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沉降水环境系统规划

生态沉降水环境系统规划

一、生态住区水环境系统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1](2013)在《基于节能策略的绿色生态住区设计思考——以黄石·怡康花园绿色生态小区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遵循生态平衡的绿色生态住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节能、环保、生态的建设方式无疑是解决目前住宅高能耗、高污染建设模式的最好办法,同时也必将会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本文以黄石绿色生态小区设计为例,从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境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为绿色住区设计提出建议。

陈诚[2](2012)在《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是一种特殊的住区规划,这不是一种传统的住区规划形式,也不能只能关注住区本身,而需要关注住区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对于他们的研究尚不充分,且多局限于住区或者河流两者自身状态的分析,然而住区建设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融合了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问题,如何激发河流的潜在效能,实现了住区高效集约的建设,景观生态环境的自然与优美,是次级河流沿线住区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另外一方面,由于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的生态功能的特殊性和景观功能的独有性,次级河流的环境空间极易受到人为的干扰而断裂,河流的水环境容易受到住区的干扰而受到污染和破坏,使水体和相关的河流廊道退化和衰败,如何统筹住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维护河流水环境,以此来指导河流沿线住区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文章以次级河流和住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对河流的功能和保护利用的价值取向严密的分析基础之上,建设性的提出了构建以水环境综合保护为目标的住区结构和空间方法。通过水环境和谐来实现次级河流及其沿线住区整体的优化。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章,由我国城市边缘区的无序建设引发思考,通过分析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与住区建设的关系;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加深对边缘区次级河流的认识。该研究有助于保护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的完整性,提升次级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沿线住区的宜居性。2、第二章分析了城市边缘住区建设的主要特征,呈现高速蔓延、无序建设、无机破碎化的状态,并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分析了与住区相关的次级河流的功能特征,进而总结出住区与次级河流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住区建设对河流水环境的破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控规层面上主要包括在住区用地选择上的价值取向问题,住区用地空间结构控制上忽视了住区与河流的关系,导致住区结构的孤立化,缺乏与河流系统的吻合;在详规层面上,对住区空间布局中,对水资源的漠视,对水环境的污染等,这些构成了次级河流及沿线住区的主要矛盾。3、第三章通过对各类型住区中次级河流的分析,确立了河流沿线住区优化原则与目标取向,即构建次级河流水环境与住区协调建设的目标。4、第四章以及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也是本文的立意与创新之处所在。第四章首先针对以构建次级河流水环境与住区协调建设的目标。希望在住区建设中注重对水环境的保护,其核心是住区用地的选择和规划结构的构建,本文以图底关系反转为主要手法,通过对自然灾害的避免、保护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避开渗透性地面、保护河流廊道不同段的生态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用地选择。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体现出“水环境保护的住区规划”实质就是通过水文廊道用地价值判断与选择过程的思想,反控建设用地的范围,并沿着河流形成不同强度的居住用地层次,为了实现这种线性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化以及功能复合利用,从而引导河流相关的土地利用的优化,甚至可以将这种影响延伸到河流的腹地及其相关区域,使河流的线型影响空间转变成为带状甚至斑块状的整个区域的土地优化模式。在空间整合角度:分别从三个层面(河流水体保护、河流廊道保护、河流地下水保护)对河流廊道与住区空间整合进行研究。以尊重雨水自然过程的为出发点,采用各种低影响策略,深入的探讨住区规划中的各种空间细节的改善,在住区规划中通过各种空间手法减少地表径流,创建多功能住区景观,并减少地下水的污染。5、第六章提出了河流沿线住区的建设导引和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施的保障措施,以保证次级河流沿线的住区规划不沦为纸上谈兵,使之更有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需要特别之处的是,河流沿线住区与一般住区规划管理的不同表现在不仅仅要控制住区的建设用地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用地的建设控制。

周学[3](2012)在《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规划建筑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生态住区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与环境之间形成有机组合的住区。它合理的安排了住区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它是将住区之中人、环境、建筑完美结合。现阶段,一系列的生态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相继出现,并且日趋完善。我国生态住区评价体系虽然刚刚起步,但各种生态住区的试验、试点项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及《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也正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但是,安徽省一个地跨长江与淮河,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都差距甚大的地区,却没有真正符合安徽省地方特色的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出台,这使得安徽省的生态住区建设发展较为滞后。故而,建立健全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安徽省住区发展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其他生态住宅评价体系,从规划和建筑方面构建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用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来检验评价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再对今后的生态住区规划建筑设计提出相关的建议。

钱文娟[4](2011)在《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无常变化,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研究。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日益明显以及碳排放的高速增长,人们越发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而低碳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个城市中,生活住区是城市中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的总用地的40%-50%,故城市低碳生态住区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低碳生态的居住模式作为一种理念,体现了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文章在梳理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和国外建设零碳社区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对低碳的生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住区应作为一种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应从低碳的发展理念、相关技术规范和环境评价要求方面引导住区节约集约发展、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住区规划设计向低碳生态方向发展的策略。

黄静[5](2008)在《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住区的快速发展,对于城市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对于城市中一般性的中小型生活住区来进行的。这些住区的显着特点就是功能单一、规模较小,一般均为城市居民生活、娱乐的生活小区。本文以此为基础,着重研究那些功能较多、规模较大的特有生态住区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例如那些集合办公、生活、娱乐、训练等多种功能的特有生态住区。本文提出了特有生态住区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基本理论构建的思想,初步建立了特有生态住区基础理论体系框架。从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入手,对其基本观点、基本原则,以及在特有生态住区中的运用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特有生态住区的特殊需求为牵引,结合其具体概念定义,对特有生态住区的内涵、特征及结构构成进行了剖析,并初步提出了特有生态住区建设标准。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三层的层次结构。以国家相关法规规章为依据,按照简明科学、全面系统等原则,选取能够反映特有生态住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指标。同时,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对各指标的分值和评分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

韩宇[6](2008)在《黄土高原地区居住区绿色设计评价指标研究》文中指出绿色居住区作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自然与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根据地域环境和资源(自然与人文)状况,强调优化整合住区的功能结构,以绿色适宜性技术为支撑,用最小的经济投入换来最大的效益,在居住区能够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维持,满足居民全面生活需求的同时具有高效和谐、自养自净、无废无污、节能节地、文脉延续等特性,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并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住区。本课题立足于国际最前沿的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化发展理念指导的绿色人居环境理论,在对生态住区的国内外研究现况及生态住区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后,提炼出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建设生态住区有借鉴性的特点。通过对西安市三个新建居住区的实地调研,从能源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水环境系统、绿化景观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对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与研究,提炼出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居住区建设中的不足,通过理论研究与实地勘察,提出了可行性的改善措施。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基础上,添加了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居住区的评价指标,初步形成了黄土高原地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是对建立完善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初步探索,希望能通过实地调研与归纳分析,为黄土高原地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依据,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与不断完善,最终能有效的指导黄土高原地区绿色生态住区的建设与运营。

高婧[7](2007)在《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态小区的不断发展,小区水环境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生态小区水环境系统主要由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中水系统、景观水系统以及节水和用水管理等子系统组成。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从生态学角度遵循整体、协调、自生和循环的原则,建立和评价了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分析了生态小区内雨水和中水利用的可行性,及其利用的主要途径和系统建设模式。根据生态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规划建设内容,着重对小区水环境系统中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中水回用技术、景观水水质保持技术、给水排水系统、节水和用水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生态小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原则和策略,建立了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模式,对生态住宅小区水的综合利用系统进行了探讨。根据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结合合肥市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建立了合肥地区生态小区水环境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对生态小区水环境系统各方面进行整体评价。根据本文研究建立的生态小区水环境建设和评价方法,应用于合肥市某小区,经过水量平衡分析后,对小区的水环境系统进行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建设生态小区水环境系统,不仅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巨大的环境、资源、社会效益,适宜在住宅小区内推广应用。

郭建中,方维凤,江波[8](2007)在《生态营区水环境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环境系统规划作为一项主要技术措施,在生态营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分析了水环境系统规划的核心思想,并从建筑给排水、雨水回收与利用、废污水处理与中水利用、绿化与景观用水四个方面探讨了水环境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作为生态营区水环境建设的参考。

王涛[9](2007)在《生态文化建构城市住区探索 ——以重庆华宇·渝州新都小区工程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建筑师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广大居民设计、建设良好的优质居住环境。本专题探索是针对当前重庆市有些居住小区开发商盲目相信国外的所谓新理念,不结合重庆的地域特色,一味炒作概念,结果建造出的房子仅仅是一个概念为基础而提出的。一些所谓理念新颖的小区其实风格单一、缺乏个性、盲目跟风、整体结构呆板、景观设计单调、对坡地的处理简单粗暴、缺乏生态意识、市场定位不准。本文主要论述了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内涵及理念,分析了当前城市居住小区总体布局、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坡地处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探讨其优化设计之途径。本文研究范围界定在“重庆市居住小区”这一特定领域,以其为研究目标,因为这是目前我国西部山地城市居住模式中最常见的居住形态,它的种种关系和特征较为多样和广泛,有利于比较全面地反映当前住宅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结合“重庆华宇·渝州新都”这一典型的山地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使我们能从普遍性的角度探索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第1部分论述目前城市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部分首先论述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其次分析了如何协调生态住区的社会生态关系、生态居住小区的设计原则以及生态居住小区九大系统的建设要点和技术要求。第3部分论述了重庆市域大地貌空间格局,针对性地分析坡地建筑空间形态的特殊性,最后通过对坡地建筑或建筑群空间构架的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坡地建筑空间风貌。第4部分以重庆华宇·渝州新都小区为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居住小区的总体布局设计:突出结构,顺其自然、全面配套,满足需要、人文环境优化。第5部分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作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最后分析了重庆华宇·渝州新都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本文研究目的旨在吸取中国传统民居、园林的设计经验,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及居住小区设计的研究成果,同时总结一些滞销楼盘的经验教训,探索可行性较强的山地居住小区优化设计之途径,以咨对当前居住小区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刘盛楠[10](2007)在《生态住区实现技术的探索》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生态住区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内部的一个热门论题。生态住区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各方面都不健全,需要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研究。生态住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构成因素众多,从生态住区的设计理念,到适宜生态技术的选用、生态性能的评价等各方面都影响到生态住区的优劣,正因为如此,生态住区的研究方向也是众多的。本文以生态住区的实现技术为主要探讨的问题,从生态住区的理论基础、生态住区的发展、生态住区的技术路线以及生态住区评价等诸方面对生态住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对生态住区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提出了一定的见解。论文最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了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当前条件下我国生态住区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二、生态住区水环境系统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住区水环境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节能策略的绿色生态住区设计思考——以黄石·怡康花园绿色生态小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绿色生态住区的基本思想
    1.1 能源系统
    1.2 水环境系统
    1.3 气候环境
    1.4 声、光、热环境系统
    1.5 绿化系统
    1.6 绿色建筑材料系统
    1.7 废弃物管理与处理系统
2 绿色生态小区的设计思考——以黄石·怡康花园小区设计为例
    2.1 气候适应性总体布局
    2.2 建筑体形系数分析
    2.3 建筑选址
    2.4 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
    2.5 水环境系统
    2.6 可再生能源利用
    2.7 高效节能运行管理
3 生态住区发展存在问题探讨
4 结 语

(2)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迫切性
        1.2.1 现代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边缘区
        1.2.2 城市边缘住区对河流环境侵蚀
        1.2.3 孤立对待的次级河流保护与边缘住区规划建设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城市边缘区住区的概念界定
        1.4.2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的概念界定
        1.4.3 主要研究对象及重点界定
    1.5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相关研究综述
        1.5.1 我国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理念的起源
        1.5.2 我国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理念的发展
        1.5.3 我国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相关理念与方法综述
        1.5.4 国外河流沿线住区相关理论与建设实践
    1.6 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1.6.1 研究过程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小结
2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主要特征及问题分析
    2.1 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特征
        2.1.1 高速蔓延
        2.1.2 无序建设
        2.1.3 无机破碎
    2.2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的功能及价值取向
        2.2.1 河流水系及廊道的环境功能
        2.2.2 河流水系及廊道的社会价值
        2.2.3 河流水系及廊道的经济价值
    2.3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住区建设问题分析
        2.3.1 设计价值取向问题
        2.3.2 宏观规划理念层面的矛盾
        2.3.3 微观规划策略层面的矛盾
    2.4 住区建设诱发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2.4.1 河流水体被污染
        2.4.2 河流廊道被破坏
        2.4.3 河流地下水补给区被占用
    2.5 小结
3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类型构成及目标取向
    3.1 河流沿线住区的类型构成
    3.2 河流沿线住区的优化原则
        3.2.1 可持续原则
        3.2.2 生态优选原则
        3.2.3 尊重地域特色原则
    3.3 基于次级河流水环境保护沿线居住用地规划目标
        3.3.1 住区与河流系统整合与调度
        3.3.2 充分有效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3.3.3 防治水污染,减少废、污水产生量和排放量
        3.3.4 发挥景观水体的多功能
    3.4 小结
4 以水环境综合保护为导向的住区用地结构模式
    4.1 强化住区与河流等级关系之间的辨识
    4.2 注重河流廊道综合保护的住区用地选择
        4.2.1 用地资料收集整理
        4.2.2 通过用地适宜度来选择利于河流廊道保护的住区建设用地
        4.2.3 强化地下水对住区选址的影响
        4.2.4 注重河流廊道不同的生态功能保护
    4.3 以水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住区用地结构
        4.3.1 构建畅通完善的河道体系
        4.3.2 构建以河道为依托向腹地延伸的水文通廊体系
        4.3.3 沿河流形成不同强度的居住用地层次
    4.4 根植于河流廊道水环境的沿线住区整体结构搭建
        4.4.1 典型的住区结构
        4.4.2 结合河流廊道水环境的住区结构
    4.5 小结
5 以水环境综合保护为导向的住区空间布局
    5.1 河流水体保护与住区空间布局
        5.1.1 住区规划对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的影响及空间控制方法
        5.1.2 住区规划对河流水质(点源污染)的影响及空间控制方法
    5.2 河流廊道保护与住区空间布局——构筑生态、游憩、景观三维一体的目的
        5.2.1 住区的河流廊道平面空间控制方法
        5.2.2 亲水性的住区河流廊道断面控制方法
        5.2.3 住区河流廊道岸线控制方法
    5.3 河流地下水保护与住区空间布局
        5.3.1 地下水资源功能和脆弱性评价指标及方法
        5.3.2 住区规划对地下水保护及控制方法
    5.4 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住区空间整治
        5.4.1 流域水陆综合治理
        5.4.2 城市内部综合整治
    5.5 小结
6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居住用地建设导向与实施管理
    6.1 住区建设控制
        6.1.1 河流廊道沿线居住用地建设多重控制
        6.1.2 河流廊道与沿线居住用地建设双重控制导向方法
        6.1.3 河流廊道沿线居住用地指标刚性与弹性控制相结合导向
    6.2 评价指标体系
        6.2.1 国内评价标准的设立与进展
        6.2.2 住区规划的水环境的技术评价
    6.3 住区实施管理
        6.3.1 政策与法规体系
        6.3.2 整合管理体系
        6.3.3 公众参与体系
        6.3.4 资金运作体系
        6.3.5 技术支持体系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的结论及建议
    7.2 论文的特点及创新
    7.3 有待完善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规划建筑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 城市生态住区及其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
        1.4.1 生态住区
        1.4.2 评价体系
    1.5 国内外生态住区评价体系的研究
        1.5.1 国外生态住区评价体系
        1.5.2 国内生态住区评价体系
第二章 安徽省生态住区及评价体系发展现状
    2.1 安徽省生态住区现状分析
        2.1.1 地理区位
        2.1.2 气候特征
        2.1.3 人文特征
        2.1.4 安徽省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
        2.1.5 住区发展现状调查
第三章 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构建
    3.1 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的建立的原则
    3.2 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构建影响因素
    3.3 评价体系在安徽省发展的制约因素
    3.4 评价体系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3.5 评价要素及内容
        3.5.1 住区规划评价要素
        3.5.2 能源系统评价要素
        3.5.3 水环境系统评价要素
        3.5.4 气环境系统评价要素
        3.5.5 声环境系统评价要素
        3.5.6 光环境系统评价要素
        3.5.7 热环境系统评价要素
        3.5.8 绿化系统评价要素
        3.5.9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评价要素
        3.5.10 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评价要素
    3.6 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
        3.6.1 评价等级及评价基准的确定原则
        3.6.2 评价方法及等级制度确定
        3.6.3 安徽省生态住宅评价体系技术评分标准
第四章 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在实际案例中的体现
第五章 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在规划建筑设计中的相关建议
    5.1 住区规划
        5.1.1 总体布局
        5.1.2 道路交通
        5.1.3 能源利用
        5.1.4 给排水系统
        5.1.5 日照
        5.1.6 生态绿化
    5.2 住区建筑设计
        5.2.1 住宅户型设计
        5.2.2 节能设计
第六章 结论和后续研究
附:安徽省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引文出处

(4)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1-1-1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
        1-1-2 低碳社区、零碳社区、零碳建筑
        1-1-3 生态城市、生态住区、生态建筑
        1-1-4 低碳生态住区
    §1-2 既有的研究
        1-2-1 低碳理念的国际进程
        1-2-2 低碳理念的中国进程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理路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理路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低碳理念下的生态住区理论基础性研究
    §2-1 低碳理念的基础性研究
        2-1-1 低碳理念的历程
        2-1-2 低碳城市的研究
    §2-2 生态住区的理论研究
        2-2-1 生态住区的演进
        2-2-2 生态住区的构成及特征
    §2-3 低碳生态住区的理论研究
        2-3-1 低碳生态住区基本特征
        2-3-2 低碳生态住区规划建设作用主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碳城市视角下国内外生态住区发展相关分析
    §3-1 国外生态住区建设实践
        3-1-1 国外有关生态住区的实践
        3-1-2 典型案例研究
    §3-2 国外低碳生态住区建设对我国的借鉴经验
        3-2-1 国外低碳生态住区建设理论
        3-2-2 国内低碳及生态城市住区发展概况
        3-2-3 典型案例研究—常州北港生态小区
    §3-3 我国城市住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政府作用方面
        3-3-2 公众参与方面
        3-3-3 地产开发机构
        3-3-4 技术支持方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碳视角下的生态住区规划设计
    §4-1 区位与场地选择
    §4-2 总体规划与空间形态
        4-2-1 多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4-2-2 紧凑的城市生态住区模式
    §4-3 环境系统规划
        4-3-1 水环境系统规划
        4-3-2 绿环境系统规划
        4-3-3 生活垃圾管理
    §4-4 绿色交通体系
        4-4-1 提倡慢行交通系统
        4-4-2 完善的内外交通系统
        4-4-3 停车场布置
    §4-5 绿色能源规划
        4-5-1 太阳能的利用
        4-5-2 风能的利用
        4-5-3 地热能的利用
        4-5-4 生物质能的利用
        4-5-5 核能的利用
        4-5-6 海洋能的利用
    §4-6 生态建筑设计
        4-6-1 生态住宅
        4-6-2 生态住宅建筑形式
        4-6-3 被动式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碳生态住区制度建设和实施机制
    §5-1 低碳理念下的生态住区评价体系
        5-1-1 国外生态住区评价标准简析
        5-1-2 国内标准简析
        5-1-3 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5-2 规划实施建议政策
        5-2-1 政府作用机制
        5-2-2 生态文化建设
        5-2-3 住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5-2-4 循环经济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5)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特有生态住区(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概念表述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生态住区环境评价的研究状况
        1.2.1 国内关于生态住区环境评价的研究状况
        1.2.2 国外关于生态住区环境评价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 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建立的理论基础
    2.1 人居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及基础指导理论
    2.2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理论
        2.2.1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2.2.2 城市生态学的原理
        2.2.3 基于城市生态学理论上的城市生态住区
    2.3 环境心理学理论原理及研究内容
        2.3.1 环境心理学概念
        2.3.2 相关原理
    2.4 特有住区规划基本理论原理
        2.4.1 特有住区及特有住区规划的概念
        2.4.2 特有住区规划的原理
第三章 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3.1 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指标体系的功能和目标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3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1.4 指标体系构建的层次模型
    3.2 特有生态住区分项指标的选取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权重的定义和作用
        3.3.2 确定的方法——专家咨询法与AHP 法结合
    3.4 评分方法和等级的确定
第四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黄土高原地区居住区绿色设计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预期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预期目标及意义
2 国内外生态住区发展现状与评价标准对比
    2.1 国外生态住区的理论实践与评价标准
        2.1.1 国外生态住区实例
        2.1.2 国外生态住区评价标准
    2.2 国内生态住区理论实践与评价标准
        2.2.1 国内生态住区实例
        2.2.2 国内生态住区评价标准
    2.3 国内外生态住区实践与评价标准对比及总结
        2.3.1 国内外生态住区特点
        2.3.2 国内外生态住区评价标准的总结借鉴
    2.4 本章小结
3 黄土高原地区居住区发展演变过程
    3.1 黄土高原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3.2 以西安为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住区研究
    3.3 以西安地区为例的黄土高原地区居住区发展演变
        3.3.1 各时期居住区布局形式的演变
        3.3.2 各时期居住区各因素的发展演变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新建居住区绿色生态设计调研与分析
    4.1 西安新建居住区调研说明
        4.1.1 西安三个新建居住区简介
        4.1.2 研究小区的选择
        4.1.3 小区调研简介
    4.2 西安新建居住区调研分析
        4.2.1 能源系统
        4.2.2 声环境系统
        4.2.3 光环境系统
        4.2.4 热环境系统
        4.2.5 水环境系统
        4.2.6 绿化景观系统
        4.2.7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4.2.8 公共服务系统
    4.3 本章小结
5 黄土高原地区绿色生态住区评价体系
    5.1 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住区的思考
        5.1.1 生态住区的规划
        5.1.2 生态住区的能源利用
        5.1.3 生态住区雨水利用
        5.1.4 生态住区的绿化及铺地
        5.1.5 生态住区的交通组织
    5.2 建立黄土高原地区绿色生态居住区评价体系
    5.3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住区的展望
        5.3.1 使用更多的先进技术
        5.3.2 注重社区功能的“多元化”
        5.3.3 更关注社区特色文化的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一: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 锦园新世纪小区居民调研问卷

(7)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建设
        1.1.3 生态小区水环境建设性能评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研究现状
        1.2.2 生态小区中水回用研究现状
        1.2.3 生态小区水环境建设评价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住宅小区内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1 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2.2 雨水的开发利用研究
        2.2.1 雨水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2.2.2 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的主要途径
        2.2.3 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建设
    2.3 中水的回收利用研究
        2.3.1 中水的定义和水源
        2.3.2 中水回用的可行性
        2.3.3 生态小区中水系统模式分析
        2.3.4 生态小区中水回用水量平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模式分析
    3.1 住宅小区一般水系统模式分析
    3.2 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原则
    3.3 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策略
    3.4 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规划
        3.4.1 生态小区给排水系统建设
        3.4.2 生态小区景观水系统建设
        3.4.3 生态小区的节水和用水管理
    3.5 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模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地区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性能综合评价
    4.1 生态小区水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生态小区水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4.3 合肥地区生态小区水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
        4.3.1 合肥地区概况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4.3.4 各评价指标的选取分析
    4.4 水环境性能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4.2 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权重
    4.5 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性能综合评价法
        4.5.1 评价基准的确定
        4.5.2 模糊综合评判集的计算
        4.5.3 住宅小区水环境性能综合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肥地区生态小区水系统建设评价实例分析
    5.1 合肥降雨概况和小区基本资料
    5.2 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模式
    5.3 小区用水平衡分析
        5.3.1 各种用途回用水的需求量分析
        5.3.2 小区水量计算
        5.3.3 小区水量平衡分析
    5.4 小区水系统建设工艺选择
        5.4.1 小区雨水处理工艺
        5.4.2 小区中水处理工艺
        5.4.3 小区节水措施设计
    5.5 小区水系统建设技术经济分析
        5.5.1 处理设施、设备及造价分析
        5.5.2 水处理成本分析
        5.5.3 经济效益分析
        5.5.4 节水效益分析
        5.5.5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6 小区水系统建设综合评价
        5.6.1 计算模糊综合评判集
        5.6.2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生态文化建构城市住区探索 ——以重庆华宇·渝州新都小区工程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图
2 城市居住小区生态文化建构理念
    2.1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2.1.1 文化的意涵
        2.1.2 建筑文化与文化建筑学
        2.1.3 住文化
        2.1.4 生态文化
        2.1.5 生态文化与绿色建筑的时代意义
    2.2 生态住区规划中社会生态关系的完善
        2.2.1 遵守社会生态原则
        2.2.2 丰富生态住区的规划目标
        2.2.3 加强生态住区的社会性内涵
        2.2.4 完善生态住区规划的社会空间要素
        2.2.5 提供社会共生的网络空间
    2.3 生态居住小区建设
        2.3.1 生态居住小区的设计原则
        2.3.2 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要点
    2.4 小结
3 坡地住区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
    3.1 重庆市地貌空间格局
        3.1.1 重庆市域大地貌空间格局
        3.1.2 重庆市主城区域地貌空间格局和类型
    3.2 山地·坡地建筑人居环境保护与利用策略
    3.3 坡地建筑空间形态的特殊性
        3.3.1 建筑空间与坡地空间的契合性
        3.3.2 由地形高差引发的动态性
        3.3.3 由基面不规则形成的趣味性
    3.4 坡地建筑空间与风貌
        3.4.1 坡地灵气:点——线型
        3.4.2 寓意山川主轴型
        3.4.3 叠合院落型
        3.4.4 坡地变化主从型
        3.4.5 意趣盎然层台型
    3.5 小结
4 工程规划设计探索——以渝州新都设计为例
    4.1 突出结构、顺其自然
    4.2 全面配套,满足需要
        4.2.1 道路交通
        4.2.2 室外空间环境
        4.2.3 停车空间的设置
    4.3 人文环境优化
    4.4 小结
5 城市生态文化住区景观设计——渝州新都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解析
    5.1 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5.1.1 重形式轻功能
        5.1.2 细部考虑不精缺乏亲切感
        5.1.3 缺乏协调顾此失彼
        5.1.4 重人工轻自然盲目追求“档次”
        5.1.5 地方性、可识别性不强,缺乏归属感
    5.2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目标
        5.2.1 自然、生态
        5.2.2 人本
        5.2.3 文化
        5.2.4 融合
    5.3 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5.3.1 整体设计,统一规划
        5.3.2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5.3.3 归属性原则
        5.3.4 休闲性原则
        5.3.5 多样性原则
        5.3.6 贯策景观生态网络思想
        5.3.7 经济性原则
    5.4 重庆华宇·渝州新都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解析
        5.4.1 设计背景
        5.4.2 设计构思
        5.4.3 住宅群环境景观设计
        5.4.4 交通环境景观设计
        5.4.5 绿地环境景观设计
    5.5 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生态住区实现技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外居住空间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及启示
    1-2 生态住区产生的背景
        1-2-1 能源危机与全球环境恶化
        1-2-2 生态学及其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
        1-2-3 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1-3 本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生态住区的内涵与发展
    2-1 生态住区的理论基础
        2-1-1 环境伦理学
        2-1-2 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2-1-3 生态学原理
    2-2 概念界定
        2-2-1 住区
        2-2-2 生态住区的内涵
        2-2-3 生态住区与普通住区的区别
    2-3 生态住区在国外的发展
        2-3-1 国外生态住区的发展历程
        2-3-2 国外生态住区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4 生态住区在我国的发展
        2-4-1 我国生态住区的发展历程
        2-4-2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实例
第三章 生态住区的技术路线与生态住区评价
    3-1 生态住区的技术路线
        3-1-1 高技术
        3-1-2 低技术
        3-1-3 适宜技术
    3-2 生态住区评价
        3-2-1 国内外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发展
        3-2-2 我国现有的生态住区评价的介绍与分析
        3-2-3 制定我国的生态住区评估体系
第四章 生态住区的实现技术
    4-1 新能源的利用
        4-1-1 太阳能的利用
        4-1-2 地热能的利用
        4-1-3 生物能的利用
    4-2 生态住区的水利用
        4-2-1 用水规划
        4-2-2 中水的回收利用与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
        4-2-3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4-2-4 生活节水
    4-3 生态厕所
        4-3-1 农村生态型厕所
        4-3-2 城镇地区生态型厕所
    4-4 生态住区的垃圾处理
        4-4-1 生态住区的垃圾分类
        4-4-2 生态住区内垃圾处理
    4-5 生态住区的绿化
        4-5-1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生态理念
        4-5-2 居住区的绿化形式
        4-5-3 我国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我国生态住区的建设策略
    5-1 目前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特点
    5-2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5-3 我国生态住区的建设策略
    5-4 我国生态住区的建设要提倡适宜技术
        5-4-1 可持续发展的国情对适宜技术的选择
        5-4-2 住区自身特点对适宜技术的选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生态住区水环境系统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节能策略的绿色生态住区设计思考——以黄石·怡康花园绿色生态小区设计为例[J]. 张辉.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3(02)
  • [2]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研究[D]. 陈诚. 重庆大学, 2012(03)
  • [3]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规划建筑篇[D]. 周学.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4]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研究[D]. 钱文娟.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5]特有生态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的研究[D]. 黄静. 天津大学, 2008(08)
  • [6]黄土高原地区居住区绿色设计评价指标研究[D]. 韩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09)
  • [7]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建设研究与评价[D]. 高婧.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8]生态营区水环境系统规划研究[J]. 郭建中,方维凤,江波. 住宅科技, 2007(10)
  • [9]生态文化建构城市住区探索 ——以重庆华宇·渝州新都小区工程实践为例[D]. 王涛. 重庆大学, 2007(05)
  • [10]生态住区实现技术的探索[D]. 刘盛楠. 河北工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生态沉降水环境系统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