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校,价值,当代中国,价值取向,重构,青少年,机制。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向伟[1](2016)在《治理欲望:当代中国教育的文化分析——评《治理教育欲望:中国的文化、政治与学校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现代社会学自开创以来,就对社会化的主要形式——人的教育现象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被奉为现代社会学叁大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就是积极关注教育现象的身体力行者。他视"教育即系统的社会化过程"(涂尔干,2001:309),尤其重视它(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王静[2](2012)在《教育全球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而且它将是人类在21世纪所要面临的重要生存境遇。教育存在于社会之中,不免受其影响,因此教育全球化也成为当前正在发生着的重要教育现象。尽管目前人们对于教育全球化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它的存在的确产生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既能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个体对先进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也能满足国家在世界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教育全球化实现了满足个体和国家双重需要的价值形式。因而,各国政府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纷纷采取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来应对当下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当然我国的教育也不例外。本文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价值”、“学校教育价值”等几个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入手,首先梳理了教育全球化的研究综述,包括教育全球化的历史演进、主要表现形态及特点、动力机制等方面。接着对以往的学校教育价值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找出了学校教育价值研究的类型和不足。然后针对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如下结论:受教育全球化某些特点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局面,具体表现为第一,“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但是受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蚀,应试教育仍然还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教育全球化的经济倾向特点使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明显,以致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严重的‘当下化’趋势,也就是说,出现了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和某种程度比例失调的教育社会现象;第叁“唯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学校教育的‘科技至上化’思想严重,在此基础下,学校教育系统极其缺乏人为特点的灵活性”。接下来便对教育全球化所带来的我们学校教育出现的诸多现状特点,进行了经济取向、科技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理论分析,找出了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最后针对当前我们学校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现状,对学校教育价值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即学校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然后再强调人服务于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并且在文章的末终,结合学校教育本身、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人性的问题叁个方面对学校教育价值的实践探究提出了自己大胆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李小妮[3](2008)在《“无为”思想与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并论述了"无为"的政治主张。"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深刻地理解"无为"思想的内涵,积极吸取其有益营养,对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无为"、教师教育艺术的"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有为"。(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08年05期)

李家成[4](2003)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价值是指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者以人的生命需要为基础 ,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定位 ,可以取理论与实践积极互动、共同创生的研究类型 ;可以直接关注学校教育层面的价值取向问题 ;可以关注其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 ;可以追求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精神取向(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03年05期)

李家成[5](2002)在《关怀生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是在时代转型与学校教育自身问题的背景下,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实现自我更新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已有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研究中,依然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时代”、“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价值”、“人”等观念性前提的研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依然比较普遍,研究中的区分度、立场、视角等问题尚未获得自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西方教育理论研究界,都在试图重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其中,“生命取向”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努力。但现有的研究,体现出研究层面的不同,需要我们进一步自觉地推进这一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语境下,时代转型已经普遍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体现为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重建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深层次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深层次的文化转型,是一种呼唤生命的文化转型。这一转型,将重建一种个体与社会相互依靠、共生共荣的关系形态,呼唤着具有主动的生存方式、因而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并为这一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这需要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实现整体性深层次转型,重建新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现有学校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正是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忽视,而现有的学校教育改革又体现出分散和流于表面的特征。这种现状体现出价值取向与时代转型间的巨大错位,迫切需要进行认真的理论研究,以合理地重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对“生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价值”等前提的研究,可以发现,“生命”是学校教育、时代、人之间内在相通性的基础。人的生命,意味着“向生”本性需要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意味着对生命时空与生命体验的不断追求,意味着在世界中通过对生命资源的组织而实现自我更新。“学校教育”,是一种丰富的生活形态,蕴藏着丰富的生命资源,它又是由制度保障着的生活,充满着意识的自觉。它对个体生命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性,需要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生命责任保持意识。学校教育价值,是学校教育生活优化生命存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可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对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自觉选择。面对学校教育的丰富的价值,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可以以“关怀生命”为价值取向。这一取向,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的事实,以“自我”的身份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以“生命”为本体论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为己任;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这是时代转型的需要,是个体生命的需要,学校教育整体性深层次价值的存在、人的意识的觉醒,也为这一取向提供着现实的支持。这一取向,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重建、学校教育基本生活形态的重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建等方面。在一个进入到“复杂”状态的时代背景下,在对个体生命力量信任的基础上,这一取向,可以在创造性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获得实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杨光海[6](2002)在《大众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题【 大众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当 代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研究生姓名:杨光海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2-03-10)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而且它将是人类在21世纪所要面临的重要生存境遇。教育存在于社会之中,不免受其影响,因此教育全球化也成为当前正在发生着的重要教育现象。尽管目前人们对于教育全球化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它的存在的确产生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既能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个体对先进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也能满足国家在世界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教育全球化实现了满足个体和国家双重需要的价值形式。因而,各国政府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纷纷采取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来应对当下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当然我国的教育也不例外。本文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价值”、“学校教育价值”等几个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入手,首先梳理了教育全球化的研究综述,包括教育全球化的历史演进、主要表现形态及特点、动力机制等方面。接着对以往的学校教育价值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找出了学校教育价值研究的类型和不足。然后针对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如下结论:受教育全球化某些特点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局面,具体表现为第一,“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但是受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蚀,应试教育仍然还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教育全球化的经济倾向特点使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明显,以致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严重的‘当下化’趋势,也就是说,出现了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和某种程度比例失调的教育社会现象;第叁“唯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学校教育的‘科技至上化’思想严重,在此基础下,学校教育系统极其缺乏人为特点的灵活性”。接下来便对教育全球化所带来的我们学校教育出现的诸多现状特点,进行了经济取向、科技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理论分析,找出了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最后针对当前我们学校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现状,对学校教育价值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即学校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然后再强调人服务于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并且在文章的末终,结合学校教育本身、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人性的问题叁个方面对学校教育价值的实践探究提出了自己大胆的尝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向伟.治理欲望:当代中国教育的文化分析——评《治理教育欲望:中国的文化、政治与学校教育》[J].社会发展研究.2016

[2].王静.教育全球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2

[3].李小妮.“无为”思想与当代中国学校教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4].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5].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

[6].杨光海.大众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D].曲阜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  ;  ;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