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社: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研究论文

谢建社: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亿万农民工进城的步伐,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他们的社会化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有部分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存在着先天性发育不良和后天性营养不足等问题。文章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分析发现:以家庭、学校及其同辈群体构成的微系统是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年社会化的基础环境;“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家庭-社区-学校”等居间系统对其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父母职业状况、城镇公共服务政策等外部系统、文化宏观系统以及时间系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修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生态系统,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关怀;共筑和谐的居间系统;建立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外互动机制;营造有利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顺利社会化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新一代青少年;青年社会化;生态系统理论;城镇化;农民工

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生态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随着流动时间延长、薪资待遇提高,农民工流往城镇的方式逐渐由“单个流入”向“举家迁入”转变。城市中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数量逐年增长,成为了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由于生活、学习和文化等环境的巨大变化,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城镇的规则和文化难免产生矛盾。在突变的社会生态系统中,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能否较好地接受城镇的社会文化熏陶,适应城镇生活方式,完成早期社会化的目标,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已然是新一代进城青少年群体面临着的重大挑战。

(一)素质教育严重滞后

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城乡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目前,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素质教育环境缺乏有效保障。由于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跟随父母打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如同漂浮的蒲公英,进城前缺乏父母的教育,进城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教育,导致他们的流动性大,上学年龄偏大,学习成绩较低,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不思进取,在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就遇到严重的障碍。第二,素质教育效果滞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进城之前在农村接受教育,受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影响,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现实存在脱节的问题,而且通过强制灌输,既抑制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在进城后,从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文化教育的差距导致心理落差,排斥与歧视导致一部分人容易出现越轨甚至犯罪行为。第三,教育方法机械单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他们在进城前,大多由祖辈照顾,祖辈的溺爱容易产生生活中的依赖;进城后的追赶式教育导致学习的焦虑。

(二)逆反心理明显增强

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既是城乡社会文化的学习者,又是城乡社会文化的适应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外化与内化同频共振。进城以来,青少年从乡村“学习的无奈”中走到城镇“生活的兴奋”,从封闭乡村走向开放城镇,沿着城乡时空转换,他们的理想、目标和追求在瞬息万变的城镇社会中似乎有些“不适应”,在主动学习、积极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滞后”“反差”,甚至抗拒,从而强烈地表现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适应能力偏低

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较弱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极其严重的。由于他们在城乡流动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教育措施,祖辈与父辈交替管理,极容易出现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上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容易引起他们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加上网络交流的隐藏性、弱约束性,对于正在进行早期社会化的青少年而言,难以有效辨别网上泛滥、真伪并存的各类信息,他们在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使他们在进入城镇后,更加难以适应城镇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的社区,更有甚者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交往对象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制约了青少年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从而导致他们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他们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也正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导致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艰难。

由此可见,处于成长时期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他们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不足,对城镇社会和社区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早期社会化的任务没有较好地完成,当他们接受城镇文化和生活洗礼的时候,难免会无从适应。

二、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生态系统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研究虽然不少,但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立足于分析教育、心理等单一领域的问题来探讨解决模式,缺乏构建综合性的研究框架和多角度的成因分析,以致忽略了来自其他方面交互作用所产生的需求和问题。

事实上,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学校、同辈、家庭等多重关系,因此必须使用更加全面的研究,采取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是一个重要的探索。从关注他们所处的微系统中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到宏观系统中城乡文化、社会规范,以理解其社会化实践的动态特性[1]。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聚焦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随父母迁移到城镇前后的各子系统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程度、方式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城乡异质的生态系统互动以及在系统转换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与文化适应问题[2]。通过长时间的追踪调查,检验他们在从农村到城镇、从青少年到成人的一系列生态转化历程的累积效应,从而完成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在生态系统时间内的探讨,进一步从系统演变的延续性、递进性真实反映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整体过程中社会化演变历史[3]。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系统都作用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我们将逐一从各个系统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一)微系统是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基础环境

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4]中,个体在微系统层面上的发展体现在个体与所处环境的直接互动与交往上。在这个持续互动的过程中,该理论强调个体是如何“体验”环境特性的,即关注客观现实与个体主观构建的情境意义两者之间的联系[5]。

在现实生活中,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经历早期社会化和协调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冲突的再社会化这两重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面临一定的困境。对于早期社会化阶段的青少年而言,环境中的互动因素主要为家庭,学校以及同辈群体。

目前市面上流通较为广泛,价格比较大众化的正版英语输入材料,还是以阅读书籍为主,如外研出版社引进和出版的英语书虫系列书籍等。该系列由经典文学著作改编简化而成,为中英双语版本,纯文字,中高级难度,适合初、高中生阅读。对于更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则有小众的高价英语原版小说,以及大学图书馆里的英语原版小说可供选择。

1.农民工对其子女的陪伴教育缺失是新一代青少年城镇适应的根本障碍

针对缺乏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的时间与空间、难以寻找到好的同辈群体等一系列关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同辈群体交往的问题,家庭、社区、学校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这要求同辈群体、家庭、社区、学校这几个微系统都要积极去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对青少年的学习观念及工具性能力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进而在其子女择业或突破阶层等关键选择时发挥重要作用。在现有研究中,大部分农民工父母在学业上对子女都是有着较高期待的,但因为生计奔波,与子女鲜少交流,在行动上只有较低付出。面对这种状况,不同的情境意义构建带来了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分化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为了寒门贵子,有的人则无法实现向上流动的目标。

2.不相适应的学校文化生态特征容易导致新一代青少年失学率高的问题

学习渐渐成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向上流动的最重要路径,不同的学校文化生态特征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亦有不同的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相比之下,公办学校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提供了更多与城镇青少年接触的机会,具有更优的教学资源与就读环境。有学者通过对比在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观察到他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因与城镇同龄人的接触程度、受教育质量及升学障碍导致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上的差异[7]。不同学校的文化生态特征在传递关于学习的观念时亦会使就读学生产生不一样的认识。相对宽松的学校文化特征以应付学生为主,认为读书无太大用处,学校变相成了托儿所,使得有上进心的学生也无所事事;而功利色彩相对较浓的学校文化特征则会给学生较大的压力,导致部分无法承受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

师资上的差异,更会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城镇归属感产生影响。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在传统道德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在学生群体中往往享有较高的威望。一位热心负责、开放包容、主动关心学生的老师更容易使学生怀抱开放的态度看待其他事物。相反,若是教师本身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抱有偏见,在刻板印象下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交流、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新一代青少年高失学率问题。

3.同辈群体排斥是引起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文化不适的隐性原因

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城镇青少年,一类是境遇相似的其他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作为同龄人,城镇青少年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持包容或排斥的态度,会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及城镇认同产生极大的影响。持相对包容态度的城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从传授简单的本土方言到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不同认知的包容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对城镇文化的良好印象。相反,若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处于被区隔的状态,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引起他们对城镇文化的排斥心理。而其他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因为境遇的相似使得他们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小团体,这种小团体提供的情感支持有利于他们克服成长路上的共同障碍。

此外,由于思想观念上的不成熟,在青少年群体中十分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与从众效应,在这种思潮中的青少年如何甄别信息、发展自我,受到与亲近朋辈性格的影响,对其日后消费观念与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居间系统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同辈群体是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最为亲近的几个微系统,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构成了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密切相关的居间系统。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跟随父母从农村熟人社会向城镇陌生人社会转移时,就产生了“生态衔接”问题。

虽然以上的控制原理图监控点位较齐全,但电气设计只有回路启停控制,没有高中低三速控制,因此,风机盘管的控制不能对每台风机盘管设备进行监控,也无法实现对高中低风速的监控。在实际项目操作中,不会完全照搬图3中的原理实施,很多商场购物中心项目和开发单位为节省BA控制造价,在此基础上,删减监控点位,如温度监测和电磁阀的监控,最终只考虑对风机盘管风机回路进行监控,有些甚至连风机启停状态都删除掉,仅保留控制功能。

1.“家庭-学校”系统的关联及其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除了家庭在学习教育上的低效配合,学校也常常在协助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顺利实现“生态衔接”上存在离位,主要表现是学校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不重视,教师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方面的低效关注,甚至是放弃。由于大部分农民工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更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老师在“家庭-学校”系统中担任重要角色,更应该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方面给予更好的引导,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如果学校不愿承担这份责任,老师缺乏与家长合作的观念,将导致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又会在学习上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镇痛时间及下床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1)家长缺位:“教育都是老师的事?”

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家长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识”:“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家长不需要参与教育”。主要表现在对子女家庭作业缺乏监管、缺席家长会、与学校的沟通效率低甚至不沟通、家校关系不畅通。这种“误识”导致其子女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家庭主体责任缺位,从而难以配合学校培养子女的良好学习习惯[8]。在课业教育上的家庭主体责任缺位不仅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而且助长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放弃学习、放弃自己的行为。这是家庭与学校不能良好互动的后果——在最基本的教育问题上,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难以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

这种“误识”的形成原因,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成才与否在于孩子自身,家长教育作用有限;二是家长教育责任心不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农民工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能力产生了不自信,以致他们难以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把自己在家庭环境中的角色仅定义为孩子生活的照顾者,认为“家长管吃穿、学校管教育”;三是即使文化水平较高(达到专科及以上),意识到家长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上一代“放养式”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这类家长还是主张“顺其自然”[9]。

(2)学校离位:被漠视的群体

“法官,按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当着我和我那几个小孩子的面,无缘无故地杀害我丈夫的这个人是无罪的?法律对他只能这样了?”“没错,两种说法都一样。”我回答。

依存句法分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他们对英语的依存体系进行了完善。在实践方面,Yamada等[2]使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进行短语结构的转换,主要是对Penn Treebank中的句子进行转换,获得了90.5%的正确率。在此基础上,Nivre和McDonald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英语的依存分析工作,促进了英语依存分析的发展。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时常变更居住地点,青少年也要跟着迁移到新的社区,转入新的学校。学生的频繁流动导致了教师的责任心也随之减弱。二是大部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以借读生的身份就读,一些学校不将借读生的教育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老师缺乏监管责任,漠视这部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成为了自然。

2.“同辈群体-家庭-社区-学校”系统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3.对于产品的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其设计理念与包装设计材质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融合,这就影响了设计活动的价值。设计活动是设计理念的整体应用,其不仅是一种立体化创新,而且还是设计理念的集中优化。因此,在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要立足于创意,注重创新,通过融入多种理念,从而构建极具价值力和吸引力的设计机制。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同辈群体都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重要作用。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同辈交往中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自我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10]。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父母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可能要弱于同辈群体,例如心理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11]。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受到同辈群体、家庭、学校与社区这四个微系统相互关联与作用的影响。

(1)家庭的专制与放任:缺乏引导

家庭教育深深地影响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交往对象选择和社交技巧。如果家庭采取的是民主型管教方式,积极与青少年交流,关注并支持他们结交朋友,那么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与同辈群体交往时会表现得更自信,得到更多来自同辈群体的肯定。但农民工家长因为忙于生计,疲于奔波,大部分会采取专制型或者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前者表现为“圈禁”子女,拒绝他们在课余时间离开家,过于防范未然,害怕子女会学坏,严格控制子女接触社区中的其他人;后者则表现为对子女的人际交往不闻不问,甚至直到子女学坏了或者被欺凌了也浑然不知。

1.父母职业状况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

家庭选取居住的社区环境会间接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交往。研究表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与城镇青少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内在需要,同时还有助于他们了解城镇文化,提高对城镇的认同感[12]。然而,因为农民工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大多数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只能住在城中村或者城镇边缘地带的狭小出租屋里,周边环境复杂,可交往的对象有限。在这样的环境下,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能不被社区中的不良群体“带坏”已实属不易,找到好的同辈群体更是难上加难。

(3)学校的唯分数论:被剥夺的时间与空间

据悉,本次培训交流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主办,广东海事局承办,旨在增进和帮助东盟、南亚相关国家熟悉我国非公约船舶技术标准和监督管理规范,为东盟和南亚国家建立符合自身现实的需要的非公约船舶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则提供可复制的经验,珠海是此次区域非公约船舶安全管理培训的第二站。(钟铮 米佳强)

学校也是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一个重要系统:一是因为青少年的交往对象很大部分来源于学校;二是因为青少年与学校的交往对象接触时间最长。面对升学的高压,大多数学校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会让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失去了一个学习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域。

(三)外部系统间接地影响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

外部系统是由两个或多个生活场域间的关联互动组成的。在这一系统中个体虽并未直接积极参与但系统却对其发展产生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外部系统的运作,但也免不了受到其带来的影响,例如父母职业状况、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和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等外部系统,始终间接地影响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价值观念等。

(2)社区的环境复杂:益友难寻

父母的工作性质影响着亲子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忙于生计的农民工父母在子女教育和培养方面常常存在不足,对子女融入城镇的引导作用也相对较弱。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自身职业能力和思想观念等的限制,导致其职业选择面相对狭窄,他们的职业、收入和生计方式决定着他们为子女选择和安排教育的方式[13]。农民工的生计压力迫使他们减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这成为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道路上的阻碍因素之一。除此之外,不良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使其形成自卑、怯弱等不良人格特质的风险上升。

2.公共服务政策偏见使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城镇公共服务政策影响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城镇长期、稳定的发展[14]。第一,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忽略进城务工家庭住房需求,农民工住房的购买和租赁等基本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成长环境差、居住缺乏稳定性、与城镇原居民形成隔阂等。第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署率低和社会保障购买率低等问题,使得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城市生活的经济保障缺失,为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第三,城镇公共教育资源获取的户籍限制。当前公办学校提供给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学位仍十分有限,迫使大多数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只能进入收费高昂的民办学校就读,增加了农民工家庭经济负担和教育压力。

50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程序相关性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李 力,吕 楠,赵 瑞,黄清海,洪 波,刘建民,许 奕

方案二:逻辑模块为单片机时用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11由电阻式感湿元件和NTC测温元件构成,输出已校准的温湿度数据,连8位单片机。DHT11工作电压3.3-5.5V,测量温度0~50℃,采用单总线与微处理器通信,外接一约5kΩ上拉电阻,总线闲置时,状态为高电平,主从结构中只有主机呼叫从机时,从机才能应答。

如图2中说明示例,低火条件下,弹簧比空气压力对隔膜的影响更大些。减小弹簧张力时,将有更多燃气以低点火速率流经BRR。此时,BRR在低火和高火条件下产生的CO读数类似,由此提高跟踪功能,此时整个点火范围内的CO读数将更加一致。如图3中说明示例,在高火条件下进入不足状态,增大BRR上的弹簧张力将导致该分区在低火条件下更加不足,因此拉平CO/点火速率曲线。但是,由于此时低火和高火条件下的CO读数更加一致,跟踪功能得到改善。

(四)文化宏观系统影响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适应和融入

宏观环境系统指的是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适应和融入城镇的程度和效果。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通常会受到城乡文化差异、生活方式与习惯、价值观念差异以及所受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社会化进程的顺利开展。

1.城乡文化差异造成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理落差

与城镇居民子女相比,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条件及其生活水平、心理关怀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乡文化差异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入城而消失,反而变得更为突出,这无疑会使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强烈落差,影响其社会化进程。

唯粉和CP粉的冲突主要源于CP捆绑式宣传下产生的不均衡发展和价值观念的隔阂。如“源唯粉”认凯源CP粉的诸多行为都强行强化了王俊凯、弱化甚至女化了王源,这对偶像的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继而形成了唯粉和CP粉矛盾关系,一度双方的掐架频繁,互相攻击的话语不堪入目,甚至传递的很多信息多为捏造,缺乏事实考证。此外,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一部分藏匿着的粉丝,可称之为“黑粉”或者“批皮”,他们在粉丝争端中往往发挥着助燃剂的作用,在网络的集合行为中表现出冲动的精神状况,故意传递一些虚假信息。

2.传统文化理念严重阻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对于改变农民身份和家庭命运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对子女的要求和期盼更加功利化、现实化,容易导致家庭文化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秉承读书无用观念的父母成为其子女接受教育道路上的障碍,不利于其子女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寄予厚望的农民工父母,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文化教育观念滞后,在家庭教育中不善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教育子女,甚至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武力方式,衍生出家庭暴力等问题[15]。加之处于青春期逆反阶段中的青少年,面对父母的管教容易产生反叛心理。因此,错误的家庭文化教育观念严重影响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3.文化认同的差异挫伤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工作,是实施教学的主导环节。学习目标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前进的目标,另一方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在BOPPPS模型中强调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描述,包括谁是教学对象、要学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学、如何学,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城镇作为人口密度远大于农村的人口聚集地,城镇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规范远比农村要严厉。农民工在城市中常常被视作不守规范的群体。大多数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城镇文化所接纳,他们与城镇青少年的互动关系并不密切,有着或有过被歧视的感觉,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感普遍显著偏低。因此,消除城镇文化偏见尤为重要,唯有提高文化认同,才能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创造一个平等的社会化环境[12]。

(五)时间系统真实反映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动态

布朗芬布伦纳在对早期生态系统理论的整合和发展中,强调了动态的发展观,即“发展的情境”,并将其纳入了时间系统,“以捕捉系统里、系统外的发展动态”,从而催生出对个体生命历程的纵贯研究,关注个体与变化着的系统持续的互动、适应与发展。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因社会身份的多重性、边缘性与流动性,在其社会化发展历程中,一方面需要解决从青少年走向成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农村走向城镇的文化融入困境。无论是其自身实践还是其所在的外部情境,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迁。在时间系统内,关注发生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有机体内部以及各子系统间的生态转化,将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有助于揭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社会流动中社会化的真实现状。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时间系统包括了自身实践和外部情境在时间轴上的互动与演变,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生态转化。对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来说,在有机体层面,其处于生理发育、心理成长的青少年时期,体征、性格、思维等个体特征在时间维度上或延续或更改,将实现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角色转换和与之伴随的行动期望的调整[16];在外部情境层面,城乡二元体制社会结构下的社会流动,不可避免地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带来了整体环境的明显差异,并重构了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个体之间的影响关系与作用机制,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生命历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其角色和情境,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若能抓住机会可以促成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

三、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生态系统修复

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与公共服务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更加突出。我们以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等微观系统、居间系统、外部系统、文化宏观系统以及时间系统的叠加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就如何解决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成功社会化有所裨益。

(一)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关怀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

首先,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陪伴教育。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足以影响孩子一生。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投入时间和精力陪伴随迁子女成长,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获得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使孩子不至于在缺乏内在约束的情况下因无法实现健康社会化而误入歧途。

家庭作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生活空间,学校作为他们早期社会化的专业场所,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无疑会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普遍的问题是家庭与学校无法良好地关联与互动,例如家长对教育问题的“误识”、学校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漠不关心等等。

针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家长存在的教育误识以及教育缺位等问题,学校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教育时,相比于家长,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再次,助力构建友好的青少年同辈网络,打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鼓励城镇青少年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和谐相处、积极交流,帮助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建立正向自我认识。积极开展下一代的素质教育,消除相互之间的偏见,推动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促成和谐氛围。无论是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还是城镇青少年都可以受益于更加友好的互动环境。

(二)共筑和谐居间系统,推动从农村到城镇的顺利过渡

1.学校主导家校合作: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责任

其次,学校应采取更人性化的措施、更关怀的态度。改变部分教师对农民工子女不求上进、不讲卫生的刻板印象,为教师公平对待农民工随迁子女打下思想基础。同时应该提升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需要特别关注及维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尊心,为他们敞开怀抱,关心他们的生活及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为观念的转变与做法的落实建立有力的监督体系。

第一,积极助力提高家长正确的教育认知能力。这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更是艰难的一关。已有研究表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家长相比城镇子女的家长,有更强的“教育惯性”,即教育方式不灵活,难以根据现实经验调整教育方式[6]。本课题组调查发现,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的质量不高。有25%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与父母沟通存在较多困难,有45%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表示父母不关心自己的成长,有10%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表示父母经常对自己使用暴力。因此,学校方面更应积极引导家长改变认知,采取更积极主动、更有耐心的方式突破其“教育惯性”,并以更加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应对农村家长因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或者自身经历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美地配合学校工作的问题。在学校层面,有关部门如教务处、德育处、心理健康室等可以联合开展关于“家庭参与与子女教育”主题的交流会,通过邀请在家校合作中表现优秀,并且有正确家庭教育意识的家长来分享自己的经验,让更多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家长不仅意识到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而且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习成绩,还有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促其逐步形成积极的教育心态。在教师层面,任教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老师可以为其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例如引导家长每周与孩子认真交谈一次,并在完成后与老师以短信或电话的方式作反馈,久而久之,养成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校园生活、心理问题的习惯;在家长层面,作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年最亲近的人,应该意识到自身在教育上存在的“误识”,了解自己在调整教育方式时的“惯性”,并积极配合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的引导工作,从而在家校合作中扮演更积极的合作者。

第二,制定家校合作的规范准则。成体系的规范准则不仅可以让家校合作有规可循,不再是“纸上谈兵”,而且能让家校合作成为制度化的重点工作,使学校、老师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更加规范。对此,在政府层面,有关部门需要给予学校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及资源分配,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实行家校合作的监管,对执行效果优秀的学校给予奖励,对漠视制度的学校给予批评。在学校层面,要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成效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当中,减少区别对待的情况。在教师层面,要积极遵循家校合作的规范准则,无论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是否能长期在本校学习,都一视同仁。

2.“朋友-家庭-社会-学校”组成教育共同体

家庭是青少年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基础环境。一方面,家长通过行为举止及认知观念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农民工的城镇文化接受程度对其子女城镇文化的接受程度具有代际传递效应,而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子女在文化适应中保持积极的态度[6]。若是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性的缺位,不安全感容易导致子女对外界环境的不信任,降低他们适应城镇文化的意向。

第一,家长要以民主型管教方式来引导,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培养其自信。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家长要积极与之交流,关注并支持他们结交朋友;在交往对象选择和社交技巧上给予他们建议与引导。

第二,社区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其受不良群体干扰。虽然因为经济方面的局限,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目前难以流动到更健康、更适合他们的社区,但是社区工作者可以协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社区应该关注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安全、有保障的活动场所,并且对社区内的适龄青少年作登记,定期开展活动,以联络社区内的同辈群体之间的感情。

第三,学校要鼓励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给予其交往的时间与空间。学校应积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鼓励包括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内的学生们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引导学生们创立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并固定学校社团活动的时间,让志同道合的同辈群体有时间和空间深入交流。

(三)建立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外互动机制

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除了接受更好的家庭关怀和教育支持外,还需要良好的社会化内外互动环境。

1.深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教育平等互动机制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享受和城镇青少年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条件,导致其城镇生活安全感不足,阻碍其实现健康社会化。建立针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教育、医疗等城镇生活保障,增强其城镇居住安全感;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户籍体制,让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享受和城镇青少年同等水平的权益保障服务,为其健康社会化创造良好的保障环境。

2.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构建社会化能力机制

本课题组调查发现,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排斥和教育分离的影响。他们中有超过30%的人与城镇青少年成为好朋友,但近10%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城镇居民孩子交往,同时也有10%的城镇居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交往,还有20%的城镇青少年和35%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表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为了防止排斥和分离的倾向,家长、学校老师要给予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更多的理解和引导,创造更多便于交往和学习分享的平台,使得城乡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四)营造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顺利社会化环境

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失教、亲情失衡、心理失落、行为失控”现象普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其早期社会化问题。由于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中,网瘾和犯罪比例都高于其他青少年群体。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环境问题,必须努力营造积极健康正向的环境系统。

1.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宣传,消除城乡居民隔阂

在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城镇居民应当采取接纳的态度,消除歧视心理和排斥心态,逐步消除城乡误解和隔阂,让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找到他们在城镇社会中的位置,形成城镇归属感。

2.运用大众传媒的宣传网络,塑造城乡社会先进典型

第二天一早,术前谈话。主刀医生说:“如果是良性的,切除左侧的甲状腺就行了。但如果手术过程中的病理切片是恶性的,整个甲状腺都得切除。”钱海燕签字的手一直在颤抖。

先进典型是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是引领主流价值的鲜明旗帜。要积极引导有关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媒体舆论的正确走向,努力挖掘城乡青少年社会化中的典型案例,引领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成功社会化[17]。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正面宣传功能,唤起大众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关注,消除公众对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的偏见和不良认知,带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五)积极构建更为全面、多元、精准的社会大系统

推动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有效实现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入,一是各个重要的生活环境之间需要建立并维持良性的互动与联系,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助其顺利完成身份转换,增强城市认同感;二是要引导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正确地理解城乡差异,使他们理解城市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活,内化社会规范。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以生态系统理论的五个系统作为介入方向,优化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健康社会化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帮助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持和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1]谢建社,等.广州城中村流动儿童阅读环境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17(6):11-21.

[2]谢建社,谢宇.新时代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共赢机制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18(4):35-42.

[3]谢建社,李志标.新时代青年社会工作人才机制创新研究[J].青年探索,2018(4):5-14.

[4]BRON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79.

[5]陈木金,等.以生态系统观点探讨国小高年级学童中辍行为之个案研究[C].台湾教育研究院筹备处第105期国小主任储训班专题研究集,2007:67-86.

[6]王中会,向宇,蔺秀云.农民工及其子女文化适应的代际传递: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4):69.

[7]熊易寒,杨肖光.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2(1):72.

[8]陈忠.乡村基础教育的“放弃”现象研究[M]//晋军,等.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1-53.

[9]JHONY CHOON YEONG NG,张丽生,等.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民工家长与城市家长教育素质比较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4):50-59.

[10]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11]王正中.群体社会化理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J].发展,2014(12):94-95.

[12]朱丽娜.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状况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3]郑新蓉.流动、生计与身份——公共教育制度内外的农民工及子女[J].中国教师,2009(7):18-22.

[14]汪超,等.生计脆弱性:何以为及何以能——来自中国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实践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5):47-54.

[15]蒲实.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37-38.

[16]代杏子.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学说及演化:交互作用发展观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2-23.

[17]谢建社,等.青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共建共享新格局研究——以广州为例[J].青年发展论坛,2018(6):45-54.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9)06-0091-12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9.06.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工需求侧获得感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7ASH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建社,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流动人口与城乡融合研究;陈妍洁,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陈沛琪,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另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津琳、梁茵岚、袁铭汉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谢碧霞)

标签:;  ;  ;  ;  ;  ;  ;  ;  ;  ;  ;  

谢建社: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