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现代教育省思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现代教育省思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的接踵而至,人们在反省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还应反省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现代教育既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又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因而,现代教育基本上依附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性”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教育理念的滞后与专业设置的陈旧及不足,表现出来的突出现象就是“文凭危机”以及“就业危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基础性、前瞻性与引领性功能不断增强。因此,现代教育应修正传统的依附型教育理念,树立引领性、基础性、开放性的教育理念,通过经济与教育的互动互领,培育经济与教育的互养关系。现代教育在专业规划与设置上应具有丰富多样的层次,开拓更具“中间性”的学科专业,实现人尽其才、有所作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现代化与现代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现代文明现代教育教育的理念与层次人尽其才以人为本

ReflectiononModernEduc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FinancialCrisisintheWorldCurrently

ChenWendian

【Abstract】Alongwiththefrequentoutbreaksandquickspreadoffinancialcrisisintheworld,morereflectionsshowedonthemodernmodelofeconomicdevelopment,simultaneously,weoughttoreflectthethoughtandmodeofmoderneducation.Moderneducationisnotonlytheoutcomeofthemoderneconomy,alsoisanimportantpartoftheprocessinmodernization,so,moderneducationmustbebasicallygearedtothedevelopingrequirementinmoderneconomy.Theissueshowintensivelyinthetraditionalmoderneducationarelaggingbehindofthethoughtofmoderneducation,out-of-dateandnotenoughofthespecialtysetup.Theoutstandingappearanceiscrisisinthediplomaoremploymen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moderncivilization,therelationofeconomyandeducationhasprimaryedsignificantchange.Theprimaryexpressionisthatthefunctionofeducationisgrowingpowerofessential,perspectivenessandguiding.Forthisreason,thetraditionalanaclisisthoughteducationwouldbeamendedinmoderneducation,andtobreedthethoughteducationwithguidingbasicopennessspiritual.Then,throughtherelationshipofinteractiveandmutualguidingbetweeneconomyandeducation,tobreedthemutualbringing-upbetweeneconomyandeducation.Thereshouldbevarioustypesoflevelsofspecialtylayoutandsetup,andtoopenuptheintermediatenessdisciplinesandspecialtiesinmoderneducation,soastorealizescientificdevelopmentofputtingthepeopletothebestuse,makingadifferencewiththepeopleoriented,andpropeltheprogressofmodernizationandmoderncivilizationinhigher-level.

【Keywords】ModerncivilizationModerneducationThethoughtandlevelofeducationThepeopleoriente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化征程的推进,现代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日渐完善起来。然而,频繁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在深入反省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反省现代化的理念的同时,也应认真省思现代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为什么在一个现代教育刚刚起步的国家就出现了“文凭贬值”和“就业危机”的严重问题?为什么人们一方面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又难以推动“素质教育”?为什么人们不是在主动受教育,而是在被动受教育?人们深深地陷入受教育是为了谋职,谋职是为了吃饭生存的魔圈之中。既然受教育不能解决谋职问题,我们为什么还付出那么高的代价被动地接受教育?所以,弃学厌学及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在当前似乎显得愈来愈严重。

一、传统现代化及传统现代教育内在的深层问题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接踵而至背景下,人们在反省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还应反省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模式。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创的现代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与深化,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甚至世界战争不断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墨西哥、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美国华尔街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新一轮的世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升级表现为超大型信贷公司的破产。银行等信贷公司不是不愿意周转资金,而是因为资金周转已经基本“停滞”,因而银行资金周转受阻。银行资产的漏洞表现为“资金缺口量超大,资金缺口时间超长”,而且已经到了公司本身,甚至市场已经“无法解决”的地步。如果政府不出面“救市”,只能是“死路一条”。

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复杂的,多层面的。首先,当代现代化模式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创的属于“传统型”的现代化。从时间上看,现代化作为现代文明的主导推进方式起始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从行动上看,新航路开辟、海外市场的开拓,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创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世界分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经济产业上看,“产业革命”所开创的工业革命从源头上决定了整个现代化模式的主导产业及其单一性。从现代化的人文精神上看,主要表现为变革自然的机械自然观,以工具理性、自然科学为主导的科学主义,以进化论为底蕴的历史进步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根本价值取向的自由主义,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根本财产关系的自由市场机制。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表明了这种现代化模式的根本局现性及狭隘性。其次,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创的现代化模式的狭隘性表现为主导产业的单一性和主导产业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主导产业的单一性表现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如汽车产业、房地产产业。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性的危害是消费群体空间狭小,市场潜力不足,市场资源稀缺,而且传统主导产业属于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资源与环境所面临的危机已经显示了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严重局限性。传统现代化是一种过于刚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大众性支持,缺乏再生产性支持,经济发展的循环性差以及带来的循环空间狭小,属于一种弱可持续经济模式,甚至是一种不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再次,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具有严重而深刻的“二元性”。所谓当代世界经济的“二元性”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严重分化。其表现是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而其市场已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广大的非发达国家却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无力消费。它们是被发达国家边缘化了的地区。世界经济的“二元性”格局的危害在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受阻,发达国家的再发展问题已很难解决。造成世界经济“二元性”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现代化模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创的“传统”现代化就是建立在“中心——边缘”、“殖民——被殖民”的“世界观”基础之上的。民族利益狭隘性以及“二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传统”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随着现代文明抽象体系的发展及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英国学者吉登斯说:“影响着千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也不断发展,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风险中的‘知识鸿沟’不可能被宗教或巫术知识转变为‘确定性’”。[1]所以,“西方的历史观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是在神学谬误加人类学谬误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而这两种基本意识并不是属于其他知识体系,因此不能普遍地表达其他地方的经验。”[2]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及现代化理念的制约下,“传统”现代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现代教育是在“传统”现代化理念及传统的经济与教育的关系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经济与教育的关系理念表现为:经济是社会所有一切问题的基础,教育应完全从属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现代教育既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身又是“传统型”现代化的产物,因而是一种完全依附性的现代教育。二是,“传统”的现代教育由于严重的依附性,专业规划与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专业空间过于单薄,专业的持续性过短,热门专业太集中而且周期短,缺乏应有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应急性、应时性”强,灵活性差。三是,鉴于以上情况,教育的直接任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实际上却是在“生产”各式各样的“现代工具”。当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时,随之就出现了社会不需要这些经过多年花费高代价“生产”出来的“现代工具”。现代文明进程中经济与教育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

二、现代文明的推进及现代经济与现代教育关系的新变化

“传统”现代化的理念与模式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已经说明:为什么在一个现代教育刚刚起步的国家,就业出现了“文凭贬值”和“就业危机”的严重问题?为什么人们一方面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又难以推动“素质教育”?为什么人们不是在主动受教育,而是在被动受教育?人们深深地陷入受教育是为了谋职,谋职是为了吃饭生存的魔圈之中。既然受教育不能解决谋职问题,我们为什么还付出那么高的代价被动地接受教育?于是就出现了“人才饱和”、“文凭危机”、“就业危机”等“不正常”现象。现代教育既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又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因而,现代教育基本上依附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标明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命再生产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谓传统文明,是指人类历史的民族历史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封闭、保守、狭隘。当然,这是由于科学不发达,实践中介系统水平低造成的。现代文明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成就,本来就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的深层转换。现代文明内涵着开放性、效率性、多元性与平等性等人文精神。作为现代文明精华的现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从宏扬外在权威走向宏扬自身主体权威,从一元绝对论走向多元相对论,从本原论走向生存论,从存在论走向功能论,从因果必然论走向价值选择论等等”。[3]也就是说,现代文明的主导精神是:理性的科学的文化精神,主体性的创造性的文化精神,法制性契约性的文化精神。[4]现代文明的根本支撑点是科学精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要立足现实,洞察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讲过:“教育一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邓小平同志不单单在讲教育,我国的经济建设、现代化理念及模式都要做到“三个面向”。这里的“面向”不能理解为依附。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变革现代理念,真正科学把握现代文明的主导人文精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加深,现代化的理念及建设模式逐渐明朗。在现代化模式问题上,我们应面向世界,在同世界经济大国、强国接轨的同时,应深察世界经济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具有的前景,认真反思世界重大经济问题。面向未来,是更为根本的面向。它意味着,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

把握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国情是科学规划现代教育的基础。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自立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扎实的经济根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具有强大的经济自立能力。但是,我们应:①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立足“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为出路,以非农性产业为引导,逐步弥合“二元性”结构之间的界限。中国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仍然在于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的富有成效的解决。②更加自觉地面向未来,具有未来意识。只有可持续性、生态性的经济才是“未来型”的经济。因而,我们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弹性,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以高技术为手段,以人文性与生态性发展为根本原则。③在国计民生中起支柱作用的主导产业要多样化,一定不能单一。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经济结构要灵活多样,主导产业要多样化。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应富有基础性、人文性、引领性、生态性和高技术性的品质。

认清现代教育的新特性是修正教育理念的前提。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尤其是现代文明,经济、教育等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紧密,也更深层化。世界金融危机不但昭示了现代经济模式内在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了现代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目前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传统”现代化。以传统主导产业为基础支撑起来的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现代教育的深层问题。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及深化,现代化的理念也正在逐渐变革,现代教育的基础性、渗透性、前瞻性与引领性功能不断增强。因此,现代教育应修正传统的依附型教育理念,树立引领性、基础性、开放性的教育理念,通过经济与教育的互动互领,培育经济与教育的互养关系。

三、深刻领悟现代教育的新特性,合理规划我国现代教育。

现代文明经济与教育的互动互领,现代教育的基础性、渗透性、前瞻性与引领性功能的不断增强,要求人们必须修正传统的依附型教育理念,树立引领性、基础性、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最高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

首先,人们应深刻反思依附性现代教育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一是,依附型的现代教育受制于“传统”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过渡性”的现代教育。二是,恢复高考制度与改革开放初期,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应试”与“趋仕”现象。中国古典教育“重道”、“重德”。教育作为政治统治的有力手段,对技术教育的忽视。八十年代,高等院校教育出来的人才主要流向了政府机关的各级职能部门。九十年代,高等院校教育出来的人才基本流向各个层次学校。进入新世纪,由于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由于高教专业设置的调整不力,或者“趋时”、“趋尚”调整措施,高等教育出现“饱和”、“滞后”,甚至“低迷”等现象。三是,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因而,教育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这虽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严重的局限性。

其次,当代中国教育应有意识地自觉面向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趋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存在的典型问题是:各个层次均有高技术含量不高的现象,仍然十分严峻的“社会二元化”情况以及更显迫切的“三农”问题。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应倍加关注这些重大问题。探索具有超越“传统专业”的高技术,又实用的“中间性”趋向的专业。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发展与自觉发展,现代教育应该具有的调整原则:第一,专业设置应具有长远性、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性。第二,专业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多层次性。第三,处理好现代文明深化时期的教育深化问题,处理“过渡性”经济发展时期的教育的“过渡性”问题,产业结构与产业水平要升级。

再次,现代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中的基础,战略中的战略,不是附属性的工具。现代教育已构成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环节。教育不但具有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功能,还具有更为深层的全方位的功能。现代教育应基于“人尽其才”、“有所作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关注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的关系、现实性教育与开发性教育的关系、研究性教育与素质性教育的关系。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文明的冲突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和平的重要因素,全球共治成为人类解决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途径,世界意识的形成及其同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尽快找到走出困境的新思维。“和谐世界”与“和谐教育”是中国人在时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向全人类提出的新理念。通过和谐教育,促进人类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协调发展,提高所有人参与国家治理和全球共治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全球化进程向良性方向发展,引导人们共同建构一个承认差异、多元互补、和谐共生的世界。[5]人才培育、人力资源、人尽其才、有所作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应有内涵,也是重中之重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中国经济与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洞察力、适应力与转换力。中国是经济大国、教育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教育强国。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的影响力,有能力对现代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世界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实现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109

2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2

3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65

4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3

5项贤明.和谐教育: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新理念.比较教育研究,2008.4

标签:;  ;  ;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现代教育省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