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链霉菌论文_尤丽新,胡楠楠,班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色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菌,白色,赖氨酸,霉素,厦门,吸水,洋橄榄。

白色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尤丽新,胡楠楠,班硕[1](2019)在《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化学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BNCC 186223为原始菌株,使用硫酸二乙酯对其进行化学诱变,考察最佳诱变条件,并筛选高产ε-聚赖氨酸的菌株。结果表明,最佳诱变条件为硫酸二乙酯10μL/mL,诱变时间45min。在此最佳诱变条件下,获得一株高产ε-聚赖氨酸突变菌株DES-27,其ε-聚赖氨酸产量为2.90g/L,较未诱变前提高38.10%。因此,硫酸二乙酯的诱变作用能够显着提高ε-聚赖氨酸的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3期)

尤丽新,胡楠楠,班硕,孙永杰[2](2018)在《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产ε-聚赖氨酸的白色链霉菌为出发菌株,对菌体进行改良,可以提高菌体产物产量。对该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法进行诱变处理,确定最佳诱变时间为35 s,此时突变菌株ε-聚赖氨酸的产量为1.26 g·L~(-1),与未诱变前比产量提高了28.57%。(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8年20期)

刘雨晴,许奕涵,刘选明,朱咏华,廖红东[3](2018)在《内生白色链霉菌OsiSh-10对拟南芥根系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为了研究内生放线菌OsiSh-10对植物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带荧光标记的OsiSh-10-GFP菌株,发现其主要定植于拟南芥的根部表皮细胞。将内生菌OsiSh-10与拟南芥进行共培养,发现该菌能抑制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并促进侧根形成。液质联用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内生菌OsiSh-10能够分泌激动素。直接利用激动素处理与利用内生菌OsiSh-10处理的拟南芥根毛长度和密度有相似的表型,显示内生菌OsiSh-10可能通过产生激动素来影响拟南芥根系结构的形成,实验结果为研究内生放线菌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8期)

杨越[4](2018)在《基于LC-MS的白色链霉菌代谢物差异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霉菌的次级代谢能力非常强大,代谢形式更是繁复多样,其可以提供丰富的天然产物,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学,动物健康和植物作物保护。但是我们对链霉菌的代谢路径、生物合成基因簇功能的了解还是相对有限,通过对微生物代谢组学的分析,可以对链霉菌的细胞功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1)目前,代谢物的识别和鉴定是代谢组学进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建立代谢物二级质谱数据库可以有效地促进代谢组学的发展。我们利用HPLC-Q-TOF高分辨质谱对模式菌株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然后通过二级质谱(Auto ms/ms)对代谢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从而建立基础的白色链霉菌代谢物质谱数据库。通过实验本文共获得了1188个二级质谱谱图,297种无重复的化合物二级质谱数据,鉴定了其中52种代谢产物。此数据库为后续分析白色链霉菌以及其为宿主的异源表达菌株的代谢差异和研究SF2768生物合成基因簇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SF2768为双异腈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章研究旨在揭示SF2768的生物合成途径,寻找可能的生物合成前体,解释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功能。首先,本文比较了野生型白色链霉菌与异源表达菌株S.albus::pZMY13C的代谢差异,以确认只有异源表达菌株可以产生SF2768。随后,利用代谢组学多组比较的方法分析ΔsfaA、ΔsfaB、ΔsfaC、ΔsfaD这4个基因中断菌株与异源表达菌株S.albus::pZMY13C代谢差异(前人研究结果表明ΔsfaA、ΔsfaB、ΔsfaC、ΔsfaD和ΔsfaE这5个基因敲除后会完全阻断抗生素SF2768的生物合成),以寻找SF2768可能的合成前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谷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苯基甘氨酸、氨基丁酸和烟碱酸为SF2768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代谢物。为了进一步确证我们的结果,我们在异源表达菌株S.albus::pZMY13C发酵过程中添加这6种化合物,并检测SF2768的产量变化。同时添加等量的6种可能前体物质后,苯基甘氨酸会极大程度上调SF2768产量,最有可能为SF2768的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3)在前期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究SF2768生物合成基因簇功能的过程中,本文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由此,我们利用该方法对系列以白色链霉菌为宿主的异源表达菌株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宿主与异源表达菌株间的代谢差异,以提高抗生素的产量,指导其生物合成或发现新天然产物。这些菌株包括S.albus、S.albus::pZAY10A3、S.albus::pZAY23F11,它们分别产肠菌素、全霉素等抗生素。通过LC-MS对上述菌株进行代谢产物扫描,我们均检测到目标代谢产物,并进行野生菌株与各异源表达菌株代谢差异分析,发现了影响异源表达的重要差异代谢物。本文以HPLC-HRMS进行白色链霉菌的代谢组学分析,建立了白色链霉菌代谢物的质谱数据库,开展了以白色链霉菌为宿主的异源表达菌株代谢物差异分析,这对SF2768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功能分析和新型抗生素发掘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谢守锋,芦晨阳,胡晓婧,蒋程恺,康前进[5](2018)在《白色链霉菌DSM 41398中洋橄榄菌素和放线吡喃酮的发现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菌株Streptomyces albus DSM 41398的发酵产物中发掘结构多样的由I型聚酮合酶催化形成的化合物,以期找到具有新颖结构或强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结构鉴定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分析。【方法】利用HPLC分析方法,通过系统比较野生型菌株S.albus DSM 41398与I型聚酮合酶编码基因簇失活突变株的发酵产物差异,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定向分离。然后,利用~1H-和~(13)C-NMR以及HR-ESI-MS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推测和分析。【结果】从5 L的S.albus DSM 41398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2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聚酮类化合物放线吡喃酮和洋橄榄菌素,分别定位了它们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分别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导。其中,放线吡喃酮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为首次报道。【结论】本研究一方面为基因组发掘S.albus DSM 41398中其他由I型聚酮合酶催化形成的化合物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赖永勤,曾天府,熊瑞,郭诗琪,刘丹丹[6](2017)在《中间代谢产物对白色链霉菌ε-聚赖氨酸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白色链霉菌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生物合成过程中,中间代谢产物柠檬酸、L-天冬氨酸和L-赖氨酸对ε-PL合成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开始(0 h)添加柠檬酸至终质量浓度为1.0g/L,培养到12 h分别添加终质量浓度为0.3 g/L的L-天冬氨酸和终质量浓度为1.0 g/L的L-赖氨酸,可分别提高ε-PL产量42.5%、28.7%和44.1%。正交试验显示,只有柠檬酸和L-赖氨酸对ε-PL合成影响显着(P<0.05),而L-天冬氨酸影响不显着;在培养基中添加1.0 g/L的柠檬酸和L-赖氨酸ε-PL产量可提高60.1%。在破碎的无细胞体系中,只有添加L-赖氨酸可以检测到ε-PL的生成,进一步证实了L-赖氨酸是ε-PL合成的直接前体。因此,通过添加合适的中间代谢产物,可以有效提高ε-PL产量。(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2期)

王林[7](2017)在《白色链霉菌和白背飞虱的基因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链霉菌是一类生活在极端复杂土壤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菌,能够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是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从自然界中筛选出一株产量为0.79 g/L的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产生菌S.albulus ZPM。我们对S.albulus ZPM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功能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S.albulus ZPM基因组大小为9.78 Mb,GC含量为72.2%,共编码9,073个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显示链霉菌核心基因组区位于S.albulus ZPM染色体的中部,染色体的两端区域含有很多物种特异性的基因。通过分析发现S.albulus ZPM含有44个次级代谢相关基因簇,其中有20个与聚酮化合物(Polyketide)和非核糖体多肽(non-ribosomal peptide)合成相关的基因簇,包括负责ε-聚赖氨酸的PGC(poly-lysine synthase gene cluster)非核糖体多肽基因簇。为了进一步鉴定与ε-聚赖氨酸产量相关的调控基因,我们使用复合诱变的方法筛选获得了180株产量不同的S.albulus ZPM突变体。通过对30株高产突变株组成的混合高产文库和30株低产突变株组成的混合低产文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共鉴定出162个具有能导致非同义突变的编码蛋白基因,这些SNP突变分布在高产组和低产组有显着差异,提示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调控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功能富集分析掲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基因转录调控以及能量产生过程,其中含有与响应pH变化相关的转录因子HrdD(SAZ_4132,A132V)。为了验证HrdD转录因子是否参与了pls基因的调控,我们构建了HrdD的表达载体。体外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s)表明HrdD因子可以结合到pls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区域,因此HrdD转录因子可能通过调控pls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而参与了pls的转录调控。这项研究为将来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以及工业化生产优化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第二部分:白背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的刺吸式水稻害虫。白背飞虱具有长距离迁飞、高繁殖能力及传播植物病毒等特性,严重危害水稻生产。我们使用Illumina平台对17个不同插入片段(180 bp-40 kb)的mate-pair与paired-end文库进行测序,共产生了241.3 Gb的数据。组装得到的白背飞虱基因组大小为720 Mb,Scaffold N50达到了1.18 Mb,Contig N50达到70 Kb,占预测基因组大小的98.6%。通过几种不同的基因组评价方法显示组装的基因组具有较好的完整性,CEGMA库的比对率为99.59%,BUSCO库的比对率为91.77%,可以用于后续的基因注释及下游分析。通过八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辅助注释出了21,25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70%的基因与已知蛋白具有同源性。通过比较了八个不同发育阶段(胚胎、1龄-5龄幼虫、5天-10天成虫)的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出4,16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并且被聚类到8个不同的表达模块中。同时还对每个发育阶段的特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与昆虫生长发育、生殖相关的基因(如几丁质酶、Vg基因等)在5龄幼虫、成虫阶段特异性高表达,比如与昆虫的外骨骼发育紧密相关的几丁质酶,在5龄幼虫阶段高表达,与昆虫的生殖发育相关的Vg基因则在5天成虫与10天成虫阶段高表达。白背飞虱基因组序列的解析为探究病毒宿主互作、虫害防治奠定了研究基础,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3-01)

孙朱贞,冯小海,许召贤,曹长虹,徐铮[8](2016)在《一株产ε-聚赖氨酸的白色链霉菌遗传转化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研究ε-聚赖氨酸(ε-PL)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构建ε-PL高产基因工程菌株,拟建立一株ε-PL产生菌株Streptomyces albulus PD-1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对培养基类型、孢子预萌发处理、培养基中Mg2+浓度等条件进行考察,以Escherichia coli ET12567(p UZ8002)为供体菌,成功地将p IB139质粒导入S.albulus PD-1中。结果表明:质粒转化效率达到(3±0.4)×10-6个接合转化子/受体。接合子传代实验和PCR结果发现,p IB139质粒能够稳定整合在S.albulus PD-1染色体的att B位点上。本研究建立了一株ε-PL生产菌株的遗传转化体系,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ε-PL的合成及ε-PL高产菌株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6年02期)

张金龙[9](2015)在《厦门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及吸水链霉菌FR-008中的异源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携带有厦门霉素生物合成的整合质粒p LMO09404,通过供体菌大肠杆菌ET12567(p UZ8002)与受体菌白色链霉菌及吸水链霉菌FR-008进行接合转移,将得到的接合转移菌株经PCR验证后进行发酵,发酵液经HPLC和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厦门链霉菌来源厦门霉素基因簇可以在白色链霉菌及吸水链霉菌FR-008中异源表达.(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张金龙[10](2015)在《厦门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吸水链霉菌FR008和白色链霉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前期从红树林来源的厦门链霉菌318菌株中分离得到一种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厦门霉素),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证实厦门霉素有抑制纤维化的多种生物效应,例如在体外抑制肺过度纤维化、通过抑制局部炎症来弱化肥胖性疤痕以及减弱机械应力的作用,因此它可能成为抗纤维化作用的潜在药物。由于厦门霉素在其野生株中的产量较少,所以我们需要在合适的宿主内将厦门霉素进行异源表达。吸水链霉菌FR008发酵时间短,且遗传背景较清晰,已被证明具有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潜质,白色链霉菌可以产各种色素及抗生素,已被用于工业化生产的研究中,我们将厦门霉素基因簇导入到吸水链霉菌FR008及白色链霉菌中,并检测到厦门霉素在白色链霉菌及吸水链霉菌FR008中得到表达。由于厦门链霉菌没有进行过培养基的筛选,本文对厦门链霉菌进行基础培养基的筛选,而介于在异源表达检测时发现异源表达菌株白色链霉菌-09404产厦门霉素的产量比较少,而异源表达菌株吸水链霉菌FR008-09404的产量较高,本文仅对吸水链霉菌FR008-09404进行了培养基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厦门链霉菌在SFM培养基中产厦门霉素的产量最高,而吸水链霉菌FR008-09404在我们设计的1号培养基中产厦门霉素的量是厦门链霉菌在SFM培养基中产厦门霉素的2.5倍,黄豆粉、酵母膏、麦芽膏、葡萄糖、NaCl、K2HPO4、FeSO4·7H2O和MgSO4·7H2O可提高厦门霉素的产量,甘油、L-Asp和L-Tyr对厦门霉素产量的作用不大。由于厦门霉素基因簇中的各个蛋白结构研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中以厦门霉素基因簇中的5个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叁级结构、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及蛋白指纹分析,为以后在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厦门霉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3-01)

白色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产ε-聚赖氨酸的白色链霉菌为出发菌株,对菌体进行改良,可以提高菌体产物产量。对该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法进行诱变处理,确定最佳诱变时间为35 s,此时突变菌株ε-聚赖氨酸的产量为1.26 g·L~(-1),与未诱变前比产量提高了28.5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色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尤丽新,胡楠楠,班硕.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化学诱变育种[J].中国酿造.2019

[2].尤丽新,胡楠楠,班硕,孙永杰.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诱变育种[J].现代食品.2018

[3].刘雨晴,许奕涵,刘选明,朱咏华,廖红东.内生白色链霉菌OsiSh-10对拟南芥根系结构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4].杨越.基于LC-MS的白色链霉菌代谢物差异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5].谢守锋,芦晨阳,胡晓婧,蒋程恺,康前进.白色链霉菌DSM41398中洋橄榄菌素和放线吡喃酮的发现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分析[J].微生物学报.2018

[6].赖永勤,曾天府,熊瑞,郭诗琪,刘丹丹.中间代谢产物对白色链霉菌ε-聚赖氨酸合成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7].王林.白色链霉菌和白背飞虱的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8].孙朱贞,冯小海,许召贤,曹长虹,徐铮.一株产ε-聚赖氨酸的白色链霉菌遗传转化体系[J].生物加工过程.2016

[9].张金龙.厦门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及吸水链霉菌FR-008中的异源表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张金龙.厦门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吸水链霉菌FR008和白色链霉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菌株X1与六株表型相近种的同源关系比...4.1生长在2216E固体培养基的天蓝...固定化白色链霉菌的重复利用4讨论添加柠檬酸钠及36h添加生物素对白固定化白色链霉菌转化条件优化固定化白色链霉菌球形的胶囊有利...

标签:;  ;  ;  ;  ;  ;  ;  

白色链霉菌论文_尤丽新,胡楠楠,班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