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论文_贺嘉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陆九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陆九渊,象山,儒家,本心,朱熹,抚州市,康德。

陆九渊论文文献综述

贺嘉佳[1](2019)在《百世大儒的“礼乐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一代大儒、心学祖师陆九渊的生平故事,搬上乐舞戏的舞台,这的确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由“汉唐乐府”古典乐舞剧团策划演出的南音古典乐舞戏《百世大儒陆九渊》,在纪念象山先生诞辰880周年之际,在他的故土江西抚州金溪县得以登场,让后世的人们通过精妙的艺术呈现,深深(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2-09)

张元泰[2](2019)在《朱熹的告子和陆九渊的告子——以对“不动心”的诠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主张陆九渊之学有类于告子者之处不胜枚举,那陆九渊是否同意此种说法?陆九渊1181年与朱熹相会于南康白鹿洞书院之后许久,即于1188年寄予朱熹书信一封。信中提及,二人在南康相会时就告子之不动心展开过论争。依此可见,陆九渊不但了解朱熹对告子不动心的解说,还不苟同朱熹将自己称为告子的说法。若根据现存文献重构双方的解释,便可知双方不但对告子不动心之含义的理解迥然相异,而且还依各自的理解而批判对方为告子。两人对告子不动心之含义的解释差异,导源于对不动心的基本理解的差异。朱熹将不动心解释为不惑,不动心不只是没有恐惧,还是没有疑惑。因此朱熹强调知言—穷理,并主张知言优先于养气。相反,陆九渊将不动心当成了为"叁十而立"所做的工夫,即确保道德主体性的工夫。然而,陆九渊在讨论不动心时,仅仅依据养气而论,却未依据知言而论。而且他也并未论及与知言相关联的"人类道德性起源于何处"与"道德主体性如何确立"等问题。考察陆九渊讨论知言的段落可知,知言乃知人的前提,知人并非了解他人外在所展现的行为,而是了解他人的德性,而且知人的目标在于明确把握并批判世上错误的理论和行为。因而对陆九渊而言,知言在对道的明确理解(即明道)之后,是已经确立道德主体性者的工夫。大概陆九渊认为,在通过养气来确立道德主体性之后才能知言。这样的解释上的差异为王夫之、黄宗羲等传统注释家所继承,也深深影响了唐君毅、李明辉、David S. Nivison等人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儒学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张品端[3](2019)在《会通朱陆 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和台湾鹅湖月刊社主办,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金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会通朱陆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活动,于2019年9月6—8日先后在朱子学的发祥地福建省武夷山和陆九渊的故里江西省金溪举行。来自海峡两岸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讲,共同围绕"会通朱陆,传承理学"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11期)

潘卫红[4](2019)在《“本心”与“善良意志”——陆九渊与康德的伦理思想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何谓"善"的看法,陆九渊和康德都认为人心中存有先天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如何发现先天的道德意识方面,陆九渊提出要"剥落物欲"以"发明本心",与康德通过排除一切经验的质料来得到"定言命令"的想法一致。这种相似性为二者的比较和对话提供了可能。以康德为镜,可以发现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及其所继承的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存在某种局限,以及由之而来的理论困境。(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高斯琦[5](2019)在《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25日至27日,由台湾汉唐乐府编撰演绎的南音古典乐舞戏《百世大儒陆九渊》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陆九渊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是“汉唐乐府”继《韩熙载夜宴图》之后的又一经典之作。陆九渊,中国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心学”创始人,一句“宇宙便是吾心,吾(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11-04)

吴易恒[6](2019)在《陆九渊修养工夫论的构建——从道德主体的确立开始》一文中研究指出陆九渊改程朱之天理为"心即理",认为需要首先挺立道德主体、回归"本心",并依此躬行道德实践,发挥先天道德的指导作用,此即是陆九渊的"易简工夫"。此工夫有别于朱熹去杂复纯、回归道德本体的工夫。本文便围绕其"本心"之道德主体的确立来分析其修养工夫论的建构。并得出陆九渊的修养工夫论就是以"本心"之道德主体为根本,以存心、养心、剥落等方式作为修养方法,并以"大人"作为修养目标。(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0期)

韩艳秋[7](2019)在《陆九渊论王安石》一文中研究指出陆九渊作有《荆国王文公祠堂记》,认为通过这篇《祠记》,为熙宁以来百余年间对王安石其人和其政等的争论,做了一个公正的评判,"自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文章以《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的论述为基本依据,围绕王安石变法,阐述陆九渊从儒家道统的高度,对王安石其人、其政和其道等叁个方面的评价。(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3期)

吴易恒[8](2019)在《“大体”的挺立——陆九渊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陆九渊的思想多有对孟子的继承,其中尤为关键则在于对孟子"大体"思想的继承,在陆九渊看来,大体即是本心、天理、至善、仁。并且他将义利之辨作为"大体"在人上的体现,同时他将同德、异端之辨作为其"大体"的标准,从而达到对"大体"的挺立。由此看出陆九渊不光是对孟子"大体"思想的继承,其中亦包含宋代儒学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9期)

邓庆平,王小珍[9](2019)在《陆九渊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史的重要命题,围绕"克己"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诠释思路。陆九渊将"克"理解为克制去除,"复"为恢复,这两点并无特别之处;其独特之处在于叁个方面:一是强调克己复礼的前提,认为公共性和内在性的天理是克己复礼的本体论基础,而先立乎其大者是克己复礼的工夫论前提;二是将复礼归结为复其本心,此即是仁;叁是对己私进行详细辩驳,认为物欲、私智、门户之见等都是需要克去的己私。从整体上来看,"克己复礼为仁"对于象山,不仅是平常的道德修养工夫,更是一条有别于传统经学方式的普适的为学之道。(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建生[10](2019)在《陆九渊视野中的王安石——以《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陆九渊写下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祠堂记》通篇以议论为主,立论、驳论兼用,仅末段记述祠堂重修始末,深合"记"的文体特征。陆九渊对百年王安石地位升沉有所了解,他从大道传承谱系立论,赞扬王安石光明俊伟的人格,批评王安石不能发明本心、学之蔽而政事乖,褒中有贬,褒贬相间;并驳斥王安石乃亡国罪人的言论,认为王安石的排斥者及元佑诸君子等应承担过错和历史责任。《祠堂记》的论证逻辑,具有浓郁的陆氏学术色彩,尚本务简。在南宋尊程(洛学)贬王(新学)的文化语境中,陆九渊《祠堂记》系统而褒贬并行的评价方式,深具了解之同情,代表着知识界对王安石分而论之的共识。(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陆九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熹主张陆九渊之学有类于告子者之处不胜枚举,那陆九渊是否同意此种说法?陆九渊1181年与朱熹相会于南康白鹿洞书院之后许久,即于1188年寄予朱熹书信一封。信中提及,二人在南康相会时就告子之不动心展开过论争。依此可见,陆九渊不但了解朱熹对告子不动心的解说,还不苟同朱熹将自己称为告子的说法。若根据现存文献重构双方的解释,便可知双方不但对告子不动心之含义的理解迥然相异,而且还依各自的理解而批判对方为告子。两人对告子不动心之含义的解释差异,导源于对不动心的基本理解的差异。朱熹将不动心解释为不惑,不动心不只是没有恐惧,还是没有疑惑。因此朱熹强调知言—穷理,并主张知言优先于养气。相反,陆九渊将不动心当成了为"叁十而立"所做的工夫,即确保道德主体性的工夫。然而,陆九渊在讨论不动心时,仅仅依据养气而论,却未依据知言而论。而且他也并未论及与知言相关联的"人类道德性起源于何处"与"道德主体性如何确立"等问题。考察陆九渊讨论知言的段落可知,知言乃知人的前提,知人并非了解他人外在所展现的行为,而是了解他人的德性,而且知人的目标在于明确把握并批判世上错误的理论和行为。因而对陆九渊而言,知言在对道的明确理解(即明道)之后,是已经确立道德主体性者的工夫。大概陆九渊认为,在通过养气来确立道德主体性之后才能知言。这样的解释上的差异为王夫之、黄宗羲等传统注释家所继承,也深深影响了唐君毅、李明辉、David S. Nivison等人的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陆九渊论文参考文献

[1].贺嘉佳.百世大儒的“礼乐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9

[2].张元泰.朱熹的告子和陆九渊的告子——以对“不动心”的诠释为中心[J].儒学评论.2019

[3].张品端.会通朱陆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综述[J].哲学动态.2019

[4].潘卫红.“本心”与“善良意志”——陆九渊与康德的伦理思想之比较[J].船山学刊.2019

[5].高斯琦.立足传统再造传统[N].中国文化报.2019

[6].吴易恒.陆九渊修养工夫论的构建——从道德主体的确立开始[J].大众文艺.2019

[7].韩艳秋.陆九渊论王安石[J].教育现代化.2019

[8].吴易恒.“大体”的挺立——陆九渊对孟子思想的继承[J].大众文艺.2019

[9].邓庆平,王小珍.陆九渊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

[10].王建生.陆九渊视野中的王安石——以《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为中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方闻有关李升《潇湘卧游图》结构分析...陆九渊-陆九渊鹅湖之会(九)“发展本心”-陆九渊像(清乾隆版...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郑玄×125.7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标签:;  ;  ;  ;  ;  ;  ;  

陆九渊论文_贺嘉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