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杜国生甘肃省高台县南华中心小学734300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创新教育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历史使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进行发散思维的激发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之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滋润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二、确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做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3.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

三、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教育观念。班主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的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2.创新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活动,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3.发展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发展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到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班主任不仅能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各项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视其为负担,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的各项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推陈出新,世界就不会日新月异,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了思维的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必然存在联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灵活综合的运用。

六、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加强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多采用一些多段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具体到内容上比较,或从语言到风格上比较……二是指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本真”、得到知识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辨伪存真的好习惯及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具有“一桶水”的广博知识,善于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与聚合思维相对而言的”)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好地发挥优势。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中多给学生以广阔的驰骋想象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开创教育的新局面作出重大贡献,真正发挥“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作用。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标签:;  ;  ;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