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的化学“蛋糕”,高负荷

较大的化学“蛋糕”,高负荷

一、高负荷做大化工“蛋糕”(论文文献综述)

魏瑶[1](2020)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分担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随着建筑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正在成为传统建筑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已成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工程总承包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工程项目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同时EPC总承包模式下参与主体众多,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安全责任界定复杂。因此,为了完善EPC总承包模式下安全责任管理和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分担的理论基础,论文立足于研究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分担。首先,研究国内外EPC总承包模式、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和安全责任分担方面的文献。其次,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借助米切尔评分法对EPC总承包模式下安全责任利益相关者进行划分,界定相关利益主体。并探析EPC总承包模式下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影响因素和安全行为策略,为后续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假设和博弈策略奠定基础;然后,引入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下的海萨尼转换和讨价还价博弈等理论,根据海萨尼转换将不完全信息转化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使用标准的分析技术处理不完全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借助鲁宾斯坦模型以及萨克德和萨顿提出的基于有限阶段逆向归纳法的逻辑求解此无限水平讨价还价博弈;最后,从实际角度出发,深入考虑相关责任主体对安全责任承担态度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具有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的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通过引入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利用效用函数对其偏好进行描述,根据确定性等价原理分别构建责任主体的期望效用函数并求解,得到最优安全责任分担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安全责任承担态度与安全责任分担之间的关系。通过论文研究得到EPC总承包模式中不完全信息下业主和总承包商初步安全责任分担比例计算方法。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引入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得到具有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的不完全信息下业主和总承包商双方最优安全责任分担比例以及EPC总承包模式下业主和总承包商安全责任承担态度与安全责任分担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趋势。使得业主和总承包商在利益分配的角度下,进行安全责任分担时保证各主体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均衡。在后续合作过程中能够将安全责任分担策略转化为有效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分担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健全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管理,促进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体系的完善,推动EPC总承包模式在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思源[2](2019)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信息和智能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越发受到学界关注。作为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深入探究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只有弄清技术革命影响劳动关系的机理,才能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进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必然要建立在对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之上。但是,目前对新技术如何影响劳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没能将理论逻辑同历史脉络结合起来。在可资借鉴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强调价格机制的作用,忽视劳动关系演化的社会历史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关注制度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科技创新的分析不足;佩蕾丝等演化经济学家提出了分析技术、金融、制度协同演化的“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s,TEP)理论,虽然技术-经济范式涵盖了部分劳动关系内涵,但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并未专门探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问题。鉴于上述不足,本文构建了一种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进而分析了劳动关系的演化趋势,并探讨了劳动关系的政府规制措施。本文可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具体化研究:技术革命即是对生产力的具体化,劳动关系则是对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在理论研究层面,本文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劳动关系进行了长期的结构化研究,并分析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首先,本文借鉴佩蕾丝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提出了“劳动关系范式”(Labor Relations Paradigms,LRP)的概念。劳动关系范式是在较长时期内劳资双方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共识性的行为模式,它具有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关系范式的内涵包括能够体现劳资双方雇佣关系、分配关系、管理关系的一系列范畴,如就业的稳定性、劳动收入、劳动条件、管理方式、教育和技能培训、社会福利等。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劳动关系范式,并推动新、旧劳动关系范式的更迭。随着技术革命的演化,劳动关系范式会经历“探索-巩固-衰退”的生命周期,这会推动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本文结合英、美等国的历史资料,归纳了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和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并结合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信息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作出了展望。其次,本文探究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技术革命主要通过“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推动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生产关系以及劳动和机器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应地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劳工替代机器或者机器替代劳工,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谈判能力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进而造成雇主或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相对占据优势、改变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是跨国公司依据技术条件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环境灵活调整其产业布局,进而使东道国成为资本净流入国或资本净流出国,从而影响东道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在技术革命演化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上述动力机制,进而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探索-巩固-衰退”的演化过程和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政府要促进劳资和谐、为长期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就要以上述三条机制为抓手制定相关政策。在应用研究层面,本文结合上述理论框架,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范式)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政府规制效果,并结合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范式)演化机制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智能时代政府劳动关系调节政策的转型建议。首先,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这使得中国得以在技术追赶进程中维持相对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都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这得益于中国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政府扶持工会发展、国内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快速增加等。再次,中国政府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以财政支出带动就业、扩大公共部门就业、在劳动立法和司法中保护劳工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最后,智能技术将可能替代更多劳工、加强雇主对生产活动的控制、削弱工会力量、促进全球产业转移等,给劳动关系(范式)的转型升级带来挑战。政府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工会发展、健全劳动法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而规制劳动关系(范式)、促进劳资和谐,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丁守海,丁洋,吴迪[3](2019)在《中国就业矛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言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就业压力很大,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就业量迅速增加。以农村劳动力为例,截止2017年已累计向非农部门转移2.87亿人。持续的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终结并引发了民工荒。自2004年起至今,缺工现象和涨薪压力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近年来虽然经

朱子[4](2019)在《NTN公司主轴承产品中国风电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世界最大的轴承公司之一的NTN公司的主轴承产品,针对中国风电市场这一需提高市场份额的领域,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定位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研究首先从宏观到微观对NTN公司中国风电市场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分析,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风电主轴承产业链的剖析,以及NTN公司内部产品分析。其次,通过对NTN定位现状的解析,找出问题和原因。再而结合“十三五”(2016至2020年)规划的趋势和机遇,为NTN在中国风电市场进行再定位,甄别市场上的微蓝海。最后,基于新的定位,本文结合4P理论和工业品营销理论,制定了细分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分别针对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和出口风机市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张纪刚[5](2017)在《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细化工作为化学工业的重要子行业,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TDI作为精细化工的代表之一,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产品价格呈现快速下滑趋势,TDI从昔日的明星产品进入了价格战的红海。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国聚氨酯产业中较早发展起来的精细化工企业,掌握了TDI生产自主知识产权,具备1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约20亿元,被誉为我国TDI产业的摇篮。随着行业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成熟期,聚银公司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2015年TDI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经营陷入严重亏损,2016年TDI价格又迎来爆发性上涨,企业由严重亏损转为大幅盈利。但展望未来,随着行业产能过剩加剧,TDI产业必将进入更加残酷的价格竞争时期。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战略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主要的战略分析方法和工具。其次,通过对聚银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运用PEST、五力模型、SWOT等分析工具,对聚银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三种战略的对比,提出了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为实现战略落地,从加强工艺攻关、提升装置规模、推行精益管理、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并从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人力资源改革、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加强安全环保建设、利用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建议。希望以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为管理层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帮助聚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王亭[6](2014)在《江苏油田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用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的方法和应用效果带动江苏油田其它工程服务板块的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各板块技术服务综合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中国石油工程服务行业跨出国门、开拓国际石油工程服务市场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江苏油田测井技术服务现状,结合作者在国内外现场的工作经验,系统探讨了陕北测井项目实行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背景、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分析了内、外动因之间的联系。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测井公司一体化技术服务经验,构建了一体化技术服务内、外动因整合模型和一体化技术服务时机选择的判断模型。一方面为陕北测井项目持续有效运行提供指导,实现劳务收入稳中有升,员工工作强度科学合理,提升高端收入比,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给其它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予以借鉴。其次对一体化技术服务前项目部的技术服务项目、劳务收入、成本以及人员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体化技术服务前技术单一、常规,装备落后,科研创新少,保障措施短缺等不利因素。并且从公司所处行业生命周期、项目部自身发展方向、项目部面临市场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选择模型,确定项目部实行一体化技术服务最优模式,并且提出了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类型、适用范围和几个特点。最后对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保障措施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近六年来项目的劳务收入、职工幸福指数、技术储备与创新、安全及质量事故四个层面对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运行前后情况进行对比评价,验证了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符合项目部的发展需求。

王彪[7](2013)在《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根源、变迁及走向 ——以中国石化安庆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逐步嵌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为适应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要求,石油化工等关系国家财政及国计民生的产业,逐步开始了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的变迁。这种发展与变迁,带来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垄断”作为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中国社会层面更多地折射出利益与价值冲突等社会问题。研究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根源、变迁与走向,不能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审视,也不能用一些停留在表面的经济学数据去分析。从世界范围看,作为能源利用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油化工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行业的初始阶段就具备了“垄断”的各种特征。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石化行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几乎同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的特殊过程,其“垄断”现象对外表现为,市场支配力、价格控制力以及环境冲突、利益分配等。以企地关系为例可以看出,国有石化产业变迁的历程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单元的组织变迁,更重要的是这一变迁映射出的社会利益分配的冲突。这一变迁经历了从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到整合、和谐,再到新的矛盾与冲突产生这样一个明晰的轨迹。究其根源,其一,经济发展未能巩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发展的成果未能广泛惠及社会大众,未能有效地支撑社会发展;其二,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国有石化行业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依附关系逐渐演变为复杂的冲突与矛盾。总之,国有石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固的社会基础,未来国有石化产业变迁,仍将继续沿着这一轨迹。社会利益分配、产业规模扩张、监管的深入以及绿色环保低碳战略的实施,代表着的不仅是石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对近年来发展的反思与理性回归,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必须实现同步,必须注重利益分配的和谐,注重价值观的统一

陆永松[8](2010)在《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探讨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战略、规划导向和政策支持等为黄埔区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策略提供政策建议,提出了做好培育产业集群的前期准备、制定落实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重点建设产业集群载体、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等5个方面的措施。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写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研究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第三章研究黄埔区产业群体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为黄埔区经济发展概况、产业群体的现状、产业群体的形成过程等3个部分,通过从历史到现状的动态分析呈现出黄埔产业的发展渊源;第四章研究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第五章是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根据现有的经济基础,参照典型地区的经验,提出本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着重政府的作用。本文所提出的黄埔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与宏观政策对长期以来困扰黄埔的发展模式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价值,近年来,区委和区政府就黄埔应该优先发展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选择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和争论,本文引入构建工业产业集群和第三产业集群的理念,详细论证并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了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和产业集群组建规划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邝建斌[9](2007)在《广州石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伟大的变革,企业不断的进行重组改制,特别是我们国家加入WTO以后,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实际。战略是企业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间谋求平衡的一种纲领,是企业经营方向的规定和解决经营活动中所碰到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原则和策划。对于广州石化而言现在企业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企业内部的深层次的矛盾更加突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是应用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根据笔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运用比较优势及SWOT分析原理,针对广州石化公司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的企业战略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广州石化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本文首先对战略管理的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然后进行了对广州石化的宏观环境的系统分析和对石油化工行业环境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确认了广州石化的主要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在第三章中,借鉴国外大型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制定了广州石化的企业使命,从经济使命,产品使命和社会使命分别进行了描述,然后确定了与之匹配的发展战略,提出广州石化应该进一步突出主营业务,优化核心业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模经济发展战略,低成本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在本文的第四章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对策。笔者指出广州石化的战略对策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广州石化的企业文化——责任文化,技术创新,人才兴企,创建学习型组织。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加入广州石化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实行成本控制,大力开展挖潜增效工作,积极开展达标活动,提升经济技术指标。广州石化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化工,改善炼油结构,以优势产品和服务开拓市场,以低成本和高附加值创造效益,以优秀的文化创造凝聚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后,本文提出了构建广州石化的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广州石化将最终成为效益优势特别突出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大型炼化企业。

王毅达[10](2006)在《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传统的商业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日益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开启了无限商机。一个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包含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四个营销的重要元素。价格除了是市场竞争主要的工具之一,也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当前,对于大多数在互联网从事网络零售的企业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创造公司最大绩效应该是众所一致努力的目标。在营销学上,营销渠道也是成功执行营销组合策略的要件。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电子商店成为企业新兴的营销渠道,网络零售市场开放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渠道能否有效的使用而定。网络零售商想在渠道占有一席之地,则必须考虑网络消费者的渠道使用特征,才能够保证营销渠道适时地发挥作用,从而建立友善的网络购物环境。因此,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说,如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更好地进行在线、离线渠道的使用,对大量涌现的网络零售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围绕网络营销当中定价和渠道这两个极其重要而有密切联系的核心问题展开的。有关网络零售商定价和渠道方面的管理研究仍以美国等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为主,其概念和理论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还待验证。国内关于定价能力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经济领域,对网络环境下的定价能力的科学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背景下进行网络零售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网络零售商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并保持竞争优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和渠道使用的潜在影响因素做了全面的理论假设,分别提出了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模型及网络消费者渠道属性与使用模型。通过随机抽样与选择抽样方法对网络零售企业和消费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取得的样本特征进行分析,检验了度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模型的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或创新在于:1.对于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成四个大类,分别是“网络零售商特性(E-tail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市场特性(MarketCharacteristics)”因素、“网络消费者特性(E-Consum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和“环境特性(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因素。在“网络零售商特性(E-tail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本研究结果表明,参考团体、信誉与履约的可靠性、物流服务、交易成本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但与多数前人研究和直观判断不一致的是,购物的便利性、网络零售商的定价策略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的影响并不显着,这表明单纯地强调购物的方便和速度并不能增强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同时,网络零售企业的定价策略对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作用也不明显。因此,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讲,必须注重参考团体(比如建立网上虚拟社区,网上消费者俱乐部等)的影响,通过增强信誉和履约的可靠性,加大物流交付能力并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市场特性(Market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消费者参与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市场的竞争性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的影响不显着。这说明,在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中,市场竞争程度并不是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并不断提高零售网站的浏览频率和产品的普及率。“网络消费者特性(E-Consumers’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隐私、安全和时尚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并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此结果表明,中国的网络消费者非常重视数字环境中的隐私和支付的安全性,网络零售商们可以通过增强在线的隐私和安全保护等方式来吸引网络消费者。在设计在线购物环境时,隐私与安全应当成为网络零售商的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必须让用户感受到他们的隐私是被保护的,在该网站交易是安全的。另外,由于网络消费者普遍具有年轻、追求时尚等特点,因此,对于这些时尚的在线消费者来说更容易形成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在提高自身定价能力的过程中,网络零售商们应该致力于目录、杂志以及互联网广告来吸引这一部分群体。一旦他们承认并且接受了某一网络零售商,就会比其他的消费者有更高的价格容忍能力,而对于网络零售商家而言,则可以针对这些时尚的在线消费者制定出相应的高品质、高价格策略。“环境特征(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因素中,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没有解释能力,而内部环境因素对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网络零售商对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文化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越快,内部资金状况及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的越好,则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就会越强。2.构建了消费者在线/离线渠道属性感知的模型。本研究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理论应用到研究消费者在线/离线渠道使用当中,调查了消费者对在线/离线渠道属性的感知是如何影响渠道使用的。在线/离线属性包括了购物的便利性、信息、服务、交付、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七个因素。与过去的研究相比,对于服务、安全和支付,本研究增加了几个纬度来进行测量。实证结果显示,信息、服务、价格感知和支付灵活性对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四个因子中,包含了网站产品信息的丰富程度、产品及相关信息的搜寻难易、产品推荐、产品出现问题后的善后服务、沟通难易、投诉处理、价格高低与合理性、价格促销、网上价格折扣和积分奖励、支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手续的方便性等能够吸引并且促使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在线渠道在便利性、货物交付、网络购物安全方面没有优势,并对这三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即签订订单的便利性、定购方便性、交易速度、获取和执行订单的信心、产品误送的频率、收货时间的长短、交易过程的安全、个人资料的保护、产品及相关信息的出错率等信心不足,说明这些因素不足以吸引消费者从离线购买转移到在线购买。3.对消费者在线消费状况进行了分群研究,本研究把调查对象按照对在线/离线购买渠道使用比例的不同,分成了四个分割,分别是:(1)购物时主要使用离线渠道,而在线渠道使用很少的消费者;(2)购物时使用离线渠道较多,而在线渠道使用占较少比例的消费者;(3)购物时主要使用在线渠道多,而离线渠道较少的消费者;(4)主要使用在线渠道购物,离线渠道使用很少的消费者。本研究对处于这四个分割的消费者对渠道属性的便利性、信息、服务、交付、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的感知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分割4中,信息、服务、价格感知、安全和支付灵活性比割2、分割3和分割1中的都要高。分割4中的信息、服务、价格感知的均值比分割1中的更高,其显着性为0.05。另外,分割4中价格感知的均值比分割3中更高,其显着性为0.05。而且分割4中安全性的均值比分割3中的更高,其显着性为0.05。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把使用在线渠道作为主要购买媒介的消费者而言,其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在线价格感知。(2)此外,把在线作为主要购买媒介的消费者在信息、服务、安全性和支付灵活性方面比主要采用离线购买的消费者有更正面的感知。与其它六个属性相比,分割4中的交付的均值比分割2和分割1中的低。分割3中的运送均值比分割2和分割1中的低。说明交付和货物运送是在线渠道的弱项,为了使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在线渠道,经理人们必须帮助他们克服运送方面的负面感知。(3)最有趣的现象是价格感知,在分割1中均值较低,而在其它3个分割中都较高。也就是说,偏好于离线渠道的消费者无法感知网络购物促销和价格折扣为其带来的在线利益。这对于网络零售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网络零售商应该加大自己在信息、服务、支付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同时要克服在交付、安全方面的劣势。4.本研究测量了每个分割内消费者目前的实际网络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按照这个比例把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分成了四个时期,分别是网络消费初始期、网络消费的成长期、网络购物扩张期和网络购物成熟期。同时对处于四个不同时期的消费者的未来的网络消费趋势进行了测量,本研究发现,处于网络消费初始期的消费者在最近的将来提高他们网络渠道购物使用的比例的程度很小;而处在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在最近的将来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在线使用的份额;处在网络消费扩张期的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比例在总的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率很大;当消费者发展到网络消费的成熟期,消费者将主要通过网络零售渠道购物。因此,网络零售商的策略应该是通过信息和交互尽量吸引处于网络消费初始期的消费者,对处于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加大投资,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快交付并加强交易安全,对处于网络消费扩张期的消费者提高他们的安全和价格方面的感知,同时提高处于网络扩张期和成熟期的顾客的忠诚度,不断提高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的质量和数量。

二、高负荷做大化工“蛋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负荷做大化工“蛋糕”(论文提纲范文)

(1)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分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EPC总承包模式研究
        2.1.2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2.1.3 工程项目安全责任与安全责任分担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EPC总承包模式研究
        2.2.2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2.2.3 工程项目安全责任与安全责任分担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EPC模式下安全管理责任相关主体及责任分析
    3.1 EPC模式下安全管理责任相关主体界定的理论基础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1.2 米切尔评分法
    3.2 EPC模式下安全管理责任相关主体界定
        3.2.1 EPC模式下安全管理利益相关者的理解
        3.2.2 EPC模式下安全管理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3.3 EPC模式下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管理责任
        3.3.1 业主方安全管理责任分析
        3.3.2 总承包商安全管理责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EPC模式下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影响因素及行为分析
    4.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业主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2 总承包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2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责任行为分析
        4.2.1 业主安全责任行为分析
        4.2.2 总承包商安全责任行为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讨价还价博弈分析
    5.1 讨价还价理论模型引入分析
        5.1.1 不完全信息
        5.1.2 不完全信息下的海萨尼转换
        5.1.3 讨价还价博弈论
    5.2 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构建
        5.2.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5.2.2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讨价还价博弈过程描述
    5.3 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求解
    5.4 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讨价还价解的影响因素及优越性
        5.4.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讨价还价博弈解的影响因素
        5.4.2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讨价还价博弈解的影响因素的优越性
    5.5 建议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具有安全责任承担偏好的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研究
    6.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分析
        6.1.1 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
        6.1.2 效用函数
    6.2 具有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的不完全信息下安全责任分担
        6.2.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模型基本假设
        6.2.2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期望效用函数构建
        6.2.3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期望效用模型求解
        6.2.4 安全责任承担态度偏好下的安全责任分担
    6.3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安全责任承担态度与安全责任分担的关系
        6.3.1 相关参数解释说明
        6.3.2 业主安全责任承担态度与安全责任分担的关系
        6.3.3 总承包商安全责任承担态度与安全责任分担的关系
    6.4 建议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利益相关者评价维度调查
致谢

(2)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核心概念解释
        1.2.1 技术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
        1.2.2 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1.2.3 演化与演进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篇章结构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主要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2.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1.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2.1.2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
        2.2.1 马克思对劳资矛盾变化趋势的辩证分析
        2.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2.2.3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2.3 西方非正统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3.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3.2 新熊彼特学派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3.1 技术革命、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3.1.1 三次技术革命浪潮
        3.1.2 劳动关系及其衡量方式评述
        3.1.3 劳动关系范式及其特征
    3.2 从工业革命爆发至今的劳动关系变迁
        3.2.1 劳动关系变迁概述
        3.2.2 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3.2.3 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3.2.4 信息革命爆发以来的劳动关系演化
    3.3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特征
        3.3.1 劳动关系随着技术革命的演进而跨越式进步
        3.3.2 劳动关系的发展在特定时期可能停滞或倒退
        3.3.3 政府干预劳动关系发展愈发重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4.1 技术革命的演化阶段与演化规律
        4.1.1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4.1.2 对技术革命浪潮的阶段划分
    4.2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
        4.2.1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4.2.2 动力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制约因素
    4.3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4.3.1 技术革命爆发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2 技术革命成长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3 技术革命扩张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4 技术革命成熟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5 劳动关系演化规律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历史证据
    5.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1 工业革命爆发前夕英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5.1.2 工业革命爆发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3 工业革命成长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4 工业革命扩张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5 工业革命成熟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 电气革命时期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1 电气革命爆发前夕美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5.2.2 电气革命爆发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3 电气革命成长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4 电气革命扩张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5 电气革命成熟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3 信息革命中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5.3.1 “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方面的原因
        5.3.2 “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方面的原因
        5.3.3 “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方面的原因
        5.3.4 意识形态和政府调控方面的原因
        5.3.5 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原因的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6.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6.1.1 量化劳动关系的方法选择
        6.1.2 主成分模型原理概述
        6.1.3 指标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6.1.4 主成分模型的结果
    6.2 劳动关系同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2.2 变量描述、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3 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机制检验
        6.3.1 理论框架回顾与实证研究假设
        6.3.2 变量说明与实证模型设计
        6.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6.3.4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7.1 中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历程及其阶段
        7.1.1 技术-经济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追赶
        7.1.2 中国对电气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1949-2001年
        7.1.3 中国对信息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2002年至今
    7.2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7.2.1 追赶电气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7.2.2 追赶信息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分化
        7.2.3 中西方劳动关系演化的比较
    7.3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政府调节
        7.3.1 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7.3.2 中国的“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7.3.3 中国的“国内-国外投资”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8.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中国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8.1.1 变量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8.1.2 主成分分析过程与结果
    8.2 研究假设、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8.2.1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8.2.2 实证模型设计
        8.2.3 变量说明
    8.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8.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8.3.3 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8.4 调节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8.5 中国政府劳动关系干预政策的效果检验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智能时代劳动关系的演化方向及转型政策
    9.1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演化趋势展望
        9.1.1 灵活就业、线上工作、多份兼职和自主创业逐渐普及
        9.1.2 劳动者收入多元化,普遍由工资收入和资产收益组成
        9.1.3 劳动条件进一步改善,更加人性化并且更加富有弹性
        9.1.4 管理方式将向扁平化、虚拟化、民主化、弹性化转变
        9.1.5 教育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线上教育将得到广泛认可
        9.1.6 在政府推动下,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福利水平提高
        9.1.7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稳定性分析
    9.2 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2.1 智能技术对“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2.2 智能技术对“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2.3 智能技术对“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3 智能时代政府促进劳动关系平稳转型的政策建议
        9.3.1 政府调节“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政策建议
        9.3.2 政府调节“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政策建议
        9.3.3 政府调节“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中国就业矛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文献述评
    (一) 关于劳动供给的演变趋势
    (二) 关于劳动需求的趋势判断
中国就业矛盾焦点开始转向质量维度
    (一) 未来工业化可能置低端劳动力于不利位置
    (二) 低质量就业将长期困扰广大劳动者
提升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 产业升级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唯一根本途径
    (二) 就业政策重心转向提高劳动者的高质量就业能力
结论性评语

(4)NTN公司主轴承产品中国风电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概述
    2.1 STP理论
    2.2 4Ps理论
    2.3 工业品营销理论
        2.3.1 工业品营销区别于消费品营销的特征
        2.3.2 工业品营销从消费品营销中可以借鉴的理论
        2.3.3 工业品营销的CRM理论
    2.4 市场营销分析工具
        2.4.1 PEST分析
        2.4.2 波特五力模型
        2.4.3 波士顿矩阵
        2.4.4 SWOT分析
第3章 中国风电市场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风电市场的外部环境分析
        3.1.1 中国风电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
        3.1.2 中国风电市场产业链分析
    3.2 NTN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NTN公司背景
        3.2.2 NTN风电主轴承产品介绍
第4章 NTN公司主轴承产品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NTN风电主轴承定位现状
    4.2 NTN风电主轴轴承所面临的营销问题及目标
    4.3 甄别中国风电市场的微蓝海
第5章 NTN公司主轴承产品的重新定位
    5.1 中国风电市场细分
        5.1.1 2015年至2017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排名
        5.1.2 2015年至2017 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排名
        5.1.3 中国各整机厂的主力机组的单机容量
        5.1.4 中国各整机厂的主力机组对应的叶片长度
        5.1.5 2017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排名
        5.1.6 2017年中国出口风机新增装机排名
    5.2 中国风电市场目标客户选择
    5.3 主轴轴承产品的定位
第6章 NTN公司主轴承产品的营销策略
    6.1 重新定位前的营销策略简述
    6.2 重新定位后的营销策略
        6.2.1 针对陆上风电市场的4P营销策略
        6.2.2 针对海上风电市场的技术营销策略
        6.2.3 针对出口风机市场的跨国营销策略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的局限性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框架
二、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一)企业战略的含义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一般分析过程
    (三)企业战略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聚银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一)聚银公司简介
    (二)宏观环境分析
    (三)行业环境分析
    (四)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五)聚银公司EFE矩阵
四、聚银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一)聚银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二)IFE矩阵模型分析
五、聚银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一)TDI产业发展阶段
    (二)聚银公司SWOT分析及战略组合描述
    (三)聚银公司竞争战略比较
    (四)聚银公司竞争战略确定
六、聚银公司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一)聚银公司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二)聚银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江苏油田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理论概述
    2.1 一体化含义
    2.2 石油企业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内涵和优势
    2.3 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的发展
        2.3.1 发展测井综合一体化能力
        2.3.2 注重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拓展服务产品
第3章 陕北测井项目现状分析
    3.1 陕北测井项目发展概述
        3.1.1 初始阶段(1998-2007 年)
        3.1.2 巩固与发展阶段(2008-2011)
        3.1.3 市场突破阶段(2012-至今)
    3.2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目前运行情况分析
        3.2.1 技术服务项目分析
        3.2.2 项目劳务收入及成本分析
        3.2.3 项目人员结构分析
    3.3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构建
    4.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动因
        4.1.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外部动因
        4.1.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内部动因
        4.1.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内外动因整合分析
    4.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设计
        4.2.1 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类型
        4.2.2 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适用范围
        4.2.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构建方法
        4.2.4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特点
    4.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的构成
        4.3.1 陕北测井项目测井技术和装备
        4.3.2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范围
        4.3.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配套政策
第5章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应用
    5.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应用分析
        5.1.1 一体化模式下服务项目分析
        5.1.2 一体化模式下劳务收入及成本分析
        5.1.3 一体化模式下人员结构分析
    5.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实施保障措施分析
        5.2.1 组织保障措施
        5.2.2 资金和技术保障措施
        5.2.3 市场开拓保障措施
        5.2.4 宏观调控保障措施
    5.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效果评价
        5.3.1 项目工作量和劳务收入方面
        5.3.2 职工幸福指数方面
        5.3.3 技术储备及技术创新方面
        5.3.4 安全及质量事故方面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根源、变迁及走向 ——以中国石化安庆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 关于垄断的研究
        二 关于石化产业研究的脉络
        三 关于国有企业的相关研究
        四 其他相关研究
    第二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 概念界定
        二 分析框架基础
        三 分析框架模型
        四 分析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经济垄断与石化产业
    第一节 垄断的发展历程
        一 垄断的成因
        二 垄断的发展
    第二节 石化产业垄断现象
        一 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产生
        二 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变化
    第三节 中国石化产业现状
        一 国内石化产业总体情况
        二 石化产品市场国际化趋势
        三 石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 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四节 安庆石化案例
        一 企业概况
        二 安庆市情
        三 企地关系
        四 矛盾冲突
第三章 石化产业垄断的社会根源
    第一节 从社会制度作用解析“垄断”
        一 社会制度的构成
        二 企业的社会属性
        三 制度层面下的“垄断”实质
    第二节 从经济政策制约解析“垄断”
        一 能源安全战略的推动
        二 石化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
        三 环保的压力和利益博弈
    第三节 从人力资源配置解析“垄断”
        一 石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社会特征
        二 社会就业形势与石化人力失衡
    第四节 从文化影响解析“垄断”
        一 垄断的社会文化烙印
        二 文化对垄断延续的支撑
    第五节 从社会责任履行解析“垄断”
        一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特征
        二 国内石化产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第四章 石化产业垄断的变迁
    第一节 中国石化产业的组织变迁
        一 严格指令性计划时期的生产单位
        二 兼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总公司
        三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架构
    第二节 石化产业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 国内石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 石化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联动效应
    第三节 企地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
        一 企业利益与地方需求的矛盾
        二 企业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平衡
        三 城市发展与企业运营的冲突
        四 市民心理与企业现实的落差
        五 企业移交办社会职能的困局
    第四节 企地关系的变迁与走向
第五章 石化产业垄断会终结吗
    第一节 焦点的转移——社会利益分配从冲突到和谐
        一 社会利益分配的整合和调整
        二 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垄断和冲突
        三 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角色和定位
        四 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节 规模的扩张——“垄断”范围从国内到国际
        一 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影响
        二 中国石化产业的规模扩张
    第三节 治理的深入——监督角色从政府到社会公众
        一 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
        二 石化行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 社会公众对垄断行业的监督
    第四节 战略的变化——追求从单纯利益到绿色低碳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要求
        二 石化产业“垄断”延续的支撑因素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二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被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三 访谈记录(节选)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集群的定义
        1.2.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1.2.3 产业集群的分类
        1.2.4 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1.2.5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1.2.6 政府培育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2.1 上海化学工业园
    2.2 嘉定汽车城
    2.3 无锡新区
    2.4 台湾新竹工业园
    2.5 典型案例中政府作用对黄埔的启示
第三章 黄埔区产业群体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黄埔区经济发展现状
        3.1.1 发展条件
        3.1.2 经济发展概况
    3.2 黄埔区产业群体的形成过程
        3.2.1 黄埔区的发展历史
        3.2.2 黄埔区产业群体的形成过程
    3.3 黄埔区产业群体的发展现状
        3.3.1 产业群体的布局概况
        3.3.2 工业产业群体发展现状分析
        3.3.3 第三产业群体发展现状分析
    3.4 黄埔区政府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第四章 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4.1 发展阶段的判断
    4.2 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4.2.1 黄埔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4.2.2 未来的发展机会
    4.3 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
        4.3.1 存在问题
        4.3.2 成因分析
第五章 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5.1 做好培育产业集群的前期准备
        5.1.1 构建管理机构
        5.1.2 基础设施建设
        5.1.3 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5.2 制定落实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
        5.2.1 精心设计功能区规划
        5.2.2 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出台产业集群培育政策
        5.2.3 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争取民众的支持
    5.3 重点建设产业集群载体
        5.3.1 构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5.3.2 构建精细化工产业园
        5.3.3 构建电子和食品产业园
        5.3.4 落实构建临港商务区规划,发展生产服务业
        5.3.5 构建人口集聚区,布局生活性服务业
    5.4 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5 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广州石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研究的意义
    3.研究内容
第1章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1.1 战略及战略理论的发展
        1.1.1 安索夫的战略理论
        1.1.2 纽曼、洛根和赫加蒂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1.3 波特的企业竞争战略思想
    1.2 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
    1.3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程序
第2章 广州石化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广州石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2.1.1 宏观环境分析
        2.1.2 石油化工行业环境分析
    2.2 广州石化的内部环境分析
        2.2.1 广州石化现状
        2.2.2 广州石化的核心能力分析
        2.2.3 广州石化的 SWOT分析
第3章 广州石化的发展战略选择
    3.1 国外大公司发展战略的特点
    3.2 广州石化的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
    3.3 企业的一般战略
        3.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3.3.2 差异化战略
        3.3.3 重点战略
    3.4 广州石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3.4.1 规模经济战略
        3.4.2 成本领先战略
        3.4.3 产品结构调整战略
        3.4.4 技术创新战略
第4章 广州石化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4.1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4.1.1 企业文化建设
        4.1.2 推进技术创新
        4.1.3 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4.2 实施规模经济战略
    4.3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实行成本控制
第5章 构建广州石化战略的评价与控制体系
    5.1 战略实施中的评价与控制体系
        5.1.1 确定评价内容
        5.1.2 建立业绩标准
        5.1.3 衡量实际业绩
        5.1.4 比较实际业绩与标准要求
        5.1.5 采取校正行动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5.2 战略评价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互联网现状
    1.1.2 中国互联网现状
    1.1.3 中国网络营销现状
    1.1.4 当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问题与障碍
1.2 研究问题描述
    1.2.1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
    1.2.2 网络消费者对在线/离线两种渠道属性感知与使用
    1.2.3 网络零售消费者的分群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4.1 网络零售商(E-tailers)
    1.4.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Pricing Ability)
    1.4.3 网络营销渠道(E-Marketing Channel)
1.5 研究的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1.5.1 研究的逻辑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5.3 本文的章节安排
1.6 论文的主要贡献或创新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营销研究评述
    2.1.1 从传统市场营销到网络营销
    2.1.2 网络营销的内涵与范畴
    2.1.3 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
2.2 网络零售研究评述
    2.2.1 电子商务内涵与分类
    2.2.2 网络购物优势与劣势的比较
    2.2.3 网络商店的内涵与分类
2.3 传统零售商的定价研究评述
    2.3.1 传统定价理论与定价策略
    2.3.2 零售商的定价策略
    2.3.3 定价模型的研究综述
2.4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研究评述
    2.4.1 网络定价策略文献综述
    2.4.2 网络营销定价特点
    2.4.3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内涵
    2.4.4 网络市场价格离散及动因综述
2.5 网络零售渠道研究评述
    2.5.1 营销渠道的内涵
    2.5.2 营销渠道的功能
    2.5.3 营销渠道的结构
    2.5.4 营销渠道的类型
    2.5.5 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
    2.5.6 网络营销渠道
2.6 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评述
    2.6.1 消费者行为的内涵
    2.6.2 消费者特性的研究
    2.6.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2.6.4 网络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
    2.6.5 消费者在线/离线的渠道使用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的基本内容
    3.1.2 问卷设计过程
    3.1.3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
3.2 数据收集程序
    3.2.1 样本选择
    3.2.2 被调查对象选择
    3.2.3 小规模发放与前测
    3.2.4 问卷发放及回收
3.3 变量度量与指标选择
    3.3.1 网络零售商绩效
    3.3.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3.3.3 网络零售商的特征
    3.3.4 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
    3.3.5 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3.3.6 网络零售的环境特性
    3.3.7 在线/离线渠道属性
3.4 主要分析方法
    3.4.1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3.4.2 SPSS13.0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3.4.3 结构方程模型(SEM)介绍
3.5 本章小结 4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4.1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组成结构
4.2 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模型
    4.2.1 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
    4.2.2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4.3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假设
    4.3.1 网络零售商特性与定价能力
    4.3.2 网络零售市场特性因素与定价能力
    4.3.3 网络消费者特性与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4.3.4 网络零售市场环境与网络零售商的定价能力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5.1.1 数据获取
    5.1.2 样本描述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 数据处理的逻辑路径
5.4 因子分析—影响因素的分类
    5.4.1 网络零售商特性子量表因子分析
    5.4.2 市场特性因素的因子分析
    5.4.3 消费者特性因素的因子分析
    5.4.4 环境因素因子分析
    5.4.5 定价能力因子分析
    5.4.6 公司绩效的因子分析
    5.4.7 因子分析结果小结
5.5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5.5.1 公司绩效对定价能力的回归分析
    5.5.2 定价能力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6 本章结论 6 在线零售渠道与离线零售渠道的使用—模型与理论假设
6.1 理论基础与模型
    6.1.1 Nicosia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6.1.2 Howard-Sheth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6.1.3 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模式
    6.1.4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6.2 研究的理论假设
    6.2.1 在线和离线渠道属性
    6.2.2 消费者在线和离线渠道使用态度
6.3 本章小结 7 在线零售渠道与离线零售渠道使用的实证研究
7.1 问卷内容与数据收集
    7.1.1 最终问卷内容
    7.1.2 数据收集情况
7.2 实证分析结果
    7.2.1 样本特征描述
    7.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7.2.3 因子分析
    7.2.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7.2.5 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跨分割区间的比较
    7.2.6 消费者目前网络消费的现状与未来网络消费的预测
7.3 本章小结 8 网络零售商的典型案例—分析与比较
8.1 C2C的典型案例—淘宝网
    8.1.1 淘宝网的建立与发展
    8.1.2 淘宝网上的网络零售商特性
    8.1.3 淘宝网与eBay易趣的竞争比较——对网络零售商的启示
    8.1.4 在线/离线同时出击——淘宝城的建立
8.2 B2C典型案例——携程网案例分析
    8.2.1 携程旅游网介绍
    8.2.2 “物流供应链系统”能力是携程成功的关键
    8.2.3 携程网提供的服务
    8.2.4 携程网为消费者提供的价格感知
8.3 从B2C到两栖(B2C+C2C)——当当网案例分析
    8.3.1 打造网上家乐福
    8.3.2 低成本打造C2C平台
    8.3.3 当当的物流服务
    8.3.4 当当的内部环境—团队与基础设施建设
    8.3.5 两栖公司与融合商城
8.4 在线与离线渠道的结合—义乌小商品城网络零售案例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贡献与未来研究展望
9.1 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
    9.1.1 构建并实证了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集合模型
    9.1.2 探讨并实证了网络消费者的在线/离线渠道属性感知和使用
9.2 对网络零售商的实践建议
    9.2.1 构建氛围良好、高效率的虚拟社区
    9.2.2 增强信誉和履约的可靠性
    9.2.3 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9.2.4 提高消费者参与程度
    9.2.5 完善企业的内部影响因素
    9.2.6 掌握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9.2.7 降低网络交易成本
    9.2.8 重点吸引处于网络消费成长期的消费者
    9.2.9 网络零售商采用在线/离线双渠道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9.3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高负荷做大化工“蛋糕”(论文参考文献)

  • [1]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分担研究[D]. 魏瑶. 西华大学, 2020(01)
  • [2]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D]. 刘思源.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3]中国就业矛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研究[J]. 丁守海,丁洋,吴迪.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2)
  • [4]NTN公司主轴承产品中国风电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朱子.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张纪刚. 兰州大学, 2017(04)
  • [6]江苏油田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D]. 王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 [7]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根源、变迁及走向 ——以中国石化安庆公司为例[D]. 王彪. 武汉大学, 2013(10)
  • [8]黄埔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陆永松.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9]广州石化发展战略研究[D]. 邝建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10]网络零售商定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渠道使用研究[D]. 王毅达. 浙江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较大的化学“蛋糕”,高负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