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焕水:方志敏理想信念内涵之解析论文

廖焕水:方志敏理想信念内涵之解析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方志敏是“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信仰、坚定理想信念的杰出代表。他自觉地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摆在理想信念第一位,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执著追求上。他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出发,由建立“苏维埃新中国”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仅饱含了党的理想信念,也包含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向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想信念体系,充满了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同时也体现了“方志敏式”的个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高度结合,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苏维埃新中国”当前理想的高度结合。

我国的遗传咨询体系建设尚在起步中,上海市率先开展的“健康孩”遗传咨询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虽取得一些初步成效,但更多的是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对遗传咨询的认知不足急需加强科普宣传、遗传咨询从业人员数量与能力建设问题急需从在职培训与规范化培训与职业化发展同步抓紧推进、遗传咨询与检测(手心、手背关系)失衡问题急需规范服务并有机衔接等,遗传咨询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广泛关注与支持。

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是共产党人追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杰出代表之一。

1.坚信马克思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或者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方志敏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基础上的。他坚信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即使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惨绝人寰,他仍然坚信“资本主义的社会,必然要覆灭,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共产主义”,宣称“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2]p35;他坚信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他写道:“群众如此的贫穷、痛苦、怨恨,和急急的要求解放,爆发一个革命的暴动,乃势所必至之事。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正如一箱火药一样,只要有根导火线,马上就要哄然爆炸的。”[2]p41他坚信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他对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极其自觉而深刻的认识:“不管阶级敌人怎样咒骂诬蔑共产党,但共产党终究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2]p23。他坚信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工农联盟。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不能孤立地进行,主张“积极地发展党的组织,大量吸收工人、雇农、贫农中的先进分子加入进来”[2]p436。正因为坚信马克思主义,他不仅深刻地改造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心构建了一座坚固的精神堡垒,更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

2.坚信共产主义是最“光明”的社会制度。方志敏从小渴望光明,一生为中国“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奋斗不息。他追寻的“光明”,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社会。共产主义不仅与方志敏追求的“光明”高度契合,而且描绘了一个更科学更美好的蓝图。他在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在领导和组织狂潮般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沿着共产主义前进方向建立起来的苏维埃,使广大劳苦大众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和自由,为广大劳苦大众带来了美好生活。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不可能带来光明,“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2]p138。他坚信:“苏维埃的制度将代替国民党的制度,而将中国从最后崩溃中挽救出来!”“共产主义世界的系统,将代替资本主义世界的系统,而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从痛苦死亡毁灭中拯救出来。全世界的光明,只有待共产主义的实现!”[2]p104

1.认定“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因为“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他明确指出苏维埃与国民党政权的根本不同:“国民党政府是地主资本家军阀的政府,是不断地出卖中国投降帝国主义的傀儡政府,是造成中国民族危亡和经济浩劫的祸根。苏维埃则是工人农民民主独裁的政府,是抗日反帝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要将中国从最后的崩溃毁灭中挽救出来。”[2]p195因为“只有苏区,才是最民主最有秩序工农群众最快乐的国家”[2]p197。自从建立苏维埃政权以来,在苏区“不要还债,不要交租,不要交纳苛捐杂税。农民都分得了足够的土地,工人都享受劳动法的保护,劳动妇女都与男子一样地取得自由解放。所有工农劳苦群众不但大大改善了生活,而且提高了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有权到政府理事参加管理政权”[2]p463。因为“只有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中国民族和工农群众才能得到最后的解放”[2]p195。有了苏维埃政权,工农群众“翻转了身,把那班寄生虫打倒了”,“由奴隶变做了主人”,不仅能“把失掉了的世界夺回来”[2]p194,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世界。

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从此,苏联社会主义就像一座灯塔,在它的影响和鼓舞下,建立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共同理想。方志敏把苏联看作“无产阶级的祖国”,明确提出苏维埃政府的目的“是要造成和苏联同样富强和快乐的社会主义的国家”[2]p195。

1.自觉追随世界革命理想。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计划与设想中,社会主义革命是国际性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事业。对这一世界革命理想,方志敏不仅认为是正确的,而且深信无疑,为之奋斗。他自觉接受共产国际指导。共产国际曾经是世界共产主义者和革命理想主义者的大本营。他“相信共产国际的伟大和它领导世界革命的正确”[2]p104,认为“国际路线,才是正确的,是列宁主义的,是领导中国革命到完全胜利的大道”[2]p71;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需要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奋斗,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紧密地结合起来,鲜明地提出了“为国际路线而斗争”。他相信世界革命必能取得成功。他认为帝国主义加重对中国的压迫,“其实这是证明帝国主义者已到了日暮穷途,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镇压民族的革命运动了”[2]p262。因此,他满怀豪情地说:“我们坚决相信在国际和中央列宁主义领导之下,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全部成功!”[2]p104

2.深深向往苏联社会主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象征,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向往。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1/5的国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寻求美好生活展现了一条新道路,引发了方志敏的无限向往。他认为,目前只有苏联实现了农民的完全解放。他从小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对穷苦农民充满同情心。他指出,不彻底革命就不会有什么力量来改变农村,而“只有苏联,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才把全国农村,不是改良而是彻底的改造了,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得到完全的解放,这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正确路线”[2]p12。他高度关注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经常提及社会主义苏联在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外交关系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他在对1934年的展望中高兴地说:“社会主义苏联,顺利地进行着第二个五年经济计划,和平外交政策的极大成功,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强盗。”[2]p432

3.对建立苏维埃新中国充满必胜的信念。方志敏斩钉截铁地说:“反革命决不能战胜我们,相反的我们的力量要最后战胜反革命。”[2]p470因为“从广州暴动起,中国革命已进入苏维埃革命的阶段……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以后,苏维埃运动的狂潮,更在各省汹涌着”[2]p194;因为“群众对苏维埃的信仰和拥护,日益增高……他们宁愿牺牲一切,帮助苏维埃,他们爱护苏维埃,比爱护他们的家庭还更恳切”[2]p86。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革命最终必然取得胜利,“苏维埃新中国”最终必然得以建立。

既然相较于建立更多的RTA,提升RTA条款的质量更能有效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那么我国在着力推行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协定谈判时,更应该注重协议条款质量的提升,扩大RTA协议中条款的覆盖范围,并保证各贸易政策规则的实质性法律效力。

三、“苏维埃新中国”当前理想

2.实行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建立苏维埃新中国”。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方志敏认为,中国革命必须打倒“侵略中国十分凶恶的帝国主义”,推翻“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革命战争“正如国际歌上所讲的‘这是最后的战争’!这次战争胜利以后,就再不会有战争发生了”[2]p85。言下之意是,只要打赢了革命战争,苏维埃在全中国取得胜利,中国就能像苏联一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苏维埃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去领导和组织工农群众去参加国内战争,因为这种战争正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必须进行的战争”[2]p85。

其次在沟通时应注意技巧。在沟通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主观情绪或态度去处理问题,有效的沟通必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应该是询问而不是责备,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与责任相关,如果过多的使用责备的语气会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进行推卸责任而不是解决问题。

3.认同实现共产主义是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要同资本主义进行较量,取得彻底胜利,必然要进行艰苦斗争,经受严峻考验。他深知,国民党反动派不允许中国搞共产主义,“法西斯蒂的虾兵蟹将们,在他们‘唯一领袖’蒋贼指挥之下……即是想将中国一切进步的光明的革命的因素和力量,毁灭净尽,使中国沉沦覆灭下去,永不能自拔自救”[2]p169。他深知,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搞共产主义,“哀求帝国主义不侵略和灭亡中国,那岂不等于哀求老虎不吃肉”[2]p133。对实现共产主义征途漫漫,方志敏心知肚明,然而他却矢志不渝。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一文中,他详细地记录了一场劝降与反劝降的过程。南昌行营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劝降说:“你们的主义,是不得成功的,就是要成功,恐怕也还得五百年。”“就作算不要五百年,顶快顶快也得要二百年。总之,不能在我们一代实现,那是一定的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傻子,去为几百年后的事情拼命呢?”“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随风转舵,是作事人必要的本领……”方志敏回应说:“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2]p156如此详实的记录,如此轻蔑的回应,不仅充分显示了他对实现共产主义之漫长的深刻认识,更彰显了他对实现共产主义的漫长作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方志敏长期担任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主席。他无比热爱苏维埃,在领导苏维埃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实行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苏维埃新中国”。因此,他号召苏区的工农群众“一致在自己的党和自己的苏维埃政权领导之下,坚决去为我们伟大的目标——建立苏维埃新中国斗争到底!”[2]p471

3.期盼中国像苏联一样实行社会主义。方志敏希望,将来中国“要如苏联一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过苏联劳动群众一样的生活”[2]p470。因此,他强调,不仅“对于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书籍,应多多的而且用力的去研究一遍”[2]p166,更要“十百倍的加强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去宣传群众,激发工农群众对革命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表扬赣东北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节衣缩食、刻苦耐劳,毫无怨言地工作,因为“他们知道革命成功后,将与苏联一样,实行社会主义的建设,那时的幸福,就会永无穷尽”[2]p85。他相信,中国也能建成像苏联一样美好的社会主义,因为“他们(工人阶级)的热诚、努力和创造性,完全表现出革命先锋队的精神和榜样来”。他由此自豪地说:“我更坚信,中国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必能与苏联的无产阶级媲美。”[2]p91

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方志敏虽然没有提出类似“中国梦”的字样,但他的一生是以报国拯民为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中国梦”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以科学信仰为遵循的梦。方志敏的“中国梦”是伟大梦想与政治信仰的高度统一。他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靠的是马列主义。是马列主义让他找准了“黑暗之源”。通过学习马列主义,他从理论上认清了中国人民受压迫剥削的真正根源,认清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特别是认清了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他把帝国主义比喻成“恶魔”“人类中会吃人的猩猩”,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誓死打倒帝国主义。是马列主义让他找准了“斗争之法”。他指出:“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的唯一方法”[2]p133。是马列主义让他找准了“仰仗之力”。他指出:“群众的力量不但是不可战胜的力量,而且它要战胜一切阶级敌人。”因此,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

1.以民族自信为底色的梦。近代以来,中国处于贫穷、落后、衰败和被帝国主义欺凌的黑暗时期,国人彷徨者有之,痛苦者有之,迷惘者有之,失望者有之,甚至于投降者也有之。但方志敏以其独特的视野和独特的情怀,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发出了那个时代爱国的最强音——“可爱的中国”!他写道:“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2]p129如此热情的讴歌,彰显的不仅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浓烈的爱国精神,更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因为有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他对祖国对民族才燃起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在黑暗中独具慧眼发现“可爱的中国”,才能“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地为使祖国更美丽可爱而无私忘我,献出宝贵生命。

总之,广西艺术学院对漓江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对漓江画派的后备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漓江画派作为广西艺术学院的学术品牌,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漓江画派要进一步将自身发展与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不仅是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也是促进广西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漓江画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永葆生机活力的需要。

3.以伟大复兴为使命的梦。方志敏把实现国家富强与“为工农阶级谋解放”“为民族谋解放”融为一体,不仅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更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描绘了一个无比美好生活的梦想蓝图。这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梦。他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道,目前在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下,“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2]p130。但中国一旦实现了独立解放,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就将无限地发挥出来,“中国的面貌就会被我们改造一新”,“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2]p138,“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2]p130。这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梦。他相信中华民族一定能觉醒和崛起,因为中华民族有“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2]p138,“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2]p138。这是一个人民幸福的梦。“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2]p138八个“代替”以人民为中心,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民生、从文化到生态,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方志敏的“中国梦”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梦。

4.以刻苦奋斗为特征的梦。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心中的“中国梦”,方志敏“不怕困难,不怕危险,不怕劳苦”,以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方志敏的奋斗道路。他不畏艰苦为梦奋斗。他不仅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还长期患有严重的肺病,但全然不顾地坚持艰苦的革命工作。他说:“肺病是我青年时期最凶恶的敌人,它损害了我的健康,大大的妨碍了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无日不困顿于肺病的痛苦之中”[2]p23,“但我仍然是干而复病,病好复干”,“只要有一天病好,我就得积极工作一天”[2]p26。他不惜牺牲生命为梦奋斗。他坚定地说:“假使能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2]p129他即使牺牲了也要激励人们为梦奋斗。“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2]p139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怎样选择法律规则、配置权利,有效率的结果都会出现。从网约车这种经济现象产生的源头来看,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出租车市场、意图从客运市场获取效益的经济行为。在营运车市场体系中,运营车辆、从业人员等均存在着个体成本,而道路的建设、使用、维护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公共成本,故而在道路运营市场关系中不存在理想的交易成本为零的现象,当然也就不可能任何法律设置、制度安排都是普遍适用的。因而,网约车对经济发展而言是正效益还是负效益,最终取决于该制度的有效性,正如科斯所言:“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法律就是最好的法律。”

综上所述,由“建立苏维埃新中国”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方志敏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华儿女杰出代表方志敏的初心和使命,当然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央视网,2012-11-19,http://news.cntv.cn/china/2012-11-19/100665.shtml.

[2]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廖焕水(1974—),男,中共上饶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党建学。

标签:;  ;  ;  ;  ;  ;  ;  ;  ;  ;  ;  ;  

廖焕水:方志敏理想信念内涵之解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