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维地质模型论文_李中超

叁维地质模型论文_李中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维地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地质,四维,建模,参数,物性,神经网络。

叁维地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超[1](2013)在《非均质油藏水驱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及四维地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胡状集油田胡12块严重非均质油藏,采用实验和生产现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针对优势渗流通道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建立了油藏四维地质模型。储层结构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明显。依据目的层的地质演化过程,可将储层结构划分为九级,并在此基础上对厚油层开展研究。对胡12块沙叁段而言,纵向上厚油层砂体发育,主要是由多期水下分流河道迭置形成,层内非均质性严重,通过河道底部的冲刷面和泥质、钙质等六级结构面可以将单期河道划分开;横向上砂体具片状展布的特征,是多期河道纵向切迭、横向拼合的结果。由于长期注水开发使储层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并持续性改善其渗流能力,在油藏内形成流体优势渗流通道,进而影响油田的后期开发以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本文建立了定量识别严重非均质条件下油藏内部优势渗流通道发育区的综合判别参数法。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判别参数越大则优势渗流通道越发育,而不同的注、采井被优势渗流通道沟通后呈现的特征也有所差别,注水井具低注水压力和高注水量的特点,而采油井表现为高采液量和特高含水。针对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条件的化学动力作用加速了碎屑组分中的长石类矿物,尤其是斜长石的溶蚀,同时生成了新的高岭石晶体并分布于细小孔喉,但对碳酸盐类矿物的影响较小。注水冲刷等物理动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储集层泥质矿物总量的降低和粉砂-极细砂级石英颗粒的缺失,且主要发生在物性较好且优势渗流通道较发育的层段,而物性较差层段的细粒沉积物含量不仅没降低,反而小幅增加。在储集层孔喉变化方面,注水开发一方面造成了相对较大孔喉的增加,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孔喉分选程度的降低,加剧了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从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宏观参数变化来看,注水开发致使储集层总体的平均有效孔隙度降低4.63%,而总体平均有效渗透率上升幅度为8.93%,原始储集层物性好和较差等不同类型储集层间的物性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马太效应”。以油藏宏观物性参数动态模型为依据,计算了油藏内部不同类型储层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物性参数,以此为基础,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油藏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叁维地质模型。该模型在叁维立体空间较好地再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储层的物性变化特征。采用油藏动态分析的方法对胡12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胡12块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秦彩霞,姚宏岗[2](2012)在《李珍铁矿核查区3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3维地质模型的技术日渐成熟,使纷繁复杂的地质资料能直观地反映现实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具体矿体模型的建立,详细叙述了Micromine软件在建模中的应用。建立核查区3维模型,为在该地区地质研究工作提供可视化的地质资料。(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2年12期)

胡望水,程超,黄玉欣,王炜[3](2011)在《火烧山油田相控剩余油分布四维地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流体性质的变化及其作用,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孔隙结构等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建立反映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四维地质模型对于深化高含水期油田地质特征的认识、预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以火烧山油田平地泉组H2层为例,阐述了以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为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分析了注水开发前后的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以注水开发前后的井网及相应的取心、测井资料为控制,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注水开发前后的储层叁维地质模型,研究注水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彭仕宓,尹志军,李海燕[4](2004)在《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新尝试——以冀东高尚堡沙叁段储层模型的建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 ,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建立反映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四维地质模型对于深化高含水期油田地质特征的认识、预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论文立足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动态变化 ,以冀东高尚堡沙叁段储层建模为例 ,综合不同开发阶段的井网及相应的取心、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 ,研究注水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 ,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叁维地质模型 ,对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4年06期)

孙国[5](2004)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子模型的建立、子模型预测结果的合成、储层参数MIMO预测模型的建立、数据体的准备、输入信号的选取、模型结构与检验及模型的工作方式等。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地质建模时 ,它可以把时间作为一个输入变量 ,可以较好地描述、研究储层参数在四维空间的特征和空间展布 ,进而有效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04年03期)

叁维地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3维地质模型的技术日渐成熟,使纷繁复杂的地质资料能直观地反映现实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具体矿体模型的建立,详细叙述了Micromine软件在建模中的应用。建立核查区3维模型,为在该地区地质研究工作提供可视化的地质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维地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中超.非均质油藏水驱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及四维地质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2].秦彩霞,姚宏岗.李珍铁矿核查区3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

[3].胡望水,程超,黄玉欣,王炜.火烧山油田相控剩余油分布四维地质模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

[4].彭仕宓,尹志军,李海燕.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新尝试——以冀东高尚堡沙叁段储层模型的建立为例[J].地质论评.2004

[5].孙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叁维地质模型论文_李中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