;张欢;陈攀;丁乐朋;王伟;夏晓凯;王珍珏;陈炯博;王晟卓

第一发明人:陈硕之

当前权利人:浙江旭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电光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一种隔爆型电缆连接器论文和设计-陈硕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