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成都晚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都晚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都晚报,成都市,新闻,话语,副刊,专刊,同质。

成都晚报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伍江陵[1](2018)在《《成都晚报》:文化传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自信与舆论宣传效果关系密切,媒体更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引导社会各界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自觉践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是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成都晚报》通过创新产品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文化创新自觉和文化传播自觉。在引导传播正向文化价值的同时,再次紧密吸附受众。(本文来源于《中国记者》期刊2018年05期)

张光焰[2](2015)在《以公益为抓手 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成都晚报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占领宣传思想主阵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已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2012年以来,成都晚报调整办报方向、坚持内容创新、推进媒体融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与改革。3年多来,我们把"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都市报内容拓展的重点,并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专业化志愿者管理和互动全媒体平台——成都志愿者全媒体平台,不断探索以志愿(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5年21期)

何达[3](2013)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都市征婚广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征婚广告在新中国成立的30多年后重返中国历史舞台,给这个重新开放的国度注入了一种新的择偶方式。虽然早在1902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第一则征婚广告,但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当征婚广告应时代的需求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仍然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当时刊登在《成都晚报》上的前100则征婚广告为分析对象,从征婚广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八十年代初期重现征婚广告的背景、八十年代初期征婚广告的具体内容探析以及关于八十年代初期重登征婚广告的评论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征婚广告自晚清时代的萌芽、五四时期的生长,到战争时期的发展,一路走来伴随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态,经历着其自身的变化,承担着其历史的角色。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征婚广告就伴随着强烈的支持与批评、真诚与虚伪、新潮与传统等诸多矛盾的双方,也因为其自身具有明辨的争议性和矛盾性,因而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即使遭遇阻碍,也会在出现适宜生长的土壤时,立刻生根发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政治本位”的观念逐渐的社会中退化;经历动荡后人们对知识和财富的强烈渴望;新《婚姻法》的颁布使得结婚年龄门槛降低;以及社会各界对青年男女婚姻议题的关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征婚广告再度重现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要因素,共同推动征婚广告在历史长河中继续发挥着其独有的作用与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都市的征婚广告开始兴起并飞速发展,是婚姻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新时代,其背后承载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发展,蕴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万象变迁。征婚广告作为众多择偶形式的一种,在当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因此,征婚广告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生事物,拥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婚姻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如同征婚广告在晚清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出现时就备受各方争议一样,当征婚广告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重新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时,对它的讨论也从未消停过。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时对于征婚广告争论的焦点不再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极具革命性的救亡图存或者骗财、骗色、骗婚,而是怎样通过征婚广告,解决青年男女的择偶难题,从而为国家的“四化”多做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3-03-23)

董姣[4](2012)在《从典型形象报道看报纸转型中的话语转向——以《成都晚报》1963-2012年"学雷锋"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成都晚报》为研究对象,对其1963年至2012年的"学雷锋"报道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体裁种类、表达主题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通过典型报道的角度来研究《成都晚报》自创刊以来"学雷锋"报道的变化,探讨报纸由官方话语向民间话语的转变,并试对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2年10期)

段弘[5](2009)在《同质化时代的异质化策略——成都晚报改版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3月25日,成都晚报再次改版。对于53岁的成都晚报来说,此举意味着一次新生。成都晚报改版的重点成都晚报此次改版采用了收缩阵线的异质化策略,采用CIS(企业识别系(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09年15期)

古隆媛[6](2007)在《成都晚报推出《发现成都》“非遗”特刊》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23日,全世界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隆重举办,成都晚报在这一国际性文化庆典上推出的聚焦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全彩印特刊《发现成都》,成为集中宣传成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受到市民和游客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07-05-30)

肖云忠[7](2006)在《报业竞争下的新闻卖点策划——基于《成都晚报》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卖点的成立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本文通过对《成都晚报》的内容分析阐释了市场竞争背景下新闻卖点对报业和受众所具有的多方面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闻卖点策划要从报纸定位、受众心理诉求、内容表达和包装设计入手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6年04期)

明四新[8](2006)在《让行动拯救生命》一文中研究指出$T傅艳: 女,中共党员,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曾在四川地质医院内科从事8年临床医生工作,主治医师职称。2001年6月正式成为成都晚报社会新闻部记者。从事新闻工作5年以来,采写的新闻稿件以关注困难人群为主。先后(本文来源于《中华新闻报》期刊2006-04-19)

何玫霖[9](2006)在《《成都晚报》改版研究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晚报在经历了它的辉煌期过后,“晚报热”持续降温。伴随着都市报崛起和发展,都市报研究正逐渐走如成熟和规模化,有关研究层出不穷。都市报现象带来的有关的争论也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而相比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时的繁荣,晚报的影响力似乎已经大不如从前。进入21世纪后,比较多的关注都在都市报报业集团形成后的发展,报业整合对都市报的影响,都市报同质化竞争等,并且对晚报的定位和研究也逐渐与都市报合并成一个话题。《成都晚报》由最初作为成都市的机关报到2001年成为一张真正的市场或市民报,其间创造过辉煌也经历了低谷,直到2005年再次改版,提出“办中国最好看的报纸”这一响亮口号,读者似乎又看到了晚报的曙光。但是改版后的《成都晚报》究竟面临的是掌声抑或质疑?“晚报时代”是否能再度来临?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基于国内,尤其是成都报业市场的环境,提出《成都晚报》需要改版的大体缘由,同时说明笔者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背景与目的分析。通过对成都报业市场及全国晚报发展历史的综合研究,论述《成都晚报》改版之时的具体情况。并将晚报与都市报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提出“特色才是发展之路”。 第叁部分:改版原因暨形成条件。通过对成都大环境和报社内部领导人的改换的分析,说明《成都晚报》的改版具有必然性。 第四部分:改版后特色研究及分析。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该章节中详细地调查和分析了改版后《成都晚报》在版面、新闻理念、新闻策划、跨媒体合(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4-10)

吴军,但敏[10](2006)在《解析《成都晚报》的追赶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年前的成都报业市场,《成都晚报》还属于小字辈,但自2005年5月中旬“革命性”改版之后,发行量是改版之初的2.5倍,年广告收入已达亿元。其经营到底有何妙策呢?(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06年02期)

成都晚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占领宣传思想主阵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已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2012年以来,成都晚报调整办报方向、坚持内容创新、推进媒体融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与改革。3年多来,我们把"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都市报内容拓展的重点,并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专业化志愿者管理和互动全媒体平台——成都志愿者全媒体平台,不断探索以志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都晚报论文参考文献

[1].伍江陵.《成都晚报》:文化传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实践[J].中国记者.2018

[2].张光焰.以公益为抓手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成都晚报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新路径[J].新闻战线.2015

[3].何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都市征婚广告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3

[4].董姣.从典型形象报道看报纸转型中的话语转向——以《成都晚报》1963-2012年"学雷锋"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2

[5].段弘.同质化时代的异质化策略——成都晚报改版评析[J].青年记者.2009

[6].古隆媛.成都晚报推出《发现成都》“非遗”特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

[7].肖云忠.报业竞争下的新闻卖点策划——基于《成都晚报》的内容分析[J].兰州学刊.2006

[8].明四新.让行动拯救生命[N].中华新闻报.2006

[9].何玫霖.《成都晚报》改版研究及分析[D].四川大学.2006

[10].吴军,但敏.解析《成都晚报》的追赶之道[J].新闻传播.2006

标签:;  ;  ;  ;  ;  ;  ;  

成都晚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