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巴音青格利地段中侏罗统直罗组主河道迁移研究

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巴音青格利地段中侏罗统直罗组主河道迁移研究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2.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巴音青格利地段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中侏罗统以来巴音青格利地段其河流的主河道。主要通过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矿体特征确定其主河道,试从确定主河道,以期为该地区进一步铀矿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直罗组;砂体特征;主河道

1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其形成历史早、演化时间长,是一个多旋回叠合型盆地,是中国现存的较为稳定、完整的构造单元。鄂尔多斯盆地现今的构造面貌,是经过古生代南北向挤压应力场变化与中生代应力场的转化,从挤压、变形、褶皱到断裂及岩浆活动而不断发展形成的。

2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特征及主河道迁移分析

东胜—杭锦地区直罗组广泛发育,由于后期的剥蚀作用,其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52~260m。东部遭受剥蚀,残留的地层厚度明显变薄,在剥蚀线附近厚度只有10~40m,北西部出现了厚度小于80m的区域,总体上呈近北西—南东向展布,大体显示了古河道的展布方向。

根据直罗组沉积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和岩性发育特点,将其分为上段(J2z2)和下段(J2z1)。下段为潮湿气候环境下沉积的以砂岩为主的粗碎屑岩建造。根据直罗组下段在沉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特点及其岩性—岩相特征,又可分为上亚段(J2z1-2)和下亚段(J2z1-1)。

①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

该岩段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色、绿色、灰绿色中粗粒、中粒、中细粒砂岩。下部含大量煤屑,夹薄层泥岩,顶部为厚几米至十几米的浅绿色、灰色泥岩。砂岩固结程度低,较松散,是区内铀矿找矿的骨架砂体。河道充填组合是辫状河的主要沉积类型,主要由中、粗粒砂岩构成,砂岩底部常见滞留砾石和泥砾、煤屑。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顶部的泥岩中偶见水平层理。

②直罗组下段上亚段(J2z1-2)

该岩段岩性为绿色、浅绿色、浅灰色细砂岩、中细砂岩、中粗砂岩、泥岩、粉砂岩,砂岩在剖面上主要以透镜体产出,厚度多在1~12m,纳岭沟铀矿床、西部代杜梅地段处在主河道的核心部位,其上、下亚段砂体连为一体,厚度较大。砂岩胶结程度较差,结构较松散,见平行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局部(常见于底部)见泥砾呈叠瓦状排列,具冲刷痕迹。内部的泥岩夹层,尤其是泥岩同砂岩的接触面上多见褐铁矿化呈面状分布,铀矿化主要分布于砂体的底部。

图1巴音青格利地段矿体水平投影图

2.1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变化特征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砂体发育稳定,由两个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主干砂体组成。巴音青格利地段位于东部主干砂体的西北边缘,控矿砂体厚度30~60m,小于30m或大于60m的区域未见工业铀矿体产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体厚度最大值分布在ZKB103-0一线以南。

直罗组下段上亚段(J2z1-2)的砂体展布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下亚段的特点,同样是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上亚段砂体呈带状、席状,相变较大,砂体非均质性强。直罗组下段上亚段砂体厚度最大值分布在ZKB103-0至ZKB71-0之间,向四周逐渐变薄。

2.1.1直罗组下段矿体特征

工业铀矿孔多位于南北向展布的铀矿带中部,分布在砂体厚度最大值两侧。巴音青格利地段铀矿矿体大体可分为四大块段,即直罗组直罗组下亚段块段、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底部块段、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底中部块段、直罗组下段上亚段顶部块段,其四个块段分别对应不同时期的河流的变迁图(1)。

1-工业铀矿孔;2-铀矿化孔;3-铀异常孔;4-无铀矿孔;5-2016年度施工钻孔;6-煤田孔(放射性异常);7-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8-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9-直罗组下段剥蚀边界;10-勘探线及编号;11-工作区范围;12-Ⅱ、Ⅲ铀矿体(块段)及编号;13-Ⅳ铀矿体(块段)及编号;14-地名

2.2主河道变迁研究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主河道沿ZKB64-0至DCB96-15一线,并向南延伸至大营铀矿,在工作区内呈细条带状。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主河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

个时期河道主要在ZKB64-16附近,时间较短,成矿部位位于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底部砂岩内;第二个时期主要分布在沿ZKB48-0至ZKB71-0一线,部分地区宽度可达几公里,为直罗组下段上亚段的主要时期,也是主要成矿时期,成矿部位位于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中部砂岩内;第三个时期也是直罗组下段上亚段的末期,分布在ZKC2013-3至ZKB0-127一线,向南部未控制其尾部,成矿部位位于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上部砂岩内;上亚段三次河道变迁对应着铀矿形成的三个时期(图2-4)。

结论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巴音青格利地段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矿化特征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巴音青格利地段主河道自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共经历4次较大的迁移,其迁移都与铀矿体的形成具有一定关系。

3)利用直罗组下段上亚段的三个时期对后期巴音青格利地段的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利用河道的迁移可对巴音青格利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向东部扩大具有一定的作用。

5)工作区内有两个物源区矿区中部及北部主要接受工作区北部的物源供给,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及上亚段提供铀源,另一个矿区东北部物源为工作南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和大营铀矿提供铀源。在巴音青格利地段东南部下亚段存在找矿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陈法正等.内蒙古杭锦旗—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及编图报告.内部资料.2001

[2]刘忠厚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浸砂岩型铀矿综合研究及编图.内部资料.2002

[3]王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铀成矿地质条件调研,内部资料.2003

[4]苗爱生、彭云彪等.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大营矿区铀矿普查报告.内部资料.2012

[5]苗爱生、彭云彪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皂火壕铀矿床沙沙圪台地段(A27-A123线)普查报告.内部资料.2008

[6]张珂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与砂岩型铀矿化关系.2005

标签:;  ;  ;  

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巴音青格利地段中侏罗统直罗组主河道迁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