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末小型化肥厂盘点

1999年12月末小型化肥厂盘点

一、1999年12月底小化肥厂库存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蔡浩田[1](2021)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化肥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石秀秀[2](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流域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历史性课题。进入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我国重要区域发展战略,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近几十年来,长江经济带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异的资源环境禀赋,在大规模高速度的开发模式下,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但以“大开发”为特征的粗放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复合性、累积性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为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布局谋划。自2016年以来的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主持召开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鲜明提出并反复强调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通过一系列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讲话、考察指示、工作要求等,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地位目标、基本内涵、任务要求等进行了具体阐释,形成了具有严整体系、丰富内涵的习近平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我国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论文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会议讲话、沿线考察讲话以及相关指示部署,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研究。除绪论部分之外,论文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总体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第一,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是具有实践指向性的指导思想,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充分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绿色发展思想,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借鉴了西方的相关思想理论。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绿色发展思想进行了概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按阶段进行了归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梳理,对其他有关理论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加以把握。第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论文以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时间为节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划分为初步形成、深入发展和丰富完善三个阶段。从2016年1月到2018年4月这段时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初步形成阶段;从2018年4月到2020年11月这段时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化发展阶段;从2020年11月至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完善阶段。分别对习近平总书记三次长江经济带座谈会讲话以及其他场合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相关讲话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与重要观点。第三,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讲话、考察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讲话以及其他相关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地位与目标、成效与问题、任务与保障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作为基本内容,初步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一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地位与目标的重要论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关乎我国国家发展全局、关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建成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二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成效与问题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转型、绿色观念培育、绿色协同发展、绿色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成效与问题;三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经济带绿色发展任务与保障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加强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社会建设,强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基本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力量、坚持调查研究、打好持久战和强化制度建设等。第四,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思维特征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论文认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基本原则;实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向,使长江经济带转变传统发展理念、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发展道路,转向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道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要论述的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思维特征;探讨了重要论述对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引领指导长江经济带与中国绿色发展的现实价值和为国际流域、“一带一路”沿线以及世界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世界价值。

贺明[3](2020)在《福建南平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末,在备战和调整工业布局的考虑下,中国在内陆山区等战略后方开展了一场名为三线建设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资金投入大,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重要内容。在中央的部署下,福建从战备经验,自然资源状况和工业基础等条件出发,将南平列为省内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南平小三线建设经历了两次建设高潮,第一次是1965-1967年,以福建省内迁厂和沪厂支闽为特征;第二次是1969-1971年,以“五小”工业建设为特征。为支援小三线建设,福建从上海和本省沿海地区向南平迁入了大量干部职工。通过爱国主义动员,情感导向动员和利益保障动员,顺利完成人员迁移工作;福建还从迁移户口、食品保障等四方面出发,解决了职工安置问题,让三线移民在南平安心生产生活。在工农互动中,南平三线工厂从物质与技术支援、基础设施建设与福利共享两方面对农村进行大量的援助,作为反馈,南平也在土地和建材支援等两方面给予三线厂帮助。在交流互动中,双方产生了诸如土地征用、环境污染、政策理解差异等三方面矛盾,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得到缓解,维持了整体和谐的局面。南平地区的小三线企业布局有三大特点,即地域分布上集中于西部;产业类型上民用企业多、军工企业少;厂址选择上靠山、分散,临近水陆交通线。其成因与南平地区在全省小三线中定位,利用当地的工业基础的需要和交通线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密切相关。南平小三线建设促进了南平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福建工业布局,为后世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三线建设者们还形成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三线建设精神。这启示我们在经济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后发地区流动以及在全社会广泛弘扬三线建设精神。

冯玺[4](2018)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1949-2012年)》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梦想。60多年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尽管经济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能走出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因此,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60多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是在探索和把握国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经济社会的全面性、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和深刻的变革;是适应全球经济需求结构变化、增强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程,需要古今中外的经济理论作为工具,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汲取教训。关于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极差地租Ⅱ时提出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思想,在其再生产理论中阐述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机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等其他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都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研究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构建科学、客观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体系。学者在对中国当代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之”字形路径①,并且对经济史学研究提出了“求通”(纵通、横通和内通)的理念和“跟随论”、“沉淀论”相统一的思想②。本文将研究时间断限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至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之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从迅速恢复大起大落(1949~1965年)、经济发展缓慢到快速发展(1966~1992年)、经济发展转轨到提质发展(1993~2012年)3个阶段。按照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3个阶段分成6个时期,即1949~1957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8~1965年:国民经济大起大落,1966~1978年:经济发展极度缓慢,1979~1992年:经济快速发展,1993~2001年:经济快速发展到速度减缓,2002~2012年:经济发展从快速到提高质量。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形成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1949~1978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成和新探索(1966~1992年)、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继续探索(1997~2012年)3个阶段。同样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3个阶段分成6个时期,即1949~1957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形成,1958~1965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1966~1978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成,1979~1996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探索,1997~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继续探索,2008~2012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遇到的新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一定程度上并不顺利,也未完全完成。6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经济发展从恢复和快速发展、大起大落和缓慢增长、持续保持快速发展3个阶段,走了一条“之”字形波浪式前进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初步形成、不断探索、初步转变3个阶段,走了一条“一”字形探索前行的道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的历史启示是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机制创新,坚持体制先行;强化宏观协调,坚持政府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是适时转变主导产业;高度重视产业多元化;全面推动生产服务功能;适时出台健康的产业政策;大幅提升城市公共配套水平。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74年间经济发展经历了起飞、快速增长和停滞衰退等阶段,但是忽视了经济体制因素,没有完成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终导致解体。中国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理论和成功经验,创造出经济发展奇迹,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模式”③。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是,要以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为基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落脚点。社会经济要向前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不断创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发展的方式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在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积极的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耿仲钟[5](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黄腾飞[6](2018)在《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开展的以国防科技、工业、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以备战和调整工业布局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即为三线建设。它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布局、国防建设都有重大的影响。三线有大小三线之分,福建小三线建设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福建小三线建设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1964年三线建设的决策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考究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详细梳理福建小三线的建设历程,对福建小三线的职工的生活、心态进行考察分析。最后,力图对福建小三线建设进行考量,探究福建小三线建设的特殊性,成效和偏差,以此,为福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借鉴。

朱成燕[7](2016)在《危机、观念和行动: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制度演化论的视角下,分析了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产生、延续和变革的历程。具体的个案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变迁的路径是作为关键行动者的政治领导人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而非权力斗争的产物。这一制度变迁历程反应了制度演化论中环境、行动者、结构三者互动的演化模式,但又有其特殊的稳定性特征。其稳定性来源于中国单一制的纵向政治制度设计,中央掌握着人民一揽子授予的国家治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中央的再授予。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这种权力隶属关系在现实政治运作中通过纵向政府间组织、利益、责任这三重连带机制表现出来,蕴含在纵向政治制度结构之中,并保持着该制度的稳定。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变迁主要是作为关键行动者的政治领导人观念演化的产物,而其观念的演化基于对制度认知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首先,制度认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危机证明了原有观念的异常,因此,政治领导人在制度危机的倒逼下进行制度变革。其次,外部环境的刺激增加了政治领导人发展的压力,驱使他们主动寻求制度变革,以保护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延续下去。此外,在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关键行动者还会受到已有制度结构和认知经验的影响。因此,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变革主要是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使制度变迁同时呈现出发展性和稳定性的双重特征。通过比较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变迁过程,可以归纳出三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一是纵向权力分配体制的调整。即中央通过调整纵向权力分配来调动中央、地方、以及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但受已有制度结构和认知经验的影响,中央在纵向权力调整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党领导军队”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对军权和人事的控制并没有放松。同时,中央在进行分税制改革的过程中牢牢控制着税种、税基的确定和划分,在事权的下放过程中始终掌握着否决权和干预权。这些恰恰是在放权的过程中保持纵向政治制度不偏离单一制这一基本制度框架的要件,有助于维持纵向政府间组织、利益、责任三重连带机制的协调一致运作。二是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本文通过历时性的比较发现,纵向政府间三重连带机制的运作方式经历了一个“刚性运作—柔性运作—刚柔并济的弹性运作—规范化运作”的演变过程,以配合不同历史阶段上中央战略目标与纵向权力分配体制的变化,使制度在不同的运作方式中释放出不同的制度功能。三是制度匹配,即通过对相关的制度子系统进行改革,或添加衔接性的制度,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协调有效运转,避免因政治生态的变化或某一项制度变革而引发的不同制度子系统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概言之,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是顶层通过上述三种机制对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

张玉龙[8](2014)在《五原金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尿素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尿素有巨大的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尿素行业经历了长足发展,产量已蝉联世界之首,由最初的依赖进口,变为现在的国际尿素主要出口国家。我国尿素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弥补国内尿素市场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行业高速发展造成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原有尿素生产企业通过新建扩能实现规模效益,并向上游能源延伸,寻求原料和能源的硬性支撑,增强自身竞争力;能源企业则借助自身能源优势,低成本就地转化生产尿素。尿素行业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五原金牛公司凭借集团公司的煤炭资源,拥有一定的原料成本优势,但作为一个行业后进入者,缺乏尿素生产和管理经验,公司发展遇到瓶颈。本文首先对尿素和五原金牛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尿素行业现状和五原金牛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运用SWOT分析,找出五原金牛公司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威胁,以此为基础借助战略管理理论,设计了五原金牛公司的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切实实施战略,本文还就有关公司机构设置、人员结构和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旨在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公司发展战略,希望能对五原金牛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并为其他类似企业公司提供借鉴。

何美丽[9](2014)在《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问题研究 ——以北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蔬菜价格波动和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热点。本文对北京蔬菜供应链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实地调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形成与嬗变及其影响效果,揭示蔬菜价格波动与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蔬菜供应链本质上是“权力”传播链,相关主体的话语经“权力”传播链传递并对受体产生特定的影响效果,产生了话语权,形成对受体的影响、控制、支配的权力,受体的“反抗”或转变推动话语权的转移与嬗变,同时政府和新闻媒介也推动了供应链中话语权的历史变迁。从北京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到“农超对接”的蔬菜供应链,话语权布局不断调整,在缩短供应环节、减少成本、平抑菜价、稳定蔬菜供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从本质上来讲,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布局整体上并未变革,话语权始终由批发市场及批发商、龙头企业或超市等主体掌握,因此获得更多议价权与合作利益,但蔬菜安全上的话语权被利益“绑架”而“虚化”,陷入无效或低效状态,造成蔬菜安全隐患。菜农与消费者一直缺失话语权与议价权,还可能被转嫁市场经营风险及其损失,“种菜的不挣钱,吃菜的不便宜”,呈“两头哭中间笑”的利益分配格局,唯以“弱者的武器”来反抗,导致蔬菜“劣币驱逐良币”而加剧蔬菜滞销与安全问题。在“农消对接”中菜农及农业合作社与消费者基本实现了话语权对等,却难以成为大众化蔬菜供应的主要形式。因此,单纯的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与创新无法根本破解蔬菜价格频繁波动、蔬菜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迷局。此外,政府的话语权行使不到位,所实施的一轮又一轮的平抑物价措施反倒使菜农成为最终“受伤者”。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蔬菜供应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蔬菜市场竞争格局已形成,但市场机制对于菜农与消费者的话语权形成失灵;现行蔬菜供应政策培育的是蔬菜市场经营的垄断力量和话语权控制主体;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单一地归咎于农民是进一步对农民话语权的剥夺;政府并非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与保障的唯一主体。

林超超[10](2013)在《效率、动员与经济增长: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已经给后人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发现同时期国家在追求效率上做出的努力。为此,本文着重考察了1949年至1980年代初期国家为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而展开的生产组织与生产动员,并将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实践和制度安排,以及工业组织内部成员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的因应与行动,作为论述重点,以工业重镇——上海作为研究个案。正文部分计有六章:第一章,对1950年代初期国家在接管和改造城市工业中的现实境况与政策实践,以及引入苏联模式、从制度上确保生产效率所遭遇到的困境,做一背景上的概述。第二章,分述“大跃进”之前国家在推进计划经济制度化管理上的三个基本方面举措(技术普及、组织管理、劳动激励)及其成效。第三章,讨论“大跃进”中高指标的促成及随之出现的计划管理失序。第四章,概述1960年代中前期国家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及制度重建。第五章,阐述“三五”、“四五”计划期间的工业生产组织状况及其与革命动员、上层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第六章,探讨1970年代末期的政治变动与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以及其间效率优先原则的确立。本文认为,1949年后的中国是在短缺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实现其工业化诉求的,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示了中国计划经济和劳动激励的独有效率。以生产指标构筑起来的指令体系和赏罚体系,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器;对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动员方式的青睐,是国家常用的一种针对劳动者个人的激励办法。然而,这种激励机制在换来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是不可计量的效益流失。1970年代后半叶的政治变动,为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新的国家理论改变了产权规则和激励机制,新的利益分配方式肯定了此前讳莫如深的经济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因享有对剩余利润的占有权,而有了较强的主观动机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中国的工业经济获得了新的增长。国家权力在退出部分经济领域的同时,也将这部分的经营成本和投资风险留给了企业。

二、1999年12月底小化肥厂库存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12月底小化肥厂库存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绿色发展思想
        2.1.1 绿色生态思想
        2.1.2 绿色生产思想
        2.1.3 绿色制度思想
        2.1.4 绿色科技思想
    2.2 理论源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想
        2.2.1 毛泽东的绿色发展思想
        2.2.2 邓小平的绿色发展思想
        2.2.3 江泽民的绿色发展思想
        2.2.4 胡锦涛的绿色发展思想
    2.3 理论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3.1 天人合一思想
        2.3.2 道法自然思想
        2.3.3 取用有节思想
        2.3.4 令行禁止思想
    2.4 理论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
    3.1 初步形成阶段
        3.1.1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庆座谈会讲话
        3.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其他讲话
        3.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初步思考
    3.2 深化发展阶段
        3.2.1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武汉座谈会讲话
        3.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其他讲话
        3.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深入思考
    3.3 丰富完善阶段
        3.3.1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南京座谈会讲话
        3.3.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其他讲话
        3.3.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全面思考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意义与目标的重要论述
    4.1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4.1.1 长江经济带
        4.1.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4.1.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4.2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4.2.1 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4.2.2 关乎我国国家发展全局
        4.2.3 关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4.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4.3.1 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
        4.3.2 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4.3.3 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成效与问题的重要论述
    5.1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的论述
        5.1.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概述
        5.1.2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5.1.3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5.2 关于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状况的论述
        5.2.1 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的概述
        5.2.2 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成效显着
        5.2.3 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任务艰巨
    5.3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状况的论述
        5.3.1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的概述
        5.3.2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日益增强
        5.3.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观念有待强化
    5.4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状况的论述
        5.4.1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的概述
        5.4.2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不断加速
        5.4.3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仍需加强
    5.5 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建设状况的论述
        5.5.1 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的概述
        5.5.2 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5.5.3 长江经济带相关绿色制度有待完善
第六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点任务的重要论述
    6.1 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6.1.1 统筹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6.1.2 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6.1.3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6.2 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建设
        6.2.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6.2.2 推进绿色科学技术创新
        6.2.3 提升绿色对外开放水平
    6.3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发展
        6.3.1 树立绿色发展价值观念
        6.3.2 加强绿色发展宣传教育
        6.3.3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6.4 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社会建设
        6.4.1 建设美丽宜居城镇
        6.4.2 推动乡村绿色振兴
        6.4.3 提供绿色民生保障
    6.5 完善长江经济带绿色制度建设
        6.5.1 加强绿色法制建设
        6.5.2 完善绿色体制建设
        6.5.3 健全绿色机制建设
第七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要保障的重要论述
    7.1 加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组织领导
        7.1.1 组织领导内涵及重要性
        7.1.2 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效果
        7.1.3 调查研究是组织领导的重要方法
    7.2 调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各方力量
        7.2.1 发挥企业主体的重要作用
        7.2.2 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7.2.3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7.3 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持久战
        7.3.1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一场持久战
        7.3.2 “一张蓝图绘到底”
        7.3.3 “一茬接着一茬干”
    7.4 强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
        7.4.1 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错位发展
        7.4.2 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间协调发展
        7.4.3 坚持“共抓大保护”的行动导向
第八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特征与价值
    8.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与实质
        8.1.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核心
        8.1.2 促进全面绿色发展转型是实质
    8.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思维特征
        8.2.1 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8.2.2 统筹全局的系统思维
        8.2.3 生态优先的底线思维
        8.2.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8.2.5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8.2.6 顺应潮流的历史思维
    8.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意义
        8.3.1 理论价值:坚持守正创新
        8.3.2 现实价值:强化实践导向
        8.3.3 世界价值:观照世界发展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福建南平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南平小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条件
    第一节 三线建设战略的提出
    第二节 南平进行小三线建设的条件
    第三节 福建小三线建设规划制定与起步
第二章 南平小三线的两次建设高潮
    第一节 闽沪工厂内迁:第一次建设高潮
    第二节 以“五小”工业为核心的第二次建设高潮
第三章 南平小三线建设中的工业移民
    第一节 动员
    第二节 安置
第四章 南平小三线建设中的工农互动
    第一节 三线工厂对农村的援助
    第二节 南平对三线建设的支援
    第三节 互动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第五章 南平小三线企业布局特点及其成因
    第一节 南平小三线企业布局特点
    第二节 南平小三线企业布局原因分析
第六章 南平小三线建设成效及其启示
    第一节 南平小三线建设成效
    第二节 启示
结语
附录一:福建小三线军工厂信息表
附录二:迁入南平企业信息汇总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1949-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及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学术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经济发展
        二、关于经济发展方式
        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节 研究目标、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
        三、不足之处
    小结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
        一、粗放发展与集约发展思想
        二、影响经济发展因素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
    第二节 其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凯恩斯经济增长理论
        四、发展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
        一、基本内容
        二、基本原则
        三、理论框架
    小结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1949~2012年)
    第一节 国民经济从迅速恢复到大起大落(1949~1965年)
        一、1949~1957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二、1958~1965年: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第二节 经济发展缓慢到快速发展(1966~1992年)
        一、1966~1978年:经济发展极度缓慢
        二、1979~1992年: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节 经济发展转轨到提质发展(1993~2012年)
        一、1993~2001年:经济快速发展到速度减缓
        二、2002~2012年:经济发展从快速到提质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轨迹(1949~2012年)
    第一节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形成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1949~1965年)
        一、1949~1957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形成
        二、1958~1965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成和新探索(1966~1996年)
        一、1966~1978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成
        二、1979~1996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探索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继续探索(1997~2012年)
        一、1997~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积极探索
        二、2008~2012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遇到的新问题
    小结
第四章 路径探索和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及其内在联系
        一、经济发展呈“之”字形路径波浪式前进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一”字形路径不断探索前行
        三、经济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国外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
        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
        三、苏联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
        一、以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
        二、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
        三、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落脚点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6)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相关学术史回顾
    二、论文选题之缘由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三线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三线建设原因
        (一) 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
        (二) 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第二节 三线决策过程
        (一) 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二) 福建小三线建设指导方针的确立
    第三节 福建进行三线建设的客观条件
        (一) 生产条件
        (二) 工业基础
第二章 福建小三线建设历程
    第一节 小三线的部署
        (一) 领导机构的成立
        (二) 勘测选址
        (三) 劳动力的投入
    第二节 福建小三线建设起伏
        (一) 艰苦创业(1965.5-1966.11)
        (二) 步履艰难(1966.12-1969.3)
        (三) 热火朝天(1969.3-1972.12)
        (四) 犹豫彷徨(1973.1-1978.12)
第三章 福建小三线职工考察
    第一节 小三线的民生问题
        (一) 后勤保障
        (二) 卫生医疗
        (三) 子女教育
    第二节 迁厂动员下的职工心态分析
        (一) 革命狂热型
        (二) 利益驱动型
        (三) 拱手听命型
        (四) 迫不得已型
第四章 福建小三线考量
    第一节 福建小三线的特殊性
        (一) 后方建设起步早
        (二) 二三线区分不明显
        (三) 思想戒备高
        (四) 备战经验丰富
    第二节 福建小三线取得成效
        (一) 改善福建经济布局
        (二) 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
        (三) 培育了一批人才
    第三节 福建小三线的偏差
        (一) 选址缺乏科学性
        (二) 夸大主观能动性
        (三) 生活保障脱节
    第四节 启示
附录一: 1964年福建省行政区划
附录二: 内迁福建小三线企业名称
附录三: 福建小三线军工厂厂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危机、观念和行动: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基本概念
    四、理论视角
    五、框架结构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毛泽东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单一制的确立及其稳定的制度内核
        一、观念与权力:单一制的确立
        二、单一制下的纵向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
    第二节 “生存”的危机与纵向权力体制变革
        一、经济危机与生存的压力
        二、苏联模式的影响与高度集权体制的建立
        三、“高饶事件”与大区制撤销
    第三节 生产的危机与纵向权力体制变革
        一、中央集权体制对地方发展的抑制
        二、对斯大林的批判与毛泽东观念的转变
        三、基于“两个积极性”的纵向权力体制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危机驱动与改革策略的形成
        一、生存的危机对领导人改革策略的影响
        二、发展的危机对领导人对改革策略的影响
        三、政治领导人观念的遗传与演化
    第二节 “发展”目标导向下的放权让利改革
        一、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财权的扩大
        二、行政体制改革与地方经济管理权的拓展
        三、立法体制改革与地方立法权的确立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人事权的下放
    第三节 分权改革的制度功能:经济发展及其意外后果
        一、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经济发展
        二、分权改革的意外后果
    第四节 宏观调控与连带机制的柔性运作
        一、以加强中央权威为目标导向的宏观调控
        二、纵向政府间三重连带机制的柔性运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泽民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制度危机与中央战略目标的转变
        一、国内经济过热
        二、地方主义泛滥
        三、地区差距扩大
        四、中央财政汲取能力减弱
        五、中央领导人战略目标的转变
    第二节 宏观调控与选择性再集权
        一、分税制改革与财税上集
        二、部门的垂直化管理
        三、政企分离
    第三节 刚柔并济:连带机制的弹性运作
        一、组织连带机制的弹性运作
        二、利益连带机制的弹性运作
    第四节 新的发展思路下地方积极性的转变
        一、发展的压力与领导人观念的演化
        二、土地收入划给地方
        三、地方政府积极性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胡锦涛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制度危机与领导人战略的演化
        一、地方政府自主性扩张
        二、地区差距继续扩大
        三、地方政府责任弱化
        四、中央领导人观念的演化
    第二节 宏观调控与纵向政治制度的调整
        一、省级部门的垂直化管理
        二、纵向连带机制的规范化运作
    第三节 “科学发展”与地方活力
        一、双重发展危机与领导人战略的转变
        二、扩大内需与政策引导
        三、行政审批权进一步下放
        四、中西部倾斜授权
        五、授予个别地方先行试点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逻辑
    第一节 纵向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生存危机倒逼的制度变革
        二、发展压力驱动的制度变革
    第二节 纵向政治制度变迁的机制
        一、纵向权力分配体制调整
        二、纵向权力运行机制调整
        三、制度匹配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一、新时期中央面临的“生存”危机
        二、危机倒逼下纵向政治制度的调整
        三、中等收入危机与试错权的下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五原金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肥产品概述
        1.1.1 尿素简介
        1.1.2 尿素的工业发展过程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五原金牛公司发展历程
    2.1 五原金牛公司简介
    2.2 五原金牛公司项目建设情况
第三章 五原金牛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尿素行业pest分析
        3.1.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1.2 政策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社会环境分析
    3.2 尿素行业内部环境分析
        3.2.1 尿素行业描述
        3.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3 战略群组划分
        3.2.4 机会与威胁分析
第四章 五原金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邢矿集团概况
        4.1.1 邢矿集团经营状况
        4.1.2 邢矿集团管理改革情况
    4.2 五原金牛公司优势、劣势分析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五章 五原金牛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1 五原金牛公司SWOT分析及相应战略评价
    5.2 五原金牛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3 业务层战略选择
    5.4 职能层战略制定
        5.4.1 生产战略
        5.4.2 人力资源战略
        5.4.3 市场营销战略
第六章 五原金牛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6.1 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
    6.2 完善公司人员结构,选拔优秀人才,细化各部门规章制度
    6.3 建立企业信息系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问题研究 ——以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旨趣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话语与话语权
    1.4 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与话语权
    1.5 研究设计
    1.6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蔬菜供应链的发展变迁与北京蔬菜供应链
    2.1 蔬菜供应链的界定
    2.2 蔬菜供应链的发展变迁
    2.3 北京蔬菜供应链的典型模式
    2.4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蔬菜供应链中话语权的产生与嬗变
    3.1 政府对蔬菜生产与供应的话语权产生与嬗变
    3.2 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形成与嬗变
    3.3 新闻媒介对蔬菜供应链的话语权的嬗变
    3.4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北京传统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布局与合作
    4.1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
    4.2 产地批发市场的话语权布局与合作关系
    4.3 销地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的话语权布局与合作关系
    4.4 菜农的话语权布局与合作行为和蔬菜质量安全合作
    4.5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北京现代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布局与合作
    5.1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蔬菜供应链中话语权布局与合作关系
    5.2 “农超对接”中的话语权布局与合作关系
    5.3 消费者在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5.4 “农消对接”中的话语权布局与合作关系
    5.5 其它相关主体对蔬菜供应链的话语权分析
    5.6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北京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布局与利益分配
    6.1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供应链中话语权布局与利益分配
    6.2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蔬菜供应链中话语权布局与利益分配
    6.3 “农超对接”中的话语权布局与利益分配
    6.4 “农消对接”中的话语权布局与利益分配
    6.5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基于话语权对蔬菜生产与供应相关问题的讨论
    7.3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蔬菜物流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2:蔬菜生产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3:北京蔬菜消费行为与质量安全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人民日报》中蔬菜生产与供应问题的相关新闻梳理
    附件5:论文研究过程摘要
个人简历

(10)效率、动员与经济增长: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几个概念的厘清
    四、研究思路与论述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主干资料
    注释
第一章 政权鼎革与上海工业企业的改制
    第一节 接管与改造
        一、私营经济的恢复与改造
        二、国营经济的建立与管理
    第二节 从民主改革到生产改革
        一、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私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搁置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计划与效率:“大跃进”前的制度化管理
    第一节 技术普及
        一、学徒制度的演变
        二、技工学校的培训
        三、“先进经验”的推广
    第二节 组织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指标激励
        三、内部监督
        四、国家监督
    第三节 劳动激励
        一、生产动员与劳动竞赛的兴起
        二、劳动竞赛的制度化
        三、“难产”的经济激励
        四、工厂里的政治文化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动员与效率:“大跃进”中的计划管理失序
    第一节 权力下放与指标体系的失控
    第二节 技术革命与国家动员
    第三节 “鞍钢宪法”与反制度化管理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纠不了的偏:“大跃进”后的制度重建
    第一节 《工业七十条》的问世
    第二节 “大跃进”之后的经济纠偏
        一、指标收缩
        二、精减人员
    第三节 试办托拉斯
    第四节 “三五”计划的编制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稳住生产:特殊年代的工业组织
    第一节 “社教”运动中的工业组织
    第二节 大革命中的工业组织
        一、革命与生产的拉锯
        二、“工人造反派”的行动
        三、计划管理的失常与恢复
        四、“七·二一”大学的兴起
    第三节 “四五”计划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效率优先与上海工业企业的改制
    第一节 政治变局与经济纠偏
    第二节 打破禁区
        一、“洋奴买办”
        二、“企业自治”和“利润挂帅”
        三、“奖金挂帅”
    第三节 理论重建
    小结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1999年12月底小化肥厂库存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化肥厂研究[D]. 蔡浩田.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D]. 石秀秀.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福建南平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D]. 贺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1949-2012年)[D]. 冯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5]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6]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D]. 黄腾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危机、观念和行动: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D]. 朱成燕. 武汉大学, 2016(06)
  • [8]五原金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玉龙. 内蒙古大学, 2014(03)
  • [9]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问题研究 ——以北京为例[D]. 何美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10]效率、动员与经济增长: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D]. 林超超.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1999年12月末小型化肥厂盘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