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位移论文-张娜,徐东强,燕鹏

极限位移论文-张娜,徐东强,燕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极限位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隧道工程,初期支护,极限位移,尖点突变理论

极限位移论文文献综述

张娜,徐东强,燕鹏[1](2019)在《大跨度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极限位移值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判断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选取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反映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初期支护极限位移值作为判别的重要依据。随着大跨度公路隧道建设的日益增多,为保证其在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计算其初期支护极限位移,依据JTG D70—201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运用Hoek-Brown屈服准则,运用FLAC3D软件模拟单侧壁导坑法与双侧壁导坑法两种开挖方式,运用尖点突变理论计算特征值作为极限状态的判别依据,计算拱顶、拱腰、拱脚的极限位移值。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双侧壁导坑法可以有效限制拱顶沉降值,并限制拱腰处的收敛值;同时,明确两种开挖方法针对不同围岩级别、不同埋深的极限控制点及相应的取值范围。(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高德利,黄文君,李鑫[2](2019)在《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位移井在海洋、滩海、湖泊及山地等复杂地区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中应用广泛,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具有约束因素多、作业难度大、作业风险高等基本特点,其井眼延伸极限的预测和控制对于安全钻进意义重大。在概述国内外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的预测模型和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延伸极限的大位移井钻井优化设计方法,并应用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理论分析了萨哈林地区Z–42大位移井的水平段旋转钻进极限及完井管柱下入极限,认为提升钻机性能可大幅度提高井眼延伸极限,旋转接头和减阻接头可提高完井管柱的下入极限。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预测理论和控制方法研究,可为大位移井的风险预测、优化设计及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钻探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石长征,伍鹤皋,刘园,李云,朱国金[3](2019)在《水工波纹管伸缩节位移补偿极限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引水工程所采用的复式波纹管伸缩节,考虑材料非线性、接触非线性、几何非线性特性,采用有限单元法对伸缩节在不同位移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和破坏模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限位装置对伸缩节位移补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波纹管伸缩节的位移补偿极限能力与伸缩节是否设有限位装置及位移模式有关。当无限位装置时,波纹管的应力通常最先达到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而破坏,其极限承载能力可达设计值的2~3倍,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当有限位装置时,在轴向位移作用下,铰链板通常先于其它构件破坏,而在横向位移及其组合位移模式下,伸缩节的位移补偿极限能力取决于波纹管的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4期)

周勇,罗玉博,张康康[4](2018)在《考虑非极限土压力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缺乏桩锚结构实用变形计算方法,以及使用经典土压力计算方法存在缺陷的问题,在考虑非线性共同作用的弹性反力法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考虑非极限状态的土压力理论,得到一种可同时考虑非极限土压力理论和支护桩与土相互作用的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计算方法,然后用迭代的方法结合数值解法计算支护桩水平位移,并用Matlab软件编写计算程序,最后采用工程实例对本算法合理性进行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结果与文献中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从而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良好适用性.该方法可为桩锚支护结构的变形计算预测乃至变形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炎,张迎宾,何毅,夏逍,王新宇[5](2018)在《考虑土体抗拉强度的边坡永久位移极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试验发现,边坡后缘往往存在拉应力区。拉应力区的存在会影响边坡的稳定性,而地震荷载的存在会放大这种影响。分析拉应力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当前主要采用的方式为:对强度准则中抗拉强度进行折减(即张拉截断)。文章通过极限分析上限原理和拟静力法,推导出边坡临界加速度计算方程。以边坡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位移系数为基础,输入实测地震波,采用改进的Newmark法对边坡进行位移分析。文章算例的结果表明:拉应力区的存在会大大降低边坡临界加速度,土体在完全张拉截断下的临界加速度对边坡可能会产生超过50%的折减。拉应力区的存在也可以使永久位移达到传统的摩尔库伦理论计算值的2倍之多。文中所有的结果皆以图表形式展示,非常便于理解以及读取数据。(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永刚,周慧珍[6](2018)在《RT位移模式挡土墙非极限被动土压力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体摩擦角的发挥值和准滑移面概念,探讨RT位移模式挡土墙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研究表明,RT位移模式挡土墙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呈凹曲线分布,越靠墙底被动土压力增大越快,土压力合力随墙体位移增大而增大,其作用点在墙高的下叁分点以下,随墙体转动位移增大而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李杰,张小文,杨玉强,李张治[7](2018)在《拉伸位移下波纹管外压周向塑性的极限承压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波纹管在外压下的失效将失去承压及位移补偿能力,结合现有的工程应用经验,拉伸位移对波纹管外压下的极限承压有一定影响。长期以来,针对位移应力对波纹管外压承压性能的研究仅限于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的表征模型。本文从环形板小挠度弯曲理论出发,探讨了波纹管周向弯曲应力,同时借鉴平面失稳的子午向屈服模型,提出了拉伸位移下波纹管外压周向局部塑性的极限承压假设。(本文来源于《膨胀节技术进展—第十五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10-25)

雷胜友,朱钊,乔青青[8](2018)在《加筋土挡墙极限荷载及墙面横向位移的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加筋层数、筋带长度以及筋带形式对加筋土挡墙顶部荷载和墙面板横向位移的影响,进行了多组加筋砂土挡墙的室内模型试验,筋带材料为牛皮纸,加筋层数为1~4,筋带长度为30~70cm,筋带的形式有整体式、条形、方格形网孔、圆形网孔。模型实验发现当筋带为整体满布式时,加筋土挡墙顶部极限荷载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多而线性增大;当加筋层数为1层,对于整体式而言,极限荷载随着筋带长度的增长而增大,呈幂指数关系,对于筋带形式而言极限荷载按筋带形式的不同由大到小的排序为方格网形、圆孔网形、条式形、整体满布形,墙面板横向位移则是按以上顺序由小到大排列。本次模型试验墙面板的位移表现为绕墙角向外的转动和向外的平动,得到的加筋土挡墙顶部极限荷载方程可用来估算无筋土挡墙顶部的极限荷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8年19期)

李忠慧,李中,方满宗,楼一珊,陈浩东[9](2018)在《基于漏失压力极限法的压力衰竭气藏大位移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压力衰竭气藏在油气压力下降后,岩石特性参数以及地应力会发生改变,如果沿用压力未衰竭时的井身结构设计方案将会导致井身结构设计不合理,易发生井漏、井塌等井下复杂情况。为此,在分析压力衰竭地层大位移水平井钻井难点与对策的基础上,将井筒最大液柱压力与漏失压力平衡作为初步确定套管下深的约束条件,同时考虑循环当量密度的影响,建立了压力衰竭气藏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方法,并在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井内压力平衡的上限取漏失压力,其值等于水平最小主地应力;(2)水平最小主地应力将随着气藏开采地层流体压力的降低而减小;(3)套管下入极限深度受到钻井液循环当量密度(ECD)的制约,即随着水平段的延伸,环空压耗将增加至压漏临界点深度;(4)东方1-1气田主力储层地层压力衰竭严重,井身结构优化后采用四开井身结构,使得3个不同压力体系的储层不同存于一个裸眼井段,有效地降低了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概率。结论认为,该方法可为压力衰竭气藏的大位移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高彩云,高宁[10](2018)在《改进极限学习机的不同类型滑坡位移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经典智能算法用于滑坡位移预测时存在的网络结构参数选取复杂、易陷入局部极小等缺陷,提出了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ELM(Extreme Learning Machine)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在滑坡变形位移状态辨识基础上,根据其位移变化特征,将滑坡位移曲线类型划分减速-匀速型、匀速-增速型、减速-匀速-增速型、复合型4类,将改进的ELM算法分别用于4种不同类型的滑坡位移预测。基于改进ELM算法构建滑坡位移预测模型时,采用二值区间搜索算法选定最佳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和激励函数,并融入数据滚动建模思想,以期提高网络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以链子崖、卧龙寺、古树屋、新滩滑坡体为例,对ELM预测的适用性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LM构建不同类型滑坡位移预测模型时,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在网络学习速度等方面优势明显,适用于复杂状况下滑坡体的位移预测。(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极限位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位移井在海洋、滩海、湖泊及山地等复杂地区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中应用广泛,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具有约束因素多、作业难度大、作业风险高等基本特点,其井眼延伸极限的预测和控制对于安全钻进意义重大。在概述国内外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的预测模型和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延伸极限的大位移井钻井优化设计方法,并应用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理论分析了萨哈林地区Z–42大位移井的水平段旋转钻进极限及完井管柱下入极限,认为提升钻机性能可大幅度提高井眼延伸极限,旋转接头和减阻接头可提高完井管柱的下入极限。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预测理论和控制方法研究,可为大位移井的风险预测、优化设计及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限位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娜,徐东强,燕鹏.大跨度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极限位移值的确定[J].施工技术.2019

[2].高德利,黄文君,李鑫.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J].石油钻探技术.2019

[3].石长征,伍鹤皋,刘园,李云,朱国金.水工波纹管伸缩节位移补偿极限能力研究[J].水力发电.2019

[4].周勇,罗玉博,张康康.考虑非极限土压力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计算[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8

[5].刘炎,张迎宾,何毅,夏逍,王新宇.考虑土体抗拉强度的边坡永久位移极限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8

[6].李永刚,周慧珍.RT位移模式挡土墙非极限被动土压力探讨[J].山西水利科技.2018

[7].李杰,张小文,杨玉强,李张治.拉伸位移下波纹管外压周向塑性的极限承压表征[C].膨胀节技术进展—第十五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8].雷胜友,朱钊,乔青青.加筋土挡墙极限荷载及墙面横向位移的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8

[9].李忠慧,李中,方满宗,楼一珊,陈浩东.基于漏失压力极限法的压力衰竭气藏大位移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J].天然气工业.2018

[10].高彩云,高宁.改进极限学习机的不同类型滑坡位移预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极限位移论文-张娜,徐东强,燕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